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平遙古城內的縣衙的簡歷作文300
平遙縣衙位於平遙古城內的政府街,是平遙縣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平遙縣衙內有一個面積較小的地方——監牢,牢里設有土牢、水牢、重刑犯人專用監牢,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死牢。死牢極為豪華,畢竟死牢里的犯人沒有多少日子了嘛。
平遙縣衙內不僅有著名的監牢,還有那最有趣的正堂。正堂共分三間,最左邊的那間冷冷清清,只有那麼幾件兵器孤零零的擺放在那裡。最右邊的那間陳列著明清時代官服的仿製品。從最低層的九品衙官乃至高貴的皇帝,全部都有。中間那間是縣官審問犯人的地方,每天固定時刻,也會有仿古審問犯人的活動。
平遙縣衙是非常有趣的。請大家多多來觀賞哦。
B. 山西平遙有什麼名勝古跡
平遙本身就是個古跡呀,平遙古城位於山西北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古城夜景 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2009年,平遙古城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再獲殊榮。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美麗平遙 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布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瓮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范圍。 「晉商」的發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明清時期古代縣城的原型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21屆大會決定將平遙古城以古代城牆、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發展的實物標本。平遙古城是依據中國漢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築風格建立起來的。現在城牆及城內建築均保持著14 —18世紀的歷史風貌。 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機體中生成。 日升昌 票號的誕生地 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系統。 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 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 票號匯兌 便應運而生。 道光四年 公元1824年 ,就在平遙西大街 ,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務的 「日升昌」票號三年之後,在山東 、河南、 遼寧 、江蘇等省先後設立分支機構 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 新加坡 、俄羅斯等國家 。當時,在「 日升昌 」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東門(迎熏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型大小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門(鳳儀門)、東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東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就誕生於古城西大街,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號創建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遺址佔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其分號遍布全國30餘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日升昌票號創立後,先後有介休、太谷、祁縣相競效仿。 東大街,東起下東門(親翰門)、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西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門(拱極門)、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條蚰蜒巷,名稱各有由來,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標志,例如衙門街、書院街、校場巷、賀蘭橋巷、旗桿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於祠廟,例如文廟街、城隍廟街、羅漢廟街、火神廟街、關帝廟街、真武廟街、五道廟街等;有的得名於當地的大戶,例如趙舉人街、雷家院街、宋夢槐巷、閻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馬家巷等;古城東北角有一座相對封閉的城中之城,類似於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條街道也就被命名為東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還有一些街巷則已經無法探究名稱來歷了,例如仁義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蘆肚巷等。 