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是什麼樣的城市,旅遊是怎麼樣的
香港(Hongkong)是一個年輕的城市,是一個充滿奇跡和神話的城市,是一個令人無比激動的城市。世界級的建築、快節奏的生活、時尚摩登的娛樂享受,無不凸現出這座城市的驚艷魅力。
香港是一個生活的天堂,集各式各樣的歡樂於一地。在香港,既可以觀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又可以獲得商業文明帶來的種種享受;既可以浸淫在摩登社會的物質享樂中,同樣也可以重溫舊時代的朴真生活方式。
香港也是一個有著傳奇故事的城市。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到繁華的都市,從殖民地到世界上第一個實施「一國兩制」的地方,香港經歷了歷史的風雲變幻,香港更成熟了,更包容了。
「動感之都」香港是人們矚目的焦點,是人們感受生活的地方。
香港的購物,不論是價格、種類還是服務,都名列世界之最。香港是自由港,商品來自世界各地,由於大部分物品不收關稅,香港的貨品價格就相應較低,素來被稱作「購物天堂」。而且這里每年都有許多換季大減價的促銷活動,能為遊客提供真正的實惠,故來香港購物必能享受到稱心滿意的服務。
香港購物區大致可分為「香港島」及「九龍」兩個地段,九龍以地鐵線上的「尖沙咀」、「佐敦」、「油麻地」、「旺角」4個為重點;香港島以地鐵線上的「中環」、「北角」、「金鍾」、「銅鑼灣」4處為重點,還有反映香港獨特文化的上環。這里各店鋪售賣著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貨品,而且大部分服務性從業員都受過專業訓練,態度殷勤友善,以客為先,而且貨品價錢合理,遠低於其他國家。其中,DFS環球免稅店是必去的名牌中心。
香港有許多著名的購物街是把同類商店集中在一處,如九龍彌敦道以金飾為主,旺角西洋菜街以影音器材為主,還有上環的荷李活道集中了多家古玩店。
去香港一定要去金店,謝瑞麟、周大福和周生生的質量最有保證。
此外,各地段都有大型購物商場,如尖沙咀的半島酒店商場、海港城、新世界中心;中環的置地廣場、太古廣場,銅鑼灣的時代廣場、崇光百貨;沙田的新城市廣場等。一般來說,中環一帶的商場大多比較高級,商品檔次很高,價格自然也不低;而銅鑼灣、尖沙咀一帶,是一般市民購物的好去處;至於油麻地、旺角一帶,物品檔次不高,商品價格較低廉。
路邊小攤也是香港購物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中環一帶聚集了一些服飾市場和專業街,此外還有油麻地的女人街、廟街夜市、玉器市場、上海街、新填地街的露天市場,旺角的花園街與園圃街,銅鑼灣的渣甸坊、渣甸街以及赤柱市場等等。
各主要購物區均有出口成衣店,在中環、灣仔、銅鑼灣、尖沙咀的金馬倫道、加連威老道、紅磡尤其密集。店子售賣各種外銷成衣,甚至有名家設計的服飾。(詳請參見購物指南一覽表及推薦商品)
香港的超級市場比較發達,主要有百佳、惠康、萬寧、華潤等,還有OK、7·11等連鎖便利店遍布全港,主要經營日常用品,尤以小食品為主,24小時營業。
夜幕下的香港同樣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霓虹使人如置身於銀河璇宮之中,充分體現著香港這個「動感之都」的繁華璀璨,其可與任何一座國際大都會相媲美。
香港的豪華酒店均設有酒吧等娛樂場所,其都很注重酒吧的設計與裝潢。著名的酒店酒吧有文華東方的「船長吧」、「上海俱樂部」。許多酒店內還設迪斯科舞廳,有一流的音響和DJ。營業時間一般從晚上10點到第二天凌晨3、4時。周末、休息日較擁擠,收費也略高。除了豪華酒店以外香港還有很多獨立經營的酒吧,大多數酒吧從中午營業到凌晨一時或更晚。英式及澳式酒吧,日式卡拉OK酒廊都全日供應小吃。
此外,尖沙咀也是夜遊人的夜間樂園。香港人喜歡相約於尖沙咀,先進晚餐或看電影,然後閑逛購物。從廣東道的海港城購物中心至新式商廈林立的尖沙咀東部,沿途所見皆是五光十色,人聲鼎沸。彌敦道兩旁設有不少酒吧和酒廊,附近的旅館也多有此類娛樂場所,旅客可選擇前往喝杯啤酒,輕松度過一個晚上;也可到夜總會看一場表演。
香港人喜歡賭馬是眾所皆知的,一般遊人到香港玩有興趣的話,且時間和錢包都允許,那到賽馬場去親身感受一下現場的緊張和刺激也是另一番情趣了。為此,港島還專門建有「香港賽馬博物館」,這也是較特別的哦!
