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慶有哪些特色和標志性的建築
1.解放碑
原名抗戰勝利紀功碑,是全中國唯一的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國家紀念碑,以紀念重慶對於國家的偉大貢獻。解放碑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位於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匯處,它是抗戰勝利和重慶解放的歷史見證。碑體絕大部分呈白色,有些地方是肉色,上端有幾架大鍾,朝著四面八方,每到整點時,便會響起聲音。塔是八角形的,最頂端有幾根天線。
2.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於渝中區人民路學田灣,於1951年6月破土興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築群,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志建築物之一。建築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傑作,以其非凡的建築藝術蜚聲中外。
3. 重慶國際博覽中心
總建築面積達60萬平方米,在全球少有的裝飾屋蓋中,鉚釘、桿件、鋁材的用量世界第一;時尚的外觀,博大的會展布局,重慶國際博覽中心成為建築規模全國第二、西部和長江上游地區最為壯觀的會展中心。
4.重慶喜來登國際金融大廈
黃金雙子塔--重慶喜來登國際金融大廈金字塔雙子星建築、亞洲超大豪華大堂、亞洲首個噴火廣場、全球罕有江景空中雙連廊……建築由酒店、金融大廈、國際公寓和國際名品中心組成,坐落於具有「重慶外灘」之稱的南濱路核心地段。背靠有著重慶「城市花冠」美譽的南山山脈,與渝中半島商務中心僅一江之隔。開闊、獨特的大觀景面給觀賞者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
5.江北大劇院
重慶大劇院是集歌劇、戲劇、音樂會演出,文化藝術交流,多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社會文化設施。項目將形成重慶城市社會文明新的象徵和標志性建築,對於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與城市功能、增強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檔次和規模位居全國前三。
6.朝天門長江大橋
朝天門長江大橋位於長江上游重慶主城區,西連江北青草壩,東接南岸王家沱,主跨長552米,全長1741米,若含前後引橋段則長達4881米,主跨為世界跨徑最大的拱橋,超越上海的盧浦大橋。該橋是重慶主城區的第8座跨江橋梁,於2006年3月動工,並於2009年4月29日通車。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看起來都很宏偉壯觀。
6.重慶奧林匹克運動中心
重慶奧林匹克運動中心作為重慶市新世紀的大型城市基建項目之一,重慶奧體中心主體育場總建築面積62508m2,可容納觀眾60000人。建築大氣雄壯、她的落成改變了這個城市不能舉行大型國際賽事的現狀。
7.重慶環球金融中心
位於中國重慶解放碑中央商務區中心。項目總佔地面積約為5,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為204,700平方米。建築高度為339米,為西部地區第一高樓,重慶環球金融中心裙樓定於2014年1月開業,塔樓定於2014年年底完工,總體定於2014年交付使用。項目涵蓋環球購物中心、英國皇室私人定製式酒店、國際超甲級寫字樓三大業態。
8.洪崖洞
洪崖洞傳統民俗風貌區北臨解放碑滄白路,南接江濱路,項目沿江全長約1.2里,商業總建築面積逾50000平方米,以最具巴渝傳統建築特色的「吊腳樓」風貌為主體,配合建築的高低錯落,依山就勢,沿崖而建,通過分層築台、吊腳、錯疊、臨崖等山地建築手法,把餐飲、娛樂、休閑、保健和特色文化購物等5大業態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立體式空中步行街」商業格局。
Ⅱ 找素材來證明深圳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辟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獨具魅力,並以其新奇、特、異的風格蜚聲海內外。
回答者:水薇星 - 舉人 四級 10-5 12:20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歷史文獻記載 深圳市的歷史可分為4個時期:
歸附時代
歸附時代(即未獨立建縣時代,史前—公元1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區域的百越部族,稱為「南越部族」。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進行開發,這時屬於南海郡的深圳,便納入中國的版式圖,也融合了中原文化。東晉咸和6年,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其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帶,郡治在寶安縣。隋朝開皇10年,東官郡被廢,寶安縣改屬廣州,到唐朝至德2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從南頭遷往東莞。宋朝期間,深圳不但是中國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而且是食鹽產區,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這里出產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的防禦性衛所組織。稍後,在南山半島又設立了南頭寨,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中國出使南洋,艦隊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方可成行。
