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仰韶文化代表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清掃街道圖片卡通 2025-07-17 10:21:32
電腦主頁圖片是誰拍的 2025-07-17 09:32:49
中頭彩的卡通圖片 2025-07-17 09:21:24

仰韶文化代表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7-14 17:28:32

Ⅰ 關於仰韶文化最著名的是什麼

仰韶文化制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作品有:半坡類型:人面魚紋彩陶盆、彩陶船形壺;廟底溝類型:彩陶花瓣紋盆、勾葉紋彩陶盆、植物紋彩陶盆、魚鳥紋彩陶盆、彩陶鯢魚紋瓶、漩渦紋曲腹盆、鸛魚石斧缸。

Ⅱ 仰韶文化的標志性藝術是什麼

仰韶文化:出現於新石器晚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位於黃河流域,在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
仰韶文化標志性藝術是彩陶。它是我國較早成熟的彩陶文化。最早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因時間和地區不同,彩陶的器形和文飾也可分為數種類型,其中以半坡和廟底溝兩個類型基本最為傑出。

擴展:
半坡類型:主要發現於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代表的器形有平底缽、真口尖底甁、卷沿淺腹圈底(或小平底)盆等,紋樣一般分布在口沿
內壁和外壁的上半部,圖案多動物形象,最多見的是人面魚紋、寫實魚紋、鹿紋、人面紋和由魚紋發展而來的三角紋、菱形紋、波折紋等,與捕魚生活息息相關的漁網也被用作彩陶裝飾,有的還與魚紋或漁船造型結合起來。

廟底溝類型: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同名此類型的還的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此類型最大的特點是,曲腹形多見,繪制的部位多數集中在口沿和腹部外壁,與半坡類型那樣繪制在器物內壁。除了鳥紋、蛙紋等動物紋之外,豆莢、花瓣、花蕾等植物紋以及由之演化而來的圓點、弧邊三角、渦紋都是這時流行的紋樣,而且多採用二方連續的方式。廟底溝出土的花瓣紋彩陶盆可以作為這一類型的代表。

Ⅲ 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的代表分別是什麼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一種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河南省經山西省南部、陝西省中部到甘肅省東部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洛河等黃河支流匯集的豫西為中心 ,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仰韶文化的分期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分三段,5000BC ~4900BC ~4300BC~4000BC。典型遺址有河南省長葛石固遺址、河南省方城大張庄遺址、河南省安陽後崗遺址、河南省浙川下王崗遺址、陝西省臨潼零口遺存、河北省易縣北福地遺址、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陝西省渭南史家遺址、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石虎山遺存等;中期(4000BC~3500BC)典型遺址有河南省陝縣廟底溝遺址(其類型分布范圍在仰韶文化諸類型中最廣泛)河南省鄧州八里崗遺址、河北省曲陽縣釣魚台遺址、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王墓山遺址;晚期典型(3500BC~2900BC)遺址有河南省榮陽秦王寨遺址、河南安陽大司空村遺址、河南省鎮平趙灣遺址、山西省苗城西王村遺址、甘肅省武山石嶺下遺址、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海生不浪遺址。