香港的電影、香港的夜總會、香港的音樂、香港的戲曲、香港的……,構成了香港娛樂生活的豐富大餐,在這里挑選好你的目標,趕快加入到人流中去吧,親身感受一下「東方之珠」的動感魅力!
2. 求香港的圖片,可以做手機壁紙的
3. 香港各地區的圖片
請到如下網站看
中銀大廈
http://sucai.3lian.com/pic2/Html/32/2006122871049866.htm
星光大道
http://sucai.3lian.com/pic2/Html/32/2006122871049749.htm
4. 香港民俗風景圖片 謝謝
香港圖片庫
www.photostock.com.hk/
香港全景圖片
www.vectormap.com/tour/full.htm
香港圖片集
www.asia2002.gov.hk/chinese/press/pict/all.htm
香港歷史圖片
http://cpc.hkcampus.net/~cpc-fmw/HKHistPhotos.htm
請參考:http://..com/question/21336216.html
5. 香港那條街最繁華
圖解:NO.1香港銅鑼灣
圖片1:圖解:NO.1香港銅鑼灣
巴黎的奢華,米蘭的典雅,倫敦的經典和紐約的簡約風格於一身,這便是赫赫有名的香港銅鑼灣了。前身是電車廠的時代廣場,現在是香港十大景點之一的銅鑼灣,有著琳琅滿目的美,盡顯都市之魅力,銅鑼灣的風情萬種讓人眼花繚亂。
圖片2:圖解:NO.2上海南京路
南京路是上海最早的一條商業街,原稱花園弄,19世紀初期,就有四大著名環球百貨商店:「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如今已成為上海最大的百貨、服裝、食品商店),是富人聚集區,各行各業的商人擇此風水寶地開設了數以百計的大店、名店
圖片3:圖解:NO.3成都春熙路
歷經82年歲月洗禮,這條取「熙來攘往,如登春台」美意的商業街,成為成都魅力的代名詞,多方面延伸她的影響力。是成都的時尚公告牌,一個世紀的商業人氣和成都美女都流經這里它是成都的流行文化站,全國街頭潮流和品牌在這里跳動著同一脈搏。
圖片4:圖解:NO.4北京王府井
與京城古樸的文化氛圍及炫目的商業氣息相映成趣。有一百哦年歷史的王府井商業街的特點就是鋪子老、名號大、街道寬、氣派足,而這些在中國的商業街中,恐怕也只有占盡京城地利之便的王府井商業街能獨享其尊了。
圖片5:圖解:NO.5台北西門町
年輕人最愛西門町因為它見證台北的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城百年歷史的縮影盡在這里。「麥當勞」、「萬年大樓」、「來來百貨」、「國賓戲院」,是年輕人到西門町台北流行時尚的前沿,精品專賣店琳琅滿目,成為年輕人逛街購物的大本營,能看到台灣最新的流行趨勢。
圖片6:圖解:NO.6廣州北京路
一邊是古老西關,一邊是新銳天河,橫在中間的北京路商業步行街,因為匯集著深厚的傳統氣息與浮華的時尚元素而魅力無比。里有密集的超大型百貨店、齊備的世界品牌,在廣州想買件價格劃算款式新穎的衣服,北京路是一個必到處
圖片7:圖解:NO.7重慶解放碑