平遙古城民居,為磚牆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布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大家族則修建二進、三進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間多用裝飾華麗的垂花門分隔。民居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通常建有磚雕照壁,檐下樑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 民間有句俗語:「 平遙古城十大怪 」,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為單坡內落水,流傳最廣的說法稱之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乾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禦風沙和提高安全系數。而院內緊湊的布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廟位於城東南的的城隍廟街,由城隍廟、財神廟、灶君廟三組建築群構成。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城隍廟的宣傳詞「皇帝有難上天壇,縣官有難到此來」不知出自於何處,但在歷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職確實高於縣令,明太祖詔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廟,與縣衙署對稱設置,「陰陽各司其職」,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 清虛觀位於東大街東段,創建於唐,鼎盛於元,現存主體建築是明代遺物,為山西省重點文保單位。 平遙古城-掌故傳說 明清古街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徵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瓮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瓮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瓮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徵。 平遙古城-平遙三寶 平遙夜景 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牆便是其一。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牆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一寶古城牆 即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牆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著傳統的布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樑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二寶鎮國寺 出古城北門,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三寶雙林寺 位於古城西南。該寺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遙城牆、鎮國寺、平遙雙林寺、慈相寺、平遙文廟
求採納
C. 平遙的美景是什麼
1.平遙古城牆 建議上北門或者南門,東西門是側門,而且經常不開放。但平遙城牆最初的雛形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當時的城牆是特別低矮的夯土城垣.而且只有西、北兩面.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推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同時出於軍事防禦的需要,下令各地興建城牆,
於是在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平遙城牆又在原來夯土城垣的基礎上外麵包了一層磚,就形成了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明代磚土混合城牆,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2 . 日升昌票號-中國的第一家票號。在歷史上全國共有票號51家,山西有43家,而在平遙這座玲瓏小城之內就有票號22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了這記錄了一代票商輝煌歷史的票號博物館,掀開歷史的紗漫。目睹昔日的風彩。
票號是專營銀兩異地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日升昌票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私人銀行,它是現代各式銀行的鼻祖。
3. 縣 衙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縣衙,座落於古城中心,始建於北魏,定型於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築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布局,南北軸線長二百餘米,東西寬一百餘米,佔地26000餘平方米。
