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紙的發明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搜索楓樹葉的圖片 2025-08-08 17:14:52

紙的發明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20 14:42:09

⑴ 紙是誰發明的

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

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2世紀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

(1)紙的發明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造紙術的傳播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韓國湖岩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

明屠隆在《考槃餘事》中談到高麗紙時說:「以綿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朝鮮制皮紙時,基本上沿用中國技術,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采購,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

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及傳播

⑵ 紙文化與紙藝術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紙文化與紙藝術》課程的主要內容:

1、介紹了紙的定義,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紙的分類、用途、製作工藝,特別是播放了關於宣紙的視。

2、介紹了紙文化定義以及傳統紙文化的分類、發展、製作、用途、寓意、起源,播放相關視頻和展示。

3、介紹了紙藝術的定義、分類、發展、用途、製作,並展示了許多視頻和圖片。

(2)紙的發明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傳統紙文化包括:年畫、春聯、紙燈籠 紙風箏、 紙臉譜、扇畫面、皮影、剪紙、油紙傘、紙織畫、紙雕、折紙。

1、剪紙 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並在他們自己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樣式。剪紙的紋樣大致可以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還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現代器物兩類,共計11類。

以用途分類:裝飾類、俗信類、稿模類、設計類。根據寓意可分為:納吉、祝福、怯邪、除惡、勸勉、警戒、趣味等七類。它生存於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簡直生動形象,充滿樂趣。

2、折紙 又稱「工藝折紙」,是一種以紙張折成各種不同形狀的藝術活動。折紙發源於中國,日本發展。折紙分類色彩各異的「折紙」 雙面彩色的折紙、暈色的折紙、.網眼類的折紙、具有金屬光澤的「折紙、刷質感的「折紙」折紙漫漫發展成不只是兒童的玩具。也是一種有益身的心、開發智力和思維的活動。

3、年畫 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按印製工藝分,可分為木板年畫、水彩年畫、撲灰年畫、膠印年畫。

按著色層次分,可分為單色年畫、黑白年畫、彩色年畫。按年代長度分,可分為古代年畫、近代年畫、當代年畫。按國家地區分,可分為中國年畫、西洋年畫。按年度月份分,可分為年度年畫、月份年畫。

年畫的出產地,一向分成兩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的寒亭;南方是在四川的綿竹年畫以及蘇州桃花塢和廣東的佛山。

⑶ 紙的發明歷史是怎麼樣的

早在西漢時期就發明了紙張,當時的紙張質量較差,不能用於書寫。到了西漢後期,紙張的質量才有提高。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早期紙的使用

西漢勞動人民所造的紙並經過東漢的蔡倫改進以後,已經能滿足書寫的要求。對於蔡倫來說,改進的目的就是用來取代木牘、竹簡、縑帛等書寫、記錄文字的材料,由於紙質輕,價格低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東漢末年,山東人左伯,就是一個以造紙精美而聞名,當時的書法家都十分推崇左伯的紙,這就是說,在東漢末年,造紙技術大大提高。公元2世紀4世紀,是竹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期,由於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寫字用的材料,其使用的比列也越來越大,在這個時期,紙張已成為文人不可缺少的寫字材料。總之,在紙張得到廣泛應用之後,使書寫材料重量大大地減輕,從而完全取代了過去的寫字材料。

⑷ 紙的發明😳小報要畫什麼

可以放上紙的發明歷史的插畫,從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開始,包括紙張的材料構成,發明的艱辛過程以及它的對文化傳播的巨大意義,再網上搜索些紙張每個時期的更新過程,配上不同時期紙紙張的進化過程。

⑸ 紙 是怎麼發明的 怎麼做出來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⑹ 紙的發明史


紙是我們可敬的蔡倫老祖宗發明的。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五代造紙業仍繼續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到了明清,造紙業又興旺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如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印花圖繪染色花紙等,紙的製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絕倫的地步。 造紙的過程)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紙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6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⑺ 最初的紙是什麼樣的呢紙是誰發明的了解一下紙的演變經歷有哪些過程,簡要的寫一些

前面是演變,後面隨便是 古代書籍
中國文字的形態及其演變

1、上古初民所採用的原始記事方式有:結繩、木刻、圖畫,以及在器物上劃刻,用以幫助記憶、交流思想。

2、隨著一些符號的反復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記事方法中的經驗的積累,文字因此孕育而生。

大約在距今4500年左右,出現了文字。

3、漢字的組字方法及規律有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指事是指用點、劃來指出人或物的動作、狀態或位置,是一種抽象的描繪;會意即組合兩個以上已有之字,表達新的意思。現代漢字中,形聲字佔80% 以上。

4、漢字形態的演變:最初的造字過程是觀物取象的過程。

5、漢字由圖畫文字發展而來,漢字的發展史又是圖畫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徵逐漸退化的歷史。

這種退化不是要將漢字發展成為一堆純粹假定性的符號,而是要使漢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適應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漢字數千年的發展過程,是其與生俱來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

6、漢字邏輯框架的核心是表意。在漢字的表意功能不斷完善中,漢字的結構形態無論在歷時層面還是共時層面都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從歷時層面來說,漢字的文化形態經歷了一個不斷符號化的嬗變過程。

