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鵝毛大雪圖片唯美
擴展閱讀
八寸生日蛋糕圖片大全 2025-05-17 16:26:34

鵝毛大雪圖片唯美

發布時間: 2022-06-20 14:36:42

⑴ 今年的雪下得很大!想拍點雪景如何拍是最好的

依據雪的形態,雪景可分為飄雪、積雪和風雪景觀。拍攝飄雪時,應該選擇雪團直徑大且密度又較稀的雪天,並用深色的背景(建築物、街道、樹林等),把雪團飄落的軌跡襯托出來。拍攝積雪景觀最需要准確的曝光,必須考慮許多復雜的因素,如天氣的陰晴、時間的早晚、光照的方向和角度、雪的色澤和覆蓋情況等等,有經驗的拍攝者,會在測光值的基礎上大膽增加一些曝光量。

第一種是單純的雪景,即使有人物,也是雪景中的點綴、陪襯,最有利的時機與方法是:雪正在降落時,特別是在降鵝毛大雪時,用小一點的光圈(如用標准鏡頭可用f/11或用f/16的光圈,距離標尺放在5米上)。

第二種是以雪(常常是「積雪」)作景,人物為主,要形成人與雪的強烈對比。此時注意雪的反光不能直接反射到人物的臉上或身上,太陽斜射地面時,起伏不平的雪自身投下陰影,會增加質感和量感。用彩色片拍雪景加用偏振鏡,一方面能夠調整天空的顏色,而且可以消除反光和降低色溫(因為雪天色溫較高,會出現藍色的影子);要盡可能用遮光罩,以防止雜亂的反射光進入鏡頭。

第三種是人在雪(常常是「風雪」)中,雪的反射光可以反射到人物的身上或臉上。要選擇在干雪中拍攝,注意光線角度和背景畫面的搭配。

◆曝光:

正確的曝光是拍攝雪景中最基本也是很關鍵的問題。雪是潔白的晶體物,當其積聚在景物上使其成為白色,從而增加了景物的反光度。景物上有雪的部分亮度很高,而沒有雪的部分則顯得很暗,這使得各部分的反差很大。大部分的數碼相機其測光值是由景物反光來獲取的,因此如果你直接對著雪景來進行測光,所拍攝出來的畫面會偏暗,此時你必須進行曝光補償才能獲取正常的曝光。

正確測光和正確曝光是拍攝雪景照片成敗的關鍵。在大面積雪景中,用照相機內測光系統測光,根據顯示的數據拍攝雪景,一般都曝光不足,這是因為照相機的內側光表都是以一定的程序進行測光的,它所顯示的數據是綜合場景中高光部分、中間色調、陰影部分的平均光值。這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行的,但在雪景中,強烈的反射光往往使測光結果相差1-2級曝光量。在這種情況下,可使用曝光補償,酌情增加1-2級曝光量,也可將照相機對准中間色調物體,採取局部近測,並按此時測得的數據,將相機調到「手動」位置進行拍照。有入射光測光表的攝影者,在雪地里根據照射在被攝物體上的光束測光,按所得曝光數據拍照,那將是准確的。

積雪覆蓋的時候,由於雪的反光,有雪的部分背景亮度顯得很亮,而沒有雪的部分則很暗,反差很大對於大多數自動相機來說,測光是根據環境光線的強度來定的,所以由於積雪的光反射,使得環境背景光的強度值比較高,而實際上物體的亮度並不高,導致測光不準,此時直接拍攝則照片往往顯得曝光不足,大白天的景色看起來象晚上,白白的積雪看起來是土黃色的,多麼恐怖呀!

下雪的時候天氣必然潮濕,濕度比較大,霧可能比較重。如果溫度不夠低,則霧氣和液態的雪花相夾雜著,造成能見度低,有霧氣的時候通常能見度在1公里以內,此時盡量不要用過高的變焦倍數,否則畫面會很模糊、顏色也暗淡,還不如走近些再拍。

由於積雪的光反射造成的測光不準,使得在順光和逆光的時候都可能遇到反差很大的畫面,比如拍松樹,有雪的地方很白,沒雪的樹枝則顯得特別暗,再加上整體曝光不足,排出來的效果往往是黑色的,「大雪壓青松」變成了「臟雪和鐵絲」,豈不大大的糟糕?

