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下面這個圖片是一張 中醫葯方,字體像似繁體字,自己只能看懂一部分,誰能把葯方寫出來
梁同學學到家了。某些單位出了問題就把責任往臨時工身上推,你也會把不懂的字說成是繁體字。
繁體字是指漢字簡化後被簡化字所代替的原來筆畫較多的漢字,且以國務院2013年6月5日公布實施的《〈通用規范漢字表〉附件之一〈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為最新規范。
⑵ 百度知道怎麼免費提問白族中醫風格背景圖片素材
摘要 在手機進入網路知道,登錄自己的帳號。
⑶ 古代有那些關於醫學方面的書籍
一、《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葯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葯;它提出了辨證用葯的思想,所論葯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葯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葯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三、《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四、《難經》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系。
《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五、《脈經》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
《脈經》系我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首次系統歸納了24種脈象,對其性狀作出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有關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後世脈學發展奠定基礎,並有指導臨床實踐之意義。同時《脈經》還保存了大量古代中醫文獻資料。
六、《諸病源候論》
證候學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於大業六年(610年)。為我國第一部論述各種疾病病因、病機和證候之專著。
全書分67門、1720候。卷1~27論內科諸病;卷28~30論五官科諸病;卷31~36論外傷科諸病;卷37~44論婦產科諸病;卷45~50論小兒科疾病。此書繼《內經》、《難經》、仲景著作之後,使中醫理論更為豐富。於病因方面尤多創見,使中醫病因學說趨於系統、全面。
如對傳染性疾病之認識,就明確指出「感其乖戾之氣而發病」。又如山區多「癭」病乃其民「飲沙水」之故;嶺南「瘴氣」系「雜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顯超出前人見解。於病理及病證方面之論述亦較精審,超越古人。
如消渴病每多發癰癤或水腫,這正是對糖尿病並發皮膚病及泌尿系統感染之最早描述。其對水腫一病,分述至詳。於婦科則經產帶下、妊娠、無子等類;外科則詳述癰疽疔腫諸瘡之理,證候及預防等;於創傷外科,則記載有難度較大之腸吻合及血管結扎術等。
在證候分類學上亦有較大發展,其別類分門系統而有條理,且徵引典籍甚富,如《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所載近300種、5300多卷醫書賴此書而保存。為研究隋以前醫學成就重要文獻。
⑷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是什麼
中醫四大經典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一、《黃帝內經》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
四、《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
⑸ 求老中醫袁淑芳的葯方圖片(墓碑)100個葯方。
、治妊娠嘔吐肥胖之人多痰多濕:二陳湯(陳皮姜夏)各十二克,白術十五克,茯苓十克,砂仁十克,甘草五克,烏梅一個。
2、治妊娠嘔吐瘦人兼痰熱白術人參湯:人參,白術,陳皮各十克,麥冬七克,甘草五克,姜厚朴二十克,茯苓七克,竹茹,黃芩各十二克。
3、治胎動不安方安胎飲:參歸術芩生地陳芍草砂仁姜棗引,胎墜杜仲酒川斷,胡連丸用胎安神七情房事選四物怒傷肝者加柴參悲傷肺者五葉膠喜傷心者連麥引。
4、治妊娠咳嗽方人參阿膠散加紫蘇陳皮茯苓桔梗枳殼前胡甘草。
5、治妊娠泄瀉四君子湯加訶子肉烏梅赤石脂。
6、治妊娠浮腫五皮飲加紫蘇梗棗肉木香各十克。治妊娠子氣孕六至七月兩足腫大行步艱難腳指間出黃水者:白術十克茯苓八克歸身白芍各五克陳皮三克姜五片煮鯉魚一條服。
7、治妊娠子淋即妊娠後小便少而澀痛者導赤散加枯芩人參甘草梢赤芍各十克燈心湯下。
8、治妊娠頭痛歸芎錢半芩術錢茶煎為引服之安。治妊娠悲哭不止者甘麥大棗水六升竹茹一兩當用青。
9、治產後乳汁不下者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角霜加入乳自流。
10、治不孕症肥胖以清熱燥濕逐痰
A清熱利濕化痰助孕方:知柏蒼術香附各十五克陳皮白茯苓各二十克枳殼半夏南星炙甘草各十克生薑自然汁為丸服。
B肥胖導致不排卵的消脂排卵湯歸芎術枝麻翹芍荊防硝黃生薄荷十五等份合六十一芩膏清熱卵排多。歌曰:肥胖不孕日漸多遍訪醫家無效果袁氏驗方摘抄用三月妊娠自笑樂。
11、治瘦弱血枯不孕婦人瘦弱性急經水不調婚久不孕者多因胞宮失血失養沖任精血不足不能攝受精氣所致。
A子宮發育不良卵管阻塞月經失調不孕益母草一百克當歸三十克鮮桃根牛膝各二十克元胡柴胡各十二克乾薑九克雌烏雞一隻共煮服白酒為引經凈後隔三天服一劑服三個月經周期受孕率達百分之八十二。
B輸卵管不通宮內膜炎卵巢囊腫不孕桃紅四物湯加菟絲子益母草田大芸桑寄生蛇床子萸肉澤瀉補骨脂覆盆子澤蘭丹參水煎服十劑為一療程二至三療程受孕率達百分之七十。脾胃損傷血源不足不孕者人參白術各十五克黃芪柴胡各十二克神曲麥芽炙甘草各九克當歸白芍陳皮各十克配烏雞白鳳丸受孕率達百分之九十五。
12、治氣旺血滯不孕女子以身事人而性多燥以色悅人而情多忌,稍不如意即憂思怨怒者憂則氣結思則氣郁怨則氣阻怒則氣上氣行則血行氣逆則血滯引為氣旺血滯不孕之要也情當開郁氣行滯血。
A開郁二陳主之陳皮茯苓蒼術香附川芎各十五克姜夏青皮莪術大白(檳榔)各十克甘草木香各八克生薑引配用七制香附丸受孕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B肝氣郁滯不孕方理氣種子丸北柴胡三十克白芍二十五克當歸川楝子瓜蔞通草各十五牛膝王不留行各二十克青皮十克皂刺甘草各五克每日一劑三十天為一療程一至二療程受孕率達百分之九十。
