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敬廉崇潔,勤儉節約的手抄報圖片與內容。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學的第一首唐詩就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言「盡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節儉,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今天的社會里,更顯得意義深長。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節約要從小處著手,從一粒米、一滴水做起,然而,節約終究不只是小事,現在的社會有時候變得很陌生,有些時候,節約成了小氣被人笑話,更有些時候,節儉卻被當成貧窮的表現。我們需要在全社會改變那種所謂的虛榮消費心理和浪費觀念,需要重新認識老祖宗留下的千年傳統和良好美德。。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們的節約意識卻反差很大。回想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否注意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往往是我們在不經意中就造成了諸多浪費。許多紙張只寫了幾個字就扔進廢紙簍;白天亮著的電燈;衛生間水龍頭嘩嘩流水、地上到處灑落的糧食……其實稍加註意,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但往往我們卻忽視了這些細節。我想,在家裡我們肯定能做到隨手關燈、關水;為什麼我們卻忽略了這些細節?關鍵是我們沒有將自身真正溶入到生活中,沒有將節約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並形成一種觀念。
節約,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更是一份社會義務的擔當。節約是一種遠見,一種態度,一種智慧。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所以今天,我們應該大聲倡議: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牢固樹立節約意識,「讓節約成為習慣」、「讓節約成為生活方式」,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每一天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時時處處、點點滴滴都節約,我們才能節約資源,也只有時時處處從我做起,這樣我們的地球家園才會永遠美麗富饒!
Ⅱ 勤儉節約可以選擇哪些素材
勤儉節約可以選擇的素材很多的,比如吃飯的情況,穿衣服的情況,都可以的
Ⅲ 勤儉節約護家園的手抄報圖片
關於手抄報,網頁圖庫可以找到很多這方面的素材。這個自己多看看用心體會才好~勤儉節約護家園有關的資料也一樣。
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報也是一種群眾性的宣傳工具。它就相當於縮小版的黑板報。
Ⅳ 節約糧食海報 簡筆畫
一、關於節約糧食的建議
1.珍惜糧食,適量定餐,避免剩餐,減少浪費。
2.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3.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剩菜。
4.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盡力減少浪費。
5.做節約宣傳員,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浪費的可怕後果。
6.不偏食,不挑食。
7.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餘的要盡量帶回家。
8.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三、如何畫海報
1.要先把板式設計出來,然後再進行更細致的工作,像是美化邊框之類的(可以大膽創意)。畫之前可以有一個大概的思維。
2.主題一定要鮮明,讓人一眼就能看到。所以關於大標題的設計可以先畫簡單的黑體字或者比較簡單的字體類型,也可以參考一下POP字形,書可以在一般的書店裡都能買到,還有一些網路上有的插圖上的標題都很漂亮有沒有空可以自己適當運用進去。再熟練了之後就可以自己設計素材圖片其實黑板報書上的插畫都可以拿過來用。
3.更重要的是字一定要秀氣,不要寫起來密密麻麻或者字體是類似於方塊的樣子,整個要保持干凈。
Ⅳ 節約糧食手抄報內容
關於節約糧食的建議:
珍惜糧食,適量定餐,避免剩餐,減少浪費。
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剩菜。
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盡力減少浪費。
做節約宣傳員,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浪費的可怕後果。
不偏食,不挑食。
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餘的要盡量帶回家。
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相關詩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入風波里。——范仲淹《江上漁者》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三國時期〕諸葛亮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唐〕李商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北宋〕司馬光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明〕薛瑄
Ⅵ 勤儉節約手抄報圖片和資料
勤儉節約手抄報內容
1
關於勤儉節儉的名言:
1、君子以儉德辟難。
大意:君子用儉朴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2、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於辛勤勞作,只有勤於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2
歷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毛主席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
3
