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犯罪及犯罪心理學的影視作品,盡量經典和典型,選的課需要素材寫論文,加急,謝謝!
CSI 犯罪現場調查
NCIS 海軍罪案調查處
Criminal Minds 犯罪心理
Bones 識骨尋蹤
The Closer 罪案終結
Cold Case 鐵證懸案
❷ 犯罪心理學電子書
1、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系列
(美)巴特爾等著,楊波,李林等譯/2009年02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本書是一本從心理學觀點來探討犯罪問題的教科書,本書盡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從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討了犯罪的行為、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問題。尤其從罪犯的認知方面綜述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了罪犯的知覺、推理、信念、決策和態度;此外。還分析了犯罪行為的原因、分類、預測、預防、干預和治療。
書中作者引導讀者全面正確地對待復雜的犯罪行為,以避免對犯罪問題作簡單、片面和武斷的結論。本書可供犯罪學、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學習和參考。
2、犯罪心理學
梅傳強主編/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本書是本書是全國重點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來,多次重印,廣受贊譽。
本次新版,匯集了本學科領域的優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銳,知識體系完整。本書盡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觀、年齡、性別、組織形式等而出現的各種差異,反映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了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職務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還在犯罪心理的預測、預防、矯正等方面都有精闢的闡述。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法學類本科生、專科生學習使用,也可供司法實際部門的工作者研究和學習使用。
3、犯罪心理學(第五版)
羅大華 主編/2007年07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經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審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規劃教材,於1997年出版後,各政法院校和大學法律系、法學院廣泛採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廣大讀者也對本教材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根據讀者的意見,我們於1999年和2003年兩次作了部分修訂。由於近年來社會犯罪類型和與犯罪作斗爭形勢的發展變化,也由於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亟待對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補充和修正,我們於近日再次對《犯罪心理學》教材作了修訂,出版了2007年修訂本。借修訂本出版之機,我們也同時改正了原教材中由於校對不細和撰寫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原教材為16章,為了較深入地研究刑罰懲罰的社會心理效應和對治理犯罪的功效,新增設了一章「刑罰心理」;同時,將「罪犯心理矯治」納入犯罪心理學的視野,作為特殊預防的重要組成部分。
4、犯罪心理學
熊雲武編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法學精品課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犯罪心理學的相關問題,涵蓋了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科性質、犯罪心理結構、犯罪心理機制、環境與犯罪、人格與犯罪、犯罪動機、犯罪心理情境、各種類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預防、犯罪心理矯正等內容,具有主題突出、內容豐富的特點。本書所選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並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緊密結合,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法學類本科生、專科生學習使用,也可供司法實際部門的工作者研究和學習使用。
5、 新編犯罪行為心理學
王銳 編著/2010年03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犯罪行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犯罪的本質、犯罪心理的實質和價值追求,以及犯罪行為預防與控制的內在聯系等。這些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是解答犯罪行為具體現實問題的基礎,是破解現代犯罪行為心理原因的鑰匙,犯罪行為心理學理論對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本書系統地介紹了犯罪行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對新型犯罪行為心理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思考,力求在理論指導司法實踐方面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❸ 什麼是犯罪側寫/犯罪心理學畫像
互聯網現在有個詞語叫做用戶畫像,基本上就是描述出符合自己需要的人群的各種特徵。舉個例子,比如說,你要開一家奶茶店,那麼你就要開始做用戶畫像了,喜歡喝奶茶的都是什麼人啊——女生,她們經常出沒的地方都在哪裡啊——shopping mall、電影院、人流多的商業街……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最後確定你的店面要在哪裡開,要怎麼樣營銷,這些都是要靠去做畫像才能了解的。
所以,同理推過來,犯罪心理學畫像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通過對犯罪分子的心理分析,當所有的犯罪心理都滿足時,那麼就可以根據特點的描述倒推回來到底哪個人是真正的兇手啦!
至於側寫嘛,你要是看過去年還是前年的電視劇《他來了請閉眼》就知道了,側寫其實就是微表情觀察,通過對觀察者的表情輕微變化,比如說瞳孔放大,嘴角抽動,鼻孔微張什麼的,這些都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的心理變化。如果能准確捕捉一個人的微表情的話,那麼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嫌疑犯都會在你面前無所遁形。
如果題主對這方面感興趣的話,推薦題主去看一套小說,叫做《獨白者》系列,就是專門將通過側寫,心理分析推理破案的,小說寫的也精彩,值得一看!
