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焚香的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李字背景圖片大全猴 2025-08-09 07:00:45
suv剎車是哪個部點陣圖片 2025-08-09 06:53:55
收拾電腦桌子的圖片 2025-08-09 06:46:46

焚香的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18 03:11:48

1. 唯美圖片唯美頭像唯美句子

禱告,一如虔誠的教徒,匍匐在聖殿的燈光里
千萬里牽念,漣漪般跌宕,在歲月的罅隙里沉澱
落葉如織,花香若夢,三秋的歌,一唱到老
有些誓言垂垂老去,有些青春在文字里風雨飄搖,
不變的是記憶里一抹童笑

深夜的雨露,輕盈地撒過,心靈中的每一個角落
悠揚的音符,隨雪花飄渡,怕被冰封住了感悟
沿著那條路,一個人寂寞得想哭
我還在原處,孤單漫步……

當風停住腳步時候,已經輪回了幾個春秋

將心磨成一座石碑 含淚讀風月刻下的符號

唯美又清靜的語句,就是什麼也不留。我因為寫了這句話,
所以,既不唯美,也不清靜。

請你輕輕地仰起頭,迎合太陽的光和熱,讓它凝固你的淚光,迎接新的快樂。

夢在哭泣~其實夢一直在我的心底 沒有隱藏,只是我錯誤的選擇
讓它失去高傲的光環 飛翔的翅膀 而現在的我只能看著我的心
獨自徒勞的說著:對不起......

2. 彭小苒解鎖全新焚香國風大片,她此次的造型怎麼樣

彭小苒風格多元,形象百變,加上現代裝時尚感魅力十足,足見她可塑造性之高,既可如詩書畫,也能可愛靈動。

3. 古人焚香的唯美詩句有哪些

古人焚香的唯美詩句有:

1、一聲歌罷劉郎醉,脫取明金壓綉鞋。

2、絳苞翠幄壓朱欄,秀色生香觀里看。

3、簾軸雙鉤,鏡奩單鎖,鈔剩閑情賦。

4、香山白與眉山蘇,築堤劃作里外湖。

5、噬牙不可摩,頷鱗不可嬰。

6、是時返哺烏,方繞庭樹枝。

7、負海狂鯨縱巨鱗,四朝天子阻時巡。

8、破帽寧容久戀,瑞腦看縈香篆,未怕雪盈頭。

4. 拉薩大昭寺燒香用的白色塔叫什麼急用

圖片里的是焚香塔,焚燒藏香、藏葯等,一般在藏民家裡都有。正真的白塔下方上圓,是藏民的靈塔,是要裝藏的,底部裝五穀雜糧,中部裝藏葯、寶貝等,上面是佛骨舍利。

5. 古人焚香的唯美詩句

爐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爐火中一柱香煙孤獨升騰呈現碧色,慢慢散開一縷縷變成細霧上千。悠然凌空去,縹渺隨風還。煙氣飄飄搖搖凌空飛去,恍惚飄渺又似被風吹還。 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 世界上的事情有過去現在變換,煙氣的性質沒有變遷。

6. 一方凈土唯美句子有哪些

1、阡陌紅塵,飄落了誰的等待。曾在千年樹下等候,只求你回眸一笑,曾在菩提下焚香,只為等一世輪回的相遇。阡陌紅塵,終究一場繁花落寞,回憶在歲月中飄落了誰的眼淚。如煙的往事,不知誰飄落了誰的相思,如夢回憶,不知誰飄落了誰的等待。與你作別,不問曾經傷痛幾何!

2、剪一段,歲月的淺笑,在指尖雀躍。這些年,錯過的花開花落,依舊如蝶翩翩。緣分,忽明忽暗。思念的輕愁,還在原地徘徊。歲月老了,緣分也早已不知去向。等待的執念,終是被歲月擱淺成,觸不到的可惜。

3、或許,當你路過那詩里風光旖旎的江南,偶然邂逅擎著一柄油紙傘走進杏花微雨里的女子。看見她回眸一笑的嬌羞,會忽然想起我。想起某個渡口,一朵依水而生的蓮,靜美的蓮,恬淡的蓮,婉約的蓮,你會眼眸含笑,贈給她一首純潔無瑕的贊美。