大家還記得「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這句話告訴我們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4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家庭的傳家之寶。無論是家庭還是企業,想過好日子,就要勤儉節約,而不能外面掙塊板、家裡丟扇門。
5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想讓你的家庭和企業富起來,就要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和一支筆等這些小事情上做起。日積月累,這些小數字就會變成驚人的大數字。
6
勤儉節約不僅是外在的事,他牽連到一個人的思想品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以勤儉節約為榮。
Ⅶ 關於勤勞節儉的手抄報資料
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傳統美德。所謂勤勞節儉,勤勞指的是人們對待勞動的態度與品格。作為道德規范,它要求人們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勞動,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和豐富自己的生活;所謂節儉,指的是人們對待個人生活慾望的態度,它要求人們節制自己的生活慾望,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節約生活,節約財用。
勤勞節儉,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早期的經典《周易》中,就有這樣思想的總結,即,「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孔子也認為,「禮,與其奢也寧儉」、「奢則不孫」、「君子惠而不費。」從傳說中的堯、舜、禹起,各個歷史時代的廣大人民群眾,乃至封建統治階級的有識之士,無不以勤儉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訣、治國的法寶,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勤勞節儉教育,具體內容包括:
1.教育青少年學生懂得勤勞節儉的意義。通過歷史故事講解,使學生懂得以下道理:(1)懂得,「成由節儉,敗由奢」是治國安邦的大道。春秋戰國時期,齊桓、晉文、秦穆等都極力提倡儉朴而摒棄奢華,從而達到了富國強兵、稱雄列國的目的。西漢文帝躬修節儉,思安百姓,選賢治國,大度安邦,與民休息,輕徭薄賦,使當時出現了社會安定、人給家足的繁榮景象,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文景之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等開國明君,也都以勤儉治國,而使國富民強,社會繁榮的。(2)懂得「克勤克儉,開源節流」是治家之法寶。「一夫不耕,或為之飢,一婦不織,或為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節,則物力必屈。」一個國家如此,一個家庭也如此,即一方面要辛勤勞作,創造財富,一方面要節衣縮食,減少開支,以豐補歉,這樣才能使家庭富裕。(3)懂得「勤以立志,儉可養德」是做人之美德。儉是德的全面體現,是道德的根本;侈是萬惡之首,也是萬惡之源。只有倡儉尚廉,鄙棄奢侈,才能克己奉公,為人景仰。東漢楊震,安貧樂道,身無余財,給子孫留下的遺產是「清白」。宋代名臣包拯,以剛正廉直,不畏權貴著稱,他訓誡子孫「任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意,非吾子孫也。這些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無論居朝在野,不管士農工商,其勤勞節儉美德,萬古流芳。
2.教育青少年繼承勤勞節儉傳統美德,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美德。毛澤東是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勤儉樸素優良傳統的繼承者和代表者。早在中學時的讀書筆記就寫下「惟安貧者能成事。故曰嚼得萊根,百事可做」的名言。建國後,毛澤東常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現在國家還窮,不能開浪費的頭」。「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吃世界,而為了改造世界,這才是人。人跟其他動物就有這個區別。」毛澤東身為國家主席,只有幾套遇到大事才穿的灰色中山裝。一件毛巾睡衣從50年代一直穿到去世。周總理一生簡朴,身居高位,從不講排場,擺闊氣,給人們留下了樸素而偉大的革命領袖形象。要以這些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榜樣,教育青少年學生發揚革命年代的「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及建設年代的「雷鋒精神」、「好八連精神」,使無產階級光榮革命傳統發揚光大。
3.教育青少年以實際行動繼承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勤勞節儉、艱苦奮斗並不是一種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種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倫理觀念。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雖然有所改善進步,但中國現代化的道路還任重道遠。中國的國民經濟必須量力而行,中國人的消費原則只能是量入而出;提倡合理消費,並不是鼓勵浪廢。從這個意義上說,勤勞節儉,艱苦奮斗,不僅是對我們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也是現代與未來國情的呼喚,應當教育青少年懂得,它不僅是步入現代化不可缺少的精神動力,也應繼續作為人們各種適度的科學的經濟行為和生活方式。特別是作為經濟還不獨立的青少年更應以實際行動去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講吃穿,不亂花錢,不擺闊氣,愛惜勞動成果,節約用電、用水、用糧,養成良好的艱苦奮斗的勤儉習慣。
Ⅷ 關於勤儉節約的畫有哪些
1、愛綠護綠,保護環境;勤儉節約,珍惜資源。
2、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3、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4、粒米雖小你別扔,勤儉節約留美名。
5、粒米雖小君莫扔,勤儉節約留美名。
6、今天是學雷鋒日,讓我們重溫一下雷鋒精神吧:毫不利已,專門利人;干一行,愛一行;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公而忘私,言行一致!