解放碑既時尚亦有層次。又可以在路邊小店找到麻辣抄手傳統小吃;夜晚,解放碑不夜城的迪廳,總有傾城之色在迷離燈光下扭動健康的身姿,不禁隨之起舞,感覺山城的熱度.解放碑是步行街中的麻婆豆腐,紅白細滑煞是好看,又麻又辣間帶給你一層細汗你方覺滋味無窮。
圖片8:圖解:NO.8武漢江漢路
武漢江漢路有「楚天第一街」美譽,在武漢近百年的發展史上,商業地位至尊。經過幾十年時光雕琢,江漢路成為漢口最繁華的區域之一,近30個行業的店鋪星羅棋布,單是老字型大小就有90多家。
圖片9:圖解:NO.9南京湖南路
湖南路商鋪定位比新街口要略低一些,周邊又有卡拉OK等娛樂場所,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學生前往消費。而食客,是來到湖南路的另一主要人群,他們聚集在湖南路中段的支幹道——獅子橋美食街和馬台街上
圖片10:圖解:NO.10哈爾濱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早晨靜謐,行走在石頭道上,你似乎在與歷史摩擦。1924年5月,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為這條大街鋪上了方石塊。為花崗岩雕築,長18厘米、寬10厘米。走在中央大街上,曾經無數次地暢想這應該是一條中國獨一無二的藝術大街
6. 你能簡單介紹一下香港這個城市嗎
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劇深深地影響著70、80、90後這代人,內地的很多中青年人,都是從小看著TVB的港劇長大的。
香港是一個現實得有些“不近人情”的城市,這里有著比上海更加現實的排外感,也有著比深圳更加現實的“淘汰制”。香港沒有那麼多的“富人”,平頭老百姓如若不努力生存,也會水深火熱。
7. 麻煩香港的朋友們,這個圖片是香港東區那條街的,我這有圖片,就是路
習武神童,街頭賣藝
廣東佛山,古稱陶城,有多個歷史頭銜,佛山是絲織品匯集之地,是粵劇的發源地,是中成葯之都,當然對黃飛鴻來說,最著名的一個頭銜就是佛山是武術之鄉,要尋找南派武術的源頭就要到佛山。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農歷七月初九,一個非常普通的日子,黃飛鴻降臨於一個貧窮破落的家裡。父親黃麒英用賣藝換來的銅錢為妻子買來一個老母雞,殺了,替妻子燉上。
黃麒英是佛山十大高手之一,但並不像電視上所說的闊綽,黃麒英並不想兒子像他這樣僅僅是一介武夫,窮困潦倒。他希望黃飛鴻讀四書五經,考取功名,這樣就不必天天日曬雨淋的,東奔西跑,一年到頭,日子還是那麼拮據。
可黃飛鴻既然出生在武術之鄉,父親又是佛山十大高手之一,他想不習武那是不可能的。父親也沒指望黃飛鴻日後能夠繼承他的衣缽,可他沒想到,青出於藍勝於藍,黃飛鴻不但繼承了父親的衣缽,還把父親的武術心得發揚光大。
父親用所得的積蓄把黃飛鴻送進了學堂,但黃飛鴻卻並不專心學習,他的心思早已飛到父親的武功上,於是逃學,跑到大街上看父親的武術表演,放學時再偷偷地跑回去。那時,父親雖然不得志,但無疑是小黃飛鴻心目中的英雄。父親的拳腳功夫、刀槍棒法無人能及,黃飛鴻不想念什麼書,就想成為父親那樣的人,走江湖,多好。
父親發現了黃飛鴻的逃學,暴打他了一頓,那可是他好不容易掙來的血汗錢啊,他把希望全部寄託在了黃飛鴻身上,如今……
