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紅色珊瑚礁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帥的帶字動態圖片 2025-08-02 20:50:05
360手機n4s圖片 2025-08-02 20:38:00

紅色珊瑚礁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26 22:36:08

❶ 珊瑚是什麼珊瑚礁又是什麼

珊瑚的英文名稱為Coral,來自拉丁語Corrallium。珊瑚是重要的有機寶石之一,也是古今中外深受喜愛的寶石品種。古羅馬人認為珊瑚具有防止災禍、給人智慧、止血和驅熱的功能。它與佛教的關系密切,印度和中國西藏的佛教徒視紅色珊瑚是如來佛的化身,他們把珊瑚作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來做佛珠,或用於裝飾神像,是極受珍視的首飾寶石品種。 珊瑚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名叫「珊瑚蟲」。在白色幼蟲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珊瑚依靠自己的觸手來捕捉食物,並分泌出一種石灰質(礦物成分為方解石)來建造自己的軀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為了能更多地捕捉食物和吸收陽光,除向上生長外,還向前後、左右擴展,形成在三度空間似樹枝狀的生物群體。隨意取出一束即婀娜多姿,美麗動人,是天然藝術品。 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形態多呈樹枝狀,上面有縱條紋。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面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是由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黑色是由於含有有機質。具有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熒光。 珊瑚的品種、評價與選購。珊瑚的品種有紅珊瑚(國外稱「牛血」、「天使面」)、黑珊瑚、藍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喀麥隆珊瑚、中國海南珊瑚等。珊瑚的質量相差無幾,顏色和塊度是經濟評價與選購的依據。有顏色的比白色的質量高,顏色要求美麗、鮮艷而純正。塊度越大越好。珊瑚的價值還受到各個地方習俗的影響,如阿拉伯人偏愛鮮紅色,而歐洲流行粉紅色。 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由於珊瑚蟲具有附著性,許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會附著大量的珊瑚蟲。

❷ 珊瑚礁有哪些顏色

大堡礁屬熱帶氣候,主要受南半球氣流控制。由於這里自然條件適宜,無大風大浪,成了多種魚類的棲息地,而在不同的月份還能看到不同的水生珍稀動物,讓遊客大飽眼福。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有紅色的、粉色的、綠色的、紫色的、黃色的。它們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似開屏的孔雀;有的像雪中紅梅;有的渾圓似蘑菇,有的纖細如鹿茸;有的白如飛霜,有的綠似翡翠;有的像靈芝……莫可名狀,形成一幅千姿百態、奇特壯觀的天然藝術圖畫。白天在珊瑚礁陰影下的水中一片沉寂,但夜晚各種動物都紛紛出來活動。

珊瑚蟲在夜間覓食,伸出彩色繽紛的觸須捕食浮游微生物。無數珊瑚蟲的觸須一齊伸展,宛如鮮花怒放,但白天不能伸出觸須,否則會遮住蟲黃藻需要的陽光。珊瑚群平時大部分隱在水中,只有低潮時略露礁頂。各色的珊瑚礁以鹿角形、靈芝形、荷葉形、海草形在海底擴展美麗的身軀。

這里分布有400餘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約有350種珊瑚蟲與水母有親緣關系,每個珊瑚蟲的嘴周圍長著一圈觸須,從海水中吸取碳酸鈣,變成石灰質的外殼,無數外殼累積起來便成為珊瑚礁。

❸ 珊瑚為什麼有多種顏色珊瑚礁的形成條件有哪些

珊瑚在腔腸動物中是個統稱,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瓏透剔而來自海產的,珊瑚是重要的有機寶石之一,人們就冠以「珊瑚(coral)」,凡「紅色者」,統統稱之「紅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蒼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誤把體軟的海鰓類(Pennatulacea)和群體海葵(Zoantharian)也誤稱為「珊瑚」.珊瑚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名叫「珊瑚蟲」。在白色幼蟲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形態多呈樹枝狀,上面有縱條紋。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面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是由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黑色是由於含有有機質。具有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熒光。
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由於珊瑚蟲具有附著性,許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會附著大量的珊瑚蟲。
珊瑚是非生物,屬刺胞動物門,當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軟珊瑚、海葵等動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蟲造成。每一珊瑚蟲都有一個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體,它的腸腔與四周的珊瑚蟲連接,而位於身體中央的口部,四周長滿觸手我們通常把珊瑚分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們有不同的形態特徵。除了生物學分類外,我們亦可按生態功能,把珊瑚分為兩大組。那些有共生藻(即蟲黃藻) 的珊瑚稱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沒有共生藻的則稱為不可造礁珊瑚。

❹ 2070珊瑚礁或將消失,除了澳大利亞哪些國家也有珊瑚礁美景

珊瑚礁形成的條件還是比較苛刻的,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夠存在珊瑚礁,珊瑚礁主要分布於砂壩的外側迎風一面,在深海的海山也有珊瑚礁分布。中國國內也有很美麗的珊瑚礁美景,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四大海域中的南海海域。

各種珊瑚忍受沉積物的能力與其群體形態珊瑚蟲的行為及沉積物的顆粒大小均有關。珊瑚礁也可能利用沉積物中的有機物質。綜合而言,珊瑚 是狹適應性的生物,對環境品質的要求很嚴格,也對環境的改變非常敏感。

