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北洋水師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李字背景圖片大全猴 2025-08-09 07:00:45
suv剎車是哪個部點陣圖片 2025-08-09 06:53:55
收拾電腦桌子的圖片 2025-08-09 06:46:46

北洋水師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17 20:08:27

1. 一個外國人眼中的北洋水師作戰英勇,但戰後為何有很多將領自殺呢

1895年2月11日夜,一位大清國的高級軍事將領神色悲涼、踉踉蹌蹌地走到辦公桌前,提筆給老領導李鴻章寫了一封絕筆信。他含淚在信中寫道:「吾雖決意與艦同歸於盡,然人心潰亂,大勢已去矣。」

人心潰亂,大勢已去。生有何用,死亦何懼。

書罷,他緩緩地擱下手中的筆,端起桌上早已准備好的酒,一飲而盡。他喝的是「鴉片酒」,民間不是早就說了,「大煙膏子就酒,小命立時沒有」。寫信之前,他還跟下屬交代了後事。

這狼狽而羞恥的世界,與他而言,只想倉促逃離。

這個人就是大清國赫赫有名的水師提督丁汝昌。

三個小時候後,毒性開始發作,他隱隱感覺腹部的痛楚漸漸強烈,直至無以復加。這樣的折磨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的早上。

2月12日,59歲的海軍名將丁汝昌終於如願以償地死去了。

2. 與戰爭有關的圖片。附解說。3張就好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時年慈禧太後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斗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激戰中,左寶貴中炮陣亡,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覆滅,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的奮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門。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晨七時,野津道貫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六天里,清軍狂奔五百里,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陋室寒山客增補陸軍部分:1894年7月,中日兩軍在朝鮮開戰。毅軍以分統馬玉昆率五營一隊(約2100人),與淮軍盛字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於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匯合,朝廷命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清軍分兵抗拒,重創日軍第9旅團。日軍中、右兩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島助義中佐拚命督戰,攻陷了左右兩翼的堡壘。但隨即遭到清軍的步炮協同夾擊,再遭重創。這一仗,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據《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公布的數字,「將校以下死者約一百四十名,傷者約二百九十名」。中隊長級大尉軍官被擊斃四名,少尉軍官被擊斃二名。第9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第21聯隊長西島助義中佐、炮兵第5聯隊第3大隊長永田龜少佐均被擊傷。清軍雖然戰勝,但不幸的是,平壤北面的牡丹台、玄武門被日軍元山支隊與朔寧支隊聯手攻陷,奉字軍統領左寶貴力戰陣亡。當夜9時,葉志超率軍由平壤倉皇潰退,狂奔500里,逃入中國境內。一路被日軍埋伏邀截,人馬自相踐踏,死者2000餘人,被俘500餘人,傷者無數。黃海海戰發生於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一次主力決戰。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附近海面。北洋艦隊參加戰斗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斗軍艦則有12艘。中午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創(管帶鄧世昌)。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終於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激烈的海戰。日本海軍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軍艦,包括其全都精華,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八艘五千馬力以上的主力艦和巡洋艦。9月15日上午,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16日凌晨1時,銘軍的十個營共四千人分乘五艘運兵船,向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進發。16日中午,艦隊抵達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到次日早晨,軍隊全都登陸。17日上午8時,旗艦定遠上掛出龍旗開始返航。

11時許,北洋艦隊突然發現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幾簇黑煙,丁汝昌登上甲板瞭望,判定為日本艦隊。於是立即命令各艦升火、實彈,准備戰斗。由東鄉平八郎指揮的吉野號率先發現北洋艦隊,發出信號「東北方向發現三艘以上敵艦」。12時20分,日艦逐漸接近北洋艦隊。中午12時50分,北洋艦隊旗艦定遠首先開炮。十秒鍾後,鎮遠艦也發出炮彈,緊接著,北洋艦隊各艦一齊發炮轟擊。三分鍾後,日本旗艦松島也開始發炮還擊。剎時間,雙方各艦百炮一齊怒放,硝煙彌漫,海水沸騰。開戰之初,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下:

火炮/門魚雷發射管/架總排水量/噸總兵力/人平均航速/節

北洋水師19555627212614.5

日本艦隊26856836391610.2

其中,日本第一游擊隊平均航速達19.4節。另據英國海軍年鑒統計,當時速射炮的發射速度是原後裝炮的六倍,由此計算,日本艦隊的火力實際上相當於北洋艦隊的三倍。依航行次序,日艦配備情況如下:第一游擊隊艦名艦長排水量(噸)速度(節)主炮(門)

「吉野」河源要一4,21622.5150mm速射炮4

「高千穗」野村貞370918260mm2

「秋津洲」上村彥之丞315026150mm速射炮4

「浪速」東鄉平八郎370924

本隊第一群陣:艦名艦長排水量(噸)速度(節)主炮(門)

「松島」旗艦尾本知道427816320mm1

「千代田」內田正敏243919120mm速射炮1

「嚴島」橫尾道昱427816320mm1

本隊第二群陣:艦名艦長排水量(噸)速度(節)主炮(門)

「橋立」日高壯之丞427816320mm1

「比睿」櫻井規矩之左右228413.2170mm2

「扶桑」新井有貢377713280mm2

本隊左側:艦名艦長排水量(噸)速度(節)主炮(門)

「西京丸」鹿野勇之進410015120mm

「赤城」坂元八太郎62210.25120mm

北洋艦隊的12艘軍艦配備情況如下:艦名艦長排水量(噸)速度(節)主炮(門)

「定遠」旗艦劉步蟾733514.5305mm4

「鎮遠」林泰曾733514.5305mm4

「經遠」林永升290015.5210mm2

「來遠」邱寶仁290015.5210mm2

「致遠」鄧世昌230018210mm2

「靖遠」葉祖珪230018210mm2

「濟遠」方伯謙230015210mm2

「平遠」李和210014.5260mm1

「超勇」黃建勛135015250mm2

「揚威」林履中135015250mm2

「廣甲」吳敬榮129615150mm2

「廣丙」程璧光100017120mm3

另外六艘艦艇為炮艦鎮南、鎮中和魚雷艇福龍、左一、右二、右三。戰斗開始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由於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發射時炸膛,丁汝昌摔傷,信旗被毀。丁汝昌拒絕隨從把自己抬入內艙,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可是他只能鼓一艦士氣,戰斗剛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了指揮。日第一游擊隊4艦利用航速優勢繞攻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斗。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但很快被撲滅。13時30分左右,「超勇」沉沒。當日本第一游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時,本隊也與北洋艦隊主力交相攻擊。日本軍艦「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艦隊截擊。「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比睿」、「赤城」。「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陣亡。「西京丸」也受創。14時15分左右,日本艦隊繞至北洋艦隊背後,與第一游擊隊形成夾擊之勢。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在混戰中,北洋艦隊一直沖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吉野號」、「高千穗」等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船身傾斜。