可黃飛鴻卻說:「爹,以後我跟你一起賣藝。」
父親撫摸著黃飛鴻的頭,無奈地搖了搖頭,也許這就是命吧。
從那以後,父親再也沒有強迫黃飛鴻學習了,也再也沒有打過黃飛鴻。很快,父親開始為黃飛鴻感到驕傲,他發現黃飛鴻有習武的天分,他教黃飛鴻武功的時候,他只要教一遍,黃飛鴻就會了。而當初父親卻花了好多時間才學會。
黃飛鴻不僅領悟能力強,還能夠融會貫通,把各種招式的優點結合起來。七八歲的時候,黃飛鴻就開始跟著父親到佛山街頭賣藝了。
初生牛犢,一比成名
十二三歲的時候,黃飛鴻開始在佛山嶄露頭角。老百姓對少年黃飛鴻的興趣遠遠勝於那些成人,黃飛鴻的每一次演出都會吸引很多人,遊客們把黃飛鴻圍得個水泄不通,不斷地為他叫好,鼓掌。那時候,老百姓只知道有黃飛鴻這樣一個少年,卻並不知道黃飛鴻的名字,使黃飛鴻少年成名的是一場比試。
有一次,武術大師鄭大雄也在街頭賣藝。鄭大雄擅長左手釣魚棍法,他擺下擂台,和前來挑戰的人比武,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他拱手作揖,問還有沒有人敢上來與他比試的時候,黃飛鴻躍上了擂台。父親大吃一驚,但阻止已經來不及了。
鄭大雄以為黃飛鴻是個頑劣的少年,認為他是來搗亂的,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讓他下去。此時的黃飛鴻眼裡放出一種威嚴的光芒,一字一頓的說:「鄭前輩,晚輩黃飛鴻,是來挑戰你的獨門絕技左手釣魚棍法的。」
圍觀的人熱情高漲,齊聲為黃飛鴻的膽量叫好。鄭大雄吃了一驚,原來眼前這個乳臭未乾的少年就是佛山十大高手之一黃麒英的兒子。
鄭大雄客氣的接受了黃飛鴻的挑戰。黃飛鴻用四象標龍棍法對付鄭大雄的左手釣魚棍法。鄭大雄有意讓著黃飛鴻,黃飛鴻覺察出來了,邊打邊說:「請前輩使出全部的招數。」說著,步步緊逼。
鄭大雄倒抽一口涼氣,心想,好大的口氣,今天不給你點顏色看看,你還不知道天高地厚。於是,鄭大雄也不讓黃飛鴻了,兩人越戰越勇,越戰越起勁。觀看他們比武的人也排起了一條長龍,看客們都憋著一口氣,心裡為黃飛鴻捏了一把汗。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黃飛鴻以微弱的優勢戰勝了鄭大雄,鄭大雄心服口服,嘆黃飛鴻初生牛犢不怕虎,後生可畏,來日方長。
那一天,佛山的老百姓都記住了一個少年的名字,他叫黃飛鴻。
幾乎在同一年,黃飛鴻父子在佛山豆豉巷賣藝,快要結束的時候,突然看見鐵橋三的高徒林福成不知為何被一群人追殺,黃麒英素來尊重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英雄好漢鐵橋三,見他的徒弟被追殺,二話不說,拔刀相助。
黃飛鴻協助父親把敵人打跑,林福成為表達感激之情,答應傳授黃飛鴻「鐵線拳」和「飛砣」等絕技。學成後,黃飛鴻的武藝更上一層樓,甚至連父親都不是他的對手了。
以一敵十,馳名香江
16歲,黃飛鴻覺得可以去闖盪江湖了,於是告別家鄉,來到繁華都市廣州。夜宿一家客棧。半夜遭遇強盜打劫,黃飛鴻赤手空拳把手持刀棍的十幾個強盜打得落花流水,一時被傳為佳話。這是黃飛鴻來廣州的第一次義舉。此後黃飛鴻在廣州繼續賣藝,名聲逐漸傳播開來。
