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荷蘭國徽上的字(要英文的)
國徽是一個國家最集中、最簡潔、最傳神的象徵。在庄嚴的國徽上,除有關圖案外,有些國家還在上面寫上一句帶有哲理性的簡潔格言,以表達該國人民、該民族的特點、信仰和夙願。
荷蘭:Je Maintiendrai! (堅持不懈!)
PS:荷蘭有荷蘭語,國徽上的自然是荷蘭語,不是英語哦.
② 德雷貝爾(cornelis )的資料
德雷貝爾最先設計的牛皮潛艇和布希內爾的人力潛艇「海龜」號
如同在天上飛行一樣,人類在鳥的身上和魚的身上都看到了自己不具有的一種自由。為了獲得這種自由,一引起人希望通過製造一種在空氣中運動的飛行器變成鳥兒,另一些人則希望製造一種可以在水下航行的船變成魚兒。於是,他們在家鄉附近的河流、湖泊中開始進行這種試驗。
17世紀初中葉,一位荷蘭人科尼利斯·德雷貝爾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潛艇。這種潛艇用木料製成,外面蒙了一層塗油的牛皮,船上裝載12名水手,船內羊皮囊充當水櫃。下潛時,羊皮囊內灌滿水;上浮時,就把羊皮囊內的水擠出去。這艘潛艇可以潛水3-5米,用為力劃動木槳使潛艇向前航行。但航行不多遠就得浮上來,因為船上的空氣一會兒就用完了。
1775年,美國人戴維特·布希內爾建造了一艘單人駕駛的、以曲柄手搖螺旋槳為動力的木殼體的潛艇「海龜」號。第二年美國曾用它潛抵英國一艘裝有64門大炮的戰艦「鷹」號艦體下,用固定爆炸裝置進行襲擊,企圖用一枚水雷炸毀它。但水雷沒有固定好,漂到別處爆炸了。攻擊雖未成功,但它是第一艘真正用於戰爭的潛艇,它已經裝備上了可供應空氣的呼吸管,使潛艇在水下潛航的時間大大增加。這種呼吸管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潛艇柴油機通氣管裝置的前身。
③ 小大衛·特尼爾斯為威廉大公的收藏繪制的畫冊叫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3
④ 威廉大公在黑斯廷斯戰役前的動員演說內容是什麼
演說者威廉(1027年~1087年)是英格蘭國王,原系法國諾曼底公爵。英格蘭國王愛德華死後,哈羅德被擁戴即位。威廉不滿,於1066年9月發動戰爭,結果大敗哈羅德。並於同年12月加冕,立為國王。?1066年10月14日,威廉大公在黑斯廷斯會戰前對士兵發表演說,鼓舞士氣。
精彩演說辭
諾曼底人!一切民族中最勇敢的人!我毫不懷疑你們的勇氣,也不懷疑你們必將取得勝利。任何意外或障礙,都不能阻止你們努力贏得勝利。即使你們確實有一次——只有一次未能取勝,或許現在需要我來激勵你們,但你們的勇氣與生俱來,無須靠人鼓動。最勇敢的人啊!我國的締造者,我們的先王羅倫,不是率領前輩們在法國的心臟巴黎戰勝了法蘭克王嗎?法蘭克王不是恭順地獻出了女兒和地盤,才得以苟安一時嗎?這塊地盤後來就以你們的民族命名,稱為諾曼底公國。
你們的前輩不是在魯昂俘獲了法蘭克王,並把他囚禁在地獄,直到他將諾曼底公國歸還給當時還年幼的理查公爵嗎?雙方還協定,今後,法蘭克王和諾曼底公爵舉行任何會議時,公爵務必佩劍,而法蘭克王卻不得佩劍,即使是一把匕首,高貴的法蘭克王不得不對你們的前輩表示讓步,因而這一協定就有了永久的約束力。後來,這位公爵不是率領你們的前輩到達阿爾卑斯山下的莫門第,迫使該城的勛爵即他的子婿,聽命於自己的妻子即公爵的女兒嗎?你們征服了凡人,公爵卻戰勝了魔鬼,他同魔鬼搏鬥,把魔鬼打翻在地,反縛雙手,讓它在眾天使面前受辱。但是,我何必要追述往事呢?在我們的時代,你們不是在摩梯梅同法蘭克人打過仗了嗎?法蘭克人不是怯於戰斗而倉皇潰逃嗎?你們不是殺死了法蘭克人的主帥拉爾夫,然後作為獲勝的自然結果,滿載著榮譽和戰利品凱旋而歸了嗎?啊!我們的祖先丹麥人和諾曼底人曾上百次地擊敗過英國人。如果任何一個英國人能站出來證明,羅倫的民族自立國以來有過敗績,我就認輸撤退。我的勇士們啊!一個屢戰屢敗、對軍事一無所知、連弓箭都沒有的民族竟在你們面前陳兵列陣,這不是奇恥大辱嗎?虛偽的英王哈羅德竟敢在你們面前拋頭露面,這豈不叫人羞愧嗎?那些殘殺你們的同胞和我的親族艾爾弗雷德的人竟然還活著,這豈不令人詫異嗎?我的勇士們,高舉戰旗,勇往直前吧!願你們的榮耀之光,猶如閃電照亮四方!願你們的進攻吶喊,猶如雷鳴東西回盪!為我高貴的死傷戰士復仇吧!
