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失去了的書桌解析
總分總 開始就介紹了 桌子的樣子和為什麼成那樣了 中間幾段寫了在書桌上發生了一些令人難忘的事
最好又寫了 自己如何喜歡和愛護與不舍 書桌 以滿懷深情的筆觸,敘述了自己和小桌之間的快樂、幸福以及憂愁、愧侮的往事,雖然時光流轉,小桌也在地震中毀於一旦,但是小桌以及有小桌陪伴的那些美好歲月,成為永遠的回己,叫人難以忘懷」。;
⑵ 有關名人讀書積累的素材
1、呂蒙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的大將卻不愛讀書。於是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大將軍了,一定要多讀讀書。」呂蒙便開始讀書。一次,他讀到孫臏用「減灶計」誘使龐涓輕敵,最後打敗龐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開。於是,呂蒙逐漸愛上了讀書。
幾年下來,呂蒙的軍事才能大有長進。孫權大為高興,就讓呂蒙擔任了大都督,統領全國兵馬。
2、顧炎武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他學識淵博是當之無愧的一大名儒。顧炎武從小就勤奮學習,對待學問非常認真。長大後,每當外出旅行時,他都用馬或騾子馱著沉甸甸的書,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3、路溫舒
路溫舒幼年時家裡非常貧窮,靠放羊為生。他雖買不起書,卻從別人那裡借書來看。可借閱的書總是要歸還的,路溫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冊書帶在身邊,一邊放羊一邊讀書,那該多好啊。
有一天,路溫舒去放羊,發現蒲草的葉子很寬。他靈機一動,心想:蒲草的葉子很寬,把它們編成席子,不就可以用來寫字?於是,他趁著放羊的借來的書抄在編好的席上。通過這種方法,他積累了很多知識,成為西漢有名的法官。
4、匡衡
古時候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其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5、車胤
車胤從小勤奮好學,但家裡窮困,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一到晚上,車胤就不能讀書。一個夏夜,草叢里的螢火蟲引起了車胤的注意,小蟲子的亮光多像燈光呀!於是,他把螢火蟲裝到紗製得口袋裡,就是一盞小小的燈。車胤拿著這盞「燈」,高興地進屋讀書去了。就這樣,車胤經歷長年累月的苦讀,終於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⑶ 桌面壁紙--卡通黑色,內有書櫃和書桌
我有
想要更大的情留下聯系方式
我給你的鏈接裡面是個壓縮包,包含了這兩張圖片,你可以看看。
⑷ 桌子怎麼畫大全
⑸ 馮驥才的書桌分為幾部分
分為5部分。
1-6段
描寫書桌又窄又矮,破舊不堪。
7-19段
兒時與書桌為伴的時光,童年趣事。
20-23段
我埋怨桌子,可桌子卻默默地看著我,一心一意地跟隨著我。
24-26段
我漸漸喜歡上我的桌子。
27-32段
桌子在地震中保護了我的兒子,桌子卻碎了,對舊桌子很是不舍。
本文中「書桌」的作用和內涵。
①書桌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是文章標題,是全文故事的載體。
②書桌是一種象徵,它的斑駁象徵個人和民族曲折而復雜的過往。
③書桌是一塊石碑,刻錄「我」過去的生活;見證「我」的快樂和幸福、憂愁和不幸、成長與創傷。
④書桌代表一種思考,表達對過去生活的回顧和反思。
⑤書桌是一份情感,寄寓一個人對酸甜苦辣的過往的無法割捨之情。
⑹ 失去了的書桌的作品原文
我有張小小的書桌。它又窄又矮,破舊極了。在外人眼裡簡直不成樣子。上邊的漆成片地剝落下來,殘余的漆色變得晦黯發黑,連我自己都認不準它最初是什麼顏色。桌面又滿是劃痕、硬傷,還有熱水杯燙成的一個個套起來的深深淺淺的白圈兒。別看它這份模樣,三十年來,卻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間透進光來的地方。我搬過幾次家,換過幾件傢具,但從來沒有想到處理掉它……
記憶里,幼時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兒的珠子。這珠子卻在記憶的深井的底兒滴溜溜、閃閃發光地打轉,很難抓住它們——
我把「人「字總誤寫成「入」字,就在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乾彈弓子用的小泥球兒,就在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釘釘子,就在這桌上吧!
