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長袖舞圖片唯美
擴展閱讀
蓮花圖片唯美水墨 2025-08-07 09:14:44
撿橙子搞笑圖片 2025-08-07 09:13:52

長袖舞圖片唯美

發布時間: 2022-05-24 06:42:28

㈠ 漢代長袖舞有哪些特點

漢代繼承楚舞嫋嫋長袖、細腰欲折的傳統。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多才多藝,「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山東出土的一塊漢畫像石,翹袖與折腰同在一個畫面上。舞姿各異,感情相互呼應,既協調,又有對比。漢代文物中,有極豐富的舞袖形象,袖式繁多,舞姿各異。既有矯捷昂揚之姿,也有柔曼溫婉之態。甘肅武威磨子嘴漢墓出土一著窄長袖舞衣的木俑,一臂下垂,一臂直舉沖天。舞姿雄健,氣度不凡。

漢畫像磚石中的袖舞圖像,更是豐富多彩。或飛揚長袖,或長袖垂拂,或卷繞長袖,或長袖翹起。千變萬化,美不勝收。

㈡ 「長袖善舞」表現了怎樣的舞姿形態

「長袖善舞」歷史久遠。公元前11世紀立國的西周時代,用以教育「國子」的《六小舞》之一的《人舞》,「以舞袖為容」。在出土文物中的玉器、青銅器及漆器,出現了許多十分優美生動的舞袖形象。例如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一對玉雕舞女,二人肩並肩、身靠身作對舞狀。外側手作「托掌姿」揚袖,內側手作「按掌姿」拂袖而舞,舞姿溫婉嫵媚。

漢代繼承楚舞嫋嫋長袖、細腰欲折的傳統。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多才多藝,「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山東出土的一塊漢畫像石,翹袖與折腰同在一個畫面上。舞姿各異,感情相互呼應,既協調,又有對比。漢代文物中,有極豐富的舞袖形象,袖式繁多,舞姿各異。既有矯捷昂揚之姿,也有柔曼溫婉之態。甘肅武威磨子嘴漢墓出土一著窄長袖舞衣的木俑,一臂下垂,一臂直舉沖天。舞姿雄健,氣度不凡。

漢畫像磚石中的袖舞圖像,更是豐富多彩。或飛揚長袖,或長袖垂拂,或卷繞長袖,或長袖翹起。千變萬化,美不勝收。唐代多姿多彩的舞蹈壁畫和舞俑,都身著掩手長袖舞衣。

㈢ 「長袖善舞」,袖舞是如何成為漢朝人信仰的

袖舞之所以成為漢朝人的信仰,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統治者的審美所在。漢朝好袖舞,這是從漢高祖劉邦就開始的流行趨勢,他喜愛長袖細腰的楚舞,而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就特別擅長跳長袖舞,即所謂“翹袖折腰之舞”。而在當時,由於長袖舞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喜愛,基本上每場大型的音樂舞蹈活動當中都會出現長袖舞蹈,因此,這種舞蹈就成為了上層階級宴飲的必備舞蹈之一。

漢代袖舞受到楚舞的影響,並將其長袖束細腰的形態特徵放大,形成了獨特的以腰為重點的動作,扭腰出胯,體態婀娜,時而有力,時而柔和,而長袖善舞和翹袖折腰是漢代袖舞的經典特寫動作,其中最常見的動作就是伸臂展袖,在如今的電視劇中基本上每個跳舞的場景都會出現這個動作。

