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古代兩軍對陣打仗的圖片
這幾張還不錯:
http://ertong.photo.hexun.com/14035478_d.html
http://ertong.photo.hexun.com/14035477_d.html
http://ertong.photo.hexun.com/14035476_d.html
http://ertong.photo.hexun.com/14035472_d.html
實在是很難找,不過我記得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品三國中有幾張兩軍對陣打仗的圖片,你可以下載幾集,自己截圖。
http://lib.verycd.com/2006/12/30/0000133792.html
滿意嗎:)
『貳』 電影中的打仗場景是怎麼拍的
炮火都是事先埋好的爆點 爆炸的時候你人不在爆點上就基本沒有危險 槍一般都是真槍 只不過子彈是空包彈 沒有彈頭的 發射的時候只有火光 沒有殺傷力
『叄』 求部隊題材的繪畫創作素材!(如介紹某生活作戰場景,某個畫面等等)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繪畫/美術」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1&zdhhr-11y04r-322910671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cgwang.com/course/shcoursemobile/?zdhhr-11y04r-322910671
在「繪畫/美術」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肆』 描寫打架打鬥的場景
我自己寫的,僅供參考:
1.手中的白虹劍影翻飛,一道道白色的劍氣隨著舞動四散開來,周圍的人稍稍靠近一點便是重傷。而滅絕老尼的倚天劍,果然不愧是一把名劍,森然的寒氣一使出便將兩人籠罩。劍影光暈下,是兩個上下翻飛打鬥的身影。兩把劍,一把是古代寶劍,一把是當代名劍,任何一把,劍氣一出,便是玉石俱焚。
2.張無忌不慌不忙,起身躲過凌厲一劍,繞轉身子揚起袖袍,一股勁道拋出。滅絕師太大驚,慌忙調轉劍勢回身反刺。張無忌上身倒仰從凌厲的劍下劃過,此等險招不禁惹來一陣驚呼。張無忌嘴角含笑,眼神冷冽,以快步退到滅絕身側,雙袖揮動,天旋地轉,一股強大的氣勢將滅絕包圍。用的正是純正的九陽神功,剛好化轉了倚天的劍勢。滅絕運足內力和其相抗,手中倚天劍法使得更加凌厲,劍氣陡然大盛,將張無忌包圍其中。一時間,千變萬化,似有幾百把劍同時向他刺來。張無忌不慌不忙,極盡瀟灑地將袖袍一擺,右腿前伸,上身後仰,雙袖翻飛,如跳舞一般美輪美奐,無形中將所有的劍氣捆為一團,如氣球一般慢慢膨脹,越來越大。眾人大驚,此等武功招式,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待將劍氣收盡,張無忌揚起身,雙袖一掃,「哄」的一聲,劍團帶著一股強大的氣勢向滅絕飛去。滅絕師太被自己的劍球帶起,飛出老遠,倚天劍撐住地面,劃出一道深刻的裂痕,發出尖銳刺耳的響聲。終於,還是被滅絕運足內力,將其炸開,自己一口血噴了出來。
3.張無忌冷笑一聲,將我推到一邊。揚開袖袍,勁風升起,將一身衣袍鼓動,獵獵作響。剛做好准備,哈齊現雙掌已經到前。張無忌敞開胸懷,硬生生地受了這兩掌。「砰」地一聲,哈齊現的兩手貼在張無忌的胸口之上,強大的沖擊力讓張無忌忍不住後退兩步,才險險頓住。而哈齊現雖然看似輕松,但其中之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哈齊現的玄冥神掌擊在張無忌的胸口上,卻被其渾厚的九陽神功吸住,揉進如波濤一般的勁道里。想攻攻不出去,想撤卻又撤不了。兩人此時比拼的是內力,若是這樣一直下去,必將有一個人耗竭而死。
『伍』 求戰爭片,一方是動物一方是人類打仗的場景
人猿大戰
很不錯