伊東佑亨令第一游擊隊救援「赤城」、「比睿」。「吉野號」沖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著火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致遠」艦向「吉野」號右舷高速撞去。日本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致遠」艦躲過一條魚雷後,終於被另一條擊中,全艦清兵共252名全部陣亡。(根據雙方史料,致遠沉沒有了新的說法,日軍史料記載日方艦隊並未發射魚雷,致遠沉沒成了黃海海戰的一個謎。)「經遠」繼續迎戰「吉野」,也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陣亡,隨後艦也被魚雷擊沉,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陣亡。「致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臨陣脫逃(方伯謙等是否臨陣脫逃,近年有不同看法)。「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退出戰斗,避至大鹿島附近緊急修補損壞的機器。「定遠」、「鎮遠」兩艦浴血奮戰,中彈甚多,幾次起火。下午3時30分,「鎮遠」艦的30.5公分大炮連續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二次。「松島」後甲板四號炮塔中彈後,火焰引發裝葯,發生了大爆炸。「松島」船軸傾斜5度,冒起白煙,火災大作。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斗。日本軍艦「赤城」、「比睿」、「西京丸」負傷,旗艦「松島」情況也不容樂觀,「吉野」、「扶桑」也受了傷,又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伊東佑亨便於17時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戰場。北洋艦隊稍事追擊,也收隊返回旅順。歷時5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到此結束。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遠東戰區所罕見。海戰的結果是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傷(「西京丸」、「赤城」兩艦被拖行後不久後沉沒),死傷官兵600餘人。黃海海戰進一步揭露出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北洋水師建立之初,艦隊在火力和整體噸位上遠超當時的日本海軍,日本海軍的制定擴充海軍計劃,為籌集經費,天皇甚至從後宮經費中撥款給海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慈禧太後反而從海軍經費中抽錢建她的頤和園。大清水師軍艦年久失修,海軍訓練差,不少水兵吸食鴉片,高級官員貪污成風,整支軍隊素質低下。日本海軍加緊訓練,軍艦保養好,在自主造艦的同時,向英國皇家海軍購置新艦,學習經驗。在海戰開始前,北洋水師軍艦老舊,鍋爐破損,艦炮使用實心炮彈,射速慢,威力不足。日本海軍訓練有素,裝備了大批的新式戰艦,使用大口徑火炮,並裝備了速射炮,開發出了新型的炮彈,在總體噸位上也超過了北洋海軍,在海戰上有了極大的優勢。

第二階段

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面對日軍攻擊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八十二營,約兩萬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制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三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是日午前十一時,日軍先於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六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堅持抵抗,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一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將指揮的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7日,日軍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日軍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玙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共轄三十三營,約一萬三千人。18日,日軍前鋒進軍土城子,徐邦道的拱衛軍負隅頑抗,次日,龔照玙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22日佔領旅順口。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佔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駐守南幫炮台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守衛摩天嶺陣地負隅頑抗,最後被殲滅。日軍也死傷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將被清軍炮彈打死。由於兵力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被敵人占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遠彈葯告罄,劉步蟾自殺。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洋員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最終自殺。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14日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威海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占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大清國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四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被日軍擊退。2月28日,日軍高歌猛進,從海城分路進攻,3月4日攻佔牛庄,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台。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戰爭的失敗原因

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

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十九世紀後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必然引起對殖民地更加激烈地爭奪。列寧分析道:帝國主義列強「除了對已經被分割了的世界來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爭奪半獨立國的斗爭就不免要特別緊張起來。」於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便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眼中的一塊肥肉。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後,由於列強之間忙於爭斗,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鬆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軍國主義怪胎,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侵略並戰勝中國,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國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陽子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台灣、呂宋之島,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吉田的這一思想,對他的弟子,後來成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參議院議長)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陸政策,大臣田中義一在奏摺中說:「明治大帝遺策是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說這些議論還是一個「藍圖」,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體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准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群島。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侵略戰爭,並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日本在幾十年裡將上述國策一以貫之,進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備,前後實施了8次《擴充軍備案》。甲午戰前的幾年,平均年度軍費開支高達總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從皇室經費中擠出30萬元作為海軍補助費,這筆錢雖然不算很多,但表達了最高統治者的決心,勢必對全國產生很大激勵。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國富豪紛紛捐款,一年就有100多萬元。這不僅增加了軍費,也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線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的詳圖。日本就像一架製作精良的戰爭機器,時刻不停地運轉著,一旦時機成熟,便會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與之相比,清政府對國家安全形勢的判斷就顯得很不到位,對遭受侵略缺乏應有的預見和警惕。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禎,台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蕞爾小邦」的階段,「不以倭人為意」。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葯經費。