大多數數碼相機的曝光時間可以手動調整,從-2.0到+2.0的范圍內以0.5為間隔設置。根據俺的實驗結果,一般可設置到1.0左右,拍攝的時候可打開LCD屏,此時可看到調整曝光以後的畫面效果或者試拍1張觀察,以明亮而不刺眼為佳,不足或過頭了效果都不好。

曝光補償無疑是拍攝冰雪碰到的最大難題,過度是一片慘白沒有層次,不足則一片灰暗喪失了雪的韻味。相機上的測光系統以中灰為測光基準,雪和冰要比中灰明亮得多,如果再加上晴天陽光的反射,測光表就會受到欺騙,此時要進行補償曝光,原則是要加不要減。

若僅拍局部有雪的畫面,增加1擋曝光為好,此時雪的比例在畫面中佔1/3左右。若畫面中雪景的比例在1/2以上,則應加1.5至2擋曝光量;若全畫面都是雪而且有強烈陽光照射,應加補償2.5至3擋曝光量,以上數據是以平均測光方式為准。碰上一次好的雪景拍攝機會不容易,最保險的拍攝方法是用包圍曝光法。幾乎所有的EOS系列相機都有包圍曝光的功能,稱為AEB功能,即在拍攝測光時,連續三張會設定不同的曝光值,若每一張照片按0.5級順序加上補償,總會拍出一張理想的照片。

◆光線:

光在攝影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很多情況下我們無法去改變自然光線,因此我們只有等待光線的變化或者採用不同的角度合理的利用光線。

由於雪是一種潔白的晶體,其反光度較高,當然太陽照射到上面時會顯得更加明亮。因此在雪景的拍攝中,如果以正面光或頂光進行拍攝,由於光線平正或垂直照射的關系,不但不能使雪白微細的晶體物產生明暗層次和質感,而且會使景物失去立體感。因此,為了表現出雪景的明暗層次以及雪的透明質感,運用逆光或後側光拍攝雪景最為適宜。但是,逆光或側面光照射在白色面積較大的雪景上,沒有被雪所覆蓋的其它色調的景物必然會因此而容易變成黑色,所以為了使雪景中的白雪和其它色調的景物都能夠有層次感,拍雪景就必須選擇柔和太陽光線。

拍攝雪景,最好是雪後晴天,如能趕上清晨的光線則更好。在陽光下,運用側光和側逆光,最能表現雪景的明暗層次和雪粒的透明質感,影調也富有變化,即使是遠景,也能產生深遠的氣氛。如果拍攝雪中人物,臉部最好加輔助光,相機鏡頭上要戴遮光罩。如果用黑白片拍雪景,應加用深黃、橙黃或黃綠色濾光鏡,以壓低天空影調,減弱雪地亮度,使景物影調柔和。若用彩色片拍雪景,最好用偏光鏡,以吸收白雪反射的偏振光,降低亮度,調節影調,使藍天的白雲突出,還可提高色彩的飽和度。

一般來說增加一擋曝光補償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當然這個也不是絕對的,需要根據現場的環境而定,因此拍攝完後及時的進行圖片的回放,來判斷曝光補償的增減。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雪景都需要曝光補償,只有雪在畫面中佔大部分面積時才考慮進行曝光補償。

善於使用閃光燈,必要的時候採用慢速同步由於背景光線較亮,在逆光或陰影下的物體則顯得亮度不足,需要補閃光燈,以便拍出層次來,而閃光燈的距離一般是比較有限的,所以也要注意拍攝距離不要太遠。

◆快門:

風雪的拍攝,若採用1/30秒的快門速度,則可拍出被風吹卷的雪花的流動感,從而增加作品畫面的線條結構。

如果你需要拍攝一張漫天雪花飛舞的照片,那麼你應該選擇較深的背景,這樣避免背景的干擾。同時快門的速度也不能太高,一般在1/125秒左右,這樣雪花飛舞的雪花可以形成一道道的線條,表現出雪花的動感。

在下雪天,要獲得一幅雪花飛舞的照片,應選擇深色背景作襯托;快門速度不宜太高,一般以115至160秒為宜,這樣可使飛舞的雪花形成一道道線條,有雪花飄落的動感。在拍攝大雪紛飛中的人物時,要注意不要讓雪花太接近鏡頭,以免因透視關系讓雪花擋住人的臉部。

◆參照物:

拍攝雪景還應充分利用帶雪或掛滿冰凌的樹枝、籬笆牆、建築物等為前景,提高雪景的表現力,增加畫面的空間深度,加強人們對冰雪的感受。

滿眼全是雪的景色看上去可能有點沉悶,你可以加些有色彩的物體以增添雪景的亮點。例如利用掛滿冰凌或鋪著厚厚的積雪的青松樹枝、點綴著花花綠綠的廣告標牌的燈桿、或者是建築物等作為拍攝的前景,可以增加空間深度,提高雪景的表現力,使得整個畫面的內涵更加豐富,不至於因為白茫茫的一片而使觀看者產生厭倦的情緒。