㈣ 求描述古代女子白裳跳舞,最好稍微長一點,很驚艷四座的樣子,能在凌空轉些圈圈,攝人心魂的效果。

仰臉笑看台上嫵媚之人,輕緩放下手中琉璃杯。嫣然一笑,雙掌相擊,贊道:「美人好舞技」提氣騰身一躍,素白薄紗羅綺裙裙幅擺動,飄飄欲仙,輕巧落於台上。斂袖一禮「莫瑤顯丑了」眼波一轉,朝樂師頷首。琴聲舒緩輕揚,素手自上而下隨腰舒展,廣袖隨勢飄搖而出,原隱在袖中的柔夷,纖細素手微抬,翻轉指尖做蓮花勢,眼波流轉,羽睫顫顫輕抬,欲拒還羞,忽而,琴聲乍起,靈蛇腰支,隨鼓點擺動,腰間羅紗隱藏銀玲,叮咚作響,右側小腿緩 由飄渺群下探出,如水中漣漪向後劃出半弧,身段後仰,繼而輕巧抬起右足點於後仰頭頂,雙手靈蛇游曳般撫上抬起的右足,遠遠觀去,獨足而立,白皙小腿掩在素紗裙擺之下,柔軟盤曲的上身在素白煙羅下如同含苞待放的一隻白荷,此時琴聲輕靈,若有若無,飄渺仙音中忽聞一聲清脆鈴音,使得眾人神情如痴如幻,仿若幻覺。此時又聞兩聲鈴音,群情靜寂。抬眼望去,才見高抬獨立的纖細腳踝上一串銀鈴乍現。此時, 台下聲音傳來,莞爾一笑。輕顫腳踝,銀鈴由一顆開始逐一響起。自最初的乍然輕響,漸漸練成一線悅耳輕吟。琴曲漸至柔和,似聞泉水叮咚,風鳴月夜。悠然隨著節拍落下右腳,輕踏十字蓮花步,扭轉纖體,仿若無骨柔滑的蛇,又若臨風飄繞的綢緞。素色洗盡鉛華般姣好,凝碧純凈如澄澈的天空。翻飛袍袖飄渺至幻,如墜雲霧。旋轉間,腰間銀鈴悅耳,極盡歡唱。繼而緩腰柔身於台上,悄然如靜棲的浮萍,蠢蠢欲動如待破繭的蝶。悠然間一曲琴聲隱入空氣中,沁人肺腑。「叮呤」驚然悸動,伴著一聲清越鈴聲,翩然起身。謙謙一禮,鼻息平靜,莞爾淺笑「莫瑤獻丑了」含笑望向台下那人「靜待在座公子大人品評」緩步台下。。。

㈤ 《長袖舞》的內容是什麼

《長袖舞》「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是源自戰國時代的一句名言。它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是一個絲綢大國,也證明以長袖為特徵的舞蹈早就流傳於華夏大地。漢代的《長袖舞》有多方面的佐證。例如河南南陽石橋鎮漢畫像石上有一舞人施展長袖,翩翩起舞。她揚起一手在上,拖曳一手在下,一腿抬起,似乎在做著側向的跳躍動作,舞姿很灑脫豪放,很美。類似的形象在漢畫像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當然,長袖之舞是由於服裝的特點而發展出來的樂舞,而漢代服飾中的女性裙裝下擺寬大而長,有時反而更要通過手袖的動作加強舞蹈的動勢。江蘇徐州的一幅漢畫像石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動人的演出,有時是在相當開闊的地帶,有時是在室內,有精美的帷幕做裝飾。更加重要的是,《長袖舞》的表演是帶樂隊的。樂手們也許有多有少,甚至有時畫面上只能夠看到一人。如上述漢畫像石中就有一人吹著排簫,十分投入的樣子。為《長袖舞》伴奏的樂器有簫、鼓、鞀、笙、塤、鐃,等等。在很多情形下,還有歌者為舞蹈家伴唱。