演說辭欣賞
這篇演說的主要內容是對勝利史的回顧和極力渲染,以此鼓舞士兵的鬥志和必勝信念。在突出己方勝利的時候,也時刻指出敵人的無能和狼狽。所有這些,演說者都極盡誇張之能事,把己方吹得戰無不勝、強大無比,把敵方貶得不屑一顧、不值一提。
這篇演說突出地使用了呼告語、感嘆句和反問句。前兩者往往一同使用,句子雖短,卻鏗鏘有力,體現出無比豪邁的氣概。後者表面是問,實則是肯定的強調,以使事實更加深入人心,堅定他們必勝的信心。
⑤ 請問荷蘭國旗的含義是什麼
藍色表示國家面臨海洋,象徵人民的幸福;白色象徵自由、平等、民主,還代表人民純朴的性格特徵;紅色象徵革命勝利。1568年荷蘭在奧蘭治親王的領導下,爆發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解放戰爭,當時的國旗由橙、白、藍三色組成。17世紀,為了在戰斗中和海上航行易於辨認,同時由於貴族對奧蘭治王室的反抗情緒(奧蘭治是英文Orange的譯音,意為橙色,也是荷蘭親王之名),用紅色代替了橙色。1937年,國旗紅、白、藍三色的排列作了正式規定,1949年又把國旗的深藍色部分換成蔚藍色。
【國名釋義】荷蘭全稱為「尼德蘭王國」,「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 荷蘭只是尼德蘭王國的一個最大的省,所以古代中國就稱之曰「荷蘭」,該稱呼一直沿用至今。【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藍色表示國家面臨海洋,象徵人民的幸福;白色象徵自由、平等、民主,還代表人民純朴的性格特徵;紅色代表革命勝利。【國徽】即奧倫治·拿騷王室的王徽。為斗篷式。頂端帶王冠的斗篷中有一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隻頭戴三葉狀王冠的獅子,一爪握著銀色羅馬劍,一爪抓著一捆箭,象徵團結就是力量。盾徽上面有一頂王冠,兩側各有一隻獅子,下邊的藍色飾帶上寫著威廉大公的一句格言「堅持不懈」。【重要節日】4月30日:女王日(系已故王太後朱麗安娜生日,即國慶日);紀念日:5月4日(1945年5月4日佔領荷蘭的法西斯德軍在瓦格寧根簽署投降書,被定為荷蘭「紀念日」)【國歌】《威廉·凡·拿騷》,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首國歌【國花】鬱金香【國鳥】琵鷺【國石】鑽石【同北京時差】-7.00【國際電話碼】 31【語言】荷蘭語【貨幣】荷蘭盾(NLG)【人口】1619.7萬,90%以上為荷蘭族,此外還有弗里斯族。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弗里斯蘭省講弗里斯語。居民31%信奉天主教,21%信奉基督教。【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有人口73. 5萬(2003年);政府所在地:海牙(The Hague) ,人口45.8萬(2003年)。【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2個省,省下設489個市鎮(2003年)。各省名稱如下:格羅寧根、弗里斯蘭、德倫特、歐弗艾塞爾、格爾德蘭、烏特勒支、北荷蘭、南荷蘭、西蘭、北布拉邦、林堡、弗雷佛蘭。【國家政要】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威廉明娜·阿姆加德 (Beatrix Wilhelmina Armgard) ,1980年4月登基繼位。首相揚·彼得·巴爾克嫩德 (Jan Peter Balkenende) ,2003年5月就任,2007年2月再次就任。【主要城市】阿姆斯特丹 首都,人口73.5萬(2001年)。政府所在地海牙,人口44.2萬(2001年)。重要港市鹿特丹,人口592,597(2000年)。