廣州的礦工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常常遭資本家的欺負剝削,礦工們敢怒不敢言。聽說了黃飛鴻的事跡後,就集體湊錢讓黃飛鴻開了一家武館,黃飛鴻的賣藝生涯也因此而終結。
工人們忙時挖礦,閑時跟黃飛鴻學習武藝。兩年後,開始有點名氣的黃飛鴻又被果欄、菜欄、魚欄中人聘為行中武術教練。
英雄志在四方。少年時的黃飛鴻有一個不安分的心,總渴望四處闖盪,為開闊視野,經歷更多的世面,黃飛鴻隻身一人來到香港。
當時有一個盛氣凌人的英國人,牽著一條身材高大的狼狗在鬧市叫囂,說中國人是懦夫,沒有人敢跟他比試。當時已經有幾個有骨氣的人看不過去,和他比試,都被狼狗咬傷了。英國人更加肆無忌憚,說中國人連狗都不如。圍觀的人都對外國人指指點點,怒目以對,但懼怕那條兇狠的狼狗,誰也不敢上去教訓英國人。
黃飛鴻挺身而出,以猴行拐腳當場把那條狼狗擊斃了,隨後又三拳五腳把英國人打趴下。圍觀的人無不拍手稱快,交口稱贊黃飛鴻的壯舉。
又一年,香港一個惡霸強佔了一個小販彭玉的攤位。彭玉無奈,聽說黃飛鴻有俠士風范,於是帶著僥幸的心理去求助黃飛鴻。黃飛鴻聽了彭玉的痛訴,二話不說,直奔惡霸的住處。惡霸是一個黑社會組織,有很多幫凶,還有武器。彭玉見黃飛鴻一個人難以敵眾,就勸黃飛鴻說算了,他不要攤位了。
但黃飛鴻豈是膽小怕之人,一個箭步走到惡霸的面前,聲正色厲地讓惡霸把攤位還給彭玉。惡霸自然不聽,一場惡戰無法避免。
黃飛鴻以一敵十,惡霸的手下一個個倒在地上,彭玉看得目瞪口呆,這樣驚險刺激又壯觀的場面他還從來沒有見過。
惡霸見勢不妙,趕緊向黃飛鴻求饒,並歸還了彭玉的攤位。至此,黃飛鴻的俠名開始在香江兩岸流傳。
六年後,黃飛鴻認為闖盪夠了,父親也催他早日回家成親,黃飛鴻離開了香港。
寶劍出鞘,芝草成林
重回佛山的黃飛鴻在父親的安排下結了婚,黃飛鴻對這樁婚姻持中立態度,既不反對也不高興,反正就那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黃飛鴻沒有呆幾年又去了廣州,黃飛鴻如父親所願,走上了仕途。黃飛鴻接到了廣州水師的橄欖枝,廣州水師聘他做武術總教練。
在廣州當了六年的水師教練,而立之年時遭遇喪父之痛,黃飛鴻萌生退意,辭了水師教練,把妻兒接到廣州,在廣州仁安街開了一家跌打醫館「寶芝林」,門前懸有一副對聯:「寶劍出鞘,芝草成林。」
黃飛鴻的醫館既授武術,又給病人看病。起初,老百姓只知道黃飛鴻武功高強,並不知道他還跟父親研究過中醫,不太相信黃飛鴻的醫術,看病可不是鬧著玩的,弄不好要出人命的。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黃飛鴻的醫館門庭冷落,即使黃飛鴻免費為老百姓看病,老百姓也搖搖頭,他們寧願花錢去正規醫館。直到有一天,黃飛鴻醫好了一個特別的病人,局面才逐漸好轉。威震四方的黑旗軍統帥劉永福得了一種腳疾病,奇癢無比,求醫無數,也沒治好。
劉永福仰慕黃飛鴻的俠名,一日有空來家拜訪黃飛鴻,談話間說起了自己的苦惱。
黃飛鴻聽了,神秘的笑了笑,說:「如果將軍信得過我飛鴻,我可以醫好你的腳疾。」
劉永福誰都信不過,但對黃飛鴻信任有加,黃飛鴻是老百姓有口皆碑的英雄好漢,不會信口雌黃的,於是放心大膽地讓黃飛鴻去治,還開玩笑似的對黃飛鴻說:「治好了算你的,治壞了算我的。」