❹ 請告訴我一些關於犯罪心理學的資料
犯罪心理學》課程是開放教育法學專業本科選修課,統服,4學分,課內學時72學時。
犯罪心理學是研究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結構形成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犯罪對策的心理依據的一門學科,是一門介於犯罪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它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發生犯罪行為的原因過程和規律,為公安司法機關揭露和懲戒犯罪以及預防犯罪矯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學依據和方法。
❺ 求優秀犯罪心理學書籍
推薦30本犯罪心理學書籍,對犯罪心理學感興趣的網友不要錯過啊。
1、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系列
(美)巴特爾 等著,楊波,李林 等譯/2009年02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本書是一本從心理學觀點來探討犯罪問題的教科書,本書盡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從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討了犯罪的行為、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問題。尤其從罪犯的認知方面綜述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了罪犯的知覺、推理、信念、決策和態度;此外。還分析了犯罪行為的原因、分類、預測、預防、干預和治療。
書中作者引導讀者全面正確地對待復雜的犯罪行為,以避免對犯罪問題作簡單、片面和武斷的結論。本書可供犯罪學、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學習和參考。
2、犯罪心理學
梅傳強 主編/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本書是本書是全國重點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來,多次重印,廣受贊譽。
本次新版,匯集了本學科領域的優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銳,知識體系完整。本書盡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觀、年齡、性別、組織形式等而出現的各種差異,反映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了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職務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還在犯罪心理的預測、預防、矯正等方面都有精闢的闡述。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法學類本科生、專科生學習使用,也可供司法實際部門的工作者研究和學習使用。
3、犯罪心理學(第五版)
羅大華 主編/2007年07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經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審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規劃教材,於1997年出版後,各政法院校和大學法律系、法學院廣泛採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廣大讀者也對本教材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根據讀者的意見,我們於1999年和2003年兩次作了部分修訂。由於近年來社會犯罪類型和與犯罪作斗爭形勢的發展變化,也由於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亟待對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補充和修正,我們於近日再次對《犯罪心理學》教材作了修訂,出版了2007年修訂本。借修訂本出版之機,我們也同時改正了原教材中由於校對不細和撰寫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原教材為16章,為了較深入地研究刑罰懲罰的社會心理效應和對治理犯罪的功效,新增設了一章「刑罰心理」;同時,將「罪犯心理矯治」納入犯罪心理學的視野,作為特殊預防的重要組成部分。
4、犯罪心理學
熊雲武 編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法學精品課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犯罪心理學的相關問題,涵蓋了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科性質、犯罪心理結構、犯罪心理機制、環境與犯罪、人格與犯罪、犯罪動機、犯罪心理情境、各種類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預防、犯罪心理矯正等內容,具有主題突出、內容豐富的特點。本書所選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並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緊密結合,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法學類本科生、專科生學習使用,也可供司法實際部門的工作者研究和學習使用。
5、 新編犯罪行為心理學
王銳 編著/2010年03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犯罪行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犯罪的本質、犯罪心理的實質和價值追求,以及犯罪行為預防與控制的內在聯系等。這些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是解答犯罪行為具體現實問題的基礎,是破解現代犯罪行為心理原因的鑰匙,犯罪行為心理學理論對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本書系統地介紹了犯罪行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對新型犯罪行為心理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思考,力求在理論指導司法實踐方面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8、犯罪心理學(第二版)
劉邦惠 主編/2009年07月/科學出版社 《犯罪心理學》自2004年出版以來,至今已經重印6次,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此次修訂,除了完善原有的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犯罪動機、犯罪人格、不同犯罪主體的犯罪心理分析、各種犯罪類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學應用技術、罪犯心理矯治等內容外,還增加了流動人口犯罪心理分析,罪犯描繪技術,變態性犯罪、戀物性偷竊癖、縱火犯的心理動機分析等內容,理清了多導測謊技術的概念,並在相關章節介紹了國內外出現的重大疑難案件,希望引起讀者的思考。
《犯罪心理學》(第二版)一如既往重視注重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在犯罪領域中的運用和犯罪心理學實證研究資料的採集,並對近年來犯罪心理學理論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影響較大的兩個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各章設有專欄,以幫助讀者理解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本書既可作為高等政法院校、警察院校以及其他院校學生學習犯罪心理學的教科書,又可作為心理學科、犯罪學科理論工作者以及司法實踐部門工作人員的參考書。
9、犯罪心理學導讀
水利水電出版社
10、犯罪心理學
張保平,李世虎 編著/2006年02月/公安大學出版社 在修訂中,還是保持了原書的篇章結構和主要特點,同時重點對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等章節作了修訂。第九章原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心理,現將該章內容加以拓展,並將章標題改為流動型犯罪心理,這是因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只是流動型犯罪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且流動型犯罪是當前。一定也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一種突出的犯罪形態,需要從理論上加強研究,實踐中加強應對。第十二、十三、十四章的修訂,使得全書的體例更趨統一和科學,同時,修訂者也注意到,網路犯罪作為一種全新的犯罪樣式,是需要學術界加以認真研究的,而其中的重點又是青少年、網路犯罪,對此,本書的修訂者給予了應有的關注。
11、犯罪心理學
魏建馨,張學林著/2003年02月/南開大學出版社 撰寫本書的目的,是向學生們介紹當今犯罪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現狀,同時向他們展示犯罪心理學家在嘗試提示犯罪心理時所感受到的興奮和面臨的挑戰。或許有人會問,現在諸如犯罪心理學的教材比比皆是,還能寫出什麼樣的內容而令人更加激動嗎?然而事實是,在這樣的一段時間里,犯罪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傳統的理論研究框架的基礎上,可以說凡是與犯罪心理相關聯的問題都成為人們探索的課題,人人都想標新立異,都想具有不同凡響、獨到之處。這種學術競爭的態勢,可以使人們開闊視野,去偽存真,找尋到真正歸宿。當前犯罪心理學家所關注的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問題:天性與教養是如何相互作用促成個體的犯罪心理與行為的,犯罪人格的本質是什麼,個體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存在著的差異性,怎樣才能預防、減少直至消除犯罪等。如果能夠從對這些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人們的問題的探討過程中,激發出些許人類智慧的閃光,使我們獲得令人欣喜的想法和有效的犯罪控制系統的設計,這也就是作者最大的期待。
12、犯罪心理學(第四版)
張保平,李世虎 編著/2006年02月/公安大學出版社 第九章原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心理,這是因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只是流動型犯罪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且流動型犯罪是當前,一定也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一種突出的犯罪形態,需要從理論上加強研究,實踐中...