Ⅳ 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起分別在什麼地方代表作有什麼

1、 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圍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范圍大致是:陝西關中地區、河南大部分地區、山西南部、河北南部、遠及甘青交界、河套地區、河北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C-14年代約為距今7000——5000年。
通過對山西半坡和河南陝縣廟底溝,以及對甘肅秦安大地灣的考古研究,明確了仰韶文化的基本面貌:經營原始農業,以種植粟為主,並飼養家畜(豬、狗等)。
2、仰韶文化諸類型分析
①關中、豫西、晉南地區的半坡、廟底溝、西王村類型
②洛陽、鄭州王灣、大河村文化類型
③豫北、冀南地區地區的後崗、大司空類型
④甘肅地區的仰韶文化
3、仰韶文化分期的標准
仰韶文化經歷了長達兩千年的持續而穩定的發展,其彩陶紋飾也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為了准確把握這種階段性的發展變化,學術界通常將仰韶文化劃分為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早、中、晚期。
這種分期的標准主要依據於尖底瓶的變化。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自始至終使用的一種盛貯水的器物,在各個遺址中多有發現,是一種常見器物,或可稱為仰韶文化的標志性器物。它的變化較為敏感,各階段的形制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所以學術界最終選擇以不同的尖底瓶劃分為不同的文化期。
①仰韶早期的尖底瓶在甘肅有兩類,慶陽寧縣董庄與正寧宮家川的尖底瓶形制為杯形口;大地灣、師趙村二期出土的尖底瓶則為葫蘆形口,器體較長。這兩類尖底瓶中腹部或偏下部均有一對環形耳.前者的形制更接近於陝西關中一帶,後者獨具特色。我們將出土杯形口、葫蘆形口尖底瓶的遺存定為早期;
②中期尖底瓶均為雙唇口,一般不見腹耳,我們將出土這類尖底瓶的遺存確定為中期;
③晚期尖底瓶主要形制為平唇口(或稱平沿口),腹部無耳(彩圖8),但在偏晚階段出現了喇叭形口、腹部有一對橋形耳的小型尖底瓶,甚至在隴西還採集到一件全身飾彩的尖底瓶,我們將這類遺存統稱為仰韶晚期。
4、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的代表作
(1)早期陶質:陶器以細泥、夾砂紅陶為主,器型以圜底、平底為多,少量尖底。
典型器物:圜底缽、疊唇或卷唇盆、杯形口尖底瓶、葫蘆形口尖底瓶、葫蘆瓶、細頸壺、侈口鼓腹罐、弦紋淺腹罐、斂口瓮、尖底缸等。
仰韶文化階段,彩陶藝術逐步走向繁榮,於是,誕生了古樸而精美的各類圖案。其中時
代最早、頻繁使用的圖案就是魚紋。人頭形雕塑器口瓶是大地灣仰韶彩陶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史前藝術中集彩陶、雕塑、造型藝術於一身的傑出作品之一。
(2)仰韶文化中期是迅速發展的擴張時期,也是對我國史前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時期。短短幾百年間,其典型文化因素,即勾葉、圓點、弧三角紋及雙唇口尖底瓶,迅速傳遍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甚至波及影響到長江流域。
「華山玫瑰」指的是關中一帶仰韶中期的典型彩陶紋飾。
以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為代表的豫、晉、陝交界區,以及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為代表的關中東部仰韶中期常見生動的鳥紋。
(3)仰韶文化晚期大約距今5500年—4900年,是甘肅史前文化最為輝煌的歷史階段。
大地灣、師趙村、西山坪均發現有形制較為統一的橫穴陶窯,分為長方形坑式火塘和圓形窯室兩部分,窯室面積有增大的趨勢,新增葉脈式火道以及窯床的箅孔設臵更為進步,火力更加均勻,燒陶技術較中期提高。
晚期彩陶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我們經常見到的不易脫落的,仍然稱之為彩陶;第二類以前偶爾出現,本期則有一定數量,是陶器燒成後繪制的,就是我們前面講到過的彩繪陶。

Ⅳ 仰韶文化的有名陶製作品是什麼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有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特別是仰韶文化中的半坡陶盆《人面魚紋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尋味。

該人面魚紋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徑39.5厘米,細泥紅陶質地,盆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為圓形,額頭的左半部塗成黑色,右半部則呈黑色半弧形。人物眼睛細長,鼻樑挺直,神態安詳,嘴旁分置兩個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配上兩耳旁相對的兩條小魚,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表現出製作者豐富的想像力。

人像頭頂的尖狀角形物,可能是發髻,配以魚鰭形的裝飾,更顯得威武華麗。這種奇特的裝飾,大概是在進行某種宗教活動時的化妝形象。而稍作變形的魚紋很可能代表了「魚神」的形象,表達出人們以魚為圖騰的崇拜主題。

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人與魚題材,可能與古代半坡人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這種魚紋裝飾正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也象徵著人們期盼富足的美好願望。

Ⅵ 仰韶文化是什麼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肅東部,其時代約在公元前4515-2460年之間。彩陶藝術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這兩個著名的彩陶盆顯示了仰韶文化遺物迷人的藝術魅力。彩陶盆二內壁的圖紋是魚和青蛙,因其多子,而為先民所崇拜。彩陶盆一的兩個圖案比較抽象,如果將它們與彩陶盆二對比,則網紋可能代表青蛙,另一圖案大概是人面魚身,魚身被展開為三面,與後來的青銅器文飾有共同之處。