『陸』 古代行軍打仗的時候,為什麼將軍們都愛穿著披風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戰場上的將軍身披披風的場景。鮮衣怒馬,在戰場上十分搶眼,給人很酷的感覺。因此,有人以為將軍打仗時系披風,就是為了裝酷。但事實真的是這樣么?其實並非如此。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古代將軍打仗時系披風的原因。
領軍殺敵的將領
最後,方便戰場包紮。雖然將軍時常系披風,但披風也是根據季節進行更換的。比如冬天就厚一點,以防寒保暖為主。夏天就薄一點,能醒目的讓士兵們看到就行。而在戰場上,無論將軍還是士兵,受傷是家常便飯。有時醫生趕不到現場,就需要他們自行包紮。在包紮時,干凈的布很重要,而將軍的披風這時候就能扯碎替自己或士兵進行包紮。如果僅僅是為了耍酷,將軍是不會穿這玩意的。畢竟戰場上危機四伏,隨便一點意外便會讓人喪生。
『柒』 成語故事打勝仗的素材圖片
旗開得勝
qíkāidéshèng
[釋義] 形容戰斗順利;一出兵就取得了勝利。
[語出] 《元曲選外編·無名氏〈射柳捶丸〉》:「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正音] 得;不能讀作「dě」。
[辨形] 旗;不能寫作「奇」。
[近義] 馬到成功 百戰百勝
[反義] 一潰千里 一觸即潰
[用法] 用作褒義。多與「馬到成功」連用。一般作謂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與「馬到成功」有別:~側重於描寫勝利;較多用於比賽一類場合;「馬到成功」側重於描寫成功;較多用於各種工作。
[例句] 在西北前線;我西北軍~;首戰大捷。
[英譯] makeasuccessfulbeginning
『捌』 求描寫戰士們打仗的場景
夢境的實在想不到,虛寫行不,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玖』 古代的戰爭交戰的真正場景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古代戰爭的幾點誤區
拜《三國演義》和現代無知導演們所賜,朋友們想像中的古代戰爭(冷兵器時代和火葯兵器早期)和事實上出入很大。
1、將領間的「單挑」,在真實的戰場上基本不會發生
兩軍陣前,兩軍主將出陣,在陣前捉對廝殺,最後誰誰誰斬誰誰誰於馬下,然後將手中刀(或者別的武器)一舉,大軍掩殺,取得勝利……
《三國演義》經常出現的這個場景,在真實的戰爭中根本不會發生。都要是那樣打,還要兵有毛用啊?一個傳說中的呂布豈不是掃平天下了?
事實上「單挑」源於對古代春秋時代以前所謂「致師」的誤解。「致師」就是挑戰的意思,《逸周書》上記載:「王(周武王)將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帝辛(就是商紂王)出。王使尚父(就是姜尚、姜太公、姜子牙)、伯父(就是周公旦,也就是姬旦)致師焉。」這段話的意思是,周武王率領三百五十量戰車在牧野布陣,商紂王從朝歌城出城迎戰。周武王命令姜子牙和周公旦致師(挑戰)。
請注意,這里只是說命令姜子牙挑戰,並不是讓姜子牙和商紂王單挑。真要單挑的話,姜子牙八十多了,商紂王正當英年,而且史書記載商紂王力大無窮,能「掖九牛倒退」(拉著九頭牛的尾巴拽著牛倒退,這或許誇張,但絕對不是虛構的)。單挑姜老頭兒加上周公一起上也死定了!(別告訴余姜老頭兒會法術……這說的是歷史,不是神話)
後來春秋時代屢屢出現在史書中的某大夫和某大夫致師,也是指兩家約定戰場和時間,各自帶著自己的私兵開戰,而不是說這兩位大夫赤膊上陣倆人單挑。
由於街道辦事處治保主任羅貫中先生從來沒有真的見過戰爭,結果羅老先生就演義出了那些場景……
又由於《三國演義》寫的太成功了,結果……後人就完全理解錯了「致師」的含義……
2、正常情況下,騎兵絕對不會在步兵陣列沒有崩潰之前就沖擊步兵陣列
電視上經常有這種場景,大隊的騎兵揮舞著馬刀沖擊敵軍步兵陣列。而在真實的戰爭中,除非迫不得已(比如突圍等極端情況),騎兵將領只要頭沒被門擠了,絕對不會這么乾的!