7、3月5日學雷鋒日,雷鋒精神美名揚,勤儉節約好榜樣,扶老助弱傳四方,奉獻精神放光芒,大家來把雷鋒當,天下太平永安康。
8、擇仁處善,中華風氣;博愛團結,深厚情誼;勤奮篤學,齊心協力;勵精圖治,自強不息;勤儉節約,持之以恆;攜手我你,修身律己。
9、勤儉節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10、不鋪張,不浪費,勤儉節約最可貴;一滴水,一粒糧,節約下來福延長;倡節約,齊節儉,積少成多功效顯;世界勤儉日,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共同創造勤儉社會!
Ⅸ 以「厲行節約」為主題的手抄報資料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歷代傳頌的一種美德。所謂勤,勤奮;所謂儉,節儉,就是指在生活中勤奮節儉。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人,具備了這種美德,就會與其生存發展息息相生,不管環境多麼惡劣,生活多麼艱難,道路多麼曲折,都會頑強生存,一步步走出困境,最終走向強盛;相反,奢侈腐化、鋪張浪費、坐吃山空,都會與其生存發展處處相剋,無論國家多麼強盛,家庭多麼殷實,個人多麼豪強,都會日見消蝕,一步步走向衰亡。正如前人所講:「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如似水推沙」,懂得這個道理,也就理解了中共中央最近提倡建立節約型社會的重大意義,也就會自覺地厲行節約、勤儉建國,勤儉干一切事業。當前,我所正處在改革調整、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的就是勤儉節約這種美德,需要的就是艱苦奮斗,克勤克儉、勵精圖治的這種精神,為此向全體職工做出如下倡議:
1、牢固樹立勤儉節約的思想意識。要正確理解崇尚勤儉節約的重要意義,樹立勤儉持家、勤儉幹事業的思想理念和節約觀,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文化氛圍,使勤儉節約當作每個職工的自覺行動和習慣,反對花公家的錢不心疼,用公家的物不用白不用思想,在勤儉節約的自覺行動中,充分體現職工主人翁意識,體現個人修養和對葡科所發展的責任意識,建設節約文化。
2、把勤儉節約自覺落實在工作生活的行動中。勤儉節約不是口號,而是行動。要把節約的行為落實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體現在個人行為和細節小事上。要從我做起、從細節做起,形成好的節約習慣。如節約每一度電、珍惜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張紙;又如少打一個電話、少乘一次出租,少一次帶車出發;再如調低空調預設溫度,關掉不必要的公用長明燈,關掉主機停機後顯示器、列印機等;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健康素質,做到多鍛煉、少吃葯,要長壽、少「難受」等。只要每個職工都在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注意節儉,平時針對浪費現象,多一份責任,多管浪費「閑事」,多挑日常生活中的浪費「盲點」,那麼就是實實在在地為我所發展出了力,為建立節約型葡科所做了貢獻。
3、各級管理者和黨員要做勤儉節約的模範。各級管理者和黨員要率先垂範,自覺行動,厲行節約,量入為出、精打細算、注重成本核算、節約成本、避免決策失誤,為職工群眾做出表率。要挖掘潛力,利用好現有資源,做好資源合理配置工作,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揮最大效益,要搞好比價購物,降低生產和消費成本;反對奢侈浪費、高消費、講排場、大手大腳、大吃大喝等。不該花的錢不花,能節約的就盡量節省。倡導點滴節約,把錢花在刀刃上,花在關系我所發展和生存的事業上。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創造。要知道我們當前需要的花費還很多,困難還不少,道路還漫長,必須勤儉持家幹事業,願大家積極地投入到勤儉節約中來,節省每一個銅板,為我國的建設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節約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努力減少水污染
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努力緩解資源不足的矛盾,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中國是世界12個貧水國家之一,淡水資源還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因此節約用水迫在眉睫。
據統計,就按某市共1700萬常住人口,有600多萬戶家庭來講,如果每家每月節約1度電,一年全市就可節電6000萬度,相當於一座小型發電廠的發電量;如果每家每月節約1噸水,一年全市就可節水6000萬噸,相當於一座80萬人城市一年的生活用水總量。
節約每一張紙
使用再生紙和節約用紙,保護森林資源。