女子《長袖舞》有時還以雙人對舞的形式出現。如江蘇沛縣棲山的漢畫像石,可以見到兩個女子舞者甩袖而對舞的生動情況。她們身體傾斜,兩袖對稱,腰肢柔曼,袖長及地而揮舞不亂。在她們的周圍,仍舊有樂手伴奏,旁邊還有兩人似乎在拍手歌唱。「對舞」的形式說明《長袖舞》經常是作為小型節目演出,由於個體表演,所以水平自然應該高於集體的表演,才能為欣賞者所注意。漢畫像中大量《長袖舞》的問世,證明它在漢代樂舞中有特殊地位,這恐怕也是當時的觀眾們特別喜歡所致。內蒙古出土的東漢墓樂舞百戲圖,即是對舞長袖的形式。所以,以「對舞」形式出現的《長袖舞》還有多種形式,如女子雙人長袖對舞、男女雙人長袖對舞、男子博袖對舞、男子日常服裝的小袖對舞,以及男性或女性的折袖對舞,等等。男女長袖對舞的形象見於江蘇沛縣漢畫像石。彭松先生在《中國舞蹈史》里認為,那是「在建鼓、瑟等樂隊伴奏下,一女子細腰長裙委地揚袖側身而舞,對面一男子扎腰,短袍著褲,垂袖與之合舞」。

㈥ 有關《長袖舞》的文獻記載是什麼

漢畫像中大量《長袖舞》的問世,證明它在漢代樂舞中有特殊地位,這恐怕也是當時的觀眾們特別喜歡所致。內蒙古出土的東漢墓樂舞百戲圖,即是對舞長袖的形式。

㈦ 《長袖舞》有著怎樣的舞蹈特點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是源自戰國時代的一句名言。它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是一個絲綢大國,也證明以長袖為特徵的舞蹈早就流傳於華夏大地。漢代的《長袖舞》有多方面的佐證。例如河南南陽石橋鎮漢畫像石上有一舞人施展長袖,翩翩起舞。她揚起一手在上,拖曳一手在下,一腿抬起,似乎在做著側向的跳躍動作,舞姿很灑脫豪放,很美。類似的形象在漢畫像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當然,長袖之舞是由於服裝的特點而發展出來的樂舞,而漢代服飾中的女性裙裝下擺寬大而長,有時反而更要通過手袖的動作加強舞蹈的動勢。江蘇徐州的一幅漢畫像石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動人的演出,有時是在相當開闊的地帶,有時是在室內,有精美的帷幕做裝飾。更加重要的是,《長袖舞》的表演是帶樂隊的。樂手們也許有多有少,甚至有時畫面上只能夠看到一人。如上述漢畫像石中就有一人吹著排簫,十分投入的樣子。為《長袖舞》伴奏的樂器有簫、鼓、鞀、笙、塤、鐃,等等。在很多情形下,還有歌者為舞蹈家伴唱。

㈧ 秦代的《巴渝舞》與《長袖舞》是怎麼來的

秦漢時期,人們不斷創造出新的歌舞形式,並廢棄了周人制訂的禮樂,他們把周代雅樂舞教育機構推翻而建立了「樂府」,這個機構專門搜集民間樂舞,對後來的古代樂舞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相和大麴》是另一種歌舞並重、內容豐富的表演形式,它是漢代大型歌舞曲。宴飲自娛之舞,在漢代社交生活呈現出活躍態勢,上至宮廷里皇室貴戚,下至一般官吏甚至普通大戶人家,都有在宴飲中禮節性互相邀舞的習俗。

在漢代,人們熱愛舞蹈,並有歌舞自娛的習俗,是當時人們淳樸品性的具體表現。秦代《巴渝舞》與《長袖舞》

那是在秦始皇戰勝六國,統一天下之後,他下令丞相李斯要整頓關中地區的民兵,規定了一個月後要進行閱軍大典,期間重點檢閱民兵的訓練成果。李斯接到命令後非常為難,因為秦始皇當時已經收繳了各國民間的武器,只有秦始皇的正規軍隊才有正式的武器,而關中地區的民兵也是沒有武器可供訓練的。

李斯非常著急,他冥思苦想卻一籌莫展。後來,李斯在首都咸陽城的街上看到兩個大漢正在摔跤,他靈機一動,這才想到用摔跤的方式去訓練民兵,然後用摔跤舞的形式通過秦始皇的檢閱。

於是,李斯馬上下令民兵們日夜苦練摔跤技巧,並且將當時流傳很廣的《巴渝舞》加以改編,將摔跤這一體育方式融入了《巴渝舞》中,逐漸演繹成一種摔跤舞蹈,他為這種舞蹈取名為《角抵舞》。