13、青少年犯罪心理-變態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系列叢書
張理義 主編/2009年05月/人民衛生出版社 本書保持了原書的篇章結構和主要特點,同時重點對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等章節作了修訂。第九章原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心理,這是因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只是流動型犯罪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且流動型犯罪是當前,一定也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一種突出的犯罪形態,需要從理論上加強研究,實踐中加強應對。第十二、十三、十四章修訂,使得全書的體例更趨統一和科學,同時,修訂者也注意到,網路犯罪作為一種全新的犯罪樣式,是需要學術界加以認真研究的,而其中的重點又是青少年、網路犯罪,對此,本書的修訂者給予了應有的關注。
14、犯罪心理學(第二版)
栗克元,呂瑞萍 主編/2009年09月/鄭州大學出版社 犯罪心理學是研究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犯罪心理及其結構形成、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犯罪對策心理學依據的一門學科。犯罪心理學自從20世紀80年代復興以來,通過犯罪心理學移植、本土化過程已經從單一的理論構建逐漸向服務於司法實踐方向發展。現階段司法實踐更強調整體和功能的研究、強調增加社會心理學的元素以及與刑法融會貫通,形成跨學科的視野,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沖突與矛盾。實踐證明,這門學科對於揭示犯罪心理的形成過程,進而遏制犯罪、減少犯罪,對於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該書力圖在理論架構、心理技術以及應用研究諸方面出新。
15、犯罪心理學/21世紀心理學教材系列
2004年02月/科學出版社
> 刪除 . 2010-10-24 11:32:42 降查生 16、犯罪心理學(警官高等職業教育系列教材)
張曉真 編著/2008年02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在警官高等職業教育系列教材《犯罪心理學》(張曉真主編、楊揚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主要為適應高等警官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需要而編寫。
根據警官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部對高職院校「突出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的教學要求,依據犯罪心理學的學科發展現狀及教學需要,本次修訂對原書的有關章節進行了增刪。
17、犯罪心理學習題集
嚴圭,吳寧 主編/2005年10月/中國林業出版社 原來我們周邊的生活中充滿了可以用心理學的知識去看待、去分析的問題,一旦學會用心理學的觀點去審視問題,我們就多了一個視野,多了一種方法,也多了一份與人與己交往的自由。當然習題的回答,有一些...
18、現代法學教材:犯罪心理學
梅傳強 主編/2007年02月/中國法制出版社 本書是在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編審的《犯罪心理學》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本次修訂,除了對原來相關內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補充外,我們還根據近幾年筆者對犯罪心理學問題的思考,增加了一些新的章節;同時,也借鑒和參考了同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期能夠反映犯罪心理學發展的最新動態。
19、犯罪行為研究方法--司法心理學系列
(美)哈根(Hagan,F.E) 著;劉萃俠,羅震雷,黃婧 等譯/2009年02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本書特色在於:
整體思路:用有關犯罪行為的具體研究實例來說明研究方法,把普遍應用的研究原理和刑事司法領域的特色相結合。
組織結構:以學生或研究人員從事研究的一般步驟、過程為順序來組織內容,易於學習。
內容呈現:涉及內容詳盡全面,包括研究的步驟、研究倫理中所涉及的重要問題、研究設計與實驗模型、收集和分析數據以及各種測量和評估方法等。
20、犯罪心理學閱讀材料
嚴圭,吳寧 主編/2005年10月/中國林業出版社 為犯罪嫌疑人畫像——用於案件偵查的心理分析方法閱讀材料之五 楊新海心理畫像與剖析——犯罪人格與社會化缺陷閱讀材料之六 在加沙感受「哈馬斯」 相關鏈接 「少年肉彈」震驚世界閱讀材料之七 一起由...