Ⅶ 早期仰韶文化的代表是什麼

大地灣考古改寫中國史前文明的年代

文章圖片1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甘肅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出土。

文章圖片2
資料圖

文章圖片3
大地灣遺址聚落沙盤

文章圖片4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

文章圖片5
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

2006年《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發表出版至今,已經13年了。大地灣遺址的發掘,是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它有提升中國史前文明歷史的深層潛能。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大地灣遺址保護文告中,確立的大地灣遺址面積約為293萬多平方米。截至2010年,已發掘的面積僅有1萬多平方米,還不到總面積的1%。可見其潛能之大。

世界著名考古學者,英國劍橋大學的格林·丹尼爾教授所著《考古學一百五十年》一書,對1820年—1975年間,以西方學者主導的世界史前考古歷程,做了系統總結。該書啟發我對中國史前考古的思考: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掘成果,將會改寫中國史前文明的年代和地域。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周宜興

新的發掘成果總在否定著先前的論斷

到現在為止,世界史前考古近200年歷程,中國史前考古近100年歷程。其中有不少新的發掘成果否定先前論斷的例證。比如曾經有過的,埃及取代中亞而成為文明的搖籃,美索不達米、伊朗等地又如何暫時取代埃及而成為文明起源地等事例,說明新的考古事實總在改變著原有的考古認識。

中國的史前考古學,是從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河南仰韶村遺址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上世紀二十年代,在黃河流域的河南、陝西、山西省境內發現了具有同樣特點陶器的遺址。此後安特生在甘肅和青海湖地區也發現了與之相近的文化。1923年安特生在北京發表《中華遠古之文化》。1925年阿恩發表專題研究報告《河南石器時代之著色陶器》。當時主導中國考古的以安特生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們,估計仰韶文化的年代不會早於公元前2000年。同時還認定,仰韶文化是西(南)亞文化經土耳其斯坦,越過昆侖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傳播至東亞的。即所謂中國文化外來說即始於此。

1930年—1931年,當時的中央研究院在山東發掘以黑面陶為主的龍山文化。中國的史前考古,開始由中國學者主導。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以後到70年代,中國大量新石器遺址的考古成果,否定了外來說,否定了不會早於公元前2000年的論斷。確立了中國史前文明源頭在河南中西部的中原地域,其形成時間大約是仰韶文化一期的公元前5000年,即距今7000年前。

2006年《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出版。2010年《甘肅省大地灣遺址距今6萬年來的考古記錄與旱作農業起源》發表(《科學通報》第55卷第10期)等關於大地灣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證明大地灣一期文化早於仰韶文化約1000多年。在公元前6000年,大地灣周邊的廣大地域,已經有了定居農業,栽植黍和粟,飼養狗、豬和禽類,使用粗陶器皿、素麵陶,和祭祀用的彩陶,居住泥築房屋,且有聚落。甘肅考古學者還研究證實:「從大地灣一期文化開始出現的彩陶,與西亞兩河流域的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同時創造的兩種彩陶文化,不存在誰影響誰的問題」。

顯然,大地灣考古的成果把中國史前文明的源頭,從仰韶村向西移到了大地灣,並且提早到公元前6000年,即距今8000年前。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史前考古學應當以探尋文明起源為目的

史前考古學與歷史考古學有著較大差異。歷史考古學只是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通過考古發掘的實物給予補充和充實。比如陝西臨潼的秦兵馬俑的發掘,雖然震驚世界,但卻只是對秦滅六國建立大秦帝國的歷史,給予了栩栩如生的實物補充。

史前考古學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格林·丹尼爾教授在《考古學一百五十年》一書的第十章《回顧與展望》中這樣寫道:「對泰勒的《考古學研究》一書中提出的:發掘本身是不夠的。考古學家的目的絕不是准確地發掘和出版發掘報告,甚至也不是准確的地層比較以及他誤稱為『文化』的器物類型的劃分,而是撰寫歷史。他極力主張在考古學中採用他所謂的綜合研究。這正是我們在書中一直提供的做法。即對史前時代一個時期的文化做全面的研究。考古學者的工作是否重要,並不是看發掘的數量、規模和次數,而是看他對撰寫或重新撰寫人類早期歷史的貢獻大小。沒有歷史觀念,沒有解決歷史問題的觀念,考古學只能回到單純收集遺物的水平。」這段文字對中國的考古界是有重要啟示的。