◆濾鏡:

偏振鏡(PL鏡)是拍攝冰雪時特別有效的輔助濾鏡。它的第一個作用是可以有效地消除反光,當然強烈的點狀反光不在此列。有了這種功能,拍攝時就可以控製冰雪反光的程度,以達到最好的層次表現。使用方法是將偏振鏡裝在單反相機的鏡頭上,緩慢旋轉偏振鏡,就可以在取景器中觀察到反光的表現程度,以達到你需要的效果為止。偏振鏡的第二個作用是強化吸收藍紫色光線而不影響其他色彩。這樣在晴朗的天氣里,藍天白雪都會表現在十分出色,否則將會丟失冰雪的層次,拍出來的畫面與你看到的景物有很大差異。

使用偏振鏡(PL鏡)還需要曝光補償嗎?為表現冰雪的白色,仍需進行適當補償。使用偏振鏡後,畫面中暗部表現增強了,此時若以正常標准加級補償,則會使暗部失去層次,為使畫面有均衡的表現,加偏光鏡後的曝光補償比未加之前減少1/4到1/3為好。

◇◇保護:

雪景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保護好你的器材。由於冬天氣溫低,空氣也很潮濕,這樣的環境很有可能影響數碼相機的使用。因此進行簡單的防寒防潮處理是必要的,例如簡單的用塑料袋包一下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不拍攝的時候可以把相機放在衣服中,可以達到保溫的作用。同時還需要注意電池的保溫,電池在低溫下消耗很快,保溫能提高其使用時間,當然多准備一些電池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後就是要注意個人的保溫了,衣帽、手套這些都要准備好,冬天真的很冷。

◆凝露:

由於天氣比較冷,我們要避免在低溫下長時間拍攝,以防止機器的提前老化。另外,當把數碼攝像機從寒冷的地方拿到比較溫暖的地方時容易發生濕氣凝結,此時會因為攝像帶與攝像機的磁鼓粘連,攝像機自動保護,攝錄按鈕暫時失效,無法繼續拍攝,所以要注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如果你必須要把數碼攝像機從寒冷的地方拿到比較溫暖的地方,例如從滑雪場回到賓館房間的時候,可以先將數碼攝像機裝在塑料袋中,然後密封,當袋內空氣的溫度達到周圍環境溫度時再取下塑料袋,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濕氣凝結現象的發生了。

如果你使用取景器來拍攝,那麼在寒冷的冬季里你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你呼出的水汽使機身上變得一片朦朧,有時甚至鏡頭也會被你的水汽所「污染」,所以你最好隨身攜帶一塊軟布來隨時清潔機身,而且最好在拍攝時帶上口罩或者慢慢呼氣,如果拍攝時間比較短,那麼也可以暫時屏住呼吸。

當然,如果你使用LCD液晶顯示屏來取景拍攝的話,那麼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不過,就如前文所提到的,使用取景器拍攝可以剩下不少電力,在隨身攜帶的電池電力緊張時使用取景器還是比較明智的。

注意鏡頭不要蒙上水霧。

注意防潮,如果正在下雪,一定要用個東西罩在相機上面,否則相機進了水就比較麻煩了!

◆電池:

電池是雪景拍攝時碰到的另一大難題,低溫使電池消耗非常快。如在零上20攝氏度還有一半電量的電池,到零下5攝氏度會馬上消耗干凈。
電池在低溫下的使用時間是會大大縮短的,所以在冬季外出拍攝時要注意好電池使用時間的把握,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彌補這一缺憾,最好就是要備足備用電池,兩塊電池加起來的使用時間應該可以大大延長你的拍攝時間,在不拍攝時,我們最好把電池從機身上取下來,放入棉衣口袋中,這樣也可以有效的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另外,使用取景器拍攝也可以比使用LCD液晶顯示屏節約電力,在電力緊張時建議大家使用取景器來進行拍攝。
回答者:愛吃家常飯 - 經理 四級 1-28 22:37
http://hi..com/tommmmmmmmy

我的空間啥都有 全是關於攝影的

呵呵 我用的也是400d 但是北京這一陣沒怎麼下雪
我不太好告訴你 我也沒怎麼拍 ....
嗯.... 你用 風景檔 或M檔吧 光圈 快門差不多的時候 用包圍曝光試試...
還有 重要的是 白平衡一定要調好. 不要讓雪景偏色