⑥ 荷蘭的國花、傳統服裝、音樂、舞蹈代表作、少年英雄及事例
荷蘭國花——鬱金香。
傳統服裝——荷蘭並沒有全國性的傳統服飾,但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特別傳統服飾。除了蘭島、菲洛威的東北角以及沃侖丹(Volendam)和馬肯(Marken)之外,大部份的人現在已經很少穿著傳統服飾。但在特別的節慶時,像是女皇誕辰, 復活節、和五旬節,人們仍然喜歡穿著傳統服飾慶祝。
在所有的傳統服飾中,馬肯和Staphorst的服飾最 多采多姿,呈現錯棕復雜刺綉圖案和鮮艷的紋理。只有Staphorst這個地方的裙子是短至膝蓋的;其它地方的裙子都長的多。Zeeuws這邊的服裝特色,就是有雷絲斯邊大白帽,以及金黃色的胸針。如果您想看看,斯巴克柏根和Bunschoten的傳統華麗服飾,請您七月八月每後兩個星期三到斯巴克柏根的民俗市場,這幾天不論大人小孩都穿著傳統服飾。在這個時候不穿著傳統服飾是相當人注目的。
木鞋
音樂——世界音樂發燒天碟--荷蘭音樂之旅
舞蹈——霍蘭舞蹈團
⑦ 《辛格拉溫的磨房》 資料
魯斯達爾《辛格拉溫的磨房》表現的是蒼翠的綠樹掩映下的磨房,靜謐而且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彷彿有許多的故事情節會從這間磨房中傾瀉出來。一切都以靜態為主,惟有奔流不息的小溪水充滿了動感的韻律,給整幅畫面平添了生機和活力。溪水流淌的樣子,彷彿就在眼前,觸手可及。
⑧ 有關荷蘭的資料
有關荷蘭的資料:
荷蘭在1648年以前先後受到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1568年爆發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八十年戰爭。1581年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省是尼德蘭聯省共和國中最大、最富裕且最有權力的省份,中文譯名「荷蘭」就來自「Holland」一詞。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後,西班牙正式承認其獨立。17世紀時國力達到鼎盛,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被譽為海上馬車夫。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和比利時合並為尼德蘭聯合王國,1831年比利時獨立,1848年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風景名勝: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首都,也是荷蘭最大的城市,黃金時代的原貌多有保留,幾乎是一座活的博物館。美麗的運河交織出「水都」風光,林立的博物館囊括荷蘭所有知名畫家的作品。
阿姆斯特丹的工商業發達,也是西歐著名的海港,城區大部分低於海平面1~5米,稱的上是一座水下城市,全靠堅固的堤壩和抽水機,才使得城市免遭海水淹沒。
過去的建築物幾乎都以木樁打基,全城有幾百萬根塗著黑色柏油的木樁打入地下14~16米的深處,如王宮就建在13659根木樁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荷蘭
⑨ 17世紀佛蘭德斯美術的形成和發展是怎樣的