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在近代戰爭中,掌握制海權非常重要。所謂制海權,簡單地說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敵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權取決於海軍的實力和正確的戰略。甲午戰爭的制海權主要指黃海海域。黃海關繫到三個半島,即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海上交通,所以黃海的制海權至關重要。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朝鮮、中國一側,日軍屬於跨海作戰,補給線很長,必須從海上運輸。中國雖是內線作戰,但擾亂和切斷敵軍的海上交通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軍主力,尋找有利時機主動出擊,必要時進行決戰,對敵方海軍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當時也有這個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國海軍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土耳其之後,美、日之前。如果戰略正確,指揮得當,應該能夠取得一定的勝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於關鍵戰役指揮失誤

在雙方爭取制海權的黃海海戰中,清軍以優勢兵力(清軍:2艘重型鐵甲艦,10艘巡洋艦艦,魚雷艇及炮艇6艘,共18艘。日軍:8艘巡洋艦,1艘老式鐵甲艦,炮艇及武裝商船2艘,共11艘)迎擊日軍。而且清軍鐵甲艦定遠,鎮遠對日軍有著絕對的火力及防護力優勢。戰役指揮官,清軍水師提督丁汝昌率軍遭遇日艦後,幾次機動,被日軍搶去T字橫頭優勢。此時他將主力戰艦——2艘鐵甲艦和10艘巡洋艦以「八」字型橫列展開,一鐵甲艦為中心,向日軍沖去。妄圖以此沖散日軍艦隊。同時丁汝昌還發出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范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但重要的一點是,丁汝昌並沒有制定艦隊副指揮官。12時53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開始發炮還擊。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炮火所毀,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身負重傷。此時北洋水師失去指揮官,艦隊秩序混亂。但戰役勝負未定。北洋水師陣型有利於破壞日軍隊形。清軍艦隊如能繼續向前突進,可以將日軍的第一游擊隊與本隊隔開,那時戰役成敗還未可知。但定遠此時卻畏縮不前。由於丁汝昌的命令,各艦只能隨旗艦運動,故使日艦有充分時間進行機動。13時20分,日艦完成對清軍的夾擊。自此,清軍戰敗已成定局。

3. 北洋水師有哪些有名的戰艦要有圖片

最著名的2艘是定遠號和鎮遠號,網路知道貼圖太不方便,你復制「定遠號」或者「鎮遠號」到網路圖片裡面一搜就出來好多的。。
定遠和鎮遠是當時亞洲最強的戰艦,並且在戰前訪問日本時引起日本轟動,舉國上下都把擊沉定遠作為國家的目標。定遠號和鎮遠號是姐妹艦,配置完全相同,其中定遠號還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旗艦。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雖然被重創,但是定遠和鎮遠2艘巨艦仍然顯示出它恐怖的防護能力。當時定遠中彈數百發,但沒有一發穿過裝甲傷到定遠的內部。最後定遠在威海衛失守後,自沉在港。鎮遠則是觸礁後回港修理,最後被日軍俘獲。
此外,北洋水師其他叫XX遠的軍艦在當時都是較強的有鐵甲防護的巡洋艦。有致遠,濟遠,靖遠,經遠,來遠5艘,致遠和經遠在黃海海戰中被擊沉,濟遠黃海海戰逃跑,最後被俘獲與港內。靖遠和定遠一樣自沉於港內。
此外還有一些較差的艦,如超勇,揚威,就不說了。。

4. 北洋水師是由誰帶領的

這個沒有帶領只說,只能說是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
丁汝昌(1836 -1895)字先達,號禹廷,安徽省廬江縣北鄉丁家坎村人。他自幼飽受貧困的煎熬,18歲參加太平軍程學啟部,後隨程學啟投到湘軍曾國荃部下,官拜千總。 1862年受李鴻章賞識,被編入淮軍「銘」字營,授參將之職,指揮馬隊。1874年因他的三營馬隊被裁撤,遂解甲歸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1888年被正式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雖是陸軍出身,對近代海軍一無所知,但他好學嗜讀,虛心求教,克盡職守,任勞任怨,北洋水師在他的統帶之下,面貌煥然一新。黃海海戰時,他身先士卒,雖身負重傷,仍不肯下艙裹傷,始終坐在甲板上督戰。威海衛之戰時,他面對敵人的誘降和部分反動官員的脅迫,堅貞不屈,誓死抗敵,最終服鴉片殉國。

