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娥眉月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神劇搞笑圖片大全集 2025-05-12 09:49:52
什麼最好眼睛圖片 2025-05-12 09:33:17

娥眉月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6-14 01:26:55

1.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的圖片

新月指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時,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落,在地球上看不見月球的情況。

蛾眉月(waxing Crescent moon ),農歷月底的月亮或月相。由於形狀如同眉毛,由此而得名。殘月蛾眉月是在月末的黎明,出現在東方天空,月面朝東,呈C狀。

上弦月是指月亮上半夜出來,在偏西面出來,月面朝西的狀態。

凸月,滿月前後的月相。月球圓面上絕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稱凸月。滿月以前(即農歷每月十二、十三日)的凸月稱為「漸盈凸月」,又稱「上凸月」,明亮部分朝向西方。


(1)娥眉月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新月(農歷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歷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月(農歷初八左右):90度;

凸月(農歷初九左右-----農歷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滿月(望月,農歷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凸月(農歷十六左右-----農歷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月(農歷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農歷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另外,農歷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月亮;,即不見

以上有四種主要月相,分別是:新月(農歷初一日),上弦(農歷初八左右),滿月(農歷十五日左右),下弦(農歷二十三左右),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

2. 請大家幫我找一些上弦月的圖片和介紹謝謝!

上弦月上半夜出來,在西面出來,月面朝西。(其實每種月相都是從東方升起,西邊落下。例如上弦月就是在正午12點左右從東方升起,只不過因為當時太陽光太強烈,人眼不可能分辨出月亮)

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3. 上面的圖片是什麼月亮

娥眉月。園月

4. 農歷初一到三十的月相變化圖片

當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必然背對地球,日月同升同落導致人們看不到月亮,我國歷法自古將這一天稱為新月(即朔日),定為每一歷月的初一。

新月過後月亮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大約每到初三初四的傍晚,人們可看到弓背朝向夕陽的一絲銀鉤出現在西部天空,這種月相稱為娥眉月。

隨後月亮在空中逐日遠離太陽且亮面繼續增大,到了每月初七初八凸面向西的半個亮區對著地球,月相稱為上弦月。上弦月於太陽即將消失在地平線下時處於中天位置。

上弦月後的初九至十四左右又日漸增大的月亮稱為盈凸月。當月亮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每月十五十六時,日月此升彼落此落彼升,此時出現的圓月稱為滿月即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這一階段的月相為虧凸月,直到農歷廿二廿三左右人們又只能看到凸面向東的半個亮區,此時月相稱為下弦月。

下弦月於太陽剛好露出地平線時處於中天位置。此時月亮逐日向太陽靠攏,隨後又變成弓背朝向旭日的娥眉形月牙即殘月。月亮在空中總是逐日向東偏移13°左右,下半月後即滿月過後,月亮每晚推遲升起50分鍾,月相經歷一個朔望月後又回到新月狀態。

(4)娥眉月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規律圖。

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月相不是由於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於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

5. 上弦月、凸月、滿月、殘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公歷)

月相出現的時間無法用公歷計算,因為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

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的,月相分別如下:

1、上弦月:陰歷初七—初八

2、漸盈凸月:陰歷十三

3、漸虧凸月:陰歷二十一

4、滿月:陰歷十五

5、殘月:陰歷二十八

6、下弦月:陰歷二十二—二十三

7、娥眉月:陰歷初五

8、新月:陰歷初一

(5)娥眉月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里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

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

月相不是由於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於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

6. 月相圖片

月相變化圖

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月」。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陽以東90°角。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上弦過後,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天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滿月過後,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它依次經歷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幾個階段,最後,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後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由於我國農歷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歷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

7. 初二到初十月亮位於幾點鍾方向一

初二到初十月球位於一點鍾方向,叫「娥眉月」。請看網路月相圖片——

8. 觀察月亮每天的形狀

每天,隨著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東地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里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歷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四。
隨後,月球在天空里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歷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上弦月過後,在農歷初九左右-農歷十四左右,便是「凸月」。我們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歷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如果用月相變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變化的全部過程)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時間間隔約29.53天, 中國農歷的一個月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

9. 月亮為什麼會圓

盈虧圓缺的月相
我們看到的月亮,有時像彎彎的眉毛,有時又像圓圓的銀盤。月亮這種盈虧圓缺的變化,天文學上稱為「月相」變化。為什麼月亮會經常改變相貌?

原來,月球和地球一樣,本身都不發光,是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的。

被太陽照射的一面是明亮的,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繞著公轉中的地球自西向東旋轉,日、地、月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在不斷發生變化,以致月球的明亮半球有時正對著地球,有時又側對,甚至背向地球。這樣,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形狀會發生盈虧圓缺的有規律的變化。

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陽以東90°角。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上弦過後,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天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 ,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

滿月過後,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它依次經歷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幾個階段,最後,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

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後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由於我國農歷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歷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

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
看圖片 請點擊圖片訪問出處: http://www.tzsx.com.cn/student%20td/student%20web/qidiweb/yuzhou/yuzhou.htm (宇宙)
參考資料:http://www.tzsx.com.cn/student%20td/student%20web/qidiweb/yuzhou/yuexiang.htm

10. 峨眉月又叫凹月嗎還有凹月是什麼,凸月又是什麼,最好有圖片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樓主,您好,峨眉月不叫凹月,沒有凹月,娥眉月:農歷月底的月亮或月相。凸月:天文學術語。滿月前後的月相。月球圓面上絕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稱凸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