❺ 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

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鈣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們世代交替增長,最終生長到低潮線。地質時期的礁,在中三疊世以前的各時代,造礁生物種類很多;中三疊世以後,才基本上以六射珊瑚為主,故統稱為生物礁。

(5)紅色珊瑚礁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珊瑚礁的基本種類:

1、岸礁

沿大陸或島嶼岸邊生長發育,亦稱裙礁或邊緣礁。現代最長的岸礁沿紅海沿岸發育,綿延約2700多公里,分布水深約36米。中國台灣恆春半島和海南島沿岸也有岸礁發育。

2、堡礁

又稱堤礁,是離岸有一定距離的堤狀礁體,它與陸地隔以澙湖。現代規模最大的堡礁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堡礁,全長約2000公里,分布水深約30米。堡礁位於大陸架的邊緣,它在大洋與大陸架的淺水之間形成了一個屏障。堡礁可以是因為大陸下沉由裙礁演化而成。最著名的堡礁是澳大利亞的大堡礁。

3、環礁

礁體呈環帶狀圍繞澙湖,有的與外海有水道相通。環礁直徑在幾百米至幾十公里,形態多樣。已知的環礁有330個之多,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的信風帶和印度洋熱帶海域。環礁多坐落在大洋火山錐上,孤立於汪洋大海之中,展布受洋底火山作用的控制,某些也可在大陸架上見到。

4、點礁

即斑礁,是堡礁和環礁澙湖中的礁體,大小不等,形態多樣。

5、平頂礁

假如海底有平坦的、珊瑚礁生長的條件,那麼就能夠形成平頂礁。平頂礁有時有些地方可以伸出水面,在那裡形成沙灘和小島,而在這些沙灘和小島附近又可以形成裙礁。在平頂礁的中部可能形成礁湖。環礁的內部也可能有平頂礁形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珊瑚礁

❻ 這個是紅珊瑚嗎請高手指點!

您好 這不是深海寶石紅珊瑚。
是淺海的珊瑚礁岩 質地疏鬆 不具備作為寶石的特質 和我們平常所說的寶石紅珊瑚是兩種概念的。

但是這種做觀賞盆景,放在魚缸里 ,還是非常美麗的,相信大家都在魚缸里有看到過
做個盆景吧~

❼ 珊瑚為什麼這么美

珊瑚的形狀像樹枝,顏色鮮艷美麗。那麼,珊瑚美麗的顏色是怎麼形成的呢?原來,珊瑚蟲的骨骼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海水中的一些礦物質,如果吸收了海水中的氧化鐵,就會形成紅色的珊瑚;如果吸收大量的鎂元素,就會形成粉紅色的珊瑚。成群居住的珊瑚蟲死了以後,之前分泌的石灰質和死後的骨骼堆在一起,就形成了形態各異的珊瑚
珊瑚越積越多,就形成了珊瑚礁。一個個珊瑚礁連起來露出水面,就形成了珊瑚島。世界上有不少珊瑚島,其中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亞的大堡礁。

❽ Great Barrier(大堡礁)