先給你一篇

<轉>在冬季拍攝的妙招
冬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時光,兼有晴天到暴風雪等各種各樣的氣候現象,為攝影師提供了拍照的絕佳素材。這里有9個好方法,讓你在這個冬季里大顯身手。

1、色彩感

冬雪可以是很棒的拍攝對象,但是全是雪的一張照片看上去可能有點沉悶。你可以加些有色彩的物體以增添雪景的亮點比如這幅照片里的紅色小汽車。在暴風雪後拍攝時,它就是將這個灰沉沉的天氣照片化成一幅美麗的冬季圖片的必要元素啦。

2、節日彩燈

多姿多彩的節日彩燈可以拍出色彩豐富的照片。你很可能認為在夜色是映襯它們最佳背景,由此認定晚上是拍攝彩燈的理想時間。但是事實上這樣拍出來的效果不過是黑色底上的一些彩點。如果嘗試在「神奇時段」在黎明或黃昏的時候拍攝的話,你同樣可以在景物中記錄下一些細節,而且畫面更富趣味性。拍攝之時必須藉助三腳架,而包圍曝光法也是不錯的方法。

3、日出

在漫漫夏日裡,太陽通常都很早就升起。而在冬天日出時間比較晚,這意味著你不必早起以捕捉這些美麗的景觀。你可以對著太陽一邊的天空(但是不要讓太陽進入相機的取景框)來進行測光,就象這里的一個例子。

4、暴風雪過後

冬季是個風雪頻繁的季節,但暴風雪過後,就會有晴空萬里的感覺,還會出現不可思議的亮光。要拍攝這種景色,就要先做好觀察的准備工夫。查詢當地的天氣預報情況,掌握暴風雪會發生的時間,並偵察出有可能會出現美麗景觀的地段。

5、在「壞」天氣里拍攝

很多攝影師會在天氣變「差」的時候躲在室內發牢騷。其實他們正錯過拍攝的大好時機,因為這類型的天氣往往會醞釀出讓人驚嘆的作品。別讓自己成為徒發牢騷的一員。裝備起來(穿多層服裝),並在不良環境下保護好你的裝備,然後是尋找攝影素材。

6、光禿禿的數枝

秋季里色彩絢爛的樹葉往往令攝影師駐留。但是你不應該忽略掉冬天那已脫葉的樹木。它們可以提供很好的題材。你可以在樹的下面用廣角鏡進行仰拍,就象這里的一張照片顯示的那樣,或者在遠處用長焦鏡頭拍攝。不管是哪種方式,關鍵都是要突出樹木枝椏有趣的部分。如果你是在樹下正當中往上拍的話,就減小光圈,加大景深,以使照片上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清晰地顯現出來。

7、冰柱

冰柱會為照片增添趣味的元素。拍攝時你可以移近它,只拍攝單條冰柱的一部分,或者走遠些,把它們的周遍環境也拍進來。你還可以繞一圈,在前景光或者背景光的情形下拍。在拍近照的時候,同樣減小鏡頭光圈,盡量加大景深。

8、窗戶濾鏡效果

窗戶會在冬季中會產生出有關水的各種有趣變化,象霧和雨點。這些可見的濕氣本身可以是絕佳的拍照題材,同時它們也可以成為你有趣的「濾鏡」。聚焦水滴或者霧氣,在窗外的各種景物都會呈現出各種結構的效果。如果你的相機有景深預覽功能,那你可以試試在改變光圈大小時的各種效果;如果沒有這個功能的話,你就試拍出光圈最大、一半光圈和最小光圈的三種效果。

9、雪景曝光

測光表(包括機內測光系統)都是以中灰密度為曝游標準的,如果你按測光表的讀數來曝光的話,你拍出的照片就是灰色色調。白雪通常被認為是白色,而非灰色色調,所以白雪的照片在曝光色調達到白色的時候效果最佳。現在AF 35mm SLR相機附帶的全方位測光表就在重現白雪景緻上效果一流,無須任何的糾正,但對於舊式的中央測光表,拍攝的時候就應該比測光表的讀數上再增加1-1/2 檔的曝光。對於AE模式,你可以補償+1到+1.5個檔的曝光。如果不補償曝光的話,你和你的測光表就會給白雪「蒙騙」了,照片則是黑呼呼的。在你用自己的相機第一次拍雪景的時候,你可以進行梯級曝光,拍出幾種照片並做記錄,看看到底要達到你所期望的照片效果,需要補償多少曝光
還要看你喜歡那樣的了

