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過小年有什麼習俗
過小年南北方有差別,南方過臘月二十三,北方過臘月二十四,習俗都是一樣的:送灶王爺上天。
⑵ 過小年有什麼意義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准備年貨,准備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2)2021小年納福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節日習俗
1、吃灶糖
小年,大年的夥伴。每年除夕過後,大年都會回到它的居住地北斗七星宮閉關積蓄吉祥能量,直到除夕夜(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的時候,它都會派小年先到人間,看看都有哪些人需要吉祥能量的補充,為它通報情況。
小年愛吃灶糖,於是人們為了小年和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國人過小年吃灶糖的民俗。
2、掃塵土
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准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3、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綉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4、貼春聯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
5、當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⑶ 小年這一天有哪些習俗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如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小年也意味著人們要開始准備年貨,過個好年,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在小年這天,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還要將剪好的窗花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給家裡增添過年的喜氣。在中國,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過小年還有放鞭炮的習俗,中國人過節都喜歡熱鬧,鞭炮的聲響可以渲染節日氣氛。除了這些還有祭灶王、吃灶糖、趕亂婚、沐浴理發等。
⑷ 過了小年就是年,辭舊迎新,迎祥納福,和哈弗F7一起過個團圓年!
小年一直被視為是過年的開端,小年過後,春節在邇,在這個喜慶的日子裡,人們除舊迎新、祭灶王、吃灶糖。做燈籠、貼春聯、掛福字,家家戶戶、街頭巷尾,都布滿了代表春節的紅色。我們都在這洋溢著年味的紅色海洋中,靜靜地期盼著春節的到來!
小年的到來,年味也更濃了。街上店鋪也裝飾一番,准備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副喜氣洋洋的景象。在這里呢,在這里也祝大家,小年快樂!
⑸ 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間習俗有哪些
農歷臘月二十三,也是俗稱的「小年」或「祭灶節」。「過小年」是進入春節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這一天,我國民間有送灶、祭祖、掃塵等習俗,傳統的民俗民間活動非常豐富。
民諺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
往昔的民間過大年是從臘月起直到正月十五,足足要歡慶45天。在這一個半月內,又分為「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臘月起到除夕是「備年」,在外的人要趕回家,在家的人要置辦年貨,做好過年的各項准備;從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是「過年」,家人團聚,祭祀祖神,迎新納福;從正月初六到十五是「賀年」,花市燈彩,全民共歡、普天同慶。
為什麼要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備年」呢?這與中國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關。舂米磨面、殺豬宰羊、縫制新衣、准備祭品,樣樣事件都是親力親為。到了「小年」這一天,一切都要准備妥當。這才能讓「灶神」上天匯報,一家人祈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三,祭灶官」,灶王爺一上天,這年也就快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又稱小年。
傳說中,灶官(灶王爺)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潛伏在各家的廚房裡,監視一家老小。二十三這天晚間,他騎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匯報,決定這一家人來年的吉凶禍福。
由於灶王爺的匯報關系重大,在他上天之前,老百姓要搞一個祭拜儀式,俗稱「送灶」或「辭灶」。
除了發面餅,一盤灶餅、一包芝麻糖、一把草料、一隻殺好的去毛公雞也是必備的:灶餅是讓灶王爺在來回天宮的路上充飢的;芝麻糖是用來粘灶王爺的嘴的,讓他沒法子說壞話;公雞是送給灶王爺的「天馬」;至於那把草料,自然是喂「天馬」的。
祭灶多在黃昏之時舉行,先把灶餅、芝麻糖、公雞等物品供奉在灶官像前,然後在像前點起三炷香,一家老小輪流給灶王爺磕頭。邊叩頭,邊燒金銀紙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燒成「稀」,糊住灶王爺的嘴。
禮畢,把草料扔到廚房頂上喂「天馬」。然後把灶官像揭下來,拿到院子里焚燒。一邊燒,一邊「願意」(祈禱):「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灶王爺呀,您是一家之主,請您騎上駿馬,帶上干糧,上天宮去,好話多說,壞話不講,下界時多帶吉祥如意,萬事亨通。請吧--」之後,燃放一掛鞭炮為灶王爺開路,就算把灶王爺送上天了。
如今,這種祭灶已經不常見了,不過部分家庭還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請」張灶官像。
「小年」這一天,中國民間有送灶的習俗。在很多人眼裡灶王爺是男性形象。但民俗專家說,「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灶王爺早期是女性。專家介紹,母系社會中,灶是由氏族裡威望最高的婦女管理。據說最初的灶神是個漂亮的紅衣女郎。後來,又說灶神是昆侖山上的「種火老母之君」,她專門管理人間住宅,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夜半上奏天庭。後世覺得種火老母比紅衣女郎更持重而富有親和力,便漸漸用灶神奶奶取而代之。漢代以後,出現了男灶神,但這卻讓後人錯誤地理解為,灶王奶奶是為灶王爺創造的配偶神,而非灶之主神。
⑹ 2021年的小年是什麼時候
由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北方和南方的小年時間是有差別的,北方小年一般指臘月23,而南方小年一般指臘月24,如果按照這個時間推理如下:
1.北方小年時間為2021年2月4日是小年夜,也就是臘月二十三。
2.南方小年時間為2021年2月5日是小年夜,也就是臘月二十四。
3.台灣地區小年時間為除夕前一天。
4.南京地區小年時間為正月十五,即上元宵節。
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但是這個「過小年」的意思和「冬至」當成小年過的意思完全不一樣。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從頭起始的意思,而臘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備開始過除夕的「過小年」意思。為了區分與「冬至」的小年,人們普遍把臘月二十三定為「祀灶日」。
過小年的寓意是什麼
1、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准備年貨,准備乾乾凈凈過個好年。
2、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
3、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4、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為啥要過小年
根據民間傳說,農歷臘月廿三日(或廿四日),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老百姓覺得對灶王一定要尊重,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臘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勞動人民通過祭祀灶王爺,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風調雨順。
小年意味著什麼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同。小年期間漢族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准備年貨,准備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⑺ 日歷上小年南小年北是什麼意思
小年南:臘月二十四是南方的小年。
小年北: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
⑻ 2021的小年是哪一天呢
2021年的小年是哪一天呢?2021年的小年是2月5日,農歷是2020年12月24日,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⑼ 農歷小年是哪一天
小年(別稱:祭灶節、灶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祭祀灶君的節日。日期定在每年農歷的臘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之間。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要開始准備年貨,准備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依照我國漢族的傳統風俗,陰歷臘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稱呼,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就要來臨了。因此,也可以說「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罷!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廚房)的鍋台附近牆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神龕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奏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古人雲:「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來源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大年三十再將一幅新灶神畫像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做糖瓜、祭灶是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從此後就進入准備過年的階段,人們精神上開始放鬆。
⑽ 2021年南方小年是哪一天
二零二一年,南方的小年是今年農歷的臘月二十三,陽歷2021年的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