目前,造紙的原料主要是木材。全球每年減少的森林面積為73000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台灣島。我國造紙業年消耗木材1000多萬立方米;每年大約生產450億雙一次性木筷,相當於我們一年要吃掉約2500萬棵樹。我們使用、消耗大量的紙張,實際上是在消耗森林資源。現在,地球上平均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森林可以為人類提供氧氣、吸收二氧化碳、防止氣候變化、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維持生態平衡等。保護森林,減少開采量,就需要削減木材的需求量。回收1噸廢紙能生產800千克再生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約一半以上的造紙原料,減少35%的水污染。每張廢紙至少可以回收再生兩次。因此,應提倡積極回收廢紙、盡量使用再生紙和雙面用紙充分發揮電子政務優勢,大力推行無紙化辦公,盡量使用電子媒介修改文稿,努力減少紙張消耗。節約用紙則是保護森林、保護環境的最好措施。
每個家庭都應節約每一粒糧食
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庭做飯時要量力而行,飯不在多,而在於要營養均衡,暴飲暴食或吃飯過飽,都會影響人體的健康,更要杜絕奢侈浪費,父母要給孩子做好表率,從小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關於勤儉節約的口號和名言警句:
1、由儉如奢易,由奢入儉難
2、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
3、勤儉節約,點滴做起!
4、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5、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6、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
7、勤儉永不窮,坐食山也空
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優良傳統
崇尚儉朴、反對奢華、艱苦奮斗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黨始終堅持和倡導的優良作風和克敵制勝的法寶。當年,美國記者斯諾在延安看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飯,穿的是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簡陋的窯洞,他感慨地稱贊這是存在於共產黨人身上的「東方魔力」,並斷言這種力量是「興國之光」。我國正是靠這種力量不斷走向強大的。全國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地要求全黨同志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黨的十六大閉幕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到革命聖地西柏坡學習考察,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記「兩個務必」,帶頭艱苦奮斗。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不僅在革命戰爭歲月和新中國成立初期「 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需要堅持,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仍然需要堅持。應當看到,雖然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進行長時期奮斗。即使在我國實現了小康,富裕了,但我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的國情,也不允許坐享其成,奢侈浪費。聚沙成塔,積少成多,鋪張浪費給國家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著名抗日愛國將領續范亭在一首《五百字詩》里寫得好:「節約莫怠慢,積少成千萬,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許爛。」「節約雖有限,萬合是十石,細流成江河,沖破東海岸。」滴水匯成河,粒米攢成筐。可見,節約是強大力量的儲蓄!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驕奢淫逸成風,享樂主義盛行,就沒有希望。
勤儉節約小故事
周恩來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朱光亞同志曾回憶過這樣一則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還沒結束,周總理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鹹菜和燒餅。周總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這個故事至今聽來讓人覺得很有教育意義。
Ⅹ 我想要一組中國古代的、大家耳熟能詳的關於勤儉節約故事的畫,要那種
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