劉步蟾(1851-1895)字子香,福建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1874年被任命為「建威」號練習艦的管帶,1877年赴英留學,上「馬那多」號裝甲戰列艦實習。1879年任「 鎮北」號炮艦管帶,1888年起任「定遠」艦管帶。他性格豪爽,愛深思,較沉著。他治軍嚴明,且身體力行。黃海海戰中,他管駕「定遠」艦以寡敵眾,毫不畏懼,多次重創敵艦。威海衛之戰時,「定遠」遭魚雷攻擊,無奈搶灘擱沉,他悲痛欲決,最後服鴉片自盡。

林泰曾(1851 -1894),字凱仕,福建閩縣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留學,上「索來克伯林」號裝甲戰列艦實習。1888年起任「鎮遠」艦管帶。他為人沉默寡言,不苟顏笑,但治軍嚴厲,且戴部下寬厚,深受擁戴。黃海海戰中,他駕艦與「定遠」艦互為依託,頑強作戰。威海衛之戰前,「鎮遠」艦進港時不幸觸雷,他自覺內疚,遂服毒自盡。

鄧世昌(1849 -1894)字正卿,廣東番禺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曾任「琛航」號運船大副、「海東雲」號炮艦管帶、「鎮南」號炮艦管帶。1880年調入北洋, 1888年起任「致遠」艦管帶。他性格孤傲而內向,終日吃住在艦上。他為人剛正不阿、嚴於治軍、賞罰分明、治事精勤、兢兢業業。他雖然未留洋,但他「西學甚深」,且刻苦學習,通曉海軍業務技術。黃海海戰中,他管駕「致遠」艦,忠勇無畏,視死如歸,在彈葯用盡後不惜用艦體撞擊日「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

葉祖珪(?-1905),字桐侯,福建閩侯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留學,次年先上「索來克伯林」號裝甲戰列艦實習,後又調至「芬昔勃爾」號巡洋艦。回國後曾任「鎮邊」號炮艦管帶。 1889年起任「靖遠」艦管帶。黃海海戰中,他管駕「靖遠」艦頑強奮戰。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靖遠」戰沉。他此後參加了海軍的重建工作。1899年被清廷任命為北洋水師統領。1905年清廷又任命他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可惜他於當年病卒。

林永升(1853 -1894),字鍾卿,福建侯官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學習,次年上「馬那多」號裝甲戰列艦實習,成績優秀。1881年調入北洋,曾任 「鎮中」號炮艦管帶。1888年起任「經遠」艦管帶。他為人淳厚善良而又隨和,是北洋水師眾管帶中有名的老實人和好心人。他對士兵關懷備至,儼然為父兄。黃海海戰中,他指揮「經遠」艦奮力抗敵,英勇頑強,不幸中彈犧牲。

邱寶仁(?-?),福建閩侯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曾任「鎮東」號炮艦管帶。1888年起任「來遠」艦管帶。黃海海戰中,他指揮「來遠」艦,在艦體嚴重受損的情況下依然殊死搏鬥,英勇無畏。威海衛之戰後被革職。

方伯謙(1853 -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留學,次年上「恩延甫」號炮艦實習,後又調至「土班登」號巡洋艦。回國後歷任「鎮西」、「鎮北」炮艦、「威遠」練習艦管帶。1889年起任「濟遠」艦管帶。他為人清高孤僻,但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秀。黃海海戰中他不顧大局,駕「濟遠」艦率先撤出戰場,首開戰場逃跑的惡端。1894年9月24日晨,他被押至旅順黃金山下大塢西之刑場處斬。