丹尼爾在書中還提到:「史前歷史的資料可以來自多方面——過去的物質遺存,根據語言而得出的推論,體質人類學方面的證據,地名及比較民族學的研究。」這里對史前歷史資料的獲取,給出了四個方面。其中「根據語言而得出的推論」即口傳歷史的推論,在史前歷史資料中佔有一定的權重。中國的史前考古界,長期以來一直是排斥口傳歷史資料的,他們只認定地下挖出的實物與文獻記載。這顯然是有局限性的,它制約了中國史前考古向更加深遠歷史時代的探尋。

大地灣遺址為中國史前歷史的探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大地灣遺址有三個獨有的特點:一、人類6萬年連續生活的地層考古記錄,提供了從舊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可靠的年齡框架。二、在距今10000—8000年間形成以黍和粟為主導的旱作農業經濟,成為世界農業獨立起源地之一。三、口口相傳的語言推論和大量古籍記載的伏羲文化,與大地灣文化在時間與空間的雙雙重合。大地灣成熟的農業生產力,為伏羲文化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

在中國已經發掘的近萬個新石器遺址中,大多數遺址都不同時具備這三個特點,只有大地灣是唯一。把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深度結合研究,是開拓中國史前歷史研究的路徑。

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歷史的真實

「考古學家的目的……是撰寫歷史,沒有歷史觀念,考古學只能回到收集遺物的水平。」我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的疑古學派,曾經否定已經在古籍中有大量記載的伏羲、伏羲時代、伏羲文化的歷史存在,認為是神話傳說。從上世紀70年代始,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成果否定了疑古學派。用歷史觀審視我國的史前考古,撰寫中國的史前歷史,漸次成了考古學的創新思路。

大地灣遺址及其周邊廣大地域在8000年前就已經形成的農耕經濟,為在這個古成紀地域出現伏羲文化,提供了厚重的經濟基礎。

中國史前考古所能確立的歷史時代,有兩個不同的相連時代。一是8000—6000年前的伏羲時代。一是6000—5000年前的炎帝、黃帝、蚩尤時代。其後是堯、舜、禹時代向有歷史記載的夏、商、周的過渡。現在有的人把史前考古與歷史考古的界定混淆起來,大談中國的文明斷代,硬是要把中國的文明定死在4000年之內的3700年間。無視8000年前已經在大地灣為中心的渭河上中游的古成紀地域誕生的伏羲文化的事實。

皇甫謐所撰《帝王世紀》第一集中,對伏羲有較詳細的記載,對伏羲之後的部落聯盟的首領也詳錄其名,並有「凡十五世,皆襲庖犧號」的文字。說明在8000—6000年前間,確實有一個以伏羲為名號的部落聯盟時代存在了1000多年。甘肅天水古成紀的「羲皇故里」,河南淮陽古宛丘的「羲皇故都」,河北新樂的「羲皇故地」,以及散落在全國各地的伏羲遺存地,證明在伏羲時代,伏羲文化的傳播是遍及中國的。

伏羲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可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造書契以代結繩。用符號、圖形、二進制計數,構成示意文字取代實物記事。二是創先天八卦。初建「天人合一」宇宙觀,立萬物皆由陰陽二元和合而生的易辯之法,教先民順從自然大道以生存。三是以驪皮為禮,規范婚娶制度,實行部落間交叉血緣婚配,封姓氏以別血統,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開創先河。婚娶有了家,以家為單元的社會形態促成城市雛形的居住聚落出現。四是創建部落聯盟的管理機制,立九部、設六佐以龍紀官。以龍圖騰昭示天下,是中華龍文化的始祖。五是觀日月星辰運行,初建天文歷法,劃分四時八節,促進了農耕生產。灼土為塤,制彩陶禮器,制琴瑟,作《辯駕》《扶來》《立基》之樂譜,是用音樂祭祀天地的先驅。

伏羲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陰陽和合的辯證觀。尊重自然,服從天道,多元共存,包容和合,美美與共,這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根脈都來自伏羲文化。

中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長期以來,束縛中華文明斷代工程的一個瓶頸就是文字出現的年代。丹尼爾教授在其著作中曾寫道:「盡管以使用中國語言文字的民族文化作為中國文明的涵義來說,和埃及、蘇美爾人的文字文明相比,中國的文明還算是晚的。但是現在人們可以把它推至公元前十四世紀。並且能夠在最早的漢字出現前舉出一系列中國的史前文化。」這就是西方考古界和國內一些學者,長期以來一直認定中國的史前文明只有3700年的依據。