7、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屬於比較成熟了的中國文字,具備象形、指事等多種造字法,並大量使用假借字;但還保留著種種圖畫文字的胎跡;與圖畫文字相比,其象形字部分已經線條化、輪廓化、特徵化了,尤其是其用形與聲的互注發展漢字的表意功能,使漢字能適應日常交際中大量新概念、新語匯的形成。

8、金文是周代的文字。其在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太大的不同。

9、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地方勢力和地方文化對漢字作了種種改造,或分化、或繁化、或簡化,但漢字的發展歷程並沒有中斷,作為漢字發展主流的秦系文字出現了直線化、筆畫化的趨勢。

10、小篆化是秦統一後的文字,字形簡化,形體固定,異體字減少,合文淘汰。

11、隸書孕育於秦漢之際,其產生是漢字形態的巨變。因為此前的漢字都以曲線構形以象實物之形,小篆的象形表意作用仍很突出;隸書將圓潤的線條改為方折的筆畫,使漢字的書寫徹底擺脫了描繪而成為符號的書寫。隸書還大大簡化了漢字的形符。當然隸書並沒有改變漢字象形表意的性質,只不過是使這一手段簡化了而已。

12、文字只有便於書寫,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文字改革的迫切原望,來自於下層的人民。

13、楷書孕育於漢末和南北朝時期。

1、論述題:漢字形態的演變。(包括要點4、5、6.再加:漢字數千年的發展過程,是其與生俱來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世界上許多文字都曾經歷過圖畫文字的階段,後來多走上了以字母記音的發展道路,成為語言符號。但漢字卻把它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態發展、保存了下來)

第三節 中國古代書籍形態的演變

1、金刻是指刻在銅器上的銘文,它是最早的書籍形式之一。銘文的內容以宣揚周王功德、記載重要事件為主。

2、石刻是指刻在石頭上的碑文。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時的石鼓文,其內容都是四言詩。

石刻最大的書籍功能在於石經的刻制,起始於漢平帝年間,此後歷代都有。主要功能是校訂經典。唐以後,這一功能趨弱。

3、簡策,是上古時代書籍的另一種形態。簡就是一竹片,策就是用牛皮或線將多片編連起來的竹書。

4、帛書產生於春秋戰國之交,帛是一種絲織品。東漢時廣泛運用。

5、紙,早在西漢初年就有發明,擴大生產是在東漢的蔡倫改進、推廣之後。到兩晉南北朝時,紙寫本盛行。在唐以前,寫本的形式是卷軸。

6、雕版印刷起於中唐,最初是從印刷歷書和佛經開始的。敦煌發現的金剛經是我國發現最古的印刷實物。唐五代後,雕版印刷開始規模化。並逐步形成了官刻、坊刻、私制並行的盛況。此後,刻書成為歷代朝野一項重要的工作。北宋仁宗時期畢升發明了泥活字版。宋刻本和元刻本都極其珍貴。

7、《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手鈔本。

8、中國書籍的演變以獨具傳統的物質形態發揮著漢字的文化傳播、承繼功能。漢字的典籍形態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

⑻ 誰發明的紙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

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在史籍里,早在蔡倫以前,也有一些關於紙的記載。如《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壏帝。

漢武帝大怒。此事發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書·趙皇後傳》記載: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要害死後宮女官曹偉能,就派人送去毒葯和一封「赫蹄書」,逼曹偉能自殺。據東漢人應劭解釋,「赫蹄」即「薄小紙也」(後來稱為絲棉紙)。

再如《後漢書·賈逵傳》說,公元76年漢章帝令賈逵選二十人教以《左氏傳》,並「給簡、紙經傳各一通「。以上有關紙的文獻記載,都早於公元105年,即蔡倫向漢和帝獻紙那一年。

造紙影響:

中國絲也傳進了印度。最早的記錄是在印度的古書中找到的。在印度政治家、哲學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論》(又譯《治國安邦術》)一書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國的成捆的絲」。

考底利耶據說生於公元前四世紀,是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建於公元前321年,約公元前187年為巽加王朝所取代)月擴大王的侍臣。這說明,最晚在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絲便已輸入印度。

另外,從梵文的許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對蠶絲的認識要比希臘人和羅馬人准確得多,因為他們知道絲是蟲子吐的,絲是繭(舊n)抽成的。

在絲傳入印度之前,古代印度人民的衣料只有棉衣、羊毛、鹿皮等。印度古代可能有野蠶絲,但一直到唐代,絲還很少被採用。

中國絲的傳入給古代印度人民增添了新的衣服材料。到了宋代,靠近兩國通商口岸一帶的印度人,已經可以穿絲制衣服了。當然,古代中國輸入印度的不只是絲織品,而且也有生絲,印度人再把生絲染色加工織成綾、羅。錦、絹。印度綢薄如蟬翼,精美異常。

除了絲之外,古代中國傳入印度且對印度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還有紙和造紙術。在古代印度,書寫材料有時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燁樹皮和貝葉。

在梵文古典著作里常會見到「白樺樹皮」這個字,最初是書寫材料的意思,中國紙輸入後,人們便用這個字來稱呼紙,可見樺樹皮應用之廣;貝葉是一種棕櫚樹葉,大而且長,古代印度人在樹葉上面寫字、抄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