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筷子廊橋為什麼不易塌
手指笨拙地擺弄著一根根瘦長的光滑竹筷,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慢慢撐起。第四根橫梁了!我興奮的呼喊聲還未沖破喉嚨,便被一陣「呼啦」的聲響堵了回去。地板上,七八根竹筷軟軟癱著。
班級微信群中,「嘀嘀」聲不斷發出,一張張成功的「筷子廊橋」圖片不斷上傳。科學課的課外任務,搭一座筷子橋,不能藉助任何工具,只憑筷子之間橫豎交叉,達到懸空站穩。微信群里,不少同學們都已穩穩搭好了「筷子廊橋」,其上的橫梁竟達到了六根之多!
我能行嗎?我不由地嘆了口氣,再度拾起竹筷,按著圖樣開擺了。左一根,右一根,上一根……橋上的橫梁輕而易舉地突破了兩根,輕巧地立在地板上。「將兩根竹筷分別卡在兩頭下……」我心裡默默念著,手指不受控制地顫抖著,輕捏竹筷的另一頭,在「橋」下緩慢移動著。到了!我的手急忙從底下抽了出來,欣喜地咧開嘴,嘿,成功一小步了!
下一步!抽出四根細長的舊筷子,將其搭在「橋」下,擺好了姿勢與角度。撐!緊接著,僅僅維持住了半秒的寧靜,「橋」再度轟塌而下……
「啊!又塌啦!」我在房間中抓狂般咆哮著。
再度看向手機,同學們發到群里的一座座「竹橋」驕傲而又堅定地立著,彷彿永遠不會倒塌。
再來!我就不信我不行!!!
「老媽,幫忙!」向老媽尋求援助。
「小事一樁!」老媽自信地拍拍胸脯,答應幫我從事「穩橋」的任務。
很快,我又是搭至第二根橫梁了。進軍第四根!繼續搭著,手更加小心地碰觸著竹筷。突然,不知怎回事,筷子橋又是一個咧趄,差點跌碎,多虧了老媽那雙如鷹爪的手及時捏住了橋,這橋才勉強立住。
撐!木橋晃晃悠悠站了起來,又是如決了堤的潮水般倒下,勢不可擋。縱使老媽有回天之力,也是攔不住。
Ⅱ 咸寧的橋
這里是咸寧的萬壽橋,據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萬壽橋是一座典型的咸寧廊橋,橋上蓋有廊亭,青瓦蓋頂,兩側橋身有護欄,牆內置石椅、長凳。昔時,橋頭設有爐灶和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輪流燒茶水,免費供行人飲用。
(同期聲②:咸寧市咸安區桂花鎮居民 劉德壽)
一組蔡駿拍攝現場
(同期③:蔡駿)
咸寧是一個高山、丘陵和平原相交的地區,大自然的造化和歷史的變遷,造就了這里山河湖泊遍布、溝壑溪流縱橫,這河流的縱橫,孕育了風姿萬千的橋梁。橋是這里最基本的交通設施,有了橋,阻礙了的山山水水便聯在了一起。
咸寧素有「千橋之鄉」的美稱,這片神秘的土地有著與橋密不可分的緣份。這里河水清冽、山峰俊秀、語言雅緻、老酒醇厚、村姑美麗、民風古樸,隨便踱進一處石橋,可能會聽到一曲依依呀呀的胡琴,信手拈來一塊斷瓦,或許會翻出一段遺失已久的軼事。
咸寧的橋或大或小、或曲或折,既有拱橋,也有平橋、廊橋,有石橋,也有木橋、竹橋、鐵橋,可謂千姿百態,遍野飛虹,這些橋得天地之靈氣,和山水融為一體,相映成趣,朝暉夕陽,氣象萬千,給這片土地增添了無限的神韻,也給蔡駿他們提供了無盡的創作源泉。
(同期聲④:蔡駿)
拍攝完萬壽橋,蔡駿匆匆趕到另一個拍攝點——劉家橋。
劉家橋是漢皇劉邦同父異母弟弟劉交的第60代後裔劉伯常遷居於此後 、建築繁衍而成的古民居群,已聚族居住4個世紀,被譽為「楚天民俗第一村」。