建縣時代
建縣時代(公元1573年—1841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義,在東莞守御千戶所基地進行擴建,建立新安縣治。范圍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區,經濟上以產鹽、種植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清朝初期,為防鄭成功及明代遺民在沿海進行抗清活動,實行沿海省份內遷50里的「遷界」之舉,新安縣有2/3的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後至康熙23年始復原界。
縣境分割時代
縣境分割時代(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使新安縣的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公元1860年即咸豐10年11日,新安縣的九龍半島也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1898年即光緒24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又將新界租給英國,為期99年。此後,新安縣原有的3076縣,縣治仍在南頭。抗戰時期,南頭在日本南侵下淪陷,寶安縣政府遷往東莞縣。當時的深圳雖然成為日治區域,卻有支威震南疆的東江游擊縱隊在山嶺活動。全國解放後的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比較興旺,便將寶安縣治東遷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於這一帶水澤密布,田邊又有一條大水溝,故取名深圳。
建市時期
建市時期1979年2月,國務院發布38號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內把深圳建設成為相當水平的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建設成為吸引港澳遊客的旅遊區;建設成為新型的邊境城市。3月,中央和廣東省委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惠陽地區和省委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直屬省領導。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4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搞好特區建設,並將「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從此,深圳正式定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頒發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對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10月,廣東省委宣布恢復寶安縣建制,同時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與廣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包括財政計劃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2年7月,全國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通過決議,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訂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1992年撤消寶安縣建制,設立深圳市寶安、龍崗兩個市轄區,於1993年1月1日正式掛牌。1998年設鹽田區,3月30日掛牌辦公。
現有羅湖、福田、寶安、龍崗、鹽田、南山6個市轄行政區,24個街道辦事處,19個鎮。福田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10月7日成立。區政府駐深南中路田面。全區總面積78.8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紅嶺路與羅湖區相連,西至車公廟工業區與南山區相連,南臨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接寶安區。轄園嶺、南園、福田、沙頭、梅林、華富、香蜜湖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7.7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5.8萬人。
羅湖區