4、江水奔流不息,傾訴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濤;樹木傲雪參天,挺拔的是自己無邊的蒼翠;山嶺巍峨起伏,顯示的是自己堅強的體魄;草原縱橫千里,袒露的是自己寬廣的胸懷;人類攔江築壩,展現的是自己豪邁的氣魄。

5、如水的柔情,環繞著座座青山的蒼翠;那秋風中飄落的菊花瓣,低聲吟唱著秋天裡委婉的歌曲,或憂傷,或凄婉,或靜冷,聲聲縈繞在耳旁,歌聲藏在風中,吹皺了湖水,也吹瘦了相思的月亮。如歌的歲月,如歌的掛念,聲聲在耳畔,句句留在心。

6、沐浴著一身暖陽,漫步在路上,有時候竟然分不清,這究竟是秋水長天的風清日朗,還是蕭瑟清寒的冬日暖陽。走過一程山水,路過一些風景,總有些人,念念難忘,總有事,烙印在心上,總有些曾經,需要用心去珍藏。

7、無論外面的風景多麼的精彩,我只愛腳下的這塘水;無論外界的風兒帶來怎樣的繁華,我只想守住內心的清涼。是水,讓我綻開燦爛的笑,迎接每天的溫暖;是內心的清涼,讓我次第花開。

7. 焚香喝茶靜心的詩句有哪些

1、掃地焚香伴老仙,人勝連環玉。——《卜運算元·芍葯打團紅》宋代洪咨夔

釋義:可每日掃地焚香伴著老仙,在這樣的生活里,人比連環玉活地還精緻些。

2、焚香秋霧濕,奠玉曉光初。——《韋使君黃溪祈雨見召從行至祠下口號》唐代柳宗元

釋義:在秋日的濕霧里點燃香火,祭壇上剛擺好玉器已經曙光初露。

3、焚香入蘭台,起草多芳言。——《贈宣城趙太守悅》唐代李白

釋義:我焚香後進入皇上的蘭台,起草的文書芳言滿章。

4、靜覺眼根無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詠歸堂隱鱗洞》宋代王汝舟

釋義:靜靜的覺得眼前沒有俗物,無拘無束的在屋裡焚香

5、迎篋已焚香,近鞘先澤手。——《焚香》唐代元稹

釋義:接箱子時已經焚香,接近刀鞘先搓搓手。

6、月殿雲階敞上方,宮中習靜夜焚香。——《頤和園詞》清代王國維

釋義:雲朵在高高的宮殿上方,寂靜的夜裡在宮中焚香。

7、作梵連松韻,焚香入桂叢。——《送靈澈上人歸嵩陽蘭若》唐代劉長卿

釋義:誦經和松濤的聲音,在隱居之地焚香。

8、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宋代蘇軾

釋義: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嘗香茗與素齋。

9、鄂君悵望舟中夜,綉被焚香獨自眠。——《碧城三首》唐代李商隱

釋義:如今,我像孤獨的鄂君,只是在船上面對夜空;只有我獨自一人面對著薰香和綉被。

10、焚香默坐,消遣世慮——《黃岡竹樓記》宋代王禹偁

釋義:焚香默坐於樓中,能排除世俗雜念。

8. 香爐都有多少種,附上圖片加解釋。

香爐目錄[隱藏]