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Queensland, Australia)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區,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觀之一,也是澳大利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天然景觀。又稱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國」。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省對開,是一處延綿2000公里的地段,它縱貫蜿蜒於澳大利亞東海岸,全長2011公里,最寬處161公里。南端最遠離海岸241公里,北端離海岸僅16公里。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島。這里景色迷人、險峻莫測,水流異常復雜,生存著400餘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魚類1500種,軟體動物達4000餘種,聚集的鳥類242種,有著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條件,這里還是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人魚和巨型綠龜)的棲息地。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區。延伸於澳大利亞東北岸外,長逾2,000公里(1,250哩),距岸16∼160公里(10∼100哩),由數千個相互隔開的礁體組成。許多礁體在低潮時顯露或稍被淹沒,有的形成沙洲,有的環繞島嶼或鑲附大陸岸邊。是數百萬年來由珊瑚蟲的鈣質硬殼與碎片堆積,並經珊瑚藻和群蟲等生物遺體膠結而成。至少有350種色彩繽紛、形態多樣的珊瑚,生長在淺水大陸棚的溫暖海水中。據鑽探,礁體之下是早第三紀陸相堆積,說明該地區原先位於海面以上。自早中新世以來,陸地下沉,間有數次回升。在海底礁坡上有多級階地,相當於更新世冰川引起的海面變動的停頓期。礁區海底地形復雜,有穿過礁區與現代河口相連的許多谷地,這是古代陸上侵蝕產物。礁區海水溫度季節變化小,表面水溫高21∼38℃(70∼100℉),向深處去溫度變化不大。海水清澈,可清楚看到30公尺(100呎)深處的海底地形。礁區海洋生物豐富,有彩色斑斕、形狀奇特的小魚;還有寬1.2公尺、重90公斤的巨蛤和以珊瑚蟲為食的海星。植物貧乏。養珠業發達,有對蝦和扇貝繁殖區。大堡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者。北昆士蘭岸外建有水下觀測站。有從大陸海濱城市到大堡礁的航線。其他資源有石灰、石英沙。最近發現石油,已開始測量和試鑽。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建築師",是直徑只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美麗,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度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凈、透明度高。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正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殖的理想條件。珊瑚蟲以浮游生物為食,群體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質骨骼。老一代珊瑚蟲死後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像樹木抽枝發芽一樣,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年復一年,日積月累,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一起,堆積成一個個珊瑚礁體。珊瑚礁的建造過程十分緩慢,在最好的條件下,礁體每年不過增厚3-4厘米。有的礁岩厚度已達數百米,說明這些"建築師"們在此己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同時也說明,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地區在地質史上曾經歷過沉陷過程,使追求陽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斷向上增長。在大堡礁,有350多種珊瑚,無論形狀、大小、顏色都極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寬達2米。珊瑚千姿百態,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樹木和花朵狀的。珊瑚棲息的水域顏色從白、青到藍靛,絢麗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紅、深玫瑰紅、鮮黃、藍相綠色,異常鮮艷。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的昆土蘭州以東,巴布亞灣與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海域,太平洋珊瑚海西部,綿延於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的大陸架上,北面從托雷斯海峽起,向南直到弗雷澤島附近,沿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線綿延2000餘千米,東西寬20~240千米。大堡礁由三千個不同階段的珊瑚礁、珊瑚島、沙洲和瀉湖組成,蔚為奇觀。這個世界上景色最美、規模最大的珊瑚礁群,總面積達20.7萬平方千米(另一資料:總面積達8萬平方公里)。它北部排列呈鏈狀,寬16至20公里;南部散布面寬達240公里。 北起托雷海峽,南至弗雷澤島附近的大堡礁,長達2000餘公里。其寬度由北部不足2公里,向南展寬至150公里以上,由大約2900多個大小島礁組成,總面積達20.7萬平方公里。大堡礁退潮時,約有8萬公里的礁體露出水面,而漲潮時,大部分礁體被海水掩蓋,只剩下600多個島礁忽隱忽現。
[編輯本段]【水域】
大堡礁水域共約有大小島嶼600多個,其中以綠島、丹客島、磁石島、海倫島、哈米頓島、琳德曼島、蜥蜴島、芬瑟島等較為有名。大堡礁的一部分島嶼,其實是淹在海中的山脈頂峰。俯瞰大堡礁,猶如在洶涌澎湃的大海上綻放的碧綠的寶石一般。這些各有特色的島嶼現都已開辟為旅遊區,每年都會吸引無數的遊客。
[編輯本段]【氣候】