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特區城市開發較早的商業中心區。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1日成立。區政府駐文錦中路。全區總面積74.2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鹽田區,西至紅嶺路與福田區相連,南臨羅湖橋與香港毗鄰,北連龍崗區。下轄黃貝、蛟湖、南湖、桂園、翠竹、筍崗6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7.99萬人。
南山區
位於深圳市經濟特區部。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4日成立。區政府駐南頭。全區總面積150.79平方公里,其中二線為119.4平方公里,二線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內伶仃島和大鏟島),行政區域東至車公廟工業區與福田區相 連,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與寶安工相連,南臨香港。轄沙河、西麗、南頭、南山、粵海、招商、蛇口7個街道辦事處 。總人口44.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0.8萬人。
鹽田區
位於深圳經濟特區東部。該區於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區政府駐沙頭角鎮。全區總面積67.36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與龍崗區相連,西接羅湖區,南連香港新界,北接龍崗區。下轄沙頭角鎮,梅沙、鹽田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6萬人。
寶安區
位於深圳市西北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建制。區政府駐新安(原寶安縣城)。全區總面積733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龍崗區,南連南山區、福田區、西臨伶仃洋,北靠東莞市,深圳機場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岩、龍華、觀瀾8個鎮和新安、光明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4.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4.2萬人。
龍崗區
位於深圳市東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與寶安區同時建制。區政府駐龍崗,全區總面積940.9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臨大亞灣、大鵬灣、南連羅湖區、鹽田區及香港,西接寶安區,北靠惠州市、東莞 市,大亞灣核電站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布吉、平湖、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鵬、南澳10個鎮。全區總人口98.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6.8萬人。
深圳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春風沐浴,往日的老城區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氣勢非凡的「地王」,綿密林立的高樓大廈,大街上、商場內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華燈初上時那絢麗奪目的霓虹燈……一片繁華欣榮的景象,無處不透露著勃勃生機。即便是見證了特區的發展與成長的拓荒者們,看到這一奇跡也感慨不已。
與今日的經濟特區深圳相比,舊時的深圳只是一個人煙稀少的 邊陲小鎮 那時的房屋結構形式基本上只有兩種,即縱向式屋和大齊頭屋。本地人(講粵語的人)的住房,多為縱向式,入大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越過天井是正廳,廳後是卧室,卧室有樓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天井前建一廳一房。前者稱縱向式「二進」,後者稱「三進」。建築材料多以三合土(黃泥、沙、石灰)砌牆,房頂光線極暗。客家人的住房,多為大齊頭式,一進門為廳,兩邊為廂房,用作卧室及廚房,以靠牆開一小窗和明瓦採光,光線不足,建築材料與本地人建材相同。在客家地區,有一種被建築學界稱為漢族民居五大特色之一的圍屋。圍屋一般為正方形,城堡式,四面有高牆,四角有樓閣,圍牆和樓閣下有槍眼。圍內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萬世居,坑梓的龍田世居,龍崗的羅瑞合等都是寶安比較有名的客家圍屋,其中以雙層復合結構,九天十八井的大萬世居最為顯著,是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漁民一般都以船為家,船小人多者,則在沿海較高處搭茅棚棲身。建材以竹木為框架,茅草作牆和房頂,只能勉強遮蔽風雨,常受台風摧毀。
改革開放以後,傳統的房屋結構 被淘汰,農村的房屋全都蓋成二三層以上,樣式別致,色彩絢麗,空氣流通,採光良好,還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園。城區居民住宅,都是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層以上的樓宇,內設若干單元套房(二房一廳)、三房二廳、四房一廳),舊式瓦房已不存在。