結果,多年的腳疾還真被黃飛鴻治好了。劉永福驚喜萬分,稱黃飛鴻是華佗再世,於是,贈送了一塊寫有「醫藝精通」字樣的木匾,大力宣傳黃飛鴻的醫術。
來寶芝林看病的人越來越多,超過了來拜師學武的人,醫館里到處都能聽到老百姓喚「黃師傅」的叫聲。
在廣州只有一個「黃師傅」,那就是黃飛鴻。黃飛鴻非常喜歡這個親切的稱呼。
在為老百姓看病的時候,黃飛鴻從來沒有馬虎過,同時也很仗義,遇到窮困的病人黃飛鴻不收他的醫葯費。
在廣州的老百姓離不開黃師傅的時候,黃飛鴻卻又要走了。已經是黑旗軍的軍醫官、福字軍技擊總教練的黃飛鴻,再一次燃起了他報國的願望,1894年,劉永福率領軍隊赴台灣抗擊日本侵略軍,黃飛鴻隨劉永福率九營福字軍抵台,駐守台南。不料,劉永福護台失利,黃飛鴻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廣州。歷經世事滄桑的黃飛鴻心態開始平靜,從此只懸壺濟世,退出武林,不再收徒弟,不再傳授武藝,並在「寶芝林」門前張榜說:「武藝功夫,難以傳授;千金不傳,求師莫問。」
廣東的武林,沒有了黃飛鴻,頓時寂寞不少。又過了20年,黃飛鴻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享年77歲。
真實的黃飛鴻
就這樣平淡嗎?
黃飛鴻的一生比起銀幕上那個黃飛鴻來說,要黯淡許多。歷史上真實的黃飛鴻就這樣平淡嗎?
黃飛鴻帥嗎?
銀幕上的黃飛鴻要麼是趙文卓,要麼是李連傑,沒有一個長相一般的,這也迎合了觀眾的需要,或許我們都期望黃飛鴻像趙文卓一樣英俊,像李連傑一樣瀟灑。但事實恰恰相反,真實的黃飛鴻長相很一般,甚至還有我們所不齒的大肚腩,黃飛鴻留存於世的只有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也證明了黃飛鴻與帥哥搭不上邊。
更有力的證據來自於黃飛鴻的第四任夫人莫桂蘭,她在接受香港《真功夫》雜志采訪時說;「黃飛鴻生性怪異,壽星公頭,有一副羅漢眉,眉長至垂下,瓜子口面,耳大而長,身材肥壯高大,要穿三尺六寸長衫,行起路來表情淡定,兩手總擺在後面。」
這讓鴻迷們大失所望。
黃飛鴻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人,男孩子與男孩子打鬧,時不時來一句「佛山無影腳」。這是銀幕上的黃飛鴻的看家本領,而事實上武學當中沒有「佛山無影腳」的說法,這一武功純屬虛構。
那麼黃飛鴻的武功究竟有多高?黃飛鴻的功夫主要來自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黃飛鴻的父親黃麒英,另一部分是鐵橋三的徒弟林福成。莫桂蘭認為,黃飛鴻平生絕技有雙飛砣、鐵線拳、虎鶴雙形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工字伏虎拳等,其中最擅長的應該是虎鶴雙形和飛砣,虎鶴雙形拳由黃飛鴻集各家之精華融會貫通而創立。
值得稱道的是,黃飛鴻的舞獅技術堪稱一絕,黃飛鴻的獅藝以獅子出洞、獅子上樓台等著稱,以飛砣采青為絕技,在當時的廣東獨樹一幟。黃飛鴻還開創了女子舞獅的先河。
總之,黃飛鴻的武功並不像銀幕中那樣無所不勝,有資料記載,曾經好幾次打抱不平時,黃飛鴻都寡不敵眾。
黃飛鴻的醫術到底有多高?