⑵ 河南多景區飄起鵝毛大雪,現場究竟是何景象

10月5日,在南方的廣東等地溫度27-28度,能曬曬陽光浴,還在穿著短袖,踏著涼拖,吹著空調,吃著冰棍。在腹地河南卻多地開始下雪了,像洛陽老君山、白雲山等多個景區也飄起了鵝毛大雪。有的地方還下起了小冰雹,滴滴嗒嗒冰雹啊,落在了車頂上,發成了當當釘釘的聲音,之前本來是過來欣賞秋景,就沒想到過來欣賞到了冬景,其實也是一個不錯體驗。

遊客在十一期間能在河南境內欣賞到了雪景,其實也是非常難得的。不過給一些只帶了秋裝的遊客來說,因為沒准備什麼衣服,確實有點寒冷難耐,但是看看雪景中的老君山和白雲山確實美不勝收,另有一番滋味,買了一張門票,既能體會到了秋季的韻味又能體會到冬季的絕美,也是值了。

⑶ 你怎麼看待河南多地飄起鵝毛大雪的景象呢

10月5號的時候河南多地景區突然飄起了鵝毛大雪,往年國慶黃金周的時候還是穿短袖吹空調的時候,今年卻早早的飄起了大雪,不過這早早來到的大雪也給很多的景區帶了不一樣的風景,讓遊客感受到了不同與以往的旅遊感受。

今年的冬天感覺比以往都來得早一些,還沒有感受到秋天的氣息就已經邁入冬天的步伐了。而且很多南方的地區還在穿短袖的時候,北方已經裹上了棉襖開始過冬。天氣突然驟變,也是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雖然說以前也有發生過這種早早入冬的情況,但是這種異常的氣候還是需要關注和重視的。

⑷ 世界上有沒有兩朵形狀相同的雪花

沒有

下雪時的景緻美不勝收,但科學家和工藝美術師贊嘆的還是小巧玲瓏的雪花圖案。遠在一百多年前,冰川學家們已經開始詳細描述雪花的形態了。

西方冰川學的鼻祖丁鐸耳在他的古典冰川學著作里,這樣描述他在羅扎峰上看到的雪花:「這些雪花……全是由小冰花組成的,每一朵小冰花都有六片花瓣,有些花瓣象山蘇花一樣放出美麗的小側舌,有些是圓形的,有些又是箭形的,或是鋸齒形的,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又呈格狀,但都沒有超出六瓣型的范圍。」

在我國,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漢文帝時代,有位名叫韓嬰的詩人,他寫了一本《韓詩外傳》,在書中明確指出,「凡草木花多五齣,雪花獨六齣。」

雪花的基本形狀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卻幾乎找不出兩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象地球上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一樣。許多學者用顯微鏡觀測過成千上萬朵雪花,這些研究最後表明,形狀、大小完全一樣和各部分完全對稱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無法形成的。

在已經被人們觀測過的這些雪花中,再規則勻稱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為什麼雪花會有畸形呢?因為雪花周圍大氣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左右上下四面八方都是一樣的,只要稍有差異,水汽含量多的一面總是要增長得快一些。

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圖案搜集者,他們象集郵愛好者一樣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雪花照片。有個名叫賓特萊的美國人,花了畢生精力拍攝了近六千張照片。蘇聯的攝影愛好者西格尚,也是一位雪花照片的攝影家,他的令人銷魂的作品經常被工藝美術師用來作為結構圖案的模型。日本人中谷宇吉郎和他的同事們,在日本北海道大學實驗室的冷房間里,在日本北方雪原上的帳篷里,含辛茹苦二十年,拍攝和研究了成千上萬朵的雪花。

但是,盡管雪花的形狀千姿百態,卻萬變不離其宗,所以科學家們才有可能把它們歸納為前面講過的七種形狀。在這七種形狀中,六角形雪片和六稜柱狀雪晶是雪花的最基本形態,其它五種不過是這兩種基本形態的發展、變態或組合。
早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韓詩外傳》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齣,雪花獨六齣。」雪的基本形狀是六角形。但在不同的環境下,卻可表現出各種樣的形態。

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圖案收集者,他們收集了各種雪花圖案。有人花了畢生精力拍攝了成千上 萬張雪花照片,發現將近有六千種彼此不同的雪花,但他死前認為這不過是大自然落到他手中的少部分雪花而已。以致於有人說沒有兩朵大小和形狀完全相同的雪花。

為什麼雪花的基本形態是六角形的片狀和柱狀呢?