大堡礁屬熱帶氣候,主要受南半球氣流控制。由於這里自然條件適宜,無大風大浪,成了多種魚類的棲息地,而在那裡不同的月份還能看到不同的水生珍稀動物,讓遊客大飽眼福。
[編輯本段]【居民】
除土著人以外,白澳大利亞人也散居在附近島嶼。這里旅遊業十分發達,並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從古至今,大堡礁特別是它的北部區域,對居住在西北岸土著人和托雷斯島嶼居民的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還有供人觀賞的石畫藝術館和30多處著名的歷史遺址,最早可追溯到1791年。
[編輯本段]【歷史】
大堡礁形成於中新世時期,距今已有2500萬年的歷史。它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它是上次冰河時期後,海面上升到現在位置之後一萬年來形成的。
大堡礁堪稱地球上最美的「裝飾品」,像一顆閃著天藍、靛藍、蔚藍和純白色光芒的明珠,即使在月球上遠望也清晰可見。但是,當初首次目睹大堡礁的歐洲人未以豐富的詞彙來描述它的美麗,頗令人費解這些歐洲人大部分是海員,可能他們腦子里想的是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大自然的美景。
1606年,西班牙人托雷斯在昆士蘭北端受到暴風雨襲擊,駛過托雷斯海峽(此海峽以他的姓氏命名)到過這里。1770年,英國船「努力」號在礁石和大陸之間擱淺,撞了個大洞,船長庫克曾滯留於此。1789年布萊船長率領「邦提」號上忠於他的船員駛過激流翻滾的礁石來到了平靜的水面。
「努力」號船上的植物學家班克斯看到大堡礁時驚訝不已。船修好後,他寫道:「我們剛剛經過的這片礁石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從未見過的,但在這兒見到了,這是一堵珊瑚牆,矗立在這深不可測的海洋里。」班克斯看到的大堡礁的「珊瑚牆」,是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最完整的生態系統。但其平衡也最脆弱。如在某方面受到威脅,對整個系統將是一種災難。大堡礁禁得住大風大浪的襲擊,當二十一世紀來臨之際,最大的危險卻來自現代的人類,土著在此漁獵已數個世紀,但是沒有對大堡礁造成破壞。二十世紀,由於開采鳥糞,大量捕魚捕鯨進行大規模的海參貿易和捕撈珠母等,已經使大堡礁傷痕累累。
現在澳大利亞已把這一地區辟為國家公園,制止了此類活動,並對旅遊活動進行了控制。
[編輯本段]【景觀】
燈塔
由於大堡礁地勢險惡,因此周圍建有大量的航標燈塔,有些已成為著名的歷史遺址,而有的經過加固至今仍發揮著作用。這些航標燈塔在發揮導航作用的同時也成為一道觀賞的景觀。
百態珊瑚
大堡礁由400多種絢麗多彩的珊瑚組成,造型千姿百態,堡礁大部分沒入水中,低潮時略露礁頂。從上空俯瞰,礁島宛如一棵棵碧綠的翡翠,熠熠生輝,而若隱若現的礁頂如艷麗花朵,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上怒放。
這里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活珊瑚,它的分泌物和其他的一些物質構成了今天的珊瑚礁。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是直徑只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最早出現在約4.7億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中期。珊瑚蟲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的水域里,水質必須潔凈。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息的條件。珊瑚蟲以浮游生物為食,營集體生活。珊瑚蟲常常分泌出一種碳性物質,這種物質與珊瑚蟲石灰質的骨骼及單細胞藻類的殘骸混合、堆積,形成礁區。它們有的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珊瑚群就是海島。第一代珊瑚蟲死後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日積月累,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骸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在一起,逐漸堆積成巨大的珊瑚礁體。
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有紅色的、粉色的、綠色的、紫色的、黃色的。它們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似開屏的孔雀;有的像雪中紅梅;有的渾圓似蘑菇,有的纖細如鹿茸;有的白如飛霜,有的綠似翡翠;有的像靈芝……未可名狀,形成一幅千姿百態、奇特壯觀的天然藝術圖畫。
珊瑚群平時大部分隱在水中,只有低潮時略露礁頂。各色的珊瑚礁以鹿角形、靈芝形、荷葉形、海草形在海底擴展美麗的身軀。這里分布有400餘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約有350種珊瑚蟲與水母有親緣關系,每個珊瑚蟲的嘴周圍長著一圈觸須,從海水中吸取碳酸鈣,變成石灰質的外殼,無數外殼累積起來便成為珊瑚礁。
珊瑚蟲與一種叫做蟲黃藻的微生物共生於石灰質外殼中,蟲黃藻會進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氧。珊瑚蟲吸收碳水化合物和氧,向蟲黃藻提供硝酸鹽和其他排出物。所以,珊瑚礁只能在有陽光的地方生長,即海水清澈且深度不超過四十米處。
在遊客眼中,珊瑚礁美麗和安詳,其實里邊經常發生爭奪食物和空間的搏鬥。珊瑚分為軟珊瑚和硬珊瑚(能建造珊瑚礁)兩大類,形態各異,大小不同。有的珊瑚像鹿角,有的像鞭子,有的像扇子,有的很結實,可以禁得住浪濤沖擊,有的則只能生活在最平靜的水域。有些比其鄰居生長得快,以便遮掩鄰居搶奪陽光。有些會用含毒的觸須,或向水裡施放致命化學物質,清除其領域內的對手。
此外還有吃珊瑚的動物,例如能吃珊瑚的鸚嘴魚和刺冠海星。這種海星往往把腹腔吐出來貼在珊瑚礁上把它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數量會周期性地劇增,可以把整片珊瑚礁吃得一干二凈。海洋風暴和旋風也不斷破壞和侵蝕珊瑚礁。
白天在珊瑚礁陰影下的水中一片沉寂但夜晚各種動物都紛紛出來活動。珊瑚蟲在夜間覓食,伸出彩色繽紛的觸須捕食浮游微生物。無數珊瑚蟲的觸須一齊伸展,宛如鮮花怒放。但白天不能伸出觸須,否則會遮住蟲黃藻需要的陽光。
在春季某些寧靜的夜晚,會出現最壯觀的情景。沿著大堡礁,不知受何種化學物質或光線的誘發,所有珊瑚蟲會一齊放出一片片橙、紅、藍、綠色的卵子和精子,漂浮到水面,使海水呈現鮮艷的顏色。然後卵子和精子混雜在一起,產生出幼珊瑚蟲,隨潮汐四散游開,尋找合適的空地建造新的珊瑚礁。軟、硬珊瑚都有多種,軟珊瑚的組織中含石灰質晶體但不形成外殼,硬珊瑚則形成外殼。