定義
中國香爐文化
香爐解析
宗教用香爐

[編輯本段]定義
香爐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作成種種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香爐也可指指廬山香爐峰。
[編輯本段]中國香爐文化
我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我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但這同今人所見的香爐還是兩碼事。筆者收藏的200餘尊古代陶瓷香爐,可以看出祭祀文化發展的軌跡。
「日照香爐生紫煙」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流傳,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煙氤氳,瀑布高掛,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上認為香爐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其實香爐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於廳堂或擺於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靈性的香爐賦予人們更多的生命靈性,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並領略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發生關系,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後佛學又與玄學趨於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並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
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香爐起源於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鍾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東漢越窯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動,質朴自然,不帶托盤。這尊香熏由上下兩部分構成,可以自由開啟,上半部由三層含苞欲放的蓮花瓣圖案構成,每排蓮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狀,每個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莖,十分清晰。蓋頂飾有一精美的小鳥,亭亭玉立,眺望遠方,下半部為圓柱形空心支柱。
晉代越窯青釉提爐,已同傳統的香爐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優雅的把手,上面還有旋紋工,做工精巧,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窯香爐,釉色呈青黃色,為五隻足,粗壯結實,穩穩地站立托盤上,完整無缺。
說到盛唐,自然會聯想到膾炙人口的唐三彩。唐三彩香爐比較少見,露胎為粉紅色,黃綠褐彩繪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顯得沉穩雄健。拿在手裡忽發奇想:當一個民族進入高度成熟、處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渾身洋溢著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就迫切需要尋找一種形式去表達、去寄託、去宣洩、去張揚自己高昂甚至亢奮的精神和情緒,唐三彩正是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大唐氣魄。
宋代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好復古,重視舊禮器。三足鼎式香爐是北宋復古的產物,由於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考古圖》,所收銅器210件,玉器13件。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為後世文物研究開了先河,也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香爐出現在大宋帝王的內庭,而一些小型香爐則成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為後世所仿製。宋耀州窯香爐,它是受到越窯的影響發展起來的,爐唇邊較寬,釉色青潤自然,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南宋龍泉書房梅子青香爐,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爐身有三條線紋,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尚,數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湖田窯青白釉雙耳三足香爐,爐敞口直頸,鼓腹平底豐滿,肩兩側貼塑一對長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顯的壓印獸面紋,通體施青白釉,胎質堅硬膩白,釉色滋潤而不透明。
明代瓷爐大多數香爐以青花瓷為主,明嘉靖青花香爐,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鬥彩瓷得到空前發展。
明萬曆五彩人物三足香爐:萬曆五彩器製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釉面乳白瑩潤。三幅開光圖案裝飾效果極佳,老翁身著外套顏色分別為絳紅色、淡黃色和草綠色,神情泰然,須眉飄逸,或埋頭讀書,或低頭沉思,或伏案揮毫。頸部有「大明萬曆年制」款。
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成為社會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景德鎮一代名師巧匠,以其聰明才智,將瓷器製作推向歷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精細,釉色肥厚,里外滿釉,光潤勻凈,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內容。我們在先人使用過的香爐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誠地在此爐前點香祈福,給人心靈帶來慰藉,它的意義自然非同尋常了.
[編輯本段]香爐解析
香爐,對華人來說,是最熟悉不過了。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華