一個月後,秦始皇進行閱軍大典,他看到民兵們互相摔跤搏鬥,並跳著一種非常特別的摔跤《巴渝舞》,廣場中所有民兵動作一致,人們姿勢非常整齊,很是威武雄壯。

秦始皇非常高興,他重賞了李斯,並且宣布這種《巴渝舞》成為以後的軍隊大典中重點禮儀。

其實,在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天下後,雖然秦代的歷史非常短暫,但秦始皇卻做了一些至關重要的事情,如確立了國家版圖,逐步消除了周代分封制度下諸侯貴族和普通民眾之間的天壤差距,還建立了「書同文、車同軌」的統一體系,形成了大一統的意識和傳統。

秦始皇摒棄了周王朝的樂舞傳統,他用非常嚴厲的手段,廢棄了周人制訂的禮樂舞蹈,並且把周代的雅樂舞教育機構推翻而建立了「樂府」,專門搜集民間樂舞以自娛。

後來在秦始皇陵墓出土了一件錯金的銀鈕鍾,上面刻有「樂府」兩字,就是秦代樂舞自有其創建的最好證明。這一切,都對後來古代樂舞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巴渝舞》,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舞蹈。因為他們居住在四川周邊的巴渝地區,所以這種舞蹈被命名為《巴渝舞》。

在四川古城閬中,這里曾經是先秦巴國的別都,在這里形成一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閬中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獸、部族斗爭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武舞。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就是由巴人組成的「龍賁」軍,他們執著梃杖,前歌後舞,「凌殷人倒戈」,從而取得勝利。根據後來東晉著名學者常璩在他的《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

閬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勁勇,數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便進入了皇室宮廷。

因此,《巴渝舞》是從西南地區人那裡傳來的舞蹈。漢高祖劉邦在平定三秦時,招募了一批人作前鋒,勇猛善戰,其風俗又善舞,劉邦便命樂工學習和改編了他們的舞蹈,因為生活於巴郡渝水一帶,所以就稱此種舞蹈為《巴渝舞》。後來,《巴渝舞》傳入宮廷之後,成為宮廷舞蹈,用來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旅戰斗的場面,歌頌帝王功德,是當時著名舞蹈。《巴渝舞》在表演時,舞者們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中唱著古老的戰歌,樂舞交作,邊歌邊舞,舞者有36人,這是一種群舞。由於這種舞蹈是武樂舞蹈,據說後來漢代漢哀帝罷樂府後,他對巴渝舞員36人仍很是留戀,他認為不可罷掉《巴渝舞》,而是將《巴渝舞》交由大樂領屬,將它列入雅樂舞蹈的系統。

《巴渝舞》伴奏樂器以銅鼓為主,配合擊磬、搖鞀、撫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辭本歌曲》4篇。

《巴渝舞》發展到魏晉時期,已經完全變成廟堂祭祀性質的舞蹈。因此,《巴渝舞》在古代舞蹈藝術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後來的《八仙鼓舞》,其實就是《巴渝舞》歷經演變的一種表現形式。「八仙鼓」是長柄雙面的獸皮鼓,鼓面繪有八仙或圖騰圖案,直徑略窄,鼓柄較寬。

《八仙鼓舞》多為10人以上的群舞,它適宜在廣場中表演。人們在表演八仙鼓時,通常沙鑼手先走,然後鼓手隨後,人們一面擊鼓,一面吶喊,不斷變換隊形,浩浩盪盪,威武雄壯。

秦代的《巴渝舞》在民間也被稱為《渝兒舞》,這名字在後來唐代唐太宗大歷年間仍然廣為流傳。後來唐代詩人韓翃在千山口所寫《送巴州楊使君》詩中就留下了《巴渝舞》的蹤影,詩道:

萬里歌鍾相慶時,巴童聲節渝兒舞。其中,詩裡面的「萬里歌鍾」就是指遼闊的巴州,那裡的百姓唱歌擊鑼鼓。這首詩的大意是為楊使君到巴州整飭防務取得成績後,巴州人民定會載歌載舞為其慶賀,這說明了秦代《巴渝舞》在後來唐代時仍然在巴州廣為流傳。