珊瑚礁不斷生長,新珊瑚礁露出水面,很快就蓋上一層白沙,上面長起植物。這些最先在珊瑚礁上生長的植物,繁殖速度十分驚人。它們結出的耐鹽果實可以在水上漂浮數月,漂到適合的地方,發芽生根,為其他植物的生長鋪平道路。鳥類為珊瑚礁上植物的生長作出重要貢獻,它們把植物的種子散布在礁上,其糞便則使礁石上的土壤肥沃。海鷗喜歡吃龍葵屬的漿果,把其種子散布在島上。黑燕鷗常在腺果藤樹上築巢,其黏性種子往往附在黑燕鷗的翅膀上傳播。
海洋生物
大堡礁海域生活著大約1500種熱帶海洋魚類,有泳姿優雅的蝴蝶魚,有色彩華美的雀鯛,漂亮華麗的獅子魚,好逸惡勞的印頭魚,脊部棘狀突出並且釋放毒液的石頭魚,還有天使魚、鸚鵡魚等各種熱帶觀賞魚。珊瑚礁將瀉湖包了個嚴實,這里風平浪靜,是天然的避風港,各種魚類、蟹類、海藻類、軟體類,五彩繽紛、琳琅滿目,透過清澈的海水,歷歷在目。成群結隊的小鮨(音yì)魚在大堡礁外側捕食浮游生物。體重達90公斤長相古怪得令人生畏的巨蛤每次至少產十億顆卵。欲稱霸海洋的鯊魚,柔軟無骨的無殼蝸牛,碩大無比的海龜,斑點血紅的螃蟹……被潮水沖上來的大小貝殼閃爍著光芒,安靜地躺在沙灘上,退潮時來不及逃走的長達一米的大龍蝦,及體肥味美的海參,可讓幸運者大飽口福。
每年7~9月,瀕臨滅絕的座頭鯨便會在珊瑚島南部出現。它們的體長在15米左右,大的座頭鯨體重在40噸以上,但這種巨鯨並不可怕,它們是一種溫和的海洋哺乳動物。這里還能看到大量的儒艮,又叫海牛,它們和別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不同,是唯一以植物為生的。海龜子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來到雷恩島產卵,它們如今已幾近滅絕,這里是它們的一個主要繁衍地。
在大堡礁海域還生活著4000多種棘皮動物和軟體動物等其它海洋生物,如:海參、海星、海葵、蠕蟲、海綿、海蛞蝓、海蜇、管蟲、海膽、海鞘、水母、蝦,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人魚和巨型綠龜)也棲息與此,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大堡礁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取代雨林中的樹木,魚類和軟體動物取代了鳥獸。同雨林一樣,其中也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和生存競爭。夏季,母海龜爬到島上把蛋產在熱沙里。約八周後成千上萬的幼龜便從沙里孵出,爭先恐後爬入海中。在爬向大海的途中,往往被海鳥、螃蟹和老鼠捕食。在礁外的深水區生活著海豚和鯨等哺乳動物。在大堡礁的邊遠處,最兇殘的大白鯊和虎鯊則時刻在等待著海豚和海龜。
到處有各種各樣的顏色用於求偶、警告、偽裝、欺騙。像緋紅的寶貝魚和有藍點的紅色珊瑚鱒與珊瑚顏色交融在一起。紅白相間的長牙魚則以身上的條紋來隱蔽其身體。紅蓑蚰的魚尾像舞蹈演員的裙子那樣鮮艷奪目,警告天敵它身上有毒刺。花紋鮮明的神仙魚以其閃光的亮斑來威嚇闖入其領域的魚兒。鑽沙洞的斑彩鰨(音tǎ)改變顏色以模仿所處環境。
魚類覓食的方法形形色色。石魚的顏色與所居處的岩石一樣,以毒刺殺死獵物。須鯊皮上長有海草狀的毛狀物,靜卧著等待獵物。笛鯛群則見什麼吃什麼。清掃隆頭魚會清潔其他魚的傷口以及捕捉寄生蟲,因而受到歡迎而不會遭到攻擊。
珊瑚島是無數海鳥的棲息地,成群的海鷗遮空蔽日,為大堡礁增添了無限生機。這里聚集的鳥類有240多種。如燕鷗、黑燕鷗、海鷗、鸌(音hù)、軍艦鳥、鰹鳥、大海雕等常在珊瑚礁面聒噪。
珊瑚礁群落內環境有異,其深度、溫度、清晰度、寧靜度及食物的種類隨位置而改變,因此成千上萬種生物都能找到所需的生存環境。估計有1400多種魚、甲殼和貝類動物、海葵、蠕蟲、海綿和鳥雀在大堡礁及四周安家;珊瑚只佔其中10%。海參吐 出的細碎貝殼和沙粒沉人海底,就會填補珊瑚底基的裂縫,對保護礁石起著關鍵作用。
珊瑚礁的生態壞境平衡得異常微妙,稍有改變就會受到破壞。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刺冠海星的數量激增。由於刺冠海星會把消化液吐在珊瑚上,令珊瑚死亡,大堡礁的生態因而受到威脅。導致海星數目暴增的原固是遊客撿光礁石上的海螺,而海螺這種食肉的軟體動物,經常吃掉刺冠侮星,減少其數量。保護海螺,就能減少刺冠海星,但部分珊瑚礁的生態平衡必須花上幾十年的工夫才能恢復。
大堡礁也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海洋生物博物館。在遼闊澄碧的海面上,點綴著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島礁,大礁套小礁,環礁包著瀉湖,礁外波濤洶涌,礁內湖平如鏡。礁上海水淹不到的地方,已發育了較厚的土層,椰樹、棕櫚挺拔遒勁,藤葛密織,鬱郁蔥蔥,一派絢麗的熱帶風光。透過溫暖清澈的海水,可看清400餘種珊瑚所構成的密密叢叢海底"森林",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珊瑚叢中游戈著1500種魚和4000種軟體動物,這里也是儒艮和大綠龜等瀕臨絕滅動物的棲息之地。肥大的海參在蠕動,大紅大黃的海星在爬動,奇形怪狀的蝴蝶魚、厚唇魚穿梭如織,還有近1米的大龍蝦、上百千克重的硨磲、潛伏礁中的石頭魚¨這里又是鳥類的樂園,成群的海鳥如雲遮空,更為大堡礁增添勃勃生機。
[編輯本段]【世界遺產】
1975年澳大利亞政府頒布的大堡礁海洋公園法,提出了建立、控制、保護和發展海洋公園,其中涵蓋了大堡礁98.5%的區域范圍,海洋公園的建立不僅對保護當地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與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1981年整個區域被劃定在世界遺產名錄中。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縱向斷續綿延於澳大利亞東北岸外的大陸架上,與海岸隔著一條13-240公里寬的水道。
[編輯本段]【景點旅遊提示】
交通:大堡礁距離布里斯班1100公里,距離凱恩斯600公里。國內各大城市如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都有航班到達大堡礁,另外,普羅瑟派恩鐵路經過大堡礁,沿布魯斯高速公路也可到達大堡礁。
旅行建議:
1、在大堡礁的海中暢游。
2、踏上大堡礁海灘上的銀沙。
3、陪伴著星星和珊瑚,過一個難以忘懷的夜晚。
4、在世界上最好的潛水地學習潛水
5、鳥瞰心形珊瑚礁。
6、觀看鯨魚
7、搭乘海上飛機到WhitehavenBeach野餐,感覺極好。
其他旅遊注意事項
1、 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來大堡礁,大量的水母會出現在大堡礁水域之中,遊玩時一定注意安全。
2、 至大堡礁旅遊四時皆可,年平均氣溫在23℃,只有在夏季的1月才會出現30℃以上的高溫。
3、 在大堡礁旅遊注意保護生物。