13、氣滯血瘀兼婦科炎症輸卵管不通卵泡不破裂者公英六十克當歸十二克皂刺山甲赤艾紅花烏葯香附青陳皮各十克路路通柴胡各六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配灌腸雙花公英各三十克厚朴皂刺大黃各十五克水煎服取一百毫升每晚臨睡時保留灌腸每劑用三次經來停葯配敷公英靈仙制乳沒各二十克路路通透骨草赤芍紅花各十五克共為細末醋蒸熱敷胞宮處三十分鍾內外合治一療程受孕率百分之八十。
14、 單純型肝偏盛不孕者酒白芍四十克酒當歸三十克白術十五克茯苓丹皮香附各九克天花粉六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三十天為一療程一至三療程受孕率達百分之九十。
15、 四治熱邪內蘊不孕女子素體陰虧或恣食辛辣過度或腫瘤內生耗精奇液而導致不孕者。
A腎陰虧食辛辣過度不孕者知柏二皮湯知柏各四十克丹皮骨皮各二十克生地十五克茯苓白芍生蒲黃元胡鬱金各九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受孕百分百
B氣鬱血滯化熱少陽五大症兼五心煩熱者酒當歸酒白芍各三十克丹皮枝子白芥子各十克柴胡鬱金香附黃芩生甘草各二十克經前五天服受孕率百分之九十。
16、 治寒濕內侵宮寒不孕女子陰血之體元陽偏弱每月行經後氣血虧虛陽隨血脫天地之氣中的風寒濕邪入侵導致宮寒不孕。腎陽虛疲不孕補陽溫經湯懷山葯鹿茸各二十克鹿角霜仙靈脾菟絲子肉桂各十五克合歡皮紫石英熟地杞果杜仲茯神補骨脂當歸頭各十克牛膝五克每日一劑二十天一療程
⑹ 飲茶圖 有關飲茶方面的古代(復古)的大圖
哈,這個在中國茶文化門戶網_陸羽網站上的茶藝博覽欄目裡面有很多的!
⑺ 古代醫學倫理學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和主要醫德思想是什麼
第一節古代醫學倫理
古代醫學倫理,主要是指奴隸制和封建制時期的醫學倫理;這一時期的醫學基本屬於經驗醫學階段。
一、古代社會的醫學倫理概況
(一)中國古代醫學倫理概況(注意運用豐富的歷史事實來講解)
1、古代醫學倫理的萌芽時期
「神農嘗百草」
《周禮》
2、古代醫學倫理的初步發展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
《黃帝內經》
名醫扁鵲「六不治」的行醫准則
3、古代醫學倫理的完善時期
東漢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150—219年)《傷寒雜病論》
東漢末年的名醫華倫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孫思邈(581—682年)《備急千金要方》(重點講解)
兩宋時期:法學家宋慈(1186—1249年)《洗冤集錄》
金元時期: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和朱震亨
明代:陳實功(1555—1636年)所著的《外科正宗•醫家五戒十要》;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清代:喻昌(1585—1664年)《醫門法律》
(二)國外古代醫學倫理概況(注意交代國外的文化背景)
1、古希臘醫學倫理: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希波克拉底誓言》
(1)在處理醫患之間關系方面
(2)在處理師徒(同行之間關系方面)
2、古羅馬醫學道德
醫學家蓋侖(Galen,約130—200年)
3、古阿拉伯醫學道德
邁蒙尼提斯(Maimonides,1135—1204年)
4、古印度醫學道德
印度外科鼻祖」妙聞(Susruta)著有《妙聞集》
闍羅迦的《闍羅迦集》中
二、中國古代醫學道德的基本內容(重點講解)
(一)忠於醫業、仁愛救人
(二)博施濟眾、一心赴救
(三)精勤不倦、深究醫術
(四)寬和端莊、不貪財色
(五)尊重同道、謙和不矜
三、對中國古代醫學倫理的評價(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採用提問的方式)
(一)中國古代醫學倫理的特點
1、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顯著
(1)「仁愛救人」的行醫准則
(2)內省、慎獨的醫學道德修養方法
(3)「推己及人」與「易地以觀」的醫學道德情感
2、堅持辨證施治的整體醫學觀,注重心理、社會、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二)中國傳統醫學道德的局限性
1、受到封建倫理糟粕的影響
2、受道教天道承負,因果報應思想的影響
3、受佛教倫理思想的消極影響
⑻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那麼中醫是什麼時期才有的呢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
(一)中醫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
(二)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西周時期,《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雖然這種醫學分科只在宮廷中的設置,但其已經成為醫學分科的雛形。到春秋戰國時期,以扁鵲為代表的人物,正式提出了解剖和醫學分科,並採用「四診」即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治療法則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據相關記載,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用四診法看病。扁鵲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其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贊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
⑼ 誰有中葯圖片
中葯網-中醫網|中醫中葯網|中國最大的健康網
http://www.zhong-yao.net/
中間有中葯圖片庫
⑽ 找一些圖片,要求內容有關中醫的文化底蘊!請ps達人援手Orz......
你上昵圖網看看有沒有合適的素材,下載下來作一下ps就可以了。
歡迎光臨圖片處理t.b小店:圖語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