人家庭中必備的供具。中華民族文化開發得很早,古時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
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喜歡先焚一爐香,可以凈雜念而使精神集
中。重視欽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來,華人都拜天地神
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儀式中的一個主要項目,香爐就派上用場
了。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羅門教也有燒香的習慣,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就能
溶入華人社會,中國的香爐,就進入佛教的殿堂了。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
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
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裡
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
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
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
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
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緻小香爐,盤子
前垂著刺綉的爐圍,很庄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
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後到配殿上香。卧香爐則
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
放在卧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
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
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
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
或「喜」字,鑄成連續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
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
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香爐在華人社會歷史久遠,本來只供焚香用,後來被愛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品了。於是,年代久遠、質料名貴、雕工精美的香爐,價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養的意義了。
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佛事儀式開始,都先唱香爐:「寶鼎熱名香,普遍十方………」、或「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等贊語,唱到「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的時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會繞到正中聖象前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獻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對佛菩薩的敬意。
供養佛菩薩的供品中,可分為:香、花、燈、塗(水)、果、茶、食、寶、珠、衣十種,而香在十供養之首,香爐的身份自然也高起來了。好的香,令人心曠神怡,只一枝就夠了。但許多禮佛的人,不懂燒香的意義,把佛菩薩當神拜,常常燃一大把香插在香爐內,熏得人淚水直流,甚至香爐起火燃燒;有些人甚至把香爐灰抓回去當靈丹妙葯,真愚痴得可憐。
宣德香爐
明代宣德三年創制銅爐,遂開銅鑄香爐之先河。宣德爐配料嚴格,冶煉尤精,一般須經過六至十二煉。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
明萬曆青花乳足爐
明代萬曆年間,是明朝衰落時期,政治黑暗腐敗,貴族窮奢極欲,連年天災兵燹,百姓飢寒交迫,社會矛盾空前激化。萬曆皇帝在位47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不惜徵用大量人力、物力,為自己建造定陵。明朝這一時期的瓷器質量,也因朝政的無能而每況愈下。
這尊明萬曆青花乳足爐,出自景德鎮窯,是那個時代工藝的典型代表。它直徑22厘米,高9厘米,青花鸚鵡牡丹圖案,枝繁葉茂,畫面構思精巧,線條流暢。
在日常生活中,鸚鵡是一種人見人愛的吉祥鳥,羽毛艷麗,體態優美,聰明伶俐,經馴養後可模仿人語,在古代的達官貴族和書香門第之家都飼養這種鳥作為寵物,它是地位、財富以及文化素養的象徵和表現。畫面上的鸚鵡目光炯炯,嘴唇緊閉,展翅欲飛,飛向它所嚮往的地方。在此,鸚鵡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展翅欲飛的鸚鵡與春風里富貴的牡丹結合在一起,一動一靜,兩者結合,立體感非常強,整個畫面因此而生動自然,清新脫俗,呈現出熱情、奔放的人文情懷。
爐上繪有的三朵牡丹花,呈迎風而怒放之態,還有兩朵含苞欲放的花蕊羞答答地藏在一邊。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之譽,以花大色艷、絢麗多姿名揚天下。中國人有喜好牡丹之傳統,在我國,牡丹花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俗語道:「穀雨三朝看牡丹。」中原大地處處盛開著雍容華貴的牡丹。唐代詩人皮日休《牡丹》雲:「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最有趣的是,在牡丹花蕊與樹葉的空隙之間,還有一隻小蜜蜂來補白,畫面又增添了幾分動感。
無論是鸚鵡,還是牡丹,所有構圖,均採用單線繪制,這些線條如鋼絲一般挺拔,遒勁有力,讓人驚嘆不已。爐內胎施的是青白釉,釉肥色正。上下兩節,留有介面縫隙,為明代製造的瓶、爐等瓷器常見的工藝特點。而這尊爐的介面處,修胎精緻平整,介面完全被釉料所覆蓋。只有用手輕輕撫摸時,略微高低不平的介面,才會讓你感覺介面之所在。仔細觀察,爐內還有一些小黑點,零星地撒在爐底,這便是俗稱的窯粘,是燒制瓷器時草木灰飄落留下的。如今,窯粘已成為鑒定瓷器真偽的秘訣之一。足底露胎處可見所用瓷土為典型的乳白色高嶺土。爐的三隻乳足極其飽滿,留有較深的摩擦痕跡,應該是寺廟或大戶人家祭祀用的禮器,是傳世之精品。