❾ 幫忙找一下關於珊瑚的一些知識和圖片

珊瑚目錄
簡介
珊瑚的基本結構
珊瑚在腔腸動物門中的分類
珊瑚礁
石珊瑚的生態特點
造礁石珊瑚的常見科屬
葯材
同名詞條
珊瑚之人物篇
珊瑚的保養
珊瑚頌
珊瑚之人物篇
珊瑚的保養
珊瑚頌

[編輯本段]簡介
珊瑚在腔腸動物中是個統稱,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瓏透剔而來自海產的,珊瑚是重要的有機寶石之一,人們就冠以「珊瑚(coral)」,凡「紅色者」,統統稱之「紅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蒼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誤把體軟的海鰓類(Pennatulacea)和群體海葵(Zoantharian)也誤稱為「珊瑚」.珊瑚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名叫「珊瑚蟲」。在白色幼蟲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形態多呈樹枝狀,上面有縱條紋。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面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是由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黑色是由於含有有機質。具有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熒光。
珊瑚形象像樹枝,顏色鮮艷美麗,可以做裝飾品。
古羅馬人認為珊瑚具有防止災禍、給人智慧、止血和驅熱的功能。它與佛教的關系密切,印度和中國西藏的佛教徒視紅色珊瑚是如來佛的化身,他們把珊瑚作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來做佛珠,或用於裝飾神像,是極受珍視的首飾寶石品種。
一般珊瑚水螅體的剖面圖
刺胞動物門(Cnidaria)珊瑚蟲綱(Anthozoa)海生無脊椎動物。特點為具有石灰質、角質或革質的內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詞也指這些動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質者。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約有1,000種;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約100種;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約1,200種;而藍珊瑚(藍珊瑚目〔Coenothecalia〕)僅存一種。
珊瑚蟲只有水螅型的個體,成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做石珊瑚(Diploria屬)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痹獵物。
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產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於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蟲,能游動。數日至數周後固著於固體的表面上發育成水螅體。亦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繁衍成群體。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其下方的老水螅體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體上。
軟珊瑚、柳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群體中的每個水螅體各有8條觸手,胃循環腔內有8個隔膜,其中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入胃循環腔,另兩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出胃循環腔。骨骼為內骨骼。軟珊瑚分布廣泛,其骨骼由互相分離的含鈣骨針組成。一些種類呈盤狀,另一些有指狀的突出物(如海雞冠屬〔Alcyonium〕的種類,俗稱死人指)。角珊瑚在熱帶淺海中數量豐富,外形呈帶狀或分枝狀,長度可達3公尺(10呎)。角珊瑚包括所謂貴珊瑚(亦稱紅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飾物,其中常見的種類有地中海的赤珊瑚(Corallium rubrum)。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a, 深綠蒼珊瑚)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可達2公尺的塊狀。
石珊瑚是最為藍珊瑚(Heliopora屬人熟知、分布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較簡單而不呈羽狀。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有親緣關系的海葵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有外骨骼。石珊瑚見於所有海洋,從潮帶到6,000公尺(約20,000呎)深處。營群體生活的種類,其水螅體直徑1∼30公釐(0.04∼1.2吋)。大多數活體石珊瑚為淺黃色、淡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恆為白色。最大的營單體生活的石珊瑚為一種石芝屬(Fungia)動物,直徑可達25公分(10吋)左右。
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其生長率取決於年齡、食物供應、水溫以及種類的不同。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約0.5∼2.8公分。常見的石珊瑚種類包括瑙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態命名。