這和水汽凝華結晶時的晶體習性有關。水汽凝華結晶成的雪花和天然水凍結的冰都屬於六方晶系。我們在博物館里很容易被那純潔透明的水晶所吸引。水晶和冰晶一樣,都是六方晶系,不過水晶是二氧化硅(SiO2)的結晶,冰晶是水(H2O)的結晶罷了。

六方晶系具有四個結晶軸,其中三個輔軸在一個基面上,互相以60o的角度相交,第四軸(主晶軸)與三個輔軸所形成的基面垂直。六方晶系最典型的代表就象是幾何學上的一一個正六面柱體。當水汽凝華結晶的時候,如果主晶軸比其它三個輔軸發育得慢,並且很短,那麼晶體就形成片狀;倘若主晶軸發育很快,延伸很長,那麼晶體就形成柱狀。雪花之所以一般是六角形的,是因為沿主晶軸方向晶體生長的速度要比沿三個輔軸方向慢得多的緣故。
千姿百態的雪花
對於一片六角形雪片來說,由於它表面曲率不等(有凸面、平面和凹面),各面上的飽和水汽壓力也不同,因此產生了相互間的水汽密度梯度,使水汽發生定向轉移。水汽轉移的方向是凸面→平面→凹面,也就是從曲率大的表面,移向曲率小的表面。六角形雪片六個稜角上的曲率最大,邊棱部分的平面次之,中央部分曲率最小。這樣,就使六角形雪片一直處在定向的水汽遷移過程中。由於稜角上水汽向邊棱及中央輸送,稜角附近的水汽飽和程度下降,因而產生升華現象。中央部分由於獲得源源不斷的水汽而達到冰面飽和,產生凝華作用。這種凝華結晶的過程不斷進行,六角形雪片逐漸演變成為六稜柱狀雪晶。(雪片上水汽遷移示意圖:fig42)

這是假定外部不輸送水汽的理想狀況。事實上,事物與周圍環境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空氣里總是或多或少存在著水汽的。如果周圍空氣輸人水汽較少,少到不夠雪片的稜角向中央輸送水汽的數量,那麼雪片向柱狀雪晶的發展過程繼續進行。在溫度很低水汽很少的高緯和極地地區,便因為這個原因經常降落柱狀雪晶。

空氣里水汽飽和程度較高的時候,出現另外一種情況。這時周圍空氣不斷地向雪片輸送水汽,使雪片快速地發生凝華作用。凝華降低了雪片周圍空氣層中的水汽密度,反過來又促進外層水汽向內部輸送。這樣,雪片便很快地生長起來。當水汽快速向雪片輸送的時候,六個頂角首當其沖,水汽密度梯度最大。來不及向雪片內部輸送的水汽,便在頂角上凝華結晶;這時,頂角上會出現一些突出物和枝杈。這些枝叉增長到一定程度,又會分叉。次級分叉與母枝均保持60的角度,這樣,就形成了一朵六角星形的雪花。

在高山或極地的晴朗天氣里,還可見到一種冰針,象寶石一樣閃爍著瑰麗的光彩,人們把它叫做鑽石塵。冰針的生長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在嚴寒下(-30℃以下)濕度很小時水汽自發結晶的結果,另一種是在溫度較高(-5℃左右)濕度較大時沿著雪片某一條輔軸所在的頂角特別迅速生長的產物,是雪花的畸形發展。

形形色色的雪花晶體在天空生成後,當它們的直徑達到50微米時,便能克服空氣的浮力而開 始作明顯的下降運動,一邊飄逸下降一邊繼續生長變化。這樣一來,便產生了形式紛紜繁多的雪花。我們只要把它們接納在黑呢子或黑天鵝絨上,就能用肉眼初步辨別出它們的形態來。
雪花有多大
詩人李白在形容燕山雪花時有一句著名詩句:「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真的有那麼大嗎?其實,雪花是很小的。不要說「大如席」的雪花科學史上沒有記錄,就是「鵝毛大雪」,也是不容易遇到的。

事實上,我們能夠見到的單個雪花,它們的直徑一般都在0.5~3.0毫米之間。這樣微小的雪花只有在極精確的分析天平上才能稱出它們的重量,大約3000~10000個雪花加在一起才有一克重。有位科學家粗略統計了一下,一立方米的雪裡面約有60~80億顆雪花,比地球上的總人口數還要多。

雪花晶體的大小,完全取決於水汽凝華結晶時的溫度狀況。在非常嚴寒時形成的雪晶很小,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陽光下閃爍時,人們才能發現它們象金剛石粉末似地存在著。