這尊香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青花釉料發色比較純正。明末從嘉靖年始,從西域運來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為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如稍高,則青花色便呈鮮艷幽箐;石子青料如果用多了,色便呈灰藍。由於回青料價格昂貴,到萬曆末至天啟年時,多用石子青描繪紋飾。此爐上的青花色澤明亮清新,應是萬曆年初中期的器物。
新仿瓷器太亮,一看就「假」。為了仿得「真」一點,製造商經常採用拋光方法,即用馬鈴薯或獸皮,將其不斷摩擦,直到達到亞光的效果。遺憾的是,這種做法常會在瓷器表面留下諸多摩擦的痕跡。這尊香爐不同,它燒造時的火候較高,而且均勻,釉光至今悅目可人;又經過大自然幾百年歲月的磨礪,更是寶光熠熠,與新仿品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南北朝博山香爐
南北朝博山香爐小巧玲瓏,造型新穎,令人愛不釋手。我收藏瓷器近20年,還第一次謀面,可見其珍貴。
博山香爐也稱博山爐,又名熏爐,是西漢時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圖中的這個南北朝博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1厘米,上下兩層,可以自然啟合。上半部分的做工精細美觀,螺紋狀雕刻,像燃燒的火把,熱情奔放;又像一座峰巒疊嶂的仙山,自下而上,整個山脈錯落有致,加上中央的尖頂,正好為13條,這在我國傳統文化里是個吉祥的數字。博山香爐上有四個小洞,當爐腹內焚燒香料時,煙氣便從鏤空的「山中」飄逸而出,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它下半部分為盞形托,底為平底,釉面為米黃色釉,不施化妝土,除局部積釉處略厚外,施釉均勻,釉面有不少細小開片。蓋、爐吻合,渾然一體。
博山香爐流行於漢、晉時期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雕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面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
博山爐出現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六朝《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唐李白《楊叛兒》詩雲:「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記述的都是博山爐熏香時香煙繚繞的迷人意境。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於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見證,其造型和工藝已達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爐。
圖上的這尊博山香爐出自江西省洪州窯,風格上明顯受到北方瓷窯的影響。我曾到洪州古窯遺址考察,那裡土地褐紅色,大小水塘遍布。據說池塘的底部,沉澱著厚厚的一層灰白色粘性膠泥,這膠泥便是瓷器燒造的原料。但洪州窯釉料中含有較多的植物灰,且多數產品的胎土原料淘洗不純,為了彌補胎質、釉面的缺陷,工匠大量施用化妝土。與之不同的是,這尊博山爐沒有上化妝土,釉面和胎結合得非常緊密,沒有常見的剝釉現象,瓷胎的燒成溫度超過1200℃,敲擊時聲音清亮,是一件極具收藏價值的瓷器。
北宋陶蓮花香爐
這尊灰色陶器蓮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4厘米,看上去比較大氣,造型比較別致,拿在手裡分量較輕,十分罕見。我為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曾遍訪各地古窯遺址,但對這尊香爐出處,無法作出判斷。據朋友講他從福建與江西交界處購得。從器物底座造型風格來看應該是北宋中期的東西,但當時中原大地早已流行瓷器生產,「秦磚漢瓦」的陶器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絕大部分地方已不再生產陶器,擺在我們眼前的是實實在在的陶器香爐,讓人不得不重新加以思考。
蓮花瓣片片向上,自然微微收口,顯得十分莊重。蓮花瓣爐身竟達五層之多,錯落有致,下有連結一體的三層台基,比例得當,沉穩典雅。從灰陶釉色剝落之處可看出來,胎骨為橘紅色陶土,燒制溫度在850℃左右。從蓮花造型的香爐來看,很大程度上同中國佛教文化與祭祀活動有密切的關系。自東漢佛教流入中國本土後,蓮花已與佛教結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徵與聖花。
寺廟里通常所見的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他身穿通肩大衣,手持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台上。觀世音以大慈大悲而名聞天下,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傳說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她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彷彿在表露觀世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引導信徒脫離塵世,幫助世人解除災難,到達荷花盛開的凈土。《法華經》詳細介紹了觀音菩薩的功德,以及解救災難的種種事跡,她可以應機以種種化身救苦救難,所以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白衣觀音、送子觀音、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
人們在翻讀佛經典籍時,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甚至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不少是用蓮子串成的。
蓮花,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我國文人雅士也十分看重蓮花,與梅、蘭、竹、菊等相比,蓮花具有更為豐富、更加復雜的文化內涵。蓮花在生殖崇拜、儒家實用功利、佛教佛性與修行、理學人格修養等四個方面內容中具有特別的意義。《古詩十九首》中有詩雲:「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南朝樂府民歌》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這些詩歌的意境高遠,反映了現實生活,令人回味無窮。人們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領略到「紅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陶器蓮花香爐,可見它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厚,在北宋瓷器的一統天下之中,這尊陶器蓮花香爐,可謂獨領風騷。
