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惡佛的圖片(超大或高清)
個人同意 小謝5715 的觀點
不是惡佛,是佛的憤怒像
或可以教化部分慈悲馴服不了的眾生等()
殊途同歸
不要執著
你想看圖片,可以網路圖片看看,
但是一定要明白,這是佛菩薩顯的方便,不要以不好的心來看
世人就是執著於相,表面,所以佛菩薩幻化出來,方便教化眾生的,
表面做著和眾生一樣的事,心裡卻沒有眾生的慾望,煩惱,執著。。。
希望你在佛學的路上前進哦,不要走歪了
個人觀點,請批評指正
⑵ 蓮花詩詞 禪佛意境
蓮花詩詞 禪佛意境
【江南】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采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荷花】 清. 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青陽渡~晉·樂府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詠芙蓉~南朝·梁·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⑶ 佛祖拈花一笑的禪意到底是什麼
佛主拈花一笑是一種至為詳和寧靜的心境,不著形跡、超脫一切,是一種「無相」、「涅盤」的極高的境界。
佛祖拈花一笑,笑的時候不是一個過程,而是一個靜態,這個靜態,一個人手拈一朵花,微笑著靜靜的看著,看不到他在亂想什麼,只看到他靜靜的享受著什麼。看的是這個簡靜的場面,而不是亂猜佛祖拈花在笑什麼,不是猜佛祖笑,不是猜花中有什麼秘密。
摩訶迦葉是心不動,靜靜的觀看,不走心的,而佛祖拈花一笑,摩訶迦葉看佛祖拈花一笑而笑,所以佛祖說摩訶迦葉已經領悟,其實就是指這種至為詳和寧靜的心境,不著形跡、超脫一切的境界。
故事的起因有
佛祖上課的時候,從花盆裡拈起一朵花。另一種說則是大梵天王為了請佛祖在靈鷲山上講經,獻上了一朵珍貴的金色婆羅花。但這都不重要,兩種版本的發展都是佛祖手拈花朵,寶相庄嚴,似露微笑卻一句話沒說,似乎在暗示著什麼。
弟子們當然明白佛祖此舉含有深意,然真正能理解到的,只有佛祖的大弟子摩柯迦葉。據說佛祖還把自己的金縷袈裟、缽盂授與迦葉。這便是「衣缽真傳」的典故。禪宗因此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據說,這也就是禪宗的起始。
⑷ 唯美圖片一心向佛的純潔女子
紅塵是非多,漸欲迷人眼。有的人就會被紅塵迷了雙眼,無法自拔,每天都是俗事纏身。有的人就看開了,皈依佛教,每天參禪念經,不理世事。
在紅塵中摸打滾爬那麼多年,什麼事情都經歷過,經歷相當豐富,也就看透了。不想再接著過問凡塵俗事了,一切都隨緣吧。於是便選擇了一心向佛,每天參禪念經,洗去一身的紅塵。在佛門之中頓悟人世間的種種。
在紅塵里,該享受到的榮華富貴也享受到了,該經歷的困難磨礪也早就經歷過了。事業有成了。但是心裡早就開始厭倦這樣每天都千篇一律的生活。沒有任何的意義,就是在不斷重復著前一天的事而已。所以選擇了不理世事,一心向佛。
(4)唯美佛禪意境圖片擴展閱讀:
好處
1、杜絕邪念
未進入佛門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經常口念阿彌陀佛,會心地善良,思想平靜,杜絕一切邪念。諸葛長青認為,人們無始劫以來,總有許多業障阻撓,導致邪念紛飛、雜念不斷,持續念誦,可以促進自己走向正確的道路,避免走邪路。
2、身體安康
經常念佛,會身體健康,顏色光澤,氣力充盛,心情快樂,氣息平和,各種疾病原則上不會再侵害於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會消失。諸葛長青認為,人生煩惱來自貪嗔痴,持續念誦,可以消除貪嗔痴。
3、吉祥如意
經常念佛,一切惡鬼、羅剎、夜叉皆不能侵害本身;毒蛇、毒葯、皆不能傷害本身。諸葛長青發現,持續念誦佛號的人,身有佛光,處處受人敬仰。不知不覺會發現身邊的人都會關注自己、贊嘆自己。
⑸ 佛禪兩個字可以做頭像嗎
當然是可以的,頭像的選擇純粹是個人喜好,只要你喜歡佛禪兩個字,就可以用它來當作頭像。
⑹ 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圖片,非常唯美.信不信佛
阿彌陀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⑺ "禪的意境"到底是什麼意思
[禪] 佛教「禪那」的簡稱,巴利語 Jhāna 的音譯。梵語是 Dhyāna。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有人問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
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禪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禪師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里邊。」
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
大同禪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這就是禪,禪者的態度,禪者的智慧。
一位禪僧向趙州請教:「怎樣參禪才能開悟?」
百歲高齡的老趙州像是有什麼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來,邊向外邊走去邊說:「對不起,我現在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內急。」
剛走到門口,趙州忽然又停止了腳步,扭頭對禪僧說:「你看,老僧一把年紀了,又被人稱為古佛,可是,撒尿這么一點小事,還必須親自去,無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禪僧恍然大悟: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自己親口嘗一嘗。
什麼是禪?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這就是禪的意境。
⑻ 求跪在佛前的唯美古風圖片
⑼ 求最好看的如來佛祖圖片
地藏千佛網有很多庄嚴的佛菩薩像
回答你補充的問題:如果全家信佛、學佛,或者你是家長,或夫婦共同學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間或裕余的房間,最好能夠設置佛壇或佛堂。
如果設置佛壇,應該選擇客廳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後不可臨窗,應當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瞭然。佛壇是家庭的中心,要能產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於地理師所定的方位可以作為參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佛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卧床就好。在設立佛堂時,應選擇一間靜室,不是小孩、貓狗嬉戲出入之處;也不是會客、談笑、宴飲之處,而只是用於禮誦、禪修,不作其他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關公、媽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時,不可由於信佛、學佛而把他們立即廢除,應該逐步進行。先將佛菩薩聖像安於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於兩旁,不必另設香案、燭台。因為一切善神、祖先都會護持三寶且親近三寶,供設佛菩薩聖像之後,他們也能成為三寶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遷移佛壇和佛堂之時,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視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於祖牌可以移置於寺院的往生堂,家中並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則可置於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處,改以較佛壇為小的祖壇,單獨供奉。例如寺院規模較大者,都會另設有往生堂,專供往生牌;寺院規模較小者,即以大殿佛壇的兩側供置長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能對祖先表示慎終追遠的孝思,也能顯出對佛菩薩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別於慎終追遠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薩聖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可以一佛代表萬佛,以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葯師佛,任擇其一即可。如果已經有了佛與菩薩的聖像,則置佛像在正中或後上方,菩薩像在兩側或在前下方,務必要使佛突出,以顯其尊貴。聖像的大小尺寸,應該和佛壇、佛堂的空間位置比例相稱,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聖像很小,且是以七寶所成,則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龕來襯托出佛像的偉大。【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