事實上黃飛鴻會的僅僅是一些皮外傷,尤其是跌打損傷,中華武術與中醫一脈相承,所以黃飛鴻會簡單的醫術,但中醫實在博大精深,黃飛鴻又不喜歡讀書,他不可能有很高的醫術。
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黃飛鴻的文化水平。他想開一個醫館,但苦於沒有一個好名字。這時他的徒弟考中了進士,送給他兩句詩:「寶劍騰霄漢,芝花遍上林。」黃飛鴻就把第一句詩的第一個字和第二句詩的第一個字以及最後一個字合在一起,用作醫館的名字。
黃飛鴻是否真有十三姨這樣一位紅顏知己?
答案是否定的。歷史中的黃飛鴻愛情與婚姻非常慘淡。他一共結過四次婚,三任妻子相繼去。直到第四任妻子莫桂蘭,才陪他度過了最後的歲月。
也有人說莫桂蘭或許就是十三姨。但莫桂蘭直言不諱,說黃飛鴻對她的感情一般,她嫁給黃飛鴻的時候才19歲,但黃飛鴻卻已經五十多歲,老夫少妻,沒有什麼浪漫,有的僅僅是陪伴。
8. 能看出來這幾張圖片是在香港的哪裡取得景嗎!我真的要找瘋了
第一個在港島(香港島)就是灣仔中環那邊,第二個應該是半山(也在港島)
9. 有關於香港歷史或回歸或現在的圖片和位置
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香港是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主要產業包括零售業、旅遊業、地產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業、工貿服務業、社會和個人服務業。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中文名稱: 香港
外文名稱: Hong Kong
別名: 東方之珠,購物天堂
行政區類別: 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政府駐地: 港島中西區
電話區號: +852
地理位置: 珠江口東南部
面積: 約1,104平方公里
人口: 702.64萬(2009年)
方言: 粵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維多利亞港,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等
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
火車站: 紅磡站、羅湖站等
中文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文全稱: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HK SAR) 地理位置:位於珠江口東側,與深圳經濟特區相連,面朝南海 地標建築: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中國銀行大廈
編輯本段歷史概況
香港自秦朝起明確成為當時的中原領土(中原指以陝西中部、河南西部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2年9月,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歷史沿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來源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 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 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香港的英文名稱來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 原譯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 香" 為"康 " , 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 Kong,現在仍有人把香港稱作" 香江" " 香海" "香島" "香州" 等。
地理概況
香港位於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會下降3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略大於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於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於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40%。 香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乾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亞歐大陸、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市區天氣炎熱的日子變得越來越長。
資源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 ,主要是紅衫 、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佔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佔49.8% ,荒地佔4.1% ,沼澤和紅樹地佔0.1%,耕地佔6.7% ,魚塘佔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佔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香港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和中國內地不同,這些區純粹非政權性的區域)。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編輯本段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是當年解決香港問題的創舉,也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香港擁有自己的標志,也就是區旗和區徽,同時香港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區旗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徵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徵,盛放的洋紫荊象徵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徵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
社會經濟
香港在回歸後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裡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於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後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回歸後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製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可簡稱特首,英語:Chief Executiv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首長及香港最高代表,此職位成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上代替以前香港總督的職務。每屆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 歷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他完成了第一屆和第二屆部分任期。2005年3月12日,他在未完成第2屆任期的情況下以健康理由辭職。按照《基本法》規定,由當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署理行政長官職務。 曾蔭權
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5年6月16日成為2005年行政長官補選中的唯一候選人,因此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自動當選,2005年6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行政長官,即日就任,並於6月24日赴京正式宣誓就職。兩年後,他在2007年3月25日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對123票擊敗對手梁家傑,連任成為新一屆行政長官,並於4月2日獲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007年7月1日宣誓就職。
編輯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結構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11日發表數字顯示,2009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02.64萬人,與2008年底相比增加37500人,增長率為0.5%。 統計顯示,以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計算,2008年底至2009年底的人口自然增長為41900人。不過,同期香港居民人口凈遷移人數(即移入減移出)為凈移出4400人,從而抵消了部分人口增長。因此,香港的整體人口增加為37500人。 香港總人口680萬(2009年年中),包括 香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國(28360)。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能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從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數字多於男性居民,而且這個差距在繼續拉開。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後,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個新生嬰孩,每名香港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到了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這是一個極高的人口老化增長率。這些發展影響到香港政府今後的城市發展規劃。