黃建勛(1852 -1894),字菊人,福建永勝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曾留學法國、英國。在留英期間曾赴美國上皇家海軍大西洋艦隊「伯里洛」號巡洋艦實習,後上「伯樂羅芬」號裝甲戰列艦任見習二副,受到高度評價,獲「學習優美」證書。1881年調入北洋,「鎮西」艦管帶,1887年起任「超勇」艦管帶。他為人慷慨俠義,性格沉著冷靜,在海軍中勤勤懇懇,盡職盡責。黃海海戰中他管駕「超勇」艦遭遇強敵毫不退縮,拼力血戰,不幸為國捐軀。

林履中(1852 -1894),字少谷,福建侯官人,馬尾船政學堂三期生。曾留學英國。1881年調入北洋,曾任「威遠」艦教練大副和「定遠」艦副管駕。1887年起任 「揚威」艦管帶。他做事一絲不苟,平時深沉少語,但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在生活上「勤慎儉真誠」,與水兵同甘共苦,深受愛戴。黃海海戰中他率「揚威」艦英勇奮戰,壯烈殉國。

李 和(?-?),廣州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曾任「鎮南」艦管帶。1892年任「平遠」艦管帶。黃海海戰中他率「平遠」艦不畏強敵,兩次擊中日旗艦「松島」。威海衛之戰後被革職。1912年任海軍軍官學校校長。1913年任海軍次長,但一年後被免職。

5. 「北洋水師」號稱世界一流,為何不堪一擊

比起唐朝盛世的繁華熱鬧,成績斐然,晚清的世界似乎顯得更加的寂寥。

那是一個人心動盪,社會治安混亂,人人都無比害怕的,一個黑暗的時代。

那時候的中國似乎陷入了死一樣的寂靜之中,每個人都在惶恐度日,都在這深不見五指的深淵之中,苦苦掙扎著。而位高權重者紙醉金迷,犬馬生色,在奢靡的環境之中縱享歡愉。

這是我們歷史書中的清朝,底層百姓狼狽不堪,上位者奢侈享受

走進清朝,可是在閱讀了《為什麼是中國》這本書之後,我有了不一樣的認知。


想必如果當時的新朝皇帝贏了,如今又不知道是怎樣一幅局勢,但是那誰又知道呢?

畢竟一個封建社會,裹腳纏足,這樣的封建愚昧的事情,終究會在時代的流轉之下被世界拋棄,被時代所淘汰,這也是新時代必然的結果。

而且這世界上並沒有如果,清朝終究是結束了。

還記得清朝的北洋水師嗎?

歷史書上對於這只軍艦可謂是十分的贊揚了,認為這只軍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厲害的軍艦了。

而就是這樣一直被人們認為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軍艦,為什麼在後來的戰爭之中,失敗的一踏塗地?

這也是一直纏繞在大家心頭的一個謎題。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傳說之中那樣厲害的軍艦,為什麼就這樣的不堪一擊呢?

在金一南老師的《為什麼是中國》這本書之中有了很好的解釋。

原來這支在人們看來十分厲害的軍艦,其實並不怎麼樣,雖然他的裝備都很新,先進。

但是好的裝備也需要有才能的人,才能夠去駕馭。

沒錯,雖然有著極強的裝備的加持,然而那時候的北洋艦隊,布陣沒有絲毫的順序可言,而且指揮官對其軍隊的指揮也有著極大的失誤。

那麼沒有正確的指揮,這樣的作戰效率又能高嗎?不低下才怪呢。

而且當時的炮台上,居然還有士兵在上面晾衣服。

沒有嚴格的管理和標准,士兵們都懶懶散散的,在炮台這樣嚴肅的地方,居然還在上面晾他們的衣服?是不是未免有太過兒戲了?