> 刪除 . 2010-10-24 11:35:59 降查生 21、 喜歡此商品的人還喜歡
解讀心理學與犯罪透視理論與實踐(現代西方犯罪學譯叢)
(英)馬吉爾 著,張廣宇 等譯/2009年03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一個普遍的假設認為心理學存在許多缺陷而不適合用於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從業者描述他們自己是經受過嚴格訓練的,像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化學家一樣採用這類「硬」科學同樣的調查方法。當其他社會研究學科已...
22、青少年犯罪行為分析與矯治--司法心理學系列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3、犯罪心理畫像:行為證據分析入門
(美)特維 著,李玫瑾 等譯/2005年04月/公安大學出版社 本書試圖建議一個參考課本用於犯罪心理畫像演繹方法的應用。它有一個大膽的設想,在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關的專業術語和專業核心觀念的同時,能十分清晰和形象地對這種方法加以介紹。此外,另一個目標是,建立刑事物證、行為證據和犯罪心理畫像之間聯系的牢固基礎。
本書的內容共有28章,分別介紹了犯罪心理畫像的歷史,犯罪心理畫像的基本方法,還有如何從犯罪現場、證據、傷害形態、被害人、犯罪行為、犯罪動機、犯罪人特徵等角度進行犯罪心理畫像。此外,本書還介紹了對一些常見案件類型如殺人、強奸、變態犯罪和網路犯罪的心理畫像研究。
24、審訊和供述心理學手冊
(英)古德瓊森(Gubjonsson,G.H.) 著,樂國安,李安 等譯/2008年01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本書重點是心理學知識與原理在法庭審訊和供述中的應用,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心理學技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幫助警察、心理學家和法律職業工作者對供述證據的收集和評估。
25、歧路人生:犯罪心理專家評大案
胡傑著/2006年01月/群眾出版社 分析犯罪心理,揭示犯罪人格--我國「犯罪心理畫像」李玫瑾,和有著十五年法醫工作經歷的馮雪博士,點評刑事大案!
26、自白的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系列
(日)浜田壽美男 著,片成男譯/2006年03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自白的心理學》緊密結合甲山案件等四例具體案件,仔細分析審訊過程,闡明子自白的心理機制問題。
27、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李玫瑾著/2010年02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犯罪心理學,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心理研究,偵查中犯罪心理畫像研究。涉獵課題還有:中國現階段犯罪問題研究,有組織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與綜合治理研究,公安社會心理調查研究,犯罪高危人群研究。
28、犯罪動機與人格(一般著作)
劉建清著/2009年11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犯罪動機是激發與推動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心力量。犯罪性動機則是其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29、罪犯心理咨詢(第二版)——司法心理學系列
(美)馬斯特斯(Masters,R.E.) 著,楊波 等譯/2005年09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共情與犯罪 兒童虐待、大腦以及罪犯咨詢
30、罪犯心理學
楊威 主編/2009年08月/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罪犯心理學》是為司法警官院校的本、專科學生學習罪犯心理學知識而編寫的一本應用性教材。文字多,有關犯罪心理學書籍更加詳細內容
❻ 犯罪心理學畫像
我有發給你啦。
❼ 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常用的方法
1.觀察法
2.調查法
3.實驗法
4.心理測驗法
5.案例分析法
6.經驗總結法
7.數量統計分析法
犯罪心理學的歷史
犯罪心理學或稱為罪犯側寫,起源於1940年代時,當時的美國戰略情報局要求精神病學家威廉•蘭格側寫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精神病學家利昂內爾•哈瓦特在英國皇家空軍中工作,側寫了一串納粹的高階戰犯可能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以期能由一群被俘的士兵和飛行員中找出他們。
19世紀後期的歐洲,生產力迅速發展,從而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新興的學科,如人類學、人體解剖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同時,由於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犯罪率急劇上升。因此,具體提示犯罪行煌 原因、心理機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徵,從而提供預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徑,就成了當時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在這種情況下,犯罪心理學逐漸形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