勞動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佔55.2%,女性佔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佔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26%;從事製造業的只佔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廣州話(俗稱廣東話或粵語)、普通話和英語。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東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聽所見的語文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由於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製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考評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目前已與186 個國家和地區的472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8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 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香港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14,723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6.8%(2006年)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2897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幣。中國行政區第1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名義上) 2030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國行政區第2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8名)。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 2952億美元(購買力評價,2008年世界和地區排名第36名) 人均GDP29350(世界和國家排名第27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達、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佔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19.2%,金融及保險業則佔12.7%。
香港的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HK$)。港元的紙幣絕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鈔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發行。香港流通的鈔票的新凈程度一向非常高,殘破的舊鈔迴流後會被發鈔銀行收取和銷毀。每年約有三分之一流通鈔票被認定為不再適合流通,並由新鈔取代。 中國銀行發行的1000元港幣鈔票
【銀行業】 香港的銀行業十分發達,滿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銀行的分行。在1970年代,香港人就有「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來形容香港大街上銀行之多,意思是銀行的數目比賣米的店鋪還多。截至2008年年底,香港有143間持牌銀行、27間有限制牌照銀行和28間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有88間外資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分行總數約1300間。這些外資銀行來自37個國家,其中71間是屬於全球最大的100間銀行。香港的銀行從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如接受存款、貿易融資、公司財務、財資活動、貴重金屬買賣及證券經紀業務。 【外匯市場】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 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 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黃金市場】 香港不僅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其黃金市場尤為著名,作為全球四大金市之一的香港,是全球的第三大黃金市場,其黃金交易所叫金銀業貿易場。 【股票和債務市場】 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截至2006 年5 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掛牌的上市公司有1144 間,資本市值總額達94,110 億元(12,065 億美元)。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香港的債務市場已發展為亞太區內其中一個流通量最高的巿場。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於1990 年設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為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提供結算和託管服務。 在2006 年9 月,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為363 億港元。截至2006 年9 月底,未償還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數額約為1,304 億港元。在2006 年上半年,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數額共達1,120億港元。
與內地的商貿往來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香港飲用水和蔬菜、肉禽蛋的主要來源地。2009年,中港貿易佔香港整體貿易總值的46.5%。內地同時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主要來源地兼最大市場,香港有約90%的轉口貨物是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為目的地。香港也是內地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的中心,特別是南中國,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例如銀行和融資、保險、運輸、會計,以及銷售推廣等。
編輯本段政府架構
香港實施行政主導的管治模式,並制定由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領導的管治體制和代議政制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行政長官,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根據《基本法》選舉、並經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產生。行政長官負責執行《基本法》、簽署法案和財政預算案、頒布法例、決定政府政策以及發布行政命令,並由行政會議協助制定政策。首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現任行政長官(2005年3月至今)是曾蔭權。政府的主要施政和行政工作由12個決策局和61個部門和機構執行,日常執行的人就是為數約18萬人的香港公務員隊伍。香港政府本身也是香港最大的僱主。
政府部門
香港的政府部門包括「三司十二局」,是司長及決策局的非正式統稱,最早由傳媒使用。三司是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和律政司司長。十二個決策局分別是公務員事務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教育局、環境局、食物及衛生局、民政事務局、勞工及福利局、保安局、運輸及房屋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展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 香港的政府部門通常稱為「署」或「處」(如衛生署、香港警務處),主管均為香港公務員,大部分向所屬的決策局局長負責,小部分直接向司長負責(如行政署向政務司司長負責),另外還有審計署直接向立法會報告;香港廉政公署和申訴專員公署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