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手繪小提琴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小紅書號怎麼搜索圖片 2025-07-23 19:56:54
在線圖片批量處理軟體 2025-07-23 19:52:58

手繪小提琴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7-19 20:28:44

Ⅰ 誰可以提供拉小提琴的素材

你要古典的,還是要新潮的,我有很多VCD,DVD都可以發給你

Ⅱ 新中國時期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有哪些:

新中國時期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有《第二迴旋曲》、《頌春》、《喜相逢》等。

《第二迴旋曲》1950年,這首樂曲的創作素材來自於陝北的民間曲牌,全曲婉轉動聽,富於濃郁的鄉土氣息。主題從低音的G弦上開始,感情內在而真摯,後轉入高音區,就像人們在山頂放聲高歌。

江文也《頌春》1951年,這首樂曲三個樂章,具有民族風格尤其。第三樂章運用了陝北風格的旋律。伴奏以粗狂的打擊樂節奏音響,呈現出了民間特有的歡慶場面。

楊寶智《喜相逢》1956年,這首樂曲改編於馮子存的笛子曲,表現了親人依依惜別和別後重逢的情景。小提琴樂曲保留了原曲的風格,借鑒了原笛曲許多演奏技法。「滑音」的運用,更加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難舍難分的情緒。

Ⅲ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曲式結構是什麼(用圖示表示,不要文字)

(一)、呈示部
1 、 引子: 引子部分一開始用長笛模仿鳥的叫聲吹奏出一段旋律,接著雙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色。

2.主部: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詩意的愛情主題。接下來大提琴以渾厚圓潤的音調與小提琴的輕盈柔和形成對答。最後由全體樂隊再次奏出愛情主題,表示出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不斷加深和互相愛慕的深情。

3.連接部與副部: 連接部是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曲調,它是由越劇過門發展變化而來的,是一段節奏自由的華彩。
副部:這段節奏明朗、歡快,多處運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潑、跳盪,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生動地表現了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愉快生活。

Ⅳ 龍的傳人小提琴譜

http://67.155.131.169//files/Long_de_Chuan_Ren_Revised_Page_1.jpg http://67.155.131.169//files/Long_de_Chuan_Ren_Revised_Page_2.jpg http://67.155.131.169//files/Long_de_Chuan_Ren_Revised_Page_3.jpg http://67.155.131.169//files/Mo_Li_Hua_Page_1.jpg 這四個圖片是手繪板的譜子 有指法提示 但是指法不全 打開後存到你自己電腦上看方便些 因為圖片有點大

滿意請採納

Ⅳ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分為三個部分,誰能幫忙講解各個部分內容越詳細越好。

1.呈示部:

這段音樂轉為慢板,再度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情意綿綿的對話,其中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女扮男裝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內在情感。表現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依依不捨的情景。

2.展開部:

這部分描寫了「抗婚」、「樓台會」、「哭靈、控訴、投墳」這三個情節。小提琴的散板獨奏與樂隊的快板齊奏交替出現,變化運用了京劇導板與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台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最後鑼鈸齊鳴,英台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3.再現部:

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長笛吹奏出柔美的華彩旋律,與豎琴的滑奏相互映襯,把人們引向神話般的仙境。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愛情主題,展現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封建勢力壓迫下死去後,化作一雙蝴蝶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飛舞。

(5)手繪小提琴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樂曲在第二部分展開部中,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森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凶暴殘酷的主題;獨奏小提琴用散板的節奏,陳述了英台的悲痛與驚惶,樂隊強烈的快板,襯托出獨奏小提琴堅決反對封建勢力的反抗主題。

Ⅵ 手繪有PSD格式嗎

這個是手繪 可以大致分兩種 一是用筆畫在紙上在掃描到電腦里PS合成 二是直接用數位板畫 PSD格式的在網上不大好找 這個也不難 自己畫一個唄 實在不行的話可以去素材網站 網路搜一下有很多 但能下載的不多 跟你要求合適的也不多

Ⅶ 畢加索作品

1、亞威農少女

亞威農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女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於形式意味的構圖。

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徹底打破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制。

2、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這一時期他筆下的物象,無論是靜物、風景還是人物,都被徹底分解了,雖然每幅畫都有標題,但人們很難從中找到與標題有關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體與背景相互交融,使整個畫面布滿以各種垂直、傾斜及水平的線所交織而成的形態各異的塊面。

在這種復雜的網路結構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現,可即刻間便又消解在紛繁的塊面中。色彩的作用在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畫上似乎僅有一些單調的黑、白、灰及棕色。實際上,畫家所要表現的只是線與線、形與形所組成的結構,以及由這種結構所發射出的張力。

3、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畢加索91歲高齡時所作,在此畫完成的第二年,畫家便與世長辭,因此,這幅畫可視為畢加索晚年最為珍貴的畫作之一。進入畫面,中國水墨畫的風格立即映入眼前,大筆觸揮毫於紙面上,畫面筆墨瀟灑,看似無拘束,卻是精心安排,人物面部比例的協調和五官的立體效果體現了畫家的用心。

畫面上,人物面部表情詼諧充滿趣味,向上揚起的帽子更是增加了人物的喜劇效果,就如馬戲團的小丑一般。漫畫式的幽默感是風格多變的畫家給觀眾的又一份驚喜。創作此畫時的畫家已經是集名利與榮耀於一身,對人生的態度更加豁達,樂觀。

Ⅷ 《保衛黃河》小提琴五線譜,急求,謝謝!

奉上,就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