16世紀發生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以北方聯省的勝利一荷蘭共和國的獨立而告終。南部的佛蘭德斯卻仍然處於西班牙封建專制與天主教會的控制之下。因此,17世紀佛蘭德斯的藝術受到追求奢華的宮廷貴族、貴族化的資產階級和教會團體審美要求的影響,又較多地受到同時期義大利藝術的影響,某些方面流於對後者的因襲模仿。於是在佛蘭德斯藝術中發展了一種光彩奪目。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藝術的純朴自然的傳統相比,表現出了相當的差距,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民族獨創性的喪失。與此同時,一些藝術家面對歷史條件的變化和觀眾欣賞趣味、欣賞要求的轉變,也在努力探索如何創造一種新的民族繪畫風格。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彼得·保爾·魯本斯(PeterPaulRubens,1577—1640)的藝術。魯本斯的父親原是安特衛普著名的法學家,因信奉新教、逃避宗教迫害而逃亡德國。魯本斯誕生於德國齊根,10歲時父親客死他鄉,後隨母親返回安特衛普,先入學校讀書,後任貴族侍從,不久,轉學繪畫。從學畫之初即從尼德蘭的民族藝術和義大利藝術兩方面吸取營養。1600年,魯本斯去義大利,任曼圖亞公爵的宮廷畫家,開始了為期8年的進修。他廣泛深入地研究了文藝復興盛期義大利大師的作品,威尼斯畫派對其影響尤甚。1608年魯本斯回到安特衛普,不久,成為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宮廷畫家,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他接受的訂件之多,以致難以完成,因而成立了類似手工工場的繪畫工作室,招收學生,還請了其他畫家與之合作。這期間,他還從事過政治與外交活動。
魯本斯的作品數量驚人,題材十分廣泛,有宗教畫、神話畫、歷史畫、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動物畫等等。他將宏偉華麗的巴洛克藝術風格與尼德蘭民族藝術傳統融為一體,形成了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獨特風格,使他成為佛蘭德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畫家、譽滿歐洲的繪畫大師,對歐洲近代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作品形象生動,色彩明亮,裝飾性很強,並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動勢。他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大膽的創造精神,畫了許多顯示劇烈沖突的場面,如歷史畫《阿馬松之戰》體現了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畫面上充滿強烈的動感,氣勢磅礴,情感奔放。
1635年左右,魯本斯結束了作為外交官、政治家的生涯,完全以一位畫家的身份退隱庄園,不用助手,親筆作畫。這一時期他所創作的風俗畫與風景畫,與以前的作品相比要純朴、自然得多。
那時,在安特衛普集中了許多頗有影響的藝術家,其中有老揚·勃魯蓋爾(Jan Bruegher.A,1568—1625),其父為尼德蘭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大師老彼得·勃魯蓋爾。老揚·勃魯蓋爾於1609年成為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宮廷畫家。他是佛蘭德斯著名的風景畫家與靜物畫家,風景畫方面前期受父親畫風的影響,1600年左右喜愛樣式主義的有幻想色彩的風景畫,1600年之後的風景畫作品中具有早期巴洛克的特點;在描繪靜物花卉、花環時用筆細膩,色彩鮮明。1615年至1625年的10年間曾與魯本斯合作。
佛蘭德斯的繪畫在17世紀迅速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除了以魯本斯為代表的、主要面向上流社會的、色彩鮮麗、充滿動感的巴洛克風格而外,還出現了面向普通人的生活、描繪下層人民形象的繪畫藝術,以雅各布·約丹斯和小達維特·泰尼爾為代表。