據研究,溫度對雪晶大小存在影響:當氣溫為-36℃時,雪晶的平均面積是0.017平方毫米;當氣溫為-24℃時,平均面積是0.034平方毫米;氣溫為-18℃時,平均面積是0.084平方毫米,-6℃時,為0.256平方毫米,氣溫在-3℃時,雪晶的平均面積增大到0.811平方毫米。

人們有種錯誤的感覺,這種感覺常常是從有些文學作品描寫天氣嚴寒時,喜歡用「鵝毛大雪」來形容。其實,「鵝毛大雪」是氣溫接近0℃左右時的產物,並不是嚴寒氣候的象徵。相反,雪花越大,說明當時的溫度相對比較高。三九嚴寒很少出現鵝毛大雪,只有在秋末初冬或冬末初春時,才有可能下鵝毛大雪。所謂的鵝毛大雪,其實並不是一顆雪花,而是由許多雪花粘連在一起而形成的。單個的雪花晶體,直徑最大也不會超過10毫米,至多象我們指甲那樣大小,稱不上鵝毛大雪。

在溫度相對比較高的情況下,雪花晶體很容易互相聯結起來,這種現象稱為雪花的並合。尤其當氣溫接近0℃,空氣比鉸潮濕的時候,雪花的並合能力特別大,往住成百上千朵雪花並合成一片鵝毛大雪。因此,嚴格地說,鵝毛大雪並不能稱為雪花,它僅僅是許多雪花的聚合體而已。
工降雪
自古以來,老天爺一直是高興下雪就下雪,不高興就不下。有沒有辦法使老天爺根據人類的需要,讓它下雪就下雪呢?

辦法是有的,這就是人工降雪。

天上的水汽要變成雨雪降下來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必須有一定的水汽飽和度(主要與溫度有關),另一個是必須有凝結核。因此,人工降雪首先必須天空里有雲,沒有雲就象巧婦難做無米之炊一樣,下不了雪。能下雪的雲,棸0℃以下的「冷雲」。在冷雲里,既有水汽凝結的小水滴,也有水汽凝華的小雪晶。但它們都很小很輕,倘若不存在繼續生長的條件,它們只能象煙霧塵埃一樣懸浮在空中,很難落下來。我們在冬天裡經常能看到大塊大塊的雲彩,就是不見雪花飄下來,因為組成這些雲彩的雪晶太小,克服不了空氣的浮力,降水能力很差。如果在雲層里噴撒一些微粒物質,促進雪晶很快地增長到能夠克服空氣的浮力降落下來,這就是人工降雪的功勞。

噴撒什麼物質能夠促使雪晶很快增長呢? 早期,人們各顯神通採用過許多有趣的方法。這些方法主要有:在地面上縱火燃燒,把大量煙塵放到天空里;用大炮襲擊雲層;利用風箏高飛雲中,然後在風箏上通電,閃放電花;乘坐飛機鑽進雲層噴灑液態水滴和塵埃微粒。但是,這些方法的效果都很不理想。 直到1946年,人們才發現把很小的乾冰微粒投入冷雲里,能形成數以百萬計的雪晶。當年1l月3日,有人在飛機上把乾冰碎粒撒到溫度為-20℃的高積雲頂部,結果發現雪從這塊雲層中降落下來。

這里所說的乾冰不是由水凍結的冰,而是二氧化碳的固體狀態,很象冬天壓結實的雪塊。乾冰的溫度很低,在-78.5℃以下。把乾冰晶體象天女散花似地噴撒在冷雲里,每一顆二氧化碳晶體都成為一個劇冷中心,促使冷雲里的水汽、小水滴和小雪晶很快地集結在它的周圍,凝華成較大的雪花降落下來。

現在常用碘化銀來人工降雪。碘化銀是一種黃顏色的化學結晶體,平時作為照相材料里的感光劑使用。碘化銀的晶體與雪晶的六角形單體尺寸非常相似,它們單體里的原子排列也十分近似,兩者的晶格間距也很接近(碘化銀是4.58埃,雪晶是4.52埃)。因此,把碘化銀微粒撒在降水能力較差的雲層里,使它「冒名」頂替雪晶,便能讓雲中的水汽和小水滴在「冒名」的晶體上凝華結晶,變成雪花。

怎樣把這些凝結核散布到雲層中呢?現代人大多使用大炮,把化學葯品裝在炮彈里,然後用大炮發射到雲層里去的。不過這種方法噴撒不均勻,葯品浪費較大,增加了人工降雪的成本。還有人把它們裝在土火箭里,讓火箭飛到雲里去噴撒。