騎兵的優勢就在於速度,戰馬只有在高速賓士的時候才有沖擊力,才能對敵軍造成致命的打擊。但是如果在敵軍步兵陣列沒有崩潰之前,突擊敵軍步兵陣列,那麼首先,你的騎兵不可能比敵軍步兵多——這很明顯,如果你的騎兵數量都比敵軍步兵多了,那這種絕對優勢的戰役基本勸降就可以了。如果用騎兵「換」敵軍的步兵,1個換10個你也不合算。你要知道,訓練一個合格的騎兵需要好幾年,而訓練一個差不多能頂用的步兵,兩個月就能差強人意。再加上戰馬,騎兵換步兵是傻缺行為。
騎兵一旦沖入敵軍步兵陣列,就算開始藉助戰馬沖擊力對敵軍造成了相當的傷害,只要敵軍陣型沒有崩潰,那麼,你的騎兵勢必就會停下來,然後立刻就會陷入四面被敵軍步兵用長矛戳刺的境地。騎兵又不是坦克,那你的損失是不可接受的。
事實上,真實的戰爭,往往是騎兵遠遠的用弓箭射殺對方步兵。由於北方游牧民族擅長射箭和騎馬,結果就是南方的步兵無法將箭射得象北方游牧民族的士兵那麼遠。結果就是步兵一直在敵軍射程之內,而自己的箭夠不著人家。步兵陣型密集、騎兵陣型稀疏,導致步兵一方損失越來越大。步兵一旦沖鋒,對面的騎兵會立刻轉身撤退,並且邊撤邊回身射箭。人能騎在馬上射箭,你不可能邊跑邊射箭吧?直到步兵隊形散亂,士氣崩潰,騎兵將領才會下令回身沖鋒,給予對方致命一擊。這也就是宋朝歷次對北方政權作戰總是處於劣勢的原因。如果真是騎兵沖鋒宋朝的步兵,遼、金、蒙古才幾個人?宋朝多少人?宋朝死10個他們死1個他們也受不了。
騎兵在連發槍和大炮問世之前,是絕對的戰場上的王者。沒什麼可爭辯的。一兩次戰役步兵靠謀略和地形戰勝騎兵,那是奇跡、那是偶然現象。將戰爭勝利的希望寄託於奇跡的出現的統帥,是拿國家的命運以及自己麾下士兵的生命當兒戲。
戰爭,不能存檔,不能讀取進度重來。
3、弓箭是拋物線射出的,不是瞄著對方士兵射的
軍隊中的弓箭手,射箭都是有一定仰角(40°左右),弓箭必須齊射,然後成千上萬的箭矢鋪天蓋地的射向敵軍。這樣才有威力、箭射的也才足夠遠。
除非你手下的弓箭手都是傳說中的後裔、養由基,否則你永遠別指望靠弓箭「點殺」敵軍的某些重要人物。弓箭不是狙擊步槍,箭射出去都是拋物線狀的,不可能打直線。
弓箭手一旦失去建制或者失去統一的指揮,散亂的向外射箭,那麼他們造成的殺傷基本就在戰爭中可以被忽略不計了。
4、火繩槍兵比弓箭兵的優勢僅僅是訓練起來更快
無論射程還是射擊頻率,弓箭兵都完勝火繩槍兵。訓練有素的弓箭兵最大射程超過一百五十米,而火繩槍兵在一百米外基本就只能聽響了。而且,弓箭兵能用於攻城,箭是拋物線狀的,能射擊城牆上掩體後面的敵軍,而火繩槍兵攻城的作用基本等於零。
但是一隊合格的弓箭兵訓練出來要幾年,而一隊合格的火繩槍兵訓練起來頂多倆月搞定。如果戰爭曠日持久,火繩槍兵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兵員補給更容易。而草草訓練出來的弓箭兵的戰鬥力,基本等於零(參見上一條)。
5、青龍偃月刀、方天畫戟……呃,關老爺和呂溫侯的「標志」性武器,其實是不存在的
騎兵將領的武器只可能是馬刀。青龍刀、方天戟那種東西,屬於戲台……呵呵,余也表示很無奈……
相關閱讀:
電影里,西方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先是閃閃發光的重騎兵和重步兵上前沖擊;鏡頭立刻一轉,敵我兩員大將肌肉暴漲,狂野的重低音音樂震動耳膜……畫面充滿了野蠻力量的亢奮。電影很好看,但是假的。
重騎兵和重步兵不是用來殲敵的,而是依靠刀砍不入的軟甲(箭能射進去)、自身的重量、密集的隊列,沖散對方的陣形。他們不會停下來肉搏,只是不停地向前走,走到對方後面再走回來,當然手上的長矛也會順便殺幾個。如此反復。想一想,你勇猛無比,連續殺敵十數人,後面突然沖過來黑乎乎一大群,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不跑還等死啊。整個場面和現代戰爭中坦克和步兵的配合差不多。
重騎兵和重步兵不可能數量很大,一般也就幾百人,上千人就是國力強大了。一個原因是沒有那麼多鐵。第二個原因是軟甲擋不住弓箭。而硬甲一套幾十公斤,誰能穿上它走上一百米。第三個原因是它不靈活。兩隊刀槍不入的重甲兵撞在一起,除了玩兒相撲,還能玩兒什麼?