1872年,德國精神病學家K.埃賓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學為書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學綱要》。這本著作主要從精神病態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奧地利的檢察官和犯罪學家H.格羅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學》一書,著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這兩本專著的問世,標志了犯罪心理學的誕生。
1950年代時,美國精神病學家布魯賽爾精確地側寫了恐怖份子攻擊紐約的不尋常心理狀態。
最快速的發展出現在聯邦調查局在匡堤科開了聯邦調查局學院之後,此一學院導致了全國研究暴力罪行中心和暴力犯罪執導系統的建立。其原初的想法是想建立一個可以找出許多無解的重大犯罪之間關連性的系統。
在英國,大衛•康特博士是於1980年代中期指導警方偵探偵辦已犯下一連串重大攻擊行為的罪犯的一位先驅,但康特博士看到了「罪犯側寫」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做為一個心理學家的主觀、個人看法之下。他和一位同事創立了「調查心理學」這一詞,並且開始嘗試以他們認為較科學的觀點來逼進此一主題。
犯罪心理學在中國
犯罪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只有近百年的歷史,但是對犯罪心理的探討卻由來已久。我國古代的史書上早就有探討犯罪心理問題的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公旦就曾對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動機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關於人性善惡的論戰,其實就是對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討。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羞惡」、「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壞事,是因為受環境的影響。他說:「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荀子則認為,人生來就有「好利」、「疾惡」、「好聲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師法」,即進行遵守禮義法度的教育,才不會作惡。西漢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說,認為「聖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惡;「中民」則既可為惡,也可為善,關鍵在於對其是否進行教化和以刑罰威脅。可見,我國歷史上許多政治思想家和學者已有關於犯罪心理的精闢見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
犯罪心理學在我國的傳播比歐美國家晚。盡管我國歷史上早就有關於犯罪思想的探討,其歷史比歐洲早得多,內容也更為豐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門系統的獨立學科。本世紀30年代前後,西方的犯罪心理學開始傳入中國。當時我國有一些學者翻譯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學著作,也有學者撰寫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學著作。同其他心理學分支學科一樣,從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學在我國緩慢地發展著。建國以後,由於受前蘇聯的影響,一度曾將心理學視為偽科學,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學一直沒有得以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學才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一樣開始復甦,且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迅猛的發展。我國許多心理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學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譯出版和撰寫出版了幾十種犯罪心理學教材和專著,以及不計其數的研究報告和論文。開設犯罪心理學課程的學校從1979年的幾所政法院校發展到全國各地的幾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學成為心理學各門支學科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
犯罪心理學的發展
本世紀以來,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學者逐漸增多,許多心理學家也加入了研究犯罪心理的行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S.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的沖動是犯罪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人的意識由本我、超我自我三個部分組成。本我代表與生俱來的慾望沖動,按「快樂原則」活動;超我代表社會道德標准,按「至善原則」活動;自我則對本我和超我進行協調,按「現實原則」活動。犯罪行為的發生是由於自我對超我的依從力減弱,而趨向於本我的結果。他還認為,成人犯罪是由於退化而使幼兒時期原始的、非道德的性沖動復活了起來。美國精神病學家W.希利和他的妻了A.F.布朗納對少年違法犯罪行為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於1936年提出了「情緒障礙理論」。他們認為,違法犯罪行為是「不能得到滿足的願望與欲求的表現」。當年輕人的願望和欲求長期得不滿足,就會產生深刻的情緒問題。長期存在不滿情緒就會導致年輕人採用違法犯罪的方式求得代償性的滿足。