這里青山環繞、古木參天,村裡的老屋、雕梁鏤扇、樓欄圍核,雖殘破凋敝不堪,仍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
在歷史上,劉家橋世代過著農耕為主的田園生活,這里又是書香門弟,民風淳樸、古風凝重,小村人的生活,猶如一曲江南絲竹的小唱,舒緩有致,平靜如門前流水。
劉家橋廊橋,是一座磚木古廊橋,雖歷盡滄桑,仍巋然不動,跨越於川清水秀的河苔之上,橋前連接的破碎石板古驛站,據說古時可通漢口;過去,這里是通山、江西通行咸寧、漢口的必經之路,昔日曾經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古廊橋已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風雨雨,如今不知可否使人遺夢。
作為一個對光影世界有著執著追求的攝影愛好者,蔡駿熱愛咸寧的橋,許多看起來平平常常的橋,一旦上了他的鏡頭,往往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神韻。
蔡駿在工作之餘,自己還辦了一個網站《咸寧熱線·藝術時空》,他把自己拍的圖片放到網上去,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里的橋,關注這里的橋。
(同期聲⑤:蔡駿)
同蔡駿一樣,生在橋鄉、長在橋鄉的咸寧本土作家劉明恆也是一個對橋懷有深厚情愫的人。
劉明恆的老家就在劉家橋,可以說最美好的童年時光就是在橋下度過的,也許因為這個原因,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就起名為《橋》。
(同期聲⑥:劉明恆)
咸寧的橋數量之多、年代之久,堪稱荊楚一絕。
大橋有大橋的姿態,小橋有小橋的神韻,咸寧的橋多故事也多,或記人、或敘事、或狀物、或寫意……每座橋都有不同的歷史淵源,每座橋都有它的特殊含義。在民間,留下許多咸寧人民建橋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為橋梁家族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霧紗。
(同期聲⑦:劉明恆)
這座橋叫「官埠橋」,為明代末年修建,古代,這條河直通長江,行船十分方便,進出咸寧的物產大多在此聚散,來往咸寧的達官顯貴、騷人墨客都在此登船上岸,故取名「官埠橋」。
官埠橋經歷了幾個朝代的車馬人行,流水沖擊,至今仍完好無損,
古風猶存。
拍攝一座橋,它的美,它的光與影的神韻固然重要,但蔡駿更多的時候關
咸寧,是我的家鄉,最難忘的是家鄉的橋。
咸寧地處長江過湖北留下的一個橢圓型地帶,長江環流於北,幕阜矗立於南,南高北低,高山、丘陵、盆地交錯,溝壑、河流、湖泊密布,多樣型地貌天然組合成奇特的一塊寶地。面對大自然九曲回腸的地域阻隔,咸寧人民把搭橋當作功德之舉,將山山水水用橋聯成通向美好遠方的通途,讓一條條彩虹飛架千山萬壑之間。因此這兒就有了「千橋之鄉」的美稱。
咸寧的橋,或大、或小,或曲、或伸,或古、或今,千姿百態,遍野飛虹,把大自然裝點的格外壯麗奪目。
橋與日月相伴,橋與山水竟美,橋與美德結緣,橋與道路相連。
咸寧共有大小水系70多條,有的急流飛瀑,有的細流潺潺,有的浩瀚如江,如果沒有橋,人們將在水一方,寸步難行。