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進往昔歲月中的童年生活。為此,我為此,我很少用濕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學四年級時。我前排坐著一個女同學,十分瘦弱。她年齡與我一般大,個子卻比我矮一頭。兩條短短的黃辮兒,簡直是兩根麻繩頭。一天,上語文課,我沒聽講,卻悄悄把眼前的兩條黃辮子拴在這女同學的椅子背兒上。正巧老師叫她回答問題,她一起身,拴住的辮子扯得她頭痛得大叫。我的語文老師姓李,瘦削的臉滿是黑胡茬,連臉頰上都是。一副黑邊的近視鏡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頭次見到他時以為他挺凶,其實他溫和極了。他對我們調皮的忍耐限度比別的老師都大。但不知為什麼,那天他好厲害,把我一把拉到課堂前,叫我伸出雙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氣呢!氣呼呼地直喘,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了,只指著門瞪圓眼對我吼道:「走!快走!」我離開了課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沒什麼,但當眾挨打受罰,我的自尊心受不了。於是,我眼淚汪汪地在桌上寫了「李老師是狗!」幾個字。我寫得那麼痛快和解氣,好像這幾個字給我報了什麼仇似的。這幾個字就相當威風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長時間。
在表的滴答聲中,在上下課的鈴聲中,在雨和雪輪番交替地敲打窗子聲中,我長大起來。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幾個字卻不那麼神氣了。反而怕被人瞧見,似乎成了一種不光彩、甚至是恥辱的污跡,我帶著一種說不清是對李老師,還是對長大後再也遇不到的那個瘦弱的女同學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兒蘸些水使勁把這幾個字抹下去。
真奇怪!字兒抹掉了,好像心裡干凈了一些。
有一天我畫畫。畫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畫紙垂到桌下,先畫鋪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畫得差不多時,再拉上紙來畫另一半。這樣就很難照顧到畫面的整體感,我畫得那麼別扭,真急了,止不住憤憤地罵道:
「真該死,這破桌子!
它聽著,不吭一聲。等我畫好了畫兒,張掛起來;畫面卻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這樣與我為伴,好像我不拋掉它,它就一心而從無二意地跟隨著我。
我過去的生活的一切,無論是快樂和幸福的,還是憂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也會無聲地提醒我。
它就擺在我窗前。從窗子透進的光籠罩著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樹的樹冠。這樹冠搖曳婆娑的影子總是和陽光一起投照在我這小小的桌面上。
每當這樹冠的枝影間滿是小小的黑點點時,那是春天;黑點點兒則是大槐樹初發的芽豆豆。這期間,偶爾還有一種俗名叫做綠葉兒的候鳥,在枝間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現在桌面上。夏天來了,樹影日濃,漸漸變成一塊蔭涼,密密實實地遮蓋住我的小桌。等到這塊厚厚的蔭涼破碎了,透現出一些晃動著的陽光的斑點兒時,秋風還會把一兩片變黃的葉子吹進窗;像幾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這如同無風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隨後該關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氣。那片葉無存、光禿禿、只剩下枝丫的樹影,便像一張朦朧模糊的大網,把我的小桌罩住……
我終於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落下來的屋頂把它壓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給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為我獻出了一切哪!等我從廢墟中把它找出來,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條和木塊了。我請來一位能乾的木匠,想把它復原。木匠師傅瞅著它,抽著煙,最後搖了搖頭。並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顯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圖--又不是復原一件碎損的稀世古物。
它就這樣在我的生活中沒了。
我因此感到隱隱的憂傷。不由得想起幾句話,卻想不起是誰說的了:
「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過去的,也叫人割捨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漸漸能化為深沉的詩。」
⑺ 看圖寫話圖片大全我們換新桌子了
今天下午,我們班要換新桌了,我心裡就像吃了蜜一樣甜.