美國犯罪學家E.H.薩瑟蘭1939年在他所出版的《犯罪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不同接觸理論」。這一理論認為:(1)犯罪行為是由學習得來的。(2)犯罪行為是通過與他人交往的過程而學得的。(3)犯罪行為主要是在與個人關系密切的群體中學習得到的。(4)犯罪行為的學習內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動機、態度、理由等。(5)在犯罪動機和內驅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從人際接觸中獲得錯誤觀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違法心理戰勝守法心理。(6)犯罪學習的結果隨接觸頻率、時間長短、順序、強度的不同而異。在犯罪多發區,由於同犯罪分子接觸機會多,因此犯罪行為多是必然的。
德國精神病學家K.施奈德在1940年出版的《精神病質的人格》一書中,具體分析了各種異常人格與犯罪行為的聯系。他發現易於導致犯罪的異常人格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1)意志薄弱型,這種人對外界的誘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誘而去犯罪。(2)情感缺乏型,這種人缺乏羞恥、憐憫、同情、名譽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無恥的人格特徵。(3)爆發型,這種人稍受外界刺激,便會暴怒,用暴力手段攻擊他人。(4)激奮型,這種人很容易激動興奮,做事不謹慎、無耐心,很容易與人發生糾紛。(5)自我顯示型,這種人有強烈的虛榮心,處處想表現自己,不顧場合和方法。(6)偏執型,這種人頑固地堅持違背社會規范的錯誤觀點和信仰,並付之於行動。(7)情緒易變型,這種人喜怒無常,情緒一日多變,難以捉摸。(8)軟弱型,這種人缺乏人格的尊嚴,經受不了外界的壓力,常違心地屈服於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該做的事情。(9)自卑型,這種人極度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經驗,認為自己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採取非法手段來謀生。(10)憂郁型,這種人整日情緒低沉消極,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於自己的事,並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動。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
1、對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礎研究。包括研究體型-性格與犯罪的關系,染色體變異-性格異常與犯罪的關系,內分泌失調-情緒障礙與犯罪的關系,腦電圖紊亂-意識障礙與犯罪的關系,血型-人格類型與犯罪的關系等等。這方面的研究大量採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技術進行。美國犯罪心理學家提特斯說:「我們的犯罪心理學研究只有依靠生物學家、精神病學家、內分泌學家、腦電學家等的共同努力才能面目一新。」這位犯罪心理學家還指出:「社會應當承認,如果我們希望樹立這樣一種對待犯罪心理的態度,這種態度既有社會科學的根據,又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與當代最新的生理學、醫學科學、心理學的成就相結合,那麼我們的犯罪心理學就能以嶄新的姿態,在20世紀末之前出現」。
2、對犯罪者人格和人格變化的研究。許多犯罪心理學家致力於研究犯罪者特定的人格特徵和這種人格特生的由來。他們將犯罪者人格的各個方面與未犯罪者進行系統比較,從而試圖確定犯罪者的人格特徵。他們所指的人格內容很廣泛,如雷蒙認為:「人格即是個人的全部,包括智慧、性格、本能內驅力、情緒穩定性、態度、興趣、氣質、社會性和個人的儀表,以及他的一般社會效能」。「它是一個對環境起調節作用的心理體系」。研究犯罪者人格問題的犯罪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的犯罪心理發展到人格的改變,表明這個人的犯罪心理已經定型。要矯正這種心理定型了的人格,需要做極其精細、復雜、長期的工作。所以,對罪犯的人格變化的研究,是犯罪心理學上一個十分細微與深入的課題。日本犯罪心理學家出根淳還指出:「過去的犯罪心理學研究只限於探討人的犯罪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即是基於生理原因還是社會原因。所以,過去都集中於對犯罪心理的個人因素一社會因素的探索與講座在犯罪人格論建立以後,犯罪心理學就出現了新的面貌。這樣,就在犯罪者的人格問題的討論中開闊了犯罪心理的具體研究途徑。」
3、對犯罪行為社會學習機制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學家在50年代流行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犯罪行為同其他一切社會行為一樣,也是由學習而獲得的。他們致力於提示或闡明個體產生犯罪行煌 社會學習機制,提出了多種犯罪行為的學習理論,如埃森克的條件性迴避反應理論,薩瑟蘭的不同接觸理論(亦稱為分化性聯結理論),伯傑斯等人所提出的犯罪行為操作性學習理論,A.班圖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費爾德曼的完整學習理論等。
4、對產生犯罪心理的社會性缺陷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學家認為,犯罪心理的產生要源主要在於犯罪者的社會性缺陷。社會性缺陷不是個人所造成的,而是環境的產物。他們致力於研究造成社會性缺陷的環境因素,提出了種種形成犯罪者社會性缺陷的理論,例如美國的希利及其妻子提出了情緒障礙理論;雷克利斯提出遏制理論;米德等人提出社會標定理論;米勒等人提出亞文化理論;塔克和昆尼等人提出沖突理論;科恩提出對抗理論;克洛瓦德和奧林提出不同機會理論等。