建國前,深圳居民所穿衣服的布料 是自織自染的「十丈烏」,結實耐用,顏色多為黑、青、暗紅色。服式為唐朝裝便服。男上衣開胸,七紐四袋或五紐二袋。女上衣右邊開紐大襟。男女褲一樣,闊褲頭,寬腳,用帶子束縛。少數教師、學生及機關工作人員、城鎮部分居民穿中山裝、西裝和襯衫西褲,少數女教師和女學生穿裙裝。建國後,逐漸過渡為中山裝,青年穿青年裝,但老農民並無多大改變。布料以棉布為主,間有卡嘰、呢絨。80年代後盛行西裝和多種裝式。
清未男子小梳辮 民國初年剪辮,剃光頭腦,繼而逐漸採用平頂或圓頂發型,後來流行西式發型。女子從小裹腳,梳辮。民國初年禁止纏小足,少女梳辮,已婚婦女梳髻。建國後,男子仍流行西式發型,再加頭臘。女子盛行齊眉發,梳短辮。80年代後,部分男女喜歡燙發,女子還有波浪、流雲、菊花等發型。
在裝飾方面 舊時的深圳居民穿著多樸素,隨俗而變。女子頭帕、圍裙、客家婦女涼帽頗有特色。頭帕俗語稱「冬裙」或「包頭仔」,長三尺,闊一尺的黑色細布,邊緣綉有白色花紋。綴以系帶,未婚女子白色綉系帶,已婚少婦紅色綉花系帶,中年以上用青色或黑色系帶。婦女喜歡在上衣外加一條素色的圍裙,未婚女子用白色裙帶,已婚婦女用青色或紅色裙帶。而布吉一帶,未婚女子用紅色圍裙,已婚的用青色或黑色圍裙。涼帽以竹篾編織成扁平圓形,頭頂是空的帽框,邊緣飾以黑色帽裙。系帶婦女自己編制,未婚女子用白色系帶,已婚少婦用紅色系帶,中年以上婦女用青色或黑色系帶。建國前,人們逢喜事外出男的多穿布鞋,女的多穿布花鞋,在家男女老幼都穿木屐。建國後,鞋的種類多樣,有布鞋、皮鞋、橡膠鞋、人造革鞋,款式五花八門牌號,傳統的木屐幾乎絕跡。
此外,在建國前,婦女頭上梳髻,飾以釵、簪、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客家婦女婚後喜歡穿戴銀質耳環、手鐲。老年婦女戴有刻上「長命富貴」的壽鐲。小孩胸前掛一把銀鎖。建國後,婦女戴首飾減少,六七十年代幾乎絕跡,但男女帶手錶逐漸增加。80年代後,婦女又興起戴耳環、戒指、項鏈之風,男人也普遍戴戒指。
回顧鵬城歷史,古代的內地移民曾來到這里創造了鵬城的古代文明,而現代的內地移民又來到深圳,再造了深圳的輝煌。由此看來,新的深圳應該是舊的深圳的延續和創新,歷史是不能忘懷的,民族文化的創新終究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
Ⅲ 如何拍好一張古建築照片
一、古建築拍攝常用技法
拍攝古建築,我常常會用到超廣角和長焦兩種焦段。使用超廣角記錄建築物的全貌,使用長焦對建築物的細節部分進行精確描寫。選取不同的拍攝角度使古建築呈現不同的形態。而在拍攝的站位和角度方面,有仰、平、俯和正、側、逆,角度雖少,但變幻無窮。
四川·五明佛學院
當我們站在制高點進行拍攝時,可以很恰當的表現出建築群的整體形態及各建築物之間相互位置關系。此時,我一般會採用三分法構圖進行拍攝,讓前景、中景、背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這就形成了畫面的層次,使畫面內容豐富卻不雜亂。
北京·天壇
站在位置較低的地方進行拍攝時,可以使建築物的豎線向上匯聚,能夠表現出建築物的高大特徵,同時也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固感。
北京·天壇
正面拍攝建築物有庄嚴、平穩的感覺,也符合中國古建築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特徵。正位的平衡構圖至關重要,是典型且客觀的構圖方式,雖然非常常見,但是這種構圖不容易讓人產生「厭膩」的感覺,因攝影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再現空間和事物的造型藝術,而這種構圖方式最客觀,正和了攝影本身的口味也和了觀者看待事物的典型方式。
故宮·角樓
側面拍攝建築物,建築物的橫線條和豎線條都有明顯的透視變化,有利於表現建築物的各角度特徵,突出建築物的立體感。
二、光線對拍攝古建築影響
我們知道,攝影是用光的藝術,「用光你所有的時間,用光你所有的錢」,玩笑。任何物體在不同光線的照射下都會展現出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光線可使建築物產生不同的造型效果。古建築是立體的藝術,所以拍攝時,應多面觀察建築物的特點,以及拍攝時光源的位置。拍攝古建築因為其體積的原因多採取日光,重視太陽光下的光影效果,才能不顯得平淡,而富有生氣。
福建·土樓
高位正面光,適於表現建築物正面的特徵如形狀、雕刻、規模等。
北京·頤和園
高位側面光,不僅能很好地表現建築物表面特徵,同時也能充分表現建築物的立體感,是建築攝影中最常用的光線。
雲南·崇聖寺三塔
頂光照亮建築物頂部,適於表現建築群的范圍,這種光線能把建築的層次區分出來。
杭州·西湖
攝影裡面「遠取其勢,近取其質」,遠景要盡可能突出整體景色的主體氣氛,特寫則表現某局部的獨特細節,無論遠近都要有「料」,而且「料」要下的不多不少。而光線的選取就是很重要的佐料,決定了整張片子的味道和基調,不能寡淡無味,且片子的口味當然不能太重。
杭州·集賢亭
當然,除了自然光以外,我們也不能忽視人造光對古建築的影響,通常我們會利用水面的倒影來更好的表現古建築的風韻,以水面的倒影將建築物塑造成另一個形態,使畫面更有視覺上的張力。
三、氣候對拍攝古建築的影響
北京·箭扣長城
北京·箭扣長城
北京·金山嶺長城
北京·金山嶺長城
北京·金山嶺長城
北京·金山嶺長城
雲霧中的長城,這一系列的照片採用了俯視的角度,利用秋冬季節多霧的天氣,提前預判好天氣的因素,盡可能選擇較早的時候,甚至是凌晨就到達既定機位,在太陽升起之前利用雲霧效果展現古長城的悠遠綿長,更有甚者可拍出中國風的效果。結婚辦喜事也講究個良辰吉日,攝影更是要選對恰當光景則事半功倍。
西藏·林芝尼洋閣
北京·故宮角樓
而這種火燒雲與古建築的搭配,往往選擇夏季傍晚的時候,利用雲層、落日、余暉、等自然現象來襯托古建築的風采。往往在這種天氣下,我們可以使用ND減光鏡拍出長曝光的效果,這樣的雲彩在照片中很出彩。