雅各布·約丹斯(Jaeob Jordaens,1593—1678)生於安特衛普,1615年加入安特衛普畫家公會,1621年成為畫家公會會長。他使用的色彩也是鮮明而熱烈的,喜用紅色烘托歡快的氣氛,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與魯本斯相類似之處:慓悍、健康、充滿生命力。但是他表現的人物形象與氣質都不是貴族的而是平民的,帶著質朴的鄉土氣息。約丹斯創作了許多反映民間生活和習俗的作品,人物保持著純朴的自然風貌,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徵。他傑出的代表作《薩提爾在農家作客》和《豆王宴飲》都有多幅變體,從一個側面表現了農民的生活和情緒,具有現實主義風俗畫的意義。他也喜歡描繪群像,令人想起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繪畫藝術,在約丹斯筆下人物更加生動自然,他經常選取群像的近景特寫,使讀者極易受到畫中人物情緒的感染,引起強烈共鳴。畫面充滿生活情趣與樂觀本義精神。
約丹斯曾經接受魯本斯的邀請,與其合作完成過重要的創作任務。如在1634至1635年間,他曾受邀參加了裝飾布置佛蘭德斯繼任執政斐迪南主教親王人城式的工作。1637年至1638年間,他還為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的狩獵宮繪制了油畫。作為安特衛普的知名畫家,他完成過多項國王、王後的訂件,直至晚年仍然精力充沛,不過晚期作品逐漸趨向富麗堂皇的巴洛克風格。
小達維特·泰尼爾(David Teniers d.J.1610—1690)出生於安特衛普,父親也是畫家,早年曾隨父學習,1633年人安特衛普聖路加公會,1637年與老揚·勃魯蓋爾的女兒結婚。萊奧波德·威廉大公於1647年任命他為宮廷畫家,1651年任命他擔任大公畫廊的館長。小泰尼爾於60年代還曾致力十建立安特衛普繪畫學院校。除了繪畫創作之外,他為美術教育和美術品的收藏都作了突出貢獻。他繪畫的題材十分廣泛,是一位著名的風俗畫家,除了喜歡表現農民生活之外,還描繪過醫生、化學家、巫師與女巫等。他擅長描繪靜物,在他畫作的前景中往往有用筆細膩的靜物,也喜畫風景、動物。在40年代還畫了許多團體肖像畫,從中可以感到荷蘭畫派的影響。代表作有《化學家》、《萊奧波德·威廉大公的畫廊》等。
安東尼斯·凡·代克(Anthonis,van Dyck,1599—1641)14歲時所繪的《自畫像》已表明他是一位早熟的天才16歲時就開始在自己的繪畫工作室獨立工作,1617年成為魯本斯的自由合作者與助手。1621年他去義大利達6年之久,訪問過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學習了提香的畫風,在義大利期間發展了自己獨特的肖像畫風格。1632年成為英王查理一世的宮廷畫家,直至逝世,他一直是英國宮廷與貴族的桂冠肖像畫家。雖然凡·代克畫過不少宗教畫,他的主要藝術成就還是表現在肖像畫方面。其平期肖像畫體現出16世紀尼德蘭肖像畫的傳統,比較朴實。後來到義大利、英國畫的大批肖像畫,因其主要對象為宮廷貴族,所以形成典雅華麗的風格。他筆下的人物都有一種沉靜文弱的氣質,翩翩優美的風度,甚至還有一些作者的主觀臆造,將對象加以美化的成分。他比較注意刻畫人物的身姿與手勢,突破了英國傳統肖像畫比較呆板的構圖,加之畫家精到嫻熟的繪畫技巧,對英國肖像畫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代表作有《查理一世像》、《詹姆土·斯達埃特像》等。
17世紀佛蘭德斯的繪畫領域可以說是呈現一派生機盎然、五彩斑斕的景象,而雕刻藝術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出現了一些優秀雕刻家,他們不只在本國,還在國外工作,對歐洲雕塑藝術產生了一定影響。