咸寧多橋,以橋命名的集鎮有46個,如汀泗橋、賀勝橋、趙李橋、楠林橋。自然村有80多個,真可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無橋不成鄉,無橋不成鎮。咸寧的橋數量之多,年代之久,堪稱荊楚一絕。大概是「野人懷土,小草戀山」的緣故吧,咸寧的橋總令我魂牽夢繞。她大橋有大橋的風姿,小橋有小橋的神韻。咸寧的橋多,關於橋的故事也多,或記人、或敘事、或狀物、或寫意,每座橋都有不同的歷史淵源,每座橋都有特殊的含意,他們都寄予了家鄉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
著名的汀泗橋,建於南宋淳佑年間,距今有750多年的歷史。相傳有個名叫丁四的鄉民,住在河邊,靠打草鞋為生。每見到老人小孩過不了河,總是主動前去背他們過河。若遇洪水,只能望河興嘆。他便暗下決心,籌資建橋。他省吃儉用,把賣草鞋的錢積蓄起來,50年後終於把橋修建起來了。為了紀念這位老人,當地村民便把這座橋稱之為汀泗橋。1926年,北洋軍閥吳佩孚在湖南吃了敗仗,潰退汀泗橋,企圖利用一面臨山,三面環水的有利地形,調以重兵與北伐軍決一死戰。北伐軍先頭部隊葉挺獨立團在友軍和咸寧人民的大力協助下,一舉攻克汀泗橋,從此,汀泗橋名揚天下。
大幕山下有座「翠竹橋」,坐落在碧綠掩映的山澗之中,橋頭並列長著兩株挺拔的楠竹。提起翠竹橋還有段美好的傳說:古代有條青龍,為阻止黃龍起水禍害百姓,在天上打起來了,戰死黃龍後自己也死在橋頭。有兄妹倆上山砍柴,發現了死去的青龍,就把它埋了,可兩只龍角露在地面冒血不止。兄妹倆每天擔水洗龍角,一百天後龍有長成兩支大竹筍,然後長成兩根大楠竹,第二年清明,附近就長出了許多竹筍,許多年後咸寧到處就有了楠竹。
濯港上有座石拱橋名叫「女兒橋」,橋頭原有一座古樸挺拔的樓宇。這是咸寧人民為懷念明朝弘冶年間的一位才女錢六姐而修建的。六姐五歲吟詩,七歲對歌,大膽潑辣,不畏權勢,戲弄權貴,深受群眾愛戴。有一年湖北武昌府有位才子來會六姐,出了這么一道怪對:「法泗洲洲流舟水流舟流洲不流」 。六姐想,我們咸寧的橋多,何不以橋為題回應。便想了想說:「咸寧橋橋曬蕎風動蕎動橋不動」。才子聽後非常欽佩。
白沙河上游有座劉家橋,為劉邦之弟劉交的第六十代劉伯常所建,距今有450多年的歷史。獨孔、拱型、累石而成。橋上蓋有廊亭,青瓦蓋頂,兩側橋身用青磚建起兩米高的方孔花格護攔牆,牆內置有長凳。在古代和近代,劉家橋是江西興國、修水一帶,到湖北漢口的主要通道,熱鬧非凡。原來這里只有座獨木橋,劉姓人家為了方便行人修建了這座石拱廊橋,橋東頭為茶亭,免費為行人供水,西頭設有百貨、食品、旅宿等店鋪。現在劉家廊橋依存,古樸典雅,碧蔥蔥,幾株古柳掩映,清悠悠,一脈白泉反照,活潑潑,幾個村童戲水,好一幅誘人的農家風俗畫。正如廊橋上一副對聯所雲:「水秀山青古道縈紆墨第,峰迴路轉小橋飛跨劉家」。讓你感受到她那美麗、奇特、古樸的風姿,和深邃、幽遠、厚重的韻味
高橋境內堰頭張家還保留著一座古老的木樑橋,名叫「福祿橋」。光緒乙未年建,距今已有110年了,石墩、木樑、廊亭,結構完整,古樸遺風,寄託了鄉民對福祿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咸寧的橋梁家族中,還有反映咸寧造紙歷史的「紙廠橋」,有紀念三國古戰場的「馬橋」,有表現中華民族氣質的「龍潭橋」,有盼望海峽兩岸親人早*團聚的「歸來橋「」,有表現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向陽橋」,有惑謝黨和政府關心人民生活的「益民橋」,有祝願老人身心值健康的「萬壽橋」,有記載家庭和睦的「姑嫂橋」,有紀念軍民魚水情的「軍民橋」有反映美好生活追求的「高橋」、「望仙橋」,有記載地形地貌地物的「朱家橋」、「白沙橋」、「石橋」。