氣候不同,光線不同,拍出的景緻也各有不同。無論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還是艷陽高照雷雨交加。不同光源和色彩都會帶來不同的效果,表達不一樣的情緒。
四、利用強烈的對比來拍攝古建築
尋找畫面對比是一項很常見的拍攝技巧,建築作為社會文明的產物,常常會與自然和人進行對比。比如以對比手法突顯建築的宏大、人的渺小等。若是建築帶有古老破舊特性,還可以與現代、新潮等特性進行對比。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對比方式。畫面中的對比,往往只要重點呈現一種特性即可。
北京·故宮
採用虛實手法展現古建築特徵也是我們常用的手法,利用盡可能大的光圈虛化效果將前景虛化,而讓背景清晰的展現在我們面前。一般來說,實的部分是點睛之筆,虛的部分則營造效果,缺一不可。這種虛實強烈對比的手法更能體現古建築的空間和層次。
西藏·布達拉宮
利用幽暗前景、背景與明亮主體間的明暗對比,也是古建築拍攝中常用的手法,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手法使片子顯得神秘而生動。用這種手法拍攝出布達拉宮後,強烈地突出了主體,很好地表現了它的立體感、質感和空間感,層次頓現。
北京·故宮
杭州·靈隱寺
杭州·靈隱寺
杭州·靈隱寺
江西·婺源菊徑
充分利用動與靜的對比,也是畫面產生活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法。比如以上三組照片中,第一組中飛舞的白鴿和古城牆、古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組中,在雨中的靈隱寺也彷彿多了一分禪意;第三組中,車流劃出的弧線,夜空中綻放的煙花。處理好動與靜的關系,是改變呆板、平淡,豐富畫面視覺元素的最重要的方法。
北京·天壇與城市
而利用古今建築對比這種手法,對拍攝古建築的攝影師來說,更加的有樂趣,兩種不同元素充分對撞,這種鮮明的對比和厚重的歷史感既讓我們感受到古代建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感受到現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為我們帶來的欣欣向榮,使美妙畫面連通人的思考。
北京·金山嶺長城
季節對比是我們等待的結果,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同一處美景在四個季節中表現出來的景色往往讓我們嘆為觀止,這一幅作品,我將長城夏冬時節的模樣巧妙融合在一起,這需要我對這個機位及景物十分了解才能做到,經過多次的微調與嘗試,我做到了。
五、古建築攝影的後期技巧
對於古建築攝影的後期來說,我認為首先要還原現場真實情況,我們可以根據色溫、色彩、飽和度、對比度的調整來增加照片的通透度與色彩的真實性。建議RAW格式拍攝。第一步我建議是從色溫開始調整,中國的古建築以青磚、青瓦或者黃瓦居多,除黃昏時間我們會有較多的暖色調以外,其他時間段根據畫面的分配都是以冷色調為主,所以,我們的第一步可以先調整冷暖色調,再去調整其他的色彩等等。
當然,拍攝建築的時候,天空的雲彩的飄動和水面倒影的流動也是我們想要的,這個時候,我會建議攝影師使用ND鏡,採用長曝光的方式拍攝出獨特的景色,當然,有些朋友沒有ND鏡,我們也可以通過後期技術彌補,在固定機位連續拍攝幾十張甚至幾百張素材,通過PS軟體的堆棧功能合成一張照片,這樣也可以模擬長曝光的狀態。
Ⅳ 保護歷史建築的作文素材
一、應予保護的歷史建築,除了各級政府確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城市規劃和城市改建中一般應考慮保護的歷史建築為:
①在城市發展史、建築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歷史建築,即代表某一歷史時期建築技術或藝術的最高成就,或是某種建築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
②具有較強個性特點的歷史建築,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城市的標志性建築(或建築群)。
③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在建築史上有一定地位的優秀建築。
④藝術價值較高、造型優美、對豐富城市建築面貌有積極意義的某些外來藝術形式的建築。
⑤代表城市發展某一歷史時期傳統的民居建築,通常保留較完整的典型街區。
⑥城市歷史上同某一重大事件或某種社會現象有關的紀念性建築,如唐山市在新建市區內保留的1976年大地震中損壞的建築殘跡,上海蕃瓜弄新建住宅區保留的1949年以前貧民窟中的窩棚建築──「滾地龍」等。
⑦一些同城市文化傳統有關的街區也是重點保護對象,如北京的琉璃廠文化街和大柵欄商業街等。某些造型別致、地方色彩濃厚的街區也可列為保護對象,如江南地區的臨水民居,四川民居,山西晉中、晉南民居等。
二、保護的原則和方法:
①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築,根據《文物保護法》按原狀保存,不能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維修和保養要體現「整舊如舊」的原則。使用上一般可作為博物館、保管所或參觀場所。
②對於已經損壞,而在歷史上有重大價值的建築物,應在有科學依據和充分的歷史文獻考證的條件下進行修復。修復方式分為局部修復和全部修復兩種。
③在原址對保存古建築十分不利或國家重點工程必須佔用古建築原址時,可以對歷史建築進行搬遷,移地復原。如山西永濟縣永樂宮位於三門峽水庫的淹沒區內,於1959年移至山西芮城縣新址復原。