秦代的《巴渝舞》後來還逐漸演變成一種新興的舞蹈,名為《薅草鑼鼓舞》,這也是流傳於大巴山南麓巴中米倉山區的一種舞蹈,多是當地人們在薅包穀草時演唱的大型連套體山歌,所用鑼鼓伴奏源於《巴渝舞》的伴奏樂器鑼和鼓。

根據地方誌《巴州志·風俗篇》中記載:

春田插秧,選歌郎二人擊鼓鳴鉦於隴上,曼聲而歌,更唱迭合,麗麗可聽,使耕者忘其疲,以齊功力。

根據這段記載,《薅草鑼鼓舞》確實是秦代巴渝地區人們集體勞作時的歌舞,它的目的與古戰舞《巴渝舞》其實是一致的。

除了《巴渝舞》之外,秦代還有另外一種舞蹈非常盛行,這種名叫《長袖舞》,是當時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舞蹈。古人常說的「長袖善舞,多錢善賈」,其實就是源自秦代時的這一舞蹈。

《長袖舞》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是一個絲綢大國,也證明以長袖為特徵的舞蹈早就流傳於華夏大地。秦代的《長袖舞》有多方面佐證。如河南南陽石橋鎮畫像石上有一個舞人施展長袖,翩翩起舞的圖像。

這個舞人揚起一手在上,拖曳一手在下,然後一隻腿抬起,似乎在做著側向的跳躍動作,她的舞姿非常的灑脫,也很豪放。

類似形象在後來漢代的畫像中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當然,長袖之舞是由於服裝特點而發展出來的樂舞,而秦代服飾中的女性裙裝下擺寬大而長,有時反而更要通過手袖的動作加強舞蹈的動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動人的演出,有時是在相當開闊的地帶,有時是在室內,有精美的帷幕作為裝飾。更加重要的是,秦代《長袖舞》表演其實是帶樂隊的。

秦代《長袖舞》樂手們數量有多有少,甚至有時只有一個人,而當時《長袖舞》伴奏的樂器有簫、鼓、鞀、笙、塤、鐃等,在很多情形下,還有歌者為《長袖舞》舞蹈家們伴唱。

秦代女子《長袖舞》有時還以雙人對舞的形式出現,如江蘇棲山的畫像石中,就可以見到兩個女子舞者甩袖而對舞的生動情況。她們身體傾斜,兩袖對稱,腰肢柔曼,袖長及地而揮舞不亂。在她們的周圍,仍舊有樂手伴奏,旁邊還有兩人似乎在拍手歌唱。

「對舞」的形式說明了《長袖舞》經常是作為小型節目演出的,由於個體表演,所以這種《長袖舞》的水平自然應該是高於集體舞蹈的,這樣才能被欣賞者所注意。

㈨ 長袖舞起源於什麼時候

長袖舞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古人說「長袖善舞」,可見對於「長袖」的欣賞與喜愛。漢代女舞蹈家們充分發揮長袖的特點,盡情抒發情感,使長袖的韻致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的「舞樂百戲」圖中,畫面共刻9人,左邊一女子頭梳高髻,身穿長袖束腰衣,正舒廣袖折腰而舞,兩條特長的袖帛在空中飄繞纏綿,似流雲,似彩虹,又好似春風吹拂。旁邊另一女子右手執一碗,用左手倒立在酒樽上,一體形矮小的男子,頭戴面具,赤裸上身,作滑稽表演。畫面右邊有四人吹排簫,兩歌女正引吭高歌。好一幅歡快的歌舞圖,那稍縱即逝的畫姿在漢畫像石上凝固下來,長袖舞的特色得到充分體現。

㈩ 長袖舞的介紹

長袖舞以舞長袖為特徵,舞人無所持,以手袖為威儀,憑借長袖交橫飛舞的千姿百態來表達各種復雜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