中國古代沒有出現重騎兵和重步兵,一個原因也是沒有那麼多鐵,另一個原因是鎧甲不適合山地,最後就是沒有戰馬。只有唐和清代有完整的騎兵建制,其他時代西域各國是嚴厲禁止向中原漢人出售戰馬的。《清明上河圖》里沒有馬車只有牛車。有人考據說北宋全國的戰馬也就兩三千匹,還不都是壯年的。
中國古人的戰陣確實不像電視劇里那樣,散兵游勇各打各的。而是五人為伍,十人一隊,五十人一大隊,以此類推。訓練的時候就強調這五個人必須生死相守、不死不掉隊。而且那時候徵兵是一個村子、一個家族編在一起,這就保證了沒人能單獨當逃兵。不過幾萬人的隊伍會在一頓飯功夫潰散,這也是個原因。到了開打的時候,這些不死不掉隊的士兵會形成十對五,五對三,五對一等等場面。勢均力敵的時候就看誰更勇敢了。
另外還有一隊負責「騰擊」的預備隊。看到哪邊不行了就沖上去砍殺一通,殺殺敵人的威風,壯壯自己的膽氣。
相當數量的古裝題材影視作品和漫畫里都會用到戰爭橋段,對冷兵器戰爭的描寫很多。但這里邊有很大一部分作者對古代冷兵器戰爭不得要領。在絕大多數作品中,冷兵器戰爭基本等同於打群架,只是規模放大到幾千、幾萬人規模而已。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描寫布陣,但布陣是為了什麼,布陣以後應該如何行動,基本上都不甚了了。基本的套路是兩陣對圓,雙方將領吆喝一聲,大家對著沖。像《赤壁》那樣的電影,好像知道布陣這回事,但說句實在話,那個打法比直接對著沖還腦殘。
正是因為對冷兵器戰爭完全沒概念,影視作品中普遍不敢使用全景拍攝。除了戰斗剛開始用全景拍一下怎麼排隊之外,最多再拍一個騎兵隊撒丫子快跑。接下來就只能用近景,表現某「大將」如何英勇的打倒對手一群小兵,而且對方小兵還不會一群一群上,只知道一個一個送死。
拍戰斗場面是砸錢的,開銷很大,本來拍這種鏡頭是為了增加電影、電視劇的價值。拍出來應該有歷史感,有臨場感,有代入感,讓觀眾感覺到這就是古代戰爭。但現在這么拍出來的「戰爭場面」,除了服裝道具之外跟古惑仔搶地盤基本沒區別。
結果就是錢砸了不少,觀眾基本不認賬。對不懂的人來說,他們完全不知所以然,有這段兒沒這段兒差別不大,還不如多來兩段兒能打動人心的文戲或者單挑,拍起來省錢,作用說不定更好。對稍微懂一點兒的人來說,這種「戰爭場面」就是催吐劑,哪怕片子不錯,到這種地方也得趕緊拉進度條跳過去,省的惡心著自己。
實際拍攝中,用現在這種思路拍戰爭場面,控制起來也很困難。多少群眾演員混在一起,兵器亂舞,有一個人站錯地方,動作太大都有可能出現傷害事故。騎兵場面拍起來更可怕,騎兵對步兵,一不留神就可能踩死人,騎兵對騎兵,撞一下說不定就出人命。
因此戰爭場景被很多影視劇視為畏途,寧願站站隊交代過去,然後趕緊跳到單挑那個環節。
實際上,真正讓古裝戲「帶感」的,就是其中的戰爭場景,尤其是戰爭全景。只要對古代冷兵器戰爭有所了解,再藉助一些電腦手段,戰爭場景並不難拍。