④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這個地帶通常應根據文物歷史價值、藝術特點和原始設計意圖劃定。一般劃出一到三級環境控制區。是否允許在這個地帶內進行修建,應徵得有關部門的同意和報請規劃部門批准。一切建設活動不能破壞文物的環境風貌。
⑤列入保護范圍的典型歷史街區,應盡量選在同重要的古建築和紀念性建築毗連的地方,以保護整片文物環境。
⑥全面保護的古城要按歷史文化價值劃定若干區段,採取不同的保護方針。例如,劃定能夠體現城市某個歷史時期生活方式和建築特徵的建築群和街區,保留其外表面貌,內部允許改造;劃定明確反映城市新舊建築文化融合的區段,以表現新舊建築文化的交替;劃定同古城風貌不協調的地區或允許更新改造的區段,確定對該區的改建政策等。
Ⅳ 世界新的七大建築奇跡
萬里長城,泰姬陵,比薩斜塔,羅馬角斗場,復活節島,瑪雅金字塔,金門橋;
Ⅵ 求木乃伊和金字塔等埃及相關的素材
[編輯本段]埃及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 埃及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國家的象徵,是埃及人民的驕傲。
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隸社會的方錐形帝王陵墓。世界八大建築奇跡之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最為集中。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開羅郊區吉薩的三座金字塔。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風化,頂端剝落10米,現高136.5米;底座每邊長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2度,塔底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平均重2.5噸。據說,10萬人用了30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該金字塔內部的通道對外開放,該通道設計精巧,計算精密,令世人贊嘆。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兒子哈佛拉國王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現高為133.5米。但建築形式更加完美壯觀,塔前建有廟宇等附屬建築和著名的的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的面部參照哈佛拉,身體為獅子,高22米,長57米,雕象的一個耳朵就有2米高。整個雕象除獅爪外,全部由一塊天然岩石雕成。由於石質疏鬆,且經歷了4000多年的歲月,整個雕象風化嚴重。另外面部嚴重破損,有人說是馬姆魯克把它當作靶子練習射擊所致,也有人說是18世紀拿破崙入侵埃及時炮擊留下的痕跡。
第三座金字塔屬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建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當時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時期,金字塔的建築也開始被腐蝕。門卡烏拉金字塔的高度突然降低到66米,內部結構倒塌。 三座金字塔石塊,可在法國國境四周建造一道高三公尺,厚三十公分圍牆。金字塔的斜度都是五十二度,每一石塊密密相連,休想找到縫隙,連刀尖也都插不進,不得不佩服古埃及的度量及工程等一些技術。
胡夫金字塔南側有著名的太陽船博物館,胡夫的兒子當年用太陽船把胡夫的木乃伊運到金字塔安葬,然後將船拆開埋於地下。該館是在出土太陽船的原址上修建的。船體為純木結構,用繩索捆綁而成。
Ⅶ 長城的素材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樓煩南侵。接著,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後誘義渠王至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殺之,起兵滅義渠,置北地郡。於是,秦國北部遂於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平原東部);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Ⅷ 出現兩千多件稀世珍寶的是哪一座歷史上的古建築呢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可以說,它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玄宗在位時,外國人進貢了幾百匹“舞馬”,每逢佳節,舞馬便會被牽到大殿前,為文武百官翩翩起舞。這些舞馬披著非常華麗的錦綉綢緞,負責牽馬的官員亦穿金戴銀。舞馬起舞至高超,便會集體跳上三尺高的木板,由大力士們將木板和舞馬高高舉起,舞馬嘴中叼著酒具向皇帝道賀。隨著文武百官推杯換盞,眾人皆醉,連喝酒的舞馬也一並醉倒。
“舞馬銜杯醉如泥”說的就是這幅奢靡的盛況。
在長安城中,連馬都學會了舞蹈,學會了飲酒作樂,而且,馬的酒具都是純金打造的,可見,盛世的唐人奢侈成風,大唐王朝何等富庶。毋庸置疑,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其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以至於,唐以後海外華人多自稱為“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