縣衙遵循封建禮制,左文右武,前朝後寢,中軸線上有六進院落,由外至內依次為:大門、大堂、宅門、二堂、內宅和大仙樓,大堂又叫「親民堂」,內宅又叫「勤慎堂」;東側線上由北至南有花廳、常平倉、贊侯廟、土地祠,常平倉又叫錢糧廳;西側線由南至北有:牢獄、公廨房(遺址)、十王廟、洪善驛、督捕廳,(其中十王廟、洪善驛、馬王廟正在復修,尚未對外開放)整個建築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結構合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從建築布局,還是職能設置,都堪稱皇宮縮影,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禪蒞臨縣衙考察時欣然提詞:平遙縣衙 古衙之最。
4. 文廟,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祭孔、尊孔以及辦學的廟堂。從公元前478年開始修建孔廟以來,唐宋尊孔之風日趨繁盛。至明清兩代,孔廟建築與祭祀已成定製。文廟成為在中華大地上最具文化特徵的祭祀建築系統,是除皇家建築之外結構布局最嚴謹、氣勢最雄偉的古代建築群落,是中國古代精神世界的皇宮。
平遙文廟位於平遙古城內東南隅,是古城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氣勢最雄偉、形制最典型的一座,是我國華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文廟。它座北向南,佔地面積4058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選址、建築風格、殿堂配置是儒家禮制思想在建築上的集中反映。文廟的殿宇規模宏敞而布局庄嚴,內涵豐富而層次井然。廟區紅牆灰瓦,宛如帝王宮殿,充分反映了漢民族歷史中崇儒重教的思想文化。
5. 城隍廟位於平遙城內城隍廟街中段,整個廟群坐北朝南,總佔地7302平方米,前後共四進院落。它是一所規制齊全,宗教、歷史文化、內涵豐厚的道教廟觀,除正殿和寢宮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灶君廟、財神廟四大部分組成。布局規整、層次分明、氣勢宏偉、風格別致。 臨街廟門之外,是寺廟標志性建築--高大的木結構牌樓,為四柱三門十一踩斗拱規制的歇山頂建築。
D. 平遙古城的縣衙有著怎樣的歷史
「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力費錢,就肚人,終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時世。做這官,不勤不情不慎,易造孽,難欺天。」這是懸掛在古城縣衙門口的一副對聯,今天讀來也令人深思。古城縣衙的始建年代已無可考,舊址也無處可尋。今天看到的縣衙,是明、清時期增修重修後的規模。縣衙坐落於古城政府街,佔地2萬平方米,保存完好又經修復,是國內存量極少的古代縣衙之一,更是明、清時代縣級官署的實物標本。
E. 平遙古城的主要景點
平遙旅遊最重要的是平遙古城之游,古城牆、明清一條街、日升昌票號、平遙縣衙、城隍廟、各種博物館等是平遙古城之游的重要內容;此外,來平遙,雙林寺、鎮國寺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去處。
F. 誰去過平遙古城旅遊過的,有讓人奔走相告曰須閱讀的照片嗎,在哪裡可以看到照片,謝謝
2011年剛去過,印象中內城有個城樓很壯觀,道路兩旁都是買賣商販。再有就是縣衙,文廟附近都可以。我住在橫街的一家客棧,裡面有參天大樹,小院子,三晉風格的,覺得很美,應該值得留念。說實話,建築上,咱們國家北方的這么多地方參照故宮、曲阜孔廟、承德避暑山莊都差不多。只是平遙古城整體風格還保持古老的原汁原味,值得用鏡頭記錄下。
G. 平遙古城建築特點是什麼
平遙古城的住宿特點,也就是古建特點:
在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內共有四合院3797處。
這些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外雄內秀,沿中軸線,有幾套院組成,中間多用短牆、垂花門樓分割,形成二進或三進的「日」「目」字形基本布局形式。
院內主題建築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磚拱窯洞,前面加木構披檐,柱廊上復瓦屋頂,明柱上方月普欄荷葉,欠板雀替和掛落、屋頂為平頂,有的上築風水樓,照壁、女兒牆多為磚花欄;東西廂房及倒座南房,均為單坡向內坡的木結構瓦屋頂;街門對面有影壁,宅院門外有石獅子、栓馬柱和登馬石,融為一體。
這樣保護完好的四合院有400餘處,為古城的一大特色。
H. 平遙縣衙的歷史意義
在平遙古城的古縣衙大堂前,遊客每天都會看到這樣的表演,一位「縣令」操著抑揚頓挫的北方音腔升堂斷案,「和諧社會」、「雙規」等現代熱詞不時「穿越」到表演現場,引得圍觀群眾哄然大笑。那干練睿智的斷案技巧、抽絲剝繭式的縝密推理,令人為之擊節嘆服。盡管這樣的情景時常變換,但清政為民、懲惡揚善卻是每場表演不變的主題。縣太爺升堂表演已成為當地弘揚廉政文化、開展廉政教育的有效形式。
「一座古縣衙,半部官文化」,平遙縣衙作為國內現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同樣稱奇的是,據考證,清代在晉商昌達興盛的百餘年間沒有出現過一任貪官,當地繁盛的商業文明孕育了特有的官場文化。邁入這座滄桑古衙,從大堂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到二堂匾額「天理國法人情」,再到糧廳聯「萬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一心惟清白期與斯民相見以天」,隨處可見的楹聯匾額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當時執政者對官吏的道德操守要求和為官者的自勉,蘊含著樸素的民本思想,貫穿著清官情結。作為古代基層政權的活標本,縣衙中的一些建築飾物上的廉政典故,譬如「公生明、廉生威」官箴,「異地任職」迴避制度,「申明亭」、「癉彰廳」調解民訟和教化民風的功能,清代雍正時期的「養廉銀」制度等無不折射出一個時期廉政文化的特有魅力,極具積極的鏡鑒價值。在任期間以「五不」(不題詞,不受禮,不吃請,不剪綵,不批條子)著稱的朱鎔基總理2002年4月駐足古縣衙「破例」題詞,對平遙縣衙所蘊含厚重的廉政文化大加褒獎。