一般來說,人工降雪比人工降雨的成功率更大。人工降雨可以增加大約20%的雨量,而在高山高寒地區,人工降雪卻能增加30~40%的降水量。這是因為高山高寒地區,溫度低,水汽容易達到飽和狀態,同時,雪晶比雨滴更容易形成。只要人工給大氣增加一些結晶核,比較容易促進降雪。

⑸ 大雪紛飛,銀裝素裹的哈弗F5,徜徉在漫天雪花的美景

冬天,沒有春日裡的草長鶯飛,沒有夏天的生機盎然,沒有秋天的豐碩果實,卻有白雪皚皚時的清冷無塵,有傲雪枝頭的醉人清香……冬天,沒有春暖花開的盎然生機,沒有夏日清荷的素心淡雅,也沒有秋葉飄落的淡淡幽思。但它萬里壯闊的雪景,卻是任何季節也不可比擬的。冬天,雪可入詩,風可入詩,雨可入詩,甚至,一盞茶,一首歌,一聲感慨,皆可感懷。這樣的冬天,怎會讓人不憐愛?雪,落在手掌,寒涼輕盈;雪,落在大地,卻從不生根。我們留不住它,但它卻裝飾過這片大地以及你我的心靈。一字一句皆是意,一步一搖都是景。大雪,天氣清寒,卻充滿詩情畫意。

身處在山林里,滿天飛舞的雪花,將整座山覆蓋成白色,這種自然景觀,想必每一個人都會為之贊嘆,此時的我感覺到萬物寂靜,而且整個人在這里都會感覺到特別的輕松,靜靜的看著雪花飄落!甚是美麗,壯觀!

⑹ 重慶的冬天,你見過的雪景是什麼樣

一、無須去東北,重慶可賞雪

去年冬天,隔壁退休大叔「老夫聊發少年狂」,隻身一人前往大東北,要在林海雪原上尋覓自己晶瑩的青春。

三天後我又在重慶發現了他。問之感受如何,靦腆地說光顧著冷了,東北人都是真爺們兒。南方人沒有享受冰天雪地的體格。

雪色山城(2010)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不可能,飄在人生中的那幾場紛揚的雪,一直飄到了今天。我們和重慶在這斷續的雪花下一起成長,而非變老;這個國家越來越發展為我們想要的模樣。

未來重慶還會有雪,但我將不再以之為奇跡——這片土地,奇跡化為尋常已是尋常。

PS: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⑺ 影視劇中鵝毛大雪非常真實,這是怎麼拍出來的

我們在看電視劇時,突然就會看到鵝毛大雪,一直飄盪在半空中,非常唯美,很有意境。有探討精神的觀眾們就會禁不住發問,這鵝毛大雪到底會不會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那些演員們肯定會被凍得瑟瑟發抖吧?

其實,很多人印象中很深刻的87版經典的《紅樓夢》,它裡面的茫茫白雪,那便是實景拍攝的。因為真實,所以很多人至今就會難以忘懷。但是現在真雪可遇不可求,所以電視劇裡面的鵝毛大雪一般是這樣拍出來的:

人造雪其實也是模仿自然界的雪花形成的原理來實現的,但畢竟是假雪,沒有自然雪的生命歷程,也不具備自然雪的氣象信息,雖然與自然雪的形狀大體一致,但較之形成的時間更短,生長更快。人造雪的缺點是沒有自然雪的雪質好,滑起來的感覺也與自然雪不一樣,而且造價高。

造雪機平均每小時的用水量就能達到15-16噸,而1噸水只能造2立方米的雪。照這樣算下來,一個滑雪場造雪的量光取水就會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嚴重的會影響到山區的春旱,對植被都會產生一定的破壞。

⑻ 河南多景區飄起鵝毛大雪是否有吸引了更多的遊客

河南洛陽老君山、白雲山等多個景區也飄起了鵝毛大雪。 多景區飄起鵝毛大雪,現在是初秋季節,卻下了第一場雪,這種景象自然會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往河南的諸多景區參觀游覽。我們都知道,下雪應當是在冬季,而且在氣候相對而言比較寒冷的時候。下雪大多會在農歷的十二月左右,在農歷的八月份下雪,算是比較奇特的景象了。

而河南就是早下初雪的省份,並且這些雪花竟然選擇了各大景區飄落,美景搭配上潔白的雪花,自然令人非常神往。河南的各大景區本來就遊客多多,在河南景區降雪之後,河南景區的遊客就更多了。並且河南的景區,大多口碑都非常好,比如一元午餐等等這些惠遊客的舉措,本來就非常吸引遊客的前往。如今,再加上多情浪漫的鵝毛大雪,自然會令遊客心嚮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