弗朗索瓦·杜蓋斯諾伊(Franscois Duquesnoy,1597—1643)出身於一個雕塑世家,父親為雕刻家老哲羅姆·杜蓋斯諾伊。弗朗索尼早年曾隨父親學習,自1618年起到羅馬工作直至辭世。在羅馬的初期以象牙雕刻列修復古代雕刻藝術品為生,他塑造的小天使尤其別具格。通過修復工作與理論研究使他對古典藝術有了深刻理解,也確定了自己的藝術方向,他的作品大多為十典式的大理石雕刻。代表作有《聖安德烈像》《聖蘇珊娜像》《聖安德烈像》是羅馬聖彼得人教堂圓頂的四人塊璧裝飾像之一,雕像體現了庄嚴感,同時聖徒痛苦的面部表情與兩臂張開的大幅度動作,也包含巴洛克藝術強調激情與運動的因素,具有震憾心靈的力量。
老阿爾圖斯·蓋利努斯(Anus,QueUinusd.A,1609—1668)是17世紀中葉佛蘭德斯著名的雕刻家。父親是安特衛普的雕刻家埃拉斯穆斯·蓋利努斯,阿爾圖斯自幼受到藝術熏陶,青年時代曾去羅馬學習,1639年回到安特衛普定居,後來他領導的雕刻作坊接受了裝飾阿姆斯特丹市政會的任務,為了主持這一工作,他於1650年移居阿姆斯特丹達15年之久。在創作實踐中他培養了眾多的學生,其中有他的兒子小阿爾圖斯·蓋利努斯、羅伯特·維爾赫斯特等人。
羅伯特·維爾赫斯特(Rombout Verhulst,1624—1698)生於梅謝恩,他雖然出生於佛蘭德斯,卻幾乎一直在荷蘭工作。大約於1650年去過義大利,受到巴洛克雕塑風格的影響,後來在老阿爾圖斯·蓋利努斯設於阿姆斯特丹的雕塑作坊里工作,獲得許多教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是門世紀一位頗有影響的藝術家,在許多大城市中作了一系列墓棺雕像。代表作有《瑪利亞·凡·蘇伊格斯貝格胸像》。
加布里爾·格魯佩洛(Gabriel Gmpello,1644—1730)早年曾在阿姆斯特丹受到專業訓練,1668年至1670年去巴黎游學,回國後在布魯塞爾工作,以後又去德國,1695年成為普法爾茨選帝侯約翰·威廉的宮廷雕塑家,設計選帝侯的騎馬像。他的多數作品是花園雕刻,散布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曼海曼及施韋青根各地。他的小型作品優美流暢,蘊含著溫馨的生活氣息,在德國頗有影響。代表作有《布魯塞爾海洋漁商同業公會會址噴泉》。
⑩ 哪裡有英國各個爵位的圖片
公爵(Duke):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
伯爵(Earl or Count):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Viscount):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Baron or Lord):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另外,平民部份則有兩個階級,分別為:
准男爵Baronet
騎士Knight
而這兩個階層又常以〔Sir〕一字直接稱呼。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後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後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後其子不能承襲。
英國則是由國王授予的〔封授狀Patent〕或〔敕令Writ〕來決定該由誰繼承。
但一般都是沿用宗教的制度,由長子繼承。
在一些特別的情況下,亦可以依據〔上訴審判法案AppellateJurisdictionAct,1876。〕,與〔終身貴族法案LifePeerageAct,1958〕中,所賦予的〔特殊爵位〕,如封為〔男爵〕,則不能世襲。
在平民方面,〔准男爵〕的爵位是可以世襲的,但〔騎士〕則不能世襲。
另外,英國的爵位制度是可以頒布給女性,其階級名稱分別為:
公爵Duchess
侯爵Morch-ioness
伯爵Countess
子爵Viscoun-tess
男爵Baro-ness(orLady)
女性的封號是跟男的相對,而給平民的稱號則沒有差異,用樣以〔准男爵Baronet〕和〔騎士Knight〕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