立足縣衙年接待遊客逾百萬人次的現狀,平遙縣2009年將其辟為全縣黨員領導幹部廉政教育基地和廉政古文化傳播基地,組織整理編寫了解說詞和《解讀平遙古縣衙的廉政文化》宣傳手冊,錘煉提升了升堂表演節目廉政文化品位;在全縣導游中舉辦了解說員評比活動,使每名導游都熟知縣衙廉政文化,宣講縣衙廉政文化,讓每位遊客在駐足領略古縣衙濃厚的吏治文化的同時,感受一次廉政古文化之旅。基地建成以來,除新提拔的黨員領導幹部要到縣衙接受一次生動的廉政教育外,還組織近千名公職人員利用「七一」等節假日到縣衙參加廉政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身臨其境聽取解說員講廉,親民堂前進行集體宣廉,事後撰寫心得體會表廉等,有效培養了機關幹部愛崗敬業,勤政廉政的品行操守,有力推動了廉政平遙建設。
I. 平遙古城有怎樣的小城風情
歷史悠久的山西省,為中華文明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從遠古的黃帝蚩尤之戰、大禹治水的傳說,到大槐樹下的7次大移民,再到近現代的晉商、鐵路與煤礦,不斷為山西積淀著深厚悠遠的文化意蘊。而在此之中,人們的視線總會被一座古老的城市所吸引。它已經經歷了兩千七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卻仍然完美地保留著古風古貌,堪稱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這就是位於山西省中部的古城平遙。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起,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
在平遙古城中,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牆;有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被列入中國第三位的現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築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現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雙林寺;有中國宋金時期文廟的罕見實物——文廟大成殿;有中國金融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的「日升昌」票號。同時,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中心之一。古城內現存的約4000處古、近代民居建築中,體現著中國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築典型的風格和特點。
平遙古城的城牆始建於西周。周宣王姬靜時,派大將尹吉甫北伐儼狁時駐兵於平遙,出於軍事防禦,築素土城牆。平遙古城素有「烏龜城」之稱。平遙的城牆,牆體內填土夯實,外周青磚砌裹,頂部鋪磚排水,城牆四角各建角樓,東南角還建有魁星樓一座。城牆的東西設有城門兩道,每道城門都突出在牆體外部,有里外二門,呈瓮形。由於瓮城共有6座,這就形成「烏龜城」之說。人們認為:南北兩門像頭、尾,東西四門像四隻腳。南門里外兩門直通,像龜的頭部向外伸出,正好南門外有兩眼水井,人們將兩眼水井喻為烏龜眼睛。北門的外門形狀向東彎曲,又似龜尾東甩。整個城池以市樓為中心,由城牆和大街小巷組成一個龐大的八卦圖案,向世人展現了傳統的文明和文化。
山西晉商的大名天下皆知,古城中自然也少不了這一特色。明清商業古街位於平遙古城的南大街,該街是古城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商業古街地處古城中心,是古城對稱布局的軸線。平遙古城以南大街為軸線,以古城最高建築市樓為軸心。形成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遙、上下有序的對稱布局。明清街在古城中的位置十分重要,750多米長的古街上,匯集大小古店鋪78處。早在20個世紀,由於平遙商業繁榮,門類齊全,信譽卓著而享有「小北京」的美譽。平遙城中,有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坐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日升昌創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歷經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分號遍布全國30餘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
平遙城隍廟位於古城內東南,該廟歷史上屢遭災患,也經歷過多次修葺,現存的建築為清同治六年(1867)所重修。現存廟宇為明清規制,整座建築由城隍廟、灶君廟、財神廟三組建築群組成。城隍居中,灶君財神各站左右,坐北面南,前後四進院,佔地7302平方米。平遙城隍廟建築風格獨特,手法精美,集技術、藝術與文化知識於一體,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城隍廟與縣衙署對稱設置,「陰陽各司其職」,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是研究古城禮制特色、宗教體系、建築藝術和思想文化不可多得的歷史遺產。
平遙古縣衙坐落於縣城內政府街(明代稱衙道街,清代叫衙門街),建築規模宏闊,形制獨特。縣衙大門坐北朝南,面寬三間,進深兩間。中間是走道,前檐東側放置有一面喊冤鼓以備百姓擊鼓鳴冤。大堂是整個縣衙中的主要建築物,矗立在高於地面半米多的台基地上,這里是知縣舉行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級官員的地方。
平遙民居也是平遙城古老民俗的一大亮點。平遙城地勢平坦,街道規整,四合院橫向聯合或縱向擴展都有良好的地理條件。多種多樣的四合院群體,為居民的合家聚居提供了物質條件,使封建時代數世同堂的世俗觀念得以傳承。體味平遙,便是要細細品嘗那蔓延2700年的悠遠歷史,品味那積淀深厚的山西文化,品味那特色鮮明的古老民風。腳踏在平遙城古老的街道上,你會感覺到,你已經置身於歷史之中,聆聽著千年時光的悠然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