犯罪心理學在我國的傳播比歐美國家晚。盡管我國歷史上早就有關於犯罪思想的探討,其歷史比歐洲早得多,內容也更為豐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門系統的獨立學科。本世紀30年代前後,西方的犯罪心理學開始傳入中國。當時我國有一些學者翻譯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學著作,也有學者撰寫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學著作。同其他心理學分支學科一樣,從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學在我國緩慢地發展著。建國以後,由於受前蘇聯的影響,一度曾將心理學視為偽科學,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學一直沒有得以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學才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一樣開始復甦,且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迅猛的發展。我國許多心理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學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譯出版和撰寫出版了幾十種犯罪心理學教材和專著,以及不計其數的研究報告和論文。開設犯罪心理學課程的學校從1979年的幾所政法院校發展到全國各地的幾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學成為心理學各門支學科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
心理學流派大致有: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功能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心理學。這些流派著重於心理本質的探索,是其基本理論部分。下面對這些流派進行逐一分析,實際這種種流派都是著重心理現象、過程或功能的某個環節,而忽落其他環節所引起的,是片面、局部或環節性的研究,沒有進行整體、全面或本質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側重於心理外化的一個表現(行為)進行研究。心理通過神經系統來支配肌肉收縮和舒張產生動作,從而產生行為。心理的這種發揮作用的方式是心理發揮作用的主要而且明顯的渠道。心理發揮作用的方式還有許多渠道,例如:談話、書面語言和眼神等。實際上,心理通過神經系統表現於外的整體現象是體態,行為是從體態之中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被優先發展而且突出出來,以致掩蓋整個體態。體態的其他分支好比星辰,而行為就好比太陽,行為掩蓋了其他分支的光芒,人們往往是從明顯而突出的部分著手來研究的,所以行為在心理學研究中被突出出來。甚至以研究行為來代替心理的研究,把心理學定位為研究行為的科學,這是研究方向的歧化和膨脹。行為主義心理學只是對心理的一個外在現象的研究,心理表現的整體是體態,體態還有其他形式----言談、書面語言和眼神等等,近年來語言心理學的興起就是一個明證。
精神分析心理學研究的側重方向是潛意識功能的探究,確切的說是對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傷害意識的研究。而心理的其他方面都很少涉及。其實潛意識與意識的界限並沒有弗洛伊德所說那樣明顯。比如邊騎自行車邊看風景,騎自行車的行為控制可以根據情況變化隨時出入潛意識。本質上意識也是潛意識,意識的內容一旦不被注意就壓入潛意識,變成潛意識的內容。人的絕大部分行為是受潛意識控制的,受意識控制的行為只佔很小的比例,這樣有利於一個人同時從事多項運動,更深刻講有利於人類適應自然,人的心跳、呼吸和眨眼等基本生理活動都是受潛意識控制的,這有利於減輕意識的壓力。人如果同時要意識到並控制這些活動,人就會被這些活動累死,更無論生存與發展了。這些被壓抑在潛意識的運動一旦出現不正常,就會返回到意識層,重新被意識主動積極的調控。
人本主義心理學從人人都有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出發,認為人人都要發展和完善自己,都有向良好方向發展的心理。是人的正常合理需求的反映。該心理學把人看成一個整體,著重研究人的發展需求的實現過程,即旨在探討人性自我實現的心理歷程。該心理學主要觀點是認為人人都有追求生命意義和創造美好生活的潛力,這實際上是人的發展需求的反映。一句話,人本主義心理學是著重研究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心理學,而這僅僅是心理學一個很小的一個方面。
存在心理學是從人的整體出發探討獨立的個人心理與世界的關系,偏重個人心理的獨立性,探討獨立個人存在的整體經驗。該心理學本質是偏重研究個人心理在世界環境中的整體的變化規律。
完形心理學採用整體論觀點解釋知覺,認為知覺是以感覺為基礎的超感覺的整體經驗。其核心觀念是「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這實際上是人體結構與功能的自組織過程和結果。吃飯成長的人並不等於原初的人與飯的疊加;獲取知識的人並不是人與知識的總合,知識被已有知識重新組織,然後被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神經系統在刺激的作用下,其結構也被或隱或顯的改變。知覺就是對幾種感覺經過類似的組織化而形成的,是對幾種感覺的整體反映,雖不等於感覺之和,但感覺是知覺必備的素材和「原料」。這種自組織化的結果是表現出整體性,即完形性。一句話:完形心理學側重的是心理的自組織性,是對心理的自組織現象和結果的研究。
認知心理學主要側重人的認知過程的研究,即研究人是如何獲取知識的,是研究人獲得知識過程的心理學,對情緒,能力及性格等心理現象研究較少,更無論意志、動機和需求等現象。
結構主義心理學側重採用實驗方法研究意識的結構,這是受物質結構論影響的結果。由於心理的極高的流變性、復雜性和高度的自組織性,要用單純的實驗來精確化意識的結構,在現有科學水平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但該心理學充分發揮了「磚」的作用,引發對心理學的更廣泛更深刻的研究,引出了心理學上許多「玉塊」。
功能主義心理學是作為結構主義心理學的對立物出現的,著重探討個體適應環境時所產生的心理功能。隨著結構主義的衰落,該學派也自行消失
(聯系地址:山東省菏澤市613信箱 274000 董孝偉)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屆時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
簡短的總結:
1、神經系統的產生是心理起源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而不是腦)