在咸寧遺留下來的500多座古橋中,有這樣一個共同性,那就是橋孔全是單數,要麼一孔,要麼三孔,要麼五孔,如此類推。根據河的寬度架設兩孔石拱橋,本來是非常得體的,可古代的建橋工卻有意在兩孔之間的墩台上鑿一個假孔,把雙孔變成三孔。至於古人這樣安排有何用意?還是個謎。
咸寧的橋多,結構樣式也多。有原始的丁步橋和木樑橋,有古老的石樑橋和石拱橋,有簡支梁板式橋,有矩型梁板面橋,有工型梁微彎板橋,有微彎板坦肋拱橋,還有鋼架拱橋、扁殼拱橋和雙曲拱橋等等。而在咸寧的橋梁家族中,採用最多的要數雙曲拱橋了。這種橋,橋型跨度大,主腹拱兩側建有懸半波拱眉,橋跨河中,空腹玲瓏,造型十分精美,宛如雨後彩虹。
在歷史的長河中,建國五十七年,雖彈指一揮間,咸寧人民繼承了祖先積德行善的美德,建橋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咸寧人民逢山開路,遇水建橋,在這塊山水旖旎的土地上新架起橋梁800餘座,形成了內連荊楚,外接全國的交通網路,咸寧也由此踏上奔向小康生活的陽光大道。
淦河,是咸寧境內三大水系之一,曲曲彎彎,閃閃亮亮,從大幕山南麓出發,穿過幽深的歷史,越谷走澗,傍山跨野,一路歡歌,一瀉千里。河床上橫跨橋梁50餘座,其中古代廊橋就有8座。這里有明代建的桃坪橋(廊橋),高升橋(廊橋)、白沙橋(廊橋)、劉家橋(廊橋),有清代建的白泉橋、萬壽橋(廊橋),有民國建的玉鳳橋、朱家橋,有建國後五、六十年代建的石城橋、溫泉一號橋,有七十年代建的溫泉二號橋、三號橋,有八十年代建的雙鶴橋、西河二橋,有九十年代建的溫泉四號橋、龍潭大橋,有跨入新世紀建的京珠高速公路河背大橋。這里有古老的石拱橋、石樑橋,有矩形梁板面橋、工型梁微彎板橋,有鋼架拱橋、扁殼拱橋,有雙曲拱橋和鋼筋水泥現澆巨梁橋……淦河,就像一座橋梁的博物館,真實地記錄著咸寧的前天、昨天和今天。千百年來,咸寧的橋,經歷了多少滄桑歲月,經歷了多少風雨磨礪,他們總是堅韌地弓起赤裸裸的脊背,默默地承受看古往今來的鐵蹄與車輪,深情地接待著東來西往的匆匆行人,送迎走南闖北的家鄉遊子。
咸寧的橋,是很美的,無論是古風猶存的古代橋,還是雄偉挺拔的現代橋。他的美,在於那種外在的陽鋼之美,這種陽鋼之美,與潺潺流水的柔韌之美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他的美,在於那種粗獷淳樸的內在之美,這種內在之美,蘊含了咸寧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於是這種美,便成了美的音符,美的旋律,給人帶來美的愉悅,美的享受。
Ⅲ 描寫廊橋的優美句子
(1)它那獨特的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進廊橋,印入眼簾的不僅是廊橋的古風古韻。還有年過花甲的老人們休閑娛樂的情景,更有那青年的男男女女們路過的身影……橋相映成趣,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啊!這不正是壽寧人民和諧、發展、充滿生機的象徵嗎?