明代漆器大香爐
香爐,是古代一種鼎爐形器物,舊時廟堂里的香爐大多為銅、鐵鑄成,有些器型較小的香爐是用玉、石、陶、瓷、木、銅等製成,置於幾案,實用、觀賞兩相宜。有蓋之香爐,可內置香料,點燃後,香霧煙氣自蓋孔中裊裊升騰彌漫,時聚時散,給人以無限之遐想。
此件明代大型漆器香爐高157cm,爐身直徑60cm,由底足連托泥、腹部爐身和頭部龍馬爐蓋三部分組成。整體造型仿商周青銅鼎,爐身仿三足圓鼎,爐腳則仿四足方鼎,把圓鼎之柔和與方鼎之剛勁融為一體。爐蓋上的龍馬為龍頭馬身帶飛翼,爐之腹足相連處為神龜,爐足為象鼻。綜觀整個寶爐,外形簡練,制式大氣,簡約而不簡單、古拙而不粗陋、空靈而不空洞。浮雕神龜臉面為泥金工藝,細部刻畫精緻古樸,瑞獸動態傳神,爐蓋上那昂首長嘯、蓄勢待發的龍馬,充滿力度和動感。靈性之氣充溢全爐,尤其是爐身的外表黑漆、硃砂襯底描金,漆面光潔如新,髹漆技藝非常講究,色彩沉著瑩潤,包漿厚澤。
爐蓋上踏在水波紋之中的龍馬背部以點線構成奇特圖案和爐腰部的神龜,正是《周易·系辭》所說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寓意。孔穎達疏引,《尚書中侯·握河記》稱「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尚書·洪範》:「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傳說三皇之一的伏羲就是依據孟河中躍出的龍馬背部的圖形畫出了八卦,而禹根據龜背上的「文」成就了「九類常道」進而造福於黎民。落地漆器香爐是明代廟宇、宗祠、殿堂置於室內的重要禮器,當重大祭祀活動舉行時,它莊重地矗立在顯赫位置,縷縷青煙從爐蓋上的龍馬高昂頭部張開的嘴中徐徐吐出,煙氣祥霧繚繞空中,神秘而又庄嚴……物換星移幾度秋,滄桑巨變萬木春,明代的廟堂各地或許尚存一二,但舊時廟堂里諸如漆器香爐這樣的大型禮器已所存無幾了。
宋代介休窯香爐
宋代山西介休窯香爐造型別致,施釉均勻,白中泛黃,色澤瑩潤,釉面帶有密密麻麻的細小開片,做工精美,格調高雅,是我國古代香爐發展中比較少見的。過去,有人將此爐視為燈具,但陝西耀州窯博物館將其作為香爐展出。還有人認為這尊香爐可看到唐五代時期,但我覺得在斷代時還需留有餘地,畢竟介休窯燒造高峰期在宋代。
這尊香爐高10.5厘米,面上直徑11厘米,香爐的口沿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寬度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諧。爐心為圓形狀,深約6厘米,內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當時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跡。底座呈喇叭口敞開,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還遺留三隻燒制時所用的支釘。整個器物分成三層,由小及大,十分規整。香爐器物雖不大,卻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則。看上去大氣高貴,古意盎然,拿在手中把玩,賞心悅目。
這尊香爐的外形的確很像新石器時代或先秦時期的陶豆器具,也與商周時代的青銅豆相似,因此我們有理由說它與陶豆、青銅器皿有一定的關系。
陶豆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高圈足、淺缽形、喇叭形、鏤空形等,這是馬家浜文化的特色。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為環太湖流域母系時期的典型文化。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字的組成中,「豆」也是主角,這充分說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根據考證,陶豆主要用來盛放「菜」。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代飯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狀淺而小,不同於盛「飯」的缽,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盤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區別,這是稻作農耕社會派生出來的生活方式,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傳統特點之一。高而穩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視覺效果,又與古人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夾「菜」,古人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我在撰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時,曾到介休窯考察,它位於晉中洪山鎮,1957年搞農田水利時被偶然發現。專家認為介休窯的白瓷燒制水平、燒造規模、歷史影響略遜於定窯,但它燒造的器物白度較高,經科學測試為78.3℃,胎質細膩,透亮堅硬,敲擊聲音清脆,燒造溫度應在1300℃左右,幾乎可與現代白瓷媲美。具有「小家碧玉」的風范。
碗、盤和盞等器物的裝燒方法多採用支釘墊燒,在器物的圈足上一般都墊有3個小支釘,支燒時釘尖朝下,依次疊放,燒成出窯後,碗、盤和盞等器物的內側會留下3個細小的支燒痕跡,這種支燒方法為介休窯所獨有,也是我將這尊香爐看為介休窯香爐的原因所在。
[編輯本段]宗教用香爐
焚香之器具。與花瓶、燭台一齊供養於佛前,為比丘十八物之一。
其材質多為金屬、瑜石、磁、陶、紫檀等,形狀多樣化,大致可分為四類,即(1)置於桌上的置香爐,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盤形等。(2)持於手上的柄香爐,如蓮華形、獅子鎮形、鵲尾形等。(3)坐禪時所用的鉤香爐。(4)灌頂時,受者跨越而以凈身之象爐。
《金光明經》卷二於佛前行祈拜供養之時,手擎香爐;後世之柄香爐,即襲此遺風而來在珠林》中記載:「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前有十六師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台以為爐,後有師子蹲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有金台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
使用手爐,大都是在剃度、禮懺、奉請……等場合。爐頭插香,雙手執持爐柄;也有兼插鮮花以為供養者。
在新疆地方,所發現之佛教遺跡,其中之壁畫,可推定為唐朝佛畫,圖中亦有手持香爐,長跪禮拜者。而此香爐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又,密教的火舍也是香爐之一種,為密教用具之一。後世並謂為佛前四具足之一。柄香爐,一稱手爐,北宋·開寶八年所題記對佛畫(敦煌發掘)繪有此香爐。
此外,亦有香盤,放置檀香爐用的盤子。它是用木料做成的,表面塗以咖啡色的油漆。面積長約一尺余,寬約七、八寸,邊沿高約一寸許,盤子呈長方形。