2、心理是物質對刺激作出反映的高度組織化的物質。(心理的又一個必要條件)
3、心理產生的標志是感覺。(心理質的外在標志)
4、心理的本質是神經系統在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有序變化的電磁場。(心理的生物物理分析)
5、心理現象的復雜性源於神經系統的復雜性。
6、復雜的心理現象統一於感覺(及其系統化、組織化。)
7、各哲學流派的研究起點離不開神經系統及感覺。
★ 第 一 型 : 完 美 型 (Reformer /Perfectionist) ★
★ 第 二 型 : 全愛型。助人型 (Helper) ★
★ 第 三 型 : 成 就 型 (Achiever/Motivator)
★ 第 四 型 : 藝 術 型。自 我 型(Artist/Indivialist)★
★ 第 五 型 : 智 慧 型。思 想 型(Thinker/Observer)★
★ 第 六 型 : 忠 誠 型 (Loyalist) Team Player
★ 第 七 型 : 豐富型。活躍型(Adventurer/Enthusiast)★
★ 第 八 型 : 領 袖 型。能 力 型(Leader) ★
★ 第 九 型 : 和 平 型。和 諧 型(Peacemaker)
九型人格介紹
一。什麼是九型人格論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九型人格論所描述的九種人格類型,並沒有好壞之別,只不過不同類型的人回應世界的方式具有可被辨識的根本差異。這個世界上五十億人口中,每個類型大概佔了五億。雖然如此,我們每個人還是很獨特的,而且九型人格論也容許我們如此。縱使我們的人格類型是可被辨識的,然而我們的人格----經驗、記憶、夢、抱負,以及我們的處理方式-----卻是自己的。
本系統主要涉及這些類型的心理層面。雖然九型人格論所描述的是每種類型更高層面的覺知(這正是本系統最強有力的地方),我們還是必須從最明顯的地方著手。我們可以完全認知這個層面的自己,我們每天都要和自己的人格交涉。這正是認識自己、了解別人這類探索的開始。
首先,從以下幾頁的簡述中找出你自己的類型 。一旦你辨識出自己的基本類型,找到那條生命中暗自牽引你的命運之線,你肯定會發出一聲贊嘆,甚至會有松一口氣的感覺,或是些許感傷。有時候你也可能會說:"喔不!那不是我想要的類型!"當你第一次長尋自己的類型 時,千萬不要因為你不喜歡其中某幾種就故意跳過,那可能正是你得好好審視一番的類型呢。
二。九型人格論的架構
這個圖形就是九型人格論的主要模式,每個人都隸屬於一種基本型,而且絕不會改變。但是,這九個點之間的連線卻顯示出在遭受極度壓力或極度安定的狀態下,每個類型的變化情形(由這點可供我們預測這九種人格類型的互動關系),而外圍的賀圈則提供每個類型一項主要特色。所以,每種類型都有三個不同的變化型。
此外,還要加上我們孩提時代環境的影響,以及個人的自我認知,換句話說,兩個剛好是同一種人格類型的人,他們的表現方式卻可能大相徑庭。
三。基本的人格類型
人人都會自行過濾並詮釋他們的所見所聞,這在今日已成為普遍的共識,而九型人格論的基本原則正是: 在九種可能的"過濾器"中,我們每個人都 擁有其中一種;這過濾器會將我們此生的藍圖和一般注意的焦點置於深處,使它們常年隱身在意識層面的覺察之下,而且。。。。。。
這個過濾器並非隨機發展而來的,它是要保護我們的本質(也就是高我,或稱內在神性)的某個特殊層面,因為這個部分在我們嬰幼兒時期特別脆弱。
雖然人格發展是我們在嬰幼兒時期,為了幫助自己妥善應付處界的一項策略,但是當我們成年後,它卻自動形成偏頗的觀點,不但影響我們看待別人\ 詮釋事情的方法,我們的選擇和行動通常也以此為基礎。
九型人格論令人振奮而獨到的立論在於,我們"錯誤"的人格就像鏡中影像般反映出我們的"高我"。人格並不是有待克服的敵人,而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它能顯示出我們必須學習的教訓,並教導我們如何學會這些課題。
希望你能得到幫助.!這非常有用.!文章還是要自己寫的好阿..看看資料再加一些論點..論題明確一點.!最好有自己的觀點.!
❽ 犯罪心理學素材
1、犯罪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和應用,而對於這種應用類學科的學習一定離不開基礎學科的知識和基礎.所以,得先學好基礎心理學或者說社會心理學。
2、犯罪心理學是研究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結構形成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犯罪對策的心理依據的一門學科,是一門介於犯罪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它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發生犯罪行為的原因過程和規律,為公安司法機關揭露和懲戒犯罪以及預防犯罪矯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學依據和方法。
❾ 犯罪心理學的定義是什麼
犯罪心理通常是指犯罪主體在犯罪活動中的心理,犯罪心理學就是研究在犯罪發生的自始至終,犯罪人的心理是如何發展變化的,有何規律。
犯罪心理學科學研究具備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研究對象復雜、異質性大;二是研究更受個人因素的影響;三是研究對象的不確定性,偶然性和獨特性更大。具體說來,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大致包括犯罪人、一般違法人、虞犯、刑滿釋放人員和解除勞動教養人員、揭露與懲治犯罪的有關人員以及監管矯治罪犯的人員等幾種人的心理和行為。
犯罪心理學的應用:犯罪心理學家也可以作為證人,以幫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學亦有處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為。我們研究犯罪心理學的目的有三點:第一是為研究犯罪科學和心理科學做出貢獻。第二是為預防和懲治犯罪以及矯治罪犯的實踐服務。第三是為讓社會認識犯罪發生的機制,並使之配合有關人員幫助犯人走上正途。
❿ 關於犯罪心理學作品
1、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系列
2、犯罪心理學
3、犯罪心理學(第五版)
4、犯罪心理學
5、 新編犯罪行為心理學
6、犯罪心理學導讀
7、犯罪心理學
8、犯罪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