(2)我的學校不僅教學好,就連大門也很有特色,學校的大門是一座廊橋,廊橋大約六、七米長,成拱形,是連接兩座教學樓的走廊。走到廊橋上,可以看見學校的水池,水池裡有噴泉,每天我們來到學校,噴泉一齊噴出,有的像花,有的像水簾,像是在鼓勵大家,新的一天要好好學習。
(3)山水邊城,廊橋之鄉——壽寧,是我的家鄉。她雖然是福建省東北部的一個山區縣,但是她擁有許多木拱廊橋。每一座廊橋都是壽寧人民勞動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每一座廊橋都展示了壽寧人民質朴、勤勞的精神。
(4)陰平廊橋是到青溪古鎮的一座古樸典雅,雕花精湛的木式長廊。人們站在橋上傾聽著河水那變幻著曲調的歌,思考河水奮斗不止的腳步聲,遙望山上蔥郁的樹林,享受著廊橋上拂過的一絲絲柔和的微風,如入仙境一般,頓時感到心曠神怡。
Ⅳ 大理古城旅遊有哪些值得拍照打卡的地方呢
廊橋、周城扎染、水裡的樹、理想生活咖啡廳、雲天海月海景客棧等都是人們去大理古城旅遊時,值得拍照打卡的好地方,這些地方能展示大理古城的不同特色,也能拍出特別唯美的照片,能給人們的大理之行留下美好的印象。
四、雲天海月海景客棧
雲天海月海景客棧是一個網紅打卡景點,也是人們去雲南大理旅遊的時候,最應該拍照打卡的好地方,這個景點位於洱海上,那裡放置了水床和鞦韆,遊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角度拍攝漂亮的照片,在那裡拍出的照片和視頻都特別漂亮,不過在這個景點拍照打卡需要消費,最起碼要購買那裡的下午茶,也可以選擇直接入住這個客棧,那樣會有更多的時間拍照。
Ⅳ 全國各省會的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最好有圖片)
1、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標志性建築--澳門大三巴牌坊,為1637年竣工的聖保羅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
2、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標志性建築--香港中銀大廈,世界第五高建築物;
3、廣東省的標志性建築--廣州中信廣場;
4、安徽省的標志性建築--合肥古教弩台;政務大樓;
5、江蘇省的標志性建築--南京玄武門 玄武門是古城南京的一處古城門;
6、湖南省的標志性建築--長沙嶽麓書院,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7、雲南省的標志性建築--昆明東寺塔,又名慧光寺塔;
8、四川省的標志性建築--成都廊橋,取「天上鵲橋,地上廊橋」之意命名;
9、山西省的標志性建築--太原雙塔寺,位於太原市城區東南方向;
10、內蒙古自治區的標志性建築--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建於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至1735年),原為慈燈寺(俗稱五塔寺)內的一幢建築;
11、吉林省的標志性建築--長春南湖四亭;
12、遼寧省的標志性建築--沈陽故宮 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
13、山東省的標志性建築--濟南泉城廣場;
14、河南省的標志性建築--鄭州二·七紀念塔,是紀念二七工人大罷工而建;
15、貴州的標志性建築--貴陽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16、福建的標志性建築--福州白塔,白塔又名定光多寶塔,立在於山之麓;
17、湖北省的標志性建築--武漢黃鶴樓;
18、甘肅省的標志性建築--蘭州中山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1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標志性建築--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
20、河北省的標志性建築--石家莊藝術中心;
21、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標志性建築--銀川鼓樓,又稱十字鼓樓,四鼓樓;
22、海南省的標志性建築--海口世紀大橋;
23、青海省的標志性建築--西寧東關清真大寺;
24、西藏自治區的標志性建築--拉薩布達拉宮;
25、浙江省的標志性建築--杭州雷峰塔;
26、陝西的標志性建築--西安鍾樓;
27、江西省的標志性建築--南昌滕王閣 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的滕王閣;
28、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標志性建築--南寧國際會展中心
29、台灣省的標志性建築--台北101大樓,原名台北國際金融中心(Taipei Financial Center);
30、黑龍江省的標志性建築--哈爾濱索非亞教堂;
31、重慶市的標志性建築--解放碑,1950年,劉伯承題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
32、天津市的標志性建築--天塔 天津廣播電視塔;塔身高415.2;
33、上海市的標志性建築--東方明珠塔、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
34、北京市的標志性建築--天安門、鳥巢
Ⅵ 關於橋的資料與圖片
答復共 3 條中國十大名橋
盧溝橋 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10千米。建於1189年,是一座聯拱石橋,長約265米,有24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洲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
