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冬至紅豆糯米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搜索楓樹葉的圖片 2025-08-08 17:14:52

冬至紅豆糯米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20 03:34:00

❶ 冬至為什麼要吃糯米飯

原因:

習俗得來。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再者,南方濕熱,糯米油脂豐富卻容易膩,不太適合在炎熱的天氣食用。糯米又有暖胃及補中益氣的效用,在寒冷的冬天就特別受歡迎。花生、臘腸、臘肉、蝦米是配糯米飯最常見的材料。很多家庭都喜歡用電飯煲來煮糯米飯。

(1)冬至紅豆糯米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吃糯米的禁忌:

1、濕熱痰火偏盛之人

凡發熱、咳嗽痰黃、黃疸、腹脹之人忌食;發熱時患者的胃腸道處於相對抑制狀態,因此應吃些流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

2、病後消化力弱者

糯米黏膩,若作糕餅,更難消化,病後消化力弱者忌食糯米糕餅,此時患者食慾雖有好轉,但消化功能仍然較弱,過量食用糯米不利於康復。

3、糖尿病人

因為糖尿病患者是對糖的代謝不正常,忌食多糖食物,而米飯在體內即水解成葡萄糖,尤其是糯米食品,含糖量更高,故當忌食之。

人民健康網-大寒養生離不開糯米

❷ 飲食風俗 各地冬至吃什麼.ppt

北方冬至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後來,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區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穀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江南水鄉冬至節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
舊時上海,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面團,裡麵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中華大地上的各種冬至飲食風俗至今依然廣為流傳,足以見這一天對於百姓農耕勞作以及生活作息帶來的重要影響。的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至,在此之後又有小寒、大寒和數九接踵而至,預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因此從冬至之後冬季要多注意保暖,在飲食上也要多食溫熱食物,增強禦寒能力。

❸ 冬至吃赤豆糯米飯的含義

含義:

討一個平安驅鬼迎新年的含義。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再者,南方濕熱,糯米油脂豐富卻容易膩,不太適合在炎熱的天氣食用。糯米又有暖胃及補中益氣的效用,在寒冷的冬天就特別受歡迎。花生、臘腸、臘肉、蝦米是配糯米飯最常見的材料。很多家庭都喜歡用電飯煲來煮糯米飯。

(3)冬至紅豆糯米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糯米的飲食功效:

糯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食慾減少、泄瀉和氣虛引起的汗虛、氣短無力、妊娠腹墜脹等症。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及澱粉等,為溫補強壯品。其中所含澱粉為支鏈澱粉,所以在腸胃中難以消化水解。

人民健康網-健脾養胃糯米飯

❹ 吃赤豆糯米飯是冬至的習俗

南方人冬至有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此習俗來源於民間傳說。據說上古時期有個叫共工氏的人,此人生有一子,這個兒子每日魚肉百姓,惡貫滿盈,終於在冬至那一天死了。可沒想到的是,他竟然變成了疫鬼,繼續殘害百姓。這疫鬼最怕赤豆和糯米,於是人們便在冬至這天吃赤豆糯米飯,以此趨避疫鬼,防止災禍。演變到後來,南方很多地區不僅會在冬至這天吃赤豆糯米飯,還會用糯米飯包裹各種肉類當作祭品來祭祀祖先。

❺ 有哪些用糯米做的特色美食,讓你至今念念不忘

糯米香飯,小時候總是鬧著要媽媽做這個糯米飯,小小的肚子都能吃上兩三碗,把糯米先泡水兩小時,然後用高壓鍋蒸熟,把瘦肉絲、野菌干、蒜蓉和胡蘿卜一起下鍋炒熟,糍粑豆乾。用糯米浸泡一定時間,上火蒸熟,利用人工反復舂制而成糍粑,再將裝有特製配料的豆乾包入糍粑,就成為了有名的美食——糍粑豆乾。最有特色的美食就是豆包心,它是用糯米跟紅豆一起製作而成的,糯米上鍋蒸好,然後揉碎做成糍粑,中間包著紅豆,然後用油炸香,吃起來非常的香,可以說是每次回家必吃的美。

粘豆包製做繁瑣,只有每年農閑的時候才有工夫製作。把新的大黃米用水淘洗幾遍淋干碾成黃米面,再把黃米面用水活好發酵。豆餡是用花雲豆或紅小豆煮好壓碎攥成豆餡,用發酵好的黃我們老家喜歡用糯米做的能糍粑,非常好吃。首先把糯米像煮飯一樣,但是裡面放點鹽,煮熟稍微軟和一點。然後用手搓成小餅,蛋清蛋黃分開,粘上雞蛋黃,在鍋里煎兩邊微黃把蒸好的糯米飯放在打糍粑的石頭容器裡面,用兩根木棒加上兩個年輕力壯的小子把糯米飯打成糍粑。

❻ 冬至節傳統美食有哪些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宜少量多餐。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餛飩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❼ 冬至人們要吃的食物是什麼

人們在冬至要吃的食物,北方嘛是餃子,南方是吃湯圓,南北方各地的習俗有的不一樣啦。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源於紀念醫聖張仲景,每年冬至節氣時,家家戶戶都要煮餃子吃,餃子的餡包的各式各樣的口味。

冬至吃餃子湯圓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也是節氣中比較受老百姓重視的一個日子。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湯圓有著「團圓」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如今在全國都十分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話,在現代里今天冬至吃餃子雖然是為了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為了一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卜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❽ 冬至日吃糯米飯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8)冬至紅豆糯米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冬至相關

作為我國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點,冬至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也意味進入「數九寒天」。

古代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這一天是個吉祥喜慶的日子,預示否極泰來,時來運轉,值得慶賀,因此,冬至又稱「冬節」「亞歲」「一陽節」等。

冬至後即開始「數九」,俗稱「交九」,意味進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❾ 中國傳統節日由來的冬至之三——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