老師一來,就對我們說:"快把書包收拾好,我們要去搬桌子了."我們聽了很快就把書包收拾好了.來到新桌椅旁,我驚呆了:哇!真漂亮啊!一張張桌子整整齊齊地排在那裡,鮮艷奪目.這時老師又說:"男生搬桌子,女生搬椅子,好不好?"大家開心地說:"好呀!"想到即將成為這些課桌的小主人,我迫不及待地沖了上去搬起來.誰知桌子像一個胖娃娃,我抱也抱不動它.於是,我就把桌子倒過來,抓著橫條拿.咦,這個辦法很靈,我只要輕輕一拿就可以走了.再看看大夥都忙得不亦樂乎呢!最後,新桌椅全都被我們搬到了教室里.
看著這一張張新課桌,我情不自禁地想:課桌是我們的好朋友,大家一定要好好愛護它們!
⑻ 要一張以書桌上的書為素材的圖片做頭像,要動漫的,有嗎
動漫收集愛好者==
⑼ 水粉畫書桌一角大全
水粉畫是使用水調合粉質顏料繪制而成的一種畫,其表現特點為處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間,色彩可以在畫面上產生艷麗、柔潤、明亮、渾厚等藝術效果。
含粉對水色流暢的活動性會產生一定限制。水粉畫在濕的時候,顏色的飽和度很高,干後則由於粉的作用及顏色失去光澤,飽和度大幅度降低,這就是它顏色純度的局限性。
顏色過多混合會使顏色變得骯臟,因此水粉畫和水彩畫一樣,不適合製作大幅作品,但水粉畫比水彩畫顏色顯得厚重,可以表現一些更有內容的題材,比起油畫色彩更鮮亮。
雖然沒有油畫真實,但更浪漫,所以多用水粉畫的形式製作宣傳畫和電影海報、招貼、商品包裝、廣告、書籍封面設計等。
(9)憂愁書桌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由於各種類型的筆都可以用來做水粉畫,因此水粉畫的用筆技巧是異常豐富的。並且是在借鑒油畫。國畫和水彩畫筆法的過程中,不斷加以發展的。水粉畫中常見的筆法。
「平筆法」——筆跡隱蔽。畫面色層平整;
「散除法」——筆跡顯露,但色層厚薄變化不顯著;
「厚除法」——色層錯綜重疊,用色較厚、厚薄相間;
「點彩法」——利用光色的空間、初覺混合原理,用密集的小筆觸(色點)塑造形象。
⑽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馮驥才的《書桌》的內容
《書桌》主要講了馮驥才老先生有一張很舊很舊的書桌,上面的把手已經換了好幾次了,上面也有好幾道印痕,有指甲劃得;有鉛筆畫的……三十年後,這張桌子已經沒法再用了,可是,馮驥才老先生不但沒有扔掉它,反而把它像寶貝一樣愛惜著它——因為上面有他童年時的回憶。
有一天,社會組織一次活動叫「砸爛舊社會」,一群年輕人闖進馮驥才老先生的家,毫不猶豫地拿起斧頭把那張書桌砸成了木條。以後,馮驥才老先生只要一走到從前擺放書桌的地方,就格外想念那張陪伴他成長的書桌的故事。
《書桌》讀後感
《書桌》當中有幾個因素始終不變,如:時間的推移,鏈接的字元,情感深化層,視角的轉換等等。其中,總是會有某一種印象更深、更戲劇性的亮點出現。《書桌》,貫穿全文最鮮明的脈絡就是書桌上的痕跡,作者一次次描寫書桌上的印記,敘述了他數十年來的人生風雨路。
讀完《書桌》這篇文章後,心中很不平靜,大腦的思緒也在不停地轉動。仔細想想,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比比皆是,只是我們很少去理會它罷了。它給我們的哲理是:要做好一件事,必須心無旁迨,拚去各種雜念,認真堅持,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