五亭橋 位於楊州瘦西湖內。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橋身為拱卷形,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間的廊相連。
安平橋 位於福建晉江安海鎮。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六角五層磚構宋塔一座,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趙州橋 位於河北趙縣的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模仿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十字橋 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
風雨橋 位於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林溪河上。為石墩木面瓦頂結構。橋上建塔形樓亭5座,可避風雨。整座橋梁不用一根鐵釘,精緻牢固。
鐵索橋 位於四川瀘定縣的大渡河上。全長136米,寬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系在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其中9根並排著的鐵鏈上面鋪有木板,就是橋面,另外各2根在橋面兩側,就是扶手。每根鐵鏈重約2000千克。
五音橋 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橋面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能發出奇妙的聲音。
玉帶橋 位於北京頤和園。用白石建成,拱圈為蛋尖形,橋面呈雙向反彎曲。橋身用漢白玉雕砌,兩側雕刻精美的白色欄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島」美稱。
回答者:花花的美麗世界 - 進士出身 九級 10-18 20:11
我說下蘇州的覓渡橋、滅渡橋吧
似乎杜甫有「覓渡」詩雲雲
古舊、斑駁,位於蘇州南護城河的拐角,最秀麗的沿河風光帶。
上周為新聞攝影實踐,照了些許照片,若眼見為實,我再發於你。
我十分愛這座橋,為它的名字,他的歷史,他的氛圍,故希望閣下也能喜歡。
Ⅶ 廊橋遺夢劇照
恩,這里可以給你幾張照片
http://dayingyuan.com/images/uploadimg/2008341332898306.jpg
http://travel.dahangzhou.com/fengjing/294/10.htm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0%C8%C7%C5%D2%C5%C3%CE&in=30403&cl=2&cm=1&sc=0&lm=-1&pn=5&rn=1&di=1656488092&ln=2000
Ⅷ 婺源彩虹橋的橋身有多長
婺源彩虹橋的橋身有105米。
婺源彩虹橋,建於南宋(1127-1279年),橋身宛若一道跨越時空的彩虹,全長140米(橋身105米),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設計最為科學的一座古廊橋,不僅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是國務院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婺源彩虹橋位於江西省婺源縣清華鎮,是婺源有一種頗有特色的橋,也被稱作廊橋,所謂廊橋就是一種帶頂的橋,這種橋不僅造型優美,最關鍵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腳。
彩虹橋橋面寬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彩虹橋周圍景色優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這里稍作休憩,瀏覽四周風光,會讓人深深體驗到婺源之美。
(8)廊橋唯美真實圖片擴展閱讀
江西婺源800年彩虹橋被洪水沖斷
7月8日晚間,一則「江西婺源縣清華鎮彩虹橋被洪水沖坍塌」的消息在網路流傳,引發眾多網友關注,這座有著八百年歷史之久的橋梁也牽動著社會各界和無數網友的心。
根據網友發布的圖片顯示,婺源縣彩虹橋有部分坍塌,一側橋面被沖毀,有一個橋墩也有部分損毀。對此,網友惋惜不已。
7月9日7時,婺源旅遊景區官方微博回應,「只是部分橋面受損了,故事和歷史都刻在橋墩里,洪峰退去後他依然堅挺。」並配有一張彩虹橋部分橋面受損的圖片。
7月9日,記者撥通了婺源縣清華鎮政府電話,一名工作人員介紹,「只是部分橋面受損,橋墩基本保存完好,天氣好了之後會進行修繕。目前水位已經下降了一些,現在也沒有下雨。」
Ⅸ 閶門怎麼樣
2012年7月25日,從渡僧橋下就看到閶門了,很雄偉,我還真不知道呢,拍下了閶門廊橋,非常漂亮,上傳在山塘老街的圖片冊內了。閶門廊橋很美,走過廊橋才看到閶門二個金色大字,閶門上還飄著茶字大旗,看來是能上樓俯瞰七里山塘的好地方,還能喝茶休息,有空一定得爬上去兜兜。這是條通往虎丘之路,我去過2次虎丘,為何沒看到閶門呢,也許是車子一刷就過,很容易忘記或沒看到,還是得兜兜才能看到很多美景哦。網路搜搜,閶門的故事很長很長。在閶門廊橋上看到的二邊美景一定要去兜兜的,我也不知我是在閶門外還是閶門內,廊橋以前是吊橋,能放下以抵禦外來者,那麼我想我還是在閶門外,穿過閶門又是另外一個老街了。蘇州真的好大哦。附美圖1張。
Ⅹ 橋的資料和圖片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