首先,古代戰爭的特點是結陣而戰,這一點必須表現出來。當然,結陣而戰不利於突出主角的形象,不能多用。但是,只要有一兩個鏡頭體現出戰陣的感覺來,觀眾就會買賬。
比如說《斯巴達三百勇士》里,勇士們掄著短劍胡砍一直是重點,但影片中專門拍了防禦陣形的盾陣,拍了波斯兵如何在斯巴達方陣面前傷亡慘重。有這兩段做鋪墊,整個戰爭就顯得更有歷史感,也更可信。
具體到中國古代冷兵器戰爭應該如何表現呢?
首先,還得從布陣開始。
中原人作戰,以步兵為主,弓箭為先。布陣是圍繞強弓硬弩的遠程打擊戰術展開的。因此整個軍陣的最前沿應該是防備對方騎兵沖突的拒馬,其後依次是抵禦弓箭的刀盾兵,起殺傷作用的長矛兵,中距離密集殺傷對手用的弓箭手,以及遠距離精確打擊的強弩兵。
中原騎兵比較珍貴,他們一方面是關鍵時刻的救火隊,另一方面是擊潰敵人大陣之後展開追擊的主力。所以騎兵應該布置在步兵陣的後方或者側後方。
為了給騎兵留出通道,步兵陣之間要有距離。距離不能太遠,應該以兩邊小陣的長矛手矛尖可以相觸為標准,目的是防止敵人騎兵從通道處破陣。當然,具體到影視作品中,為了拍攝安全,這個距離可以適當放寬。
陣中應該有用大車和木料搭起來的瞭望台,作用是觀察敵人部隊的運動。主將的指揮位置應該就在瞭望台下,指揮的主要手段應該是旗號。當然,觀眾不可能了解旗號的意義,影片里要體現指揮官對部隊的控制還得靠傳令兵。但只要在開戰前有一兩個下級將領看旗號移動部隊的橋段,就能體現出戰陣的感覺來。
秘密部隊可以用門旗圍起來,突出神秘感。
作戰時先用弓弩互相射擊,由於有電腦後期製作技術,箭如飛蝗的場面可以後期製作,因此場面盡可以激烈,不會有什麼危險。逼近之後用長矛、大刀按照戰鼓的節奏打擊對手。這種打擊是列隊進行的,完全在控制之中,也可以確保安全。
為了增加戰爭場面的激烈程度,或者表現主角的戰鬥力,可以用「跳盪」去突破對方的陣線。就是讓敢死隊在器械的幫助下跳到對方盾牌兵的身後,長矛手中間去。真實戰爭中,負責跳盪的敢死隊多數會被對方長矛戳死在半空中,少數能安全落地的也基本活不過幾秒鍾。但在拍攝中,只要在道具上做點手腳,這個場景只會顯得激烈,不會有人身傷害危險。
草原民族作戰,基本以騎兵為單一兵種。布陣更簡單,一種是契丹人的分波次攻擊,另一種是蒙古騎兵的小群多路。
契丹人對自己作戰方式的描述是:五百為一隊,十隊當一道,十道當一面。換句話說就是拉長隊列站單橫排,一排一排沖向對手,接近到騎弓射程內以後射箭並快速調頭撤離。這樣一波一波的反復打擊,什麼時候發現對手陣形崩潰,什麼時候從行進中直接發起沖鋒。
這個方法的難點在於兩波騎兵之間有相向運動,控制不好還可能出危險。蒙古騎兵的沖擊戰術就更為安全。
成吉思汗的「進如山桃皮叢」,意思就是小群多路前進。目的同樣是逼近到騎弓射程內,用弓箭削弱對手,為最終的「鑿穿而攻」創造條件。這個方式的優點有幾個:
進攻的騎兵隊形不再是拉長一線,減少了被彈面,使中原訓練弓箭手射長垛的戰術失效。
騎兵運動路線不再交叉,減少了訓練難度,也減少了事故率。