現在可以從兩個方面實證,在漢字出現之前,中國史前文化時代已有文字出現,並使用流傳至今。

實證一:2009年8月,兩岸四地學者在香港討論形成《中國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價值地位評鑒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建議報告》的評鑒結論是:中國古彝文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並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是其中唯一在當今活著的世界古文字。並認定原始古彝文的創制和出現時間大致可推算為7000—10000年以上。2018年8月。在貴州六盤水市召開的「第二屆探尋中華文明源頭:易經刻畫符號與彝漢文化研究高峰論壇」會上,有彝學研究專家對大地灣遺址發現的34個文字元號與古彝文相比較,發現有相同的讀音與意涵。還有學者對古彝文化與伏羲文化的同源共祖作了探討。

實證二:2015年11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文明8000年》一書中提出,在語言文字出現前,中國史前歷史時期,在符號記事取代結繩(實物)記事的進程中產生了一種「示意文字」。示意文字就是由伏羲先天八卦的64個卦象符號組成。這組符號把人的思維、認知,和對天、地運行的規律,大氣變化的節律,和觀察到的萬事萬物的本質,都記錄並傳遞到現在。它完全具備了文字的功能。2018年6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上古時代的文字——二進制計數與六十四卦》一書中,對示意文字的科學性做出了進一步的說明。

以上兩項實證說明,中國早在7000—10000年前,就已經有文字出現。中國的史前文字,早於蘇美爾文、埃及文。文字不再是制約中華文明的瓶頸。

建立中國版的文明標准

中國史前考古的創新,首先從建立中國的史前文明標准做起。誰建立標准,誰就有發言權。《中華文明8000年》一書,最早提出了中國版的史前文明標准。這個標準是在西方史前文明標準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考古實際加以補充、修改而提出,共有五條。一是天文歷法引導農耕生產成熟,糧食成人類主要食物。二是示意文字產生,人類從實物記事進入符號記事時代。三是具有社會功能的居住群落出現。四是彩陶禮器和陶質器物在祭祀、生產、生活中廣泛使用。五是樂器和樂譜的出現,音樂在祭天、祭祖與生活中開始使用。

這五條標准中,二、三、四條是對西方的文字、城堡、銅器三個標准修改後的沿用。一、五兩條是根據中國的考古實際所新增的。總之,這五條標准主要是以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為依據提出的。

運用這五條標准,考量中國史前文明的歷史年代,5000年是成立的,8000年也是成立的。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之一。甘肅因有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並存,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去承擔這一任務。

Ⅷ 仰韶文化起源於哪呢

圖一、彩陶人面魚紋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圖二、彩陶瓮(半山類型)

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一系列5000—6000年前的城址和文字、銅器等「文明」史跡不斷被揭示,給傳統「中原三代中心論」提出了新的挑戰. 最近10多年,中國考古學再度成為世界人文學科關注的一個焦點.一系列5000—6000年前的城址和文字、銅器、禮制建築等「文明」史跡不斷被揭示於中華大地上,給傳統文明觀中的「中原三代中心論」提出了新的挑戰,也使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成為世紀末中國考古學上爭論最多的一個課題。

(一)仰韶時代中晚期是「城」的初現與中國文明的萌芽期

在距今6000—4800年間,相當於中原編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是「城」產生的初期階段。城首先出現於長江中游的澧縣城頭山,之後擴展到黃河中下游,但也僅見城頭山、西山和西康留三座。初城時代已經與簡單社會所沒有的許多復雜因素共存,但離文明社會還有一定的距離。

1、仰韶時代中晚期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和特權等級的形成,是原始社會組織結構「危機」的體現,表現出社會進步、文明萌芽的根本特點。

初現的城是原始社會的發展、進化在聚落形態上的表現。從外部形態和功能上說,夯土城圈是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以環壕為特點的大型聚落構築技術的提高和形態的完善,但這些多為圓形的初城顯然又保留了濃重的環壕聚落的形態殘余。在應付越發頻繁的外部戰爭、內部沖突中,壕防向城防的轉變,聚落的防禦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