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狀、羽狀、樹狀或形如瓶刷,分布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以及巴拿馬沿岸海域。
由於環境污染,導致空氣中一種使珊瑚易死的成分,出現在一些珊瑚區 ,因此,全球珊瑚種類及數量急劇減少。
[編輯本段]珊瑚的基本結構
珊瑚的身體由2個胚層組成:位於外面的細胞層稱外胚層;裡面的細胞層稱內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有很薄的、沒有細胞結構的中膠層。這類動物無頭與軀干之分,沒有神經中樞,只有彌散神經系統。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整個動物體都有反應。其生活方式為自由漂浮或固著底層棲息地。現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編輯本段]珊瑚在腔腸動物門中的分類
珊瑚綱(Anthozoa)
珊瑚綱是腔腸動物門最大的一個綱, 全部海產。
全部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生活史中沒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綱的水螅型結構較水螅綱復雜, 身體為兩輻射對稱。
常見種類如紅珊瑚(Corallium rubrum )、細指海葵(Metridium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
已知腔腸動物門約有9000餘種,通常分成3個綱,即水螅蟲綱(Hydrozoa),約2700種;缽水母綱(Scyphozoa),只有200餘種;而珊瑚蟲綱(Anthozoa)有 6100多種。
珊瑚在腔腸動物中是個統稱,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瓏透剔而來自海產的,人們就冠以「珊瑚(coral)」,凡「紅色者」,統統稱之「紅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蒼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誤把體軟的海鰓類(Pennatulacea)和群體海葵(Zoantharian)也誤稱為「珊瑚」。
[編輯本段]珊瑚礁
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由於珊瑚蟲具有附著性,許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會附著大量的珊瑚蟲。
珊瑚是非生物,屬刺胞動物門,當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軟珊瑚、海葵等動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蟲造成。每一珊瑚蟲都有一個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體,它的腸腔與四周的珊瑚蟲連接,而位於身體中央的口部,四周長滿觸手我們通常把珊瑚分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們有不同的形態特徵。除了生物學分類外,我們亦可按生態功能,把珊瑚分為兩大組。那些有共生藻(即蟲黃藻) 的珊瑚稱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沒有共生藻的則稱為不可造礁珊瑚。
[編輯本段]石珊瑚的生態特點
珊瑚
根據石珊瑚生長的生態環境和特點(表2),又可分為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類。
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顧名思義它們棲息在深海。已知棲息最深的記錄是在阿留申海溝6296~6328m處發現阿留申對稱菌杯珊瑚(Fungiacyathus symmetricus aleuticus)。深水石珊瑚一般以單體為主,少數群體,且個體小,色澤單調。用拖網、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採到。
石珊瑚中的淺水石珊瑚分布在淺水區,一般從水表層到水深40m處,個別種類分布可深達60m。絕大多數是群體。在熱帶海區生長繁盛。它們在水中生活時色彩鮮艷,五光十色,把熱帶海濱點綴得分外耀眼,故淺水石珊瑚區有海底花園的美稱。
在熱帶或亞熱帶區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都有淺水石珊瑚生長。但是由於地理障礙(巴拿馬地峽在600萬年前已形成)這兩個海區的淺水石珊瑚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區系。
事實也證明兩個海區的石珊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有顯著的差別。已知印度-太平洋區系石珊瑚有86個屬1000餘種(亦有人說是500種、800種),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系有26個屬68種(或25屬50餘種)。
淺水石珊瑚正常生長的海水鹽度為27~42‰,而且要求水質清潔,又需堅硬底質。在河口,由於大陸徑流奔瀉入海,攜帶大量陸源性沉積物質,因而不宜淺水石珊瑚生長。所以,要在河口尋找淺水石珊瑚是徒勞的。
[編輯本段]造礁石珊瑚的常見科屬
造礁石珊瑚的鑒定主要根據其骨骼的外形,無性生殖的方式及骨骼表面的形貌,珊瑚體隔片發育的輪數,隔片的大小及其附屬裝飾結構、軸柱的有無等特徵來分類定種,而現代生存的石珊瑚科以上的分類階元則是根據骨骼的微細結構確定它們的歸宿(需切片、磨片、鏡檢)。所以石珊瑚高階元的分類及其演化是諸家百說。本文採用Veron根據現代石珊瑚的形態分類、動物地理學,結合古生物學修正了Wells的六放(射)珊瑚演化系統。現得知我國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屬174種,現只介紹4個科。
1、杯形珊瑚科Pocilloporidag 群體分枝,珊瑚群體呈笙形或融合形,珊瑚杯徑0.5~2mm,群體由外觸手芽形成,很少超過二輪隔片,甚至退化無隔片。軸柱針狀或無。常見的有柱形珊瑚屬Stylophora、排孔珊瑚屬Seriatopora和杯形珊瑚屬Pocillopora。在海南島有杯形珊瑚屬,珊瑚杯小,杯徑小於lmm,隔片發育不全,或退化成刺狀,或無。軸柱無或稍突起,珊瑚骼固實,在海南島民間稱為「海花」。常見的種類有鹿角杯形珊瑚P.damicornis和疣狀杯形珊瑚P.verru-cosa等。在廣東、廣西沿岸找不到杯形珊瑚。