發起突擊時,沖向對手的騎兵是呈密集隊形的一個整體,不再是一個疏散的平面。
當然,在影視作品中契丹人的陣形更好看,但蒙古的陣形肯定更安全,不僅是反復接近敵陣射擊的時候不至於發生沖撞事故,表現沖陣場面的時候,為一小群騎兵清出安全路線也更容易。
一定要記住一點,中國人到隋朝以後就不會讓騎兵直接沖擊預有防備的敵軍步兵了。戰爭不是打群架,冷兵器戰爭的主要殺傷發生於一方陣形崩潰之後。要表現冷兵器戰爭,就要著重表現逐步削弱對手,瓦解對方陣形的過程。
因為騎弓的威力比步弓小,步騎交戰時,騎兵一定會迅速接近到自己的弓箭射程內射擊,然後盡快脫離,盡可能「甩開」對方的還擊火力。而步兵則會盡量用盾牌抵禦對手攻擊,並希望弓箭手的一次還擊能覆蓋對方機動中的騎兵隊形。
這種斗雞式的戰法在真實戰爭中會反復上演,古代戰爭中所謂的「激戰竟日」,時間差不多都是消耗在這個過程中。影視作品拍攝可以盡量簡化,但只要體現出這個場景,戰爭的氣氛就出來了。觀眾就會接受導演接下來的場景安排,無論是群架還是單挑,大家都會理解為發生在陣形擊破之後。
還有就是攻城戰。
進攻方不會只拿著長梯子冒著箭雨爬城牆,至少有兩個手法可以很簡單的實現。
一是修築魚梁道,也就是用土袋在對方城下堆出一個直達城上的大土堆,讓士兵可以直接沖上城頭。修築的過程應該是士兵推著頂上帶有防盾的獨輪車(這東西叫木驢)運送土袋,不是背著土袋往前跑去挨箭射。
二是建造跟對手城牆高度相同的樓車,推到城牆邊,直接上城。這個做法可能要多花道具費用,但樓車可以反復使用。
除非用計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不然中國古代戰爭中,攻擊方很少把精力浪費在城門上。因為城門里邊有瓮城,突入城門的部隊沒地方展開,基本是被包餃子的命運。即便使用撞城車,主要也是用來撞擊城牆。
防禦方的武器,除了弓箭之外很多人都知道滾木、擂石。但滾木不是直接往城下扔木頭,擂石也不是搬了石頭扔出去就成。真那麼乾的話,圍城三天城裡就得拆房,圍城一個月,守軍能自己把城牆拆了。
滾木擂石是古代的守城器械。擂石相對簡單一點,是栓了繩子的石頭,砸下去以後可以拽著繩子把石頭拉回來。滾木要復雜得多,木頭上要有長釘,兩邊繞好繩子,扔下城頭的時候在繩索的控制下木頭會高速轉動,可以把敵方士兵碾成肉餅,即便只是碰一下,長釘也能扎出幾個血窟窿來。扔完以後可以用轆轤拉回城頭。
這些器械製造起來可能確實有點麻煩,但跟真正的戰爭不同,不會有人努力去破壞它們,造幾台可以長期使用。
其實古代戰爭的學問很多,絕不是扯著嗓子喊,輪圓胳膊耍片兒刀那麼簡單。今天只想到這么多,以後有時間再跟大家聊。
『拾』 誠意求:武俠場面視頻素材,大場面,大背景等!!!
張紀中的武俠片別的沒有 有的就是大場面 要草原區看射鵰 要山水風光看笑傲 要人多打仗去看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