9. 求15段很很唯美的段落

唯美段落有:

暮色,升騰起了朦朦的光霧.拉長的影子,默默前行在無人問津的小巷,誰能看清,輕霧之中,那被哀思染上的憔悴,誰能聽到失去生命色彩的軀殼裡面,那無盡翻騰著的心海。思念漸漸化為漫天飛舞的梨花,遠方的你,又可曾看到,聖潔的白色中間,隱隱透出了血色。


相關如下

1、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因為誠實,它變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為守信,它變得悅耳; 生活如畫,或明麗,或素雅,因為誠信,它變得美麗。

2、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選擇最柔和的;若能采來香山紅葉,我選擇最艷麗的;若能摘下滿天星辰,我選擇最明亮的。也許你會說,我的選擇不是最好,但我的選擇,我相信。

3、當三閭大夫抱著石頭與江水相擁,當西楚霸王自刎時的鮮血染紅了整片夕陽,當普羅米修斯裸著身體被巨鷹啄食,當拉奧孔扭曲著身體仍想保衛自己的兒子,歷史的悲風中發出陣陣悲鳴,但他們生命的結尾卻那麼響亮有力,數千年來仍叩擊著人們的心靈,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絕唱!

4、人生彎彎曲曲水,世事重重疊疊山。熱情去奔跑,去超越,然後才能拾掇失意後的坦然,挫折後的不屈,困苦艱難後的從容。

5、 我們的成長要擺脫低俗事物的紛擾,用傳統文化來滋養。有句話叫柔日讀史,剛日讀經。是說意志懈怠時讀史以明志:謀臣策士,家國三寸簧舌里;金戈鐵馬,江山萬里血淚中。讀史書,能養浩然正氣。也是指驕躁狂暴時讀經以養性:老莊之道,清凈無為是非空;菩提之心,靈台空明塵埃無。

6、人們在同樣的時間里奔跑,錯過了桃花送走雪花春風喚醒田蛙的春,錯過了浪花裂開心花荷蓋展開青霞的夏,錯過了稻禾沾滿金露樹木寄走一封封枯葉的秋,錯過了山坡覆白雪水面凝銀冰的冬。

7、寬容潤滑了彼此的關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閡,掃清了彼此的顧忌,增進了彼此的了解。

8、溫暖是飄飄灑灑的春雨;溫暖是寫在臉上的笑影;溫暖是義無反顧的響應;溫暖是一絲不苟的配合。

9、只有我們願意打開心內的窗,才會看見心靈的寶藏;只有我們願意打開心內的窗,才會看見門外清明的風景;只有我們願意打開心內的窗,人間的繁花滿樹與燈火輝煌才會一片一片飄進窗來;只有我們願意打開心內的窗,我們才能坦然勇敢走出門去,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的所在。

10、有了執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鋪成一片藍天;有了執著,孤單可以演繹成一排鴻雁;有了執著,歡樂可以綻放成滿圓的鮮花。

10. 誅仙2的焚香聽說很牛不知道女焚香長什麼樣。。。

長了兩隻眼睛 一個鼻子 一對耳朵 一張嘴巴 沒啥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