2、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觸手芽形成塊狀、葉狀或分枝狀群體。珊瑚體笙狀,直徑一般小於2mm,有圍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無軸柱或軸柱小、弱。該科常見有鹿角珊瑚屬Acrop- ora、薔薇珊瑚屬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屬As- treopora。
2.1 鹿角珊瑚屬 群體分枝狀,有些分枝吻合,極少數短分枝塊狀或皮殼狀。在分枝或小枝頂端有一個大的軸珊瑚體(axial corallite)和眾多的輻射珊瑚體(radial corallites)。輻射珊瑚體有管形、鼻形、管鼻形、唇形、半斜口管形等,這是區分種的特點之一。圍鞘網狀或假珊瑚肋(pseudo-costate)狀,無軸柱,該屬是印度- 太平洋區系中的優勢屬,種類和數量最多,而且隨環境的變異也最大。如粗野鹿角珊瑚A.humilis在流急風大的環境,群體基部皮殼甚大,分枝矮而粗壯;在浪小較穩定的環境,分枝發育充分,長筍似挺拔有力。美麗鹿角珊瑚A.formosa是印度- 太平洋區的優勢種。
2.2 薔薇珊瑚屬 群體塊狀、葉狀、多枝狀或皮殼狀。珊瑚杯小,直徑小於1mm,無軸珊瑚體,壁多孔,無軸柱。共骨網狀,狀飾有多種形狀豎立的小骨刺。該屬在珊瑚礁中較為普通,在礁平台潮間帶區指狀薔薇珊瑚 Montipora digitata是優勢種。常見的還有葉狀薔薇珊瑚M.foliosa等。
3、菌珊瑚科 Agariciidae群體由內外觸手芽形成,壁是合隔桁壁(synapticulothecate),有孔或無孔。軸柱由小梁組成,圓形或長形;有些屬無軸柱。該科常見的屬有牡丹珊瑚屬Pavona和厚絲珊瑚屬Pachyseris。
3.1 牡丹珊瑚屬 群體由圓、凹的邊緣芽形成。呈水平板狀、波紋單面狀、皮殼狀、柱狀或兩面葉狀群體。隔生珊瑚肋(septocostae)形成脊塍(colline),由合隔桁(synapticulae)相聯或不聯。軸柱由扁平小梁突起或無。該屬常見的有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葉狀牡丹珊瑚P.frondifera 和易變牡丹珊瑚P.varians。
3.2 厚絲珊瑚屬 群體葉狀或不規劃塊狀,葉狀群體由隔片珊瑚肋形成的脊塍長而與邊緣相平行;塊狀群體脊塍長短不一。該屬常見有皺紋厚絲珊瑚P.rugosa。
4、石芝珊瑚科Fungiidae 群體或單體,幼體時有一附著柄,成體時游離自由生活,圓盤形或長卵形。群體單口道或多口道。合隔桁壁。隔片多,幼片期隔片透明。珊瑚肋連續或斷續成刺狀突起。小梁組成軸柱或不發育。隔片齒和背刺的類型是定種的重要特徵。該科常見的屬有石芝珊瑚屬Fungia、圓餅珊瑚屬Cycloseris、雙裂珊瑚屬Diaseris、石葉珊瑚屬Lithophyllon、多葉珊瑚屬 Polyphyllia、繞石珊瑚屬 Herpolitha、帽狀珊瑚屬Halomitra、履形珊瑚屬Sandalolitha和足柄珊瑚屬Podabacia等。石芝珊瑚屬為單體,盤形或橢圓形,平或凸,隨幼體所在環境而變化。成體體壁有孔。珊瑚肋絕大部分蛻減成背刺,隔片無孔。隔片邊緣齒和背刺是分類的重要特徵。生活大部分為黃色,少數邊緣有一圈玫瑰紅色。常見有石芝珊瑚F.fungites,刺石芝珊瑚F.echinata等。
5、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瀕危動物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 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附錄 Ⅰ、Ⅱ中明確指出石珊瑚目的所有種都屬二級瀕危野生動物。1997年是國際珊瑚礁年,號召全人類保護瀕臨嚴重退化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使藍色荒漠中的綠洲變成了真正的荒漠。據「九七全球珊瑚礁考察」證實全球范圍的珊瑚礁普遍遭受到破壞,其中95%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他們呼籲救救珊瑚礁。恢復珊瑚礁破壞了的生態系統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因為現代珊瑚礁的骨幹(或框架)是造礁石珊瑚,首先是造礁石珊瑚的死亡。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也就是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繁盛發育、生長。為此,為了人類自己,為了子孫後代,應該自覺愛護自然,保護造礁石珊瑚的物種。嚴格禁止賣買、貿易,通過各級政府立法,加大力度保護造礁石珊瑚,使造礁石珊瑚能持續發展,創造出更大的生產力供人類持續利用。
珊瑚是由海中一種腔腸動物所分泌的石灰質殼堆積而成,這種腔腸動物被稱為珊瑚蟲。珊瑚的形狀似樹枝,化學成分為碳酸鈣,不透明或微透明,質地細膩,油脂狀。珊瑚產於溫暖的海洋地區,主要產地有兩個:一是從日本到台灣一線;一是地中海沿岸地帶。珊瑚的硬度類似青金石,性脆易斷裂,有紅、粉紅、白、黑等色,以紅色為上品,紅珊瑚紅艷如火,古代稱「火樹」。紅珊瑚多數生活在100米以下深海處。我國台灣及廈門附近海域有出產,色彩呈粉紅,肢體較小。世界聞名的紅珊瑚產地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深海海底。紅珊瑚主要用於首飾製品(製成項鏈。戒指或別針等),大者用於雕刻人物、花烏等工藝品。目前我國市場上所見紅珊瑚,主要從日本進口,貨源緊缺,價格昂貴。
珊瑚屬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它們體態玲瓏,色澤鮮艷非常好看。珊瑚是由許多 珊瑚蟲(水螅體)聚合生長的一種群體生物(但有少數珊瑚為單一水螅體)。生活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中的珊瑚,稱為造礁珊瑚,或淺水珊瑚;另一種生活在深海中, 是非造礁珊瑚。若依其骨骼特性又可分為石珊瑚及軟珊瑚類。石珊瑚類具分泌碳酸 鈣形成堅硬群體的能力,絕大部分為造礁珊瑚;軟珊瑚不分泌大量的鈣質骨骼,但代之以鈣質骨針束支撐身體。
珊瑚的生殖可分為無性及有性生殖。至於生長季節, 一般認為排放精卵的時機和光線強弱、溫度高低、月亮盈虧、潮汐等環境因子有關,由於珊瑚的種類太多,而每種的生殖季節皆不大相同,所以並沒有固定的生殖季節。
[編輯本段]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