而且在他們的內部,管理也是十分混亂的,常常會出現軍情隱瞞不報的情況。

而這些都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清朝,這顛覆了我們對清朝的印象,但是更多的是將一個清朝的全面是實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讓我們擺脫對於清朝以往的印象,更多的意識到清朝的整個發展趨勢,對他的覆滅有著一個清晰而正確的認知。

6. 清朝水師戰船

那是戰爭後期了,清朝學習了西方的造船技術不過那個時候已經晚了,戰爭已經快要結束了

7. 求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的高清圖

後兩張是目前停泊於威海的定遠復制艦照片。

8. 北洋水師經遠艦圖片

這張是經遠艦剛抵達大沽時的照片,也可以看見雙聯裝210毫米35倍口徑克虜伯前主炮。(圖片偏左位置。)

9. 北洋水師致遠號,為什麼敢用軍艦撞軍艦

撞沉吉野號,當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喊出這句話後,也代表著,北洋水師氣數已盡,但是,為什麼敢用軍艦撞軍艦呢,這不是沖動,也不是無奈之舉,而是早有了先例,我們來看看。

軍艦撞軍艦,是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是北洋水師將士們的無奈,那一句「撞沉吉野」里包含了多少思緒。哪怕再有一顆炮彈,哪怕再有一顆魚雷,哪怕。。。。。。

(圖片源自網路)

10. 求索一些經典作文素材

國難當頭,2000藏軍增援東南沿海戰場。

1840年6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由於清軍的武器與英國軍隊相差甚遠,再加上幾十年的太平盛世,缺乏實戰的洗禮,盡管清軍官兵作戰英勇,仍無法阻擋英軍的進攻。戰爭開始後不久,英軍一路北上,先後攻陷了舟山、寧波、定海等地,隨後又占據了吳淞,逼近南京城,清朝南北交通命脈———京杭大運河面臨著被切斷的危險。情急之下,清政府只得從全國各地調集兵馬,倉促應戰。1840年底,清政府的調兵令傳到了遠離前線的藏族聚居區———四川嘉絨(今阿壩州)汶川縣三江鄉土司索衍的手中。面對國家危難,索衍當即決定,派瓦寺土司守備哈克里,會同大金土司阿木穰等人,率藏軍開赴東南沿海,協助清軍保家衛國。

在歷史上,藏族人民一直有著協助中央政府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清朝乾隆年間,瓦寺地區的藏族土司千總劉正祥、王保等人就曾率藏兵協助清軍抵抗廓爾喀(今尼泊爾)對西藏的侵略。在清軍總督福康安的統一指揮下,瓦寺藏軍「六戰六捷,殺敵四千,收復後藏」。在那場戰斗中,許多藏兵為國捐軀。幾十年後,當英國侵略者的隆隆炮聲回盪在祖國邊疆的危急時刻,藏族勇士們再次做好了為保衛國家而犧牲的准備。
1841年11月,2000名藏族遠征軍在松潘一帶集結完畢,准備出征。四鄉八里的父老為這些勇士舉行了盛大的壯行儀式,喇嘛們祈求神佛的保佑,鄉親們獻上潔白的哈達。藏軍將士們跨在高頭戰馬上,頭戴虎皮帽,身著藏袍,個個顯得精神抖擻,踏上了保衛國家的征程。

清軍統帥不學無術,靠算命指揮作戰

就在藏軍出征前幾天,道光帝的侄子、欽差大臣奕經,也從京師率部出發。但奕經並不懂軍事,是個誇誇其談的高手。

1842年2月,奕經一行抵達杭州。不久,各地增援前線的兵勇也陸續趕到。就在等待藏族援軍到來之時,奕經聽人說杭州西湖關帝廟最靈,就去求了一簽。這支簽上寫道:「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奕經百思不得其解。三天後,哈克里和阿木穰率藏族遠征軍千里迢迢趕來後,奕經恍然大悟。

藏軍到達後,奕經驚喜地發現,藏兵們頭戴虎皮帽,正好與簽中的「虎」字相應。奕經天真地認為,只要按簽上所示,讓兩支戴著虎皮帽的藏兵打頭陣,定可保清軍旗開得勝。於是,他不顧雙方懸殊的武器差距,竟命令部下強攻英軍,收回寧波和鎮海。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奕經將進攻的時間選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時分。

奕經之所以把日期定在此時,是因為這天是難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時!他又任命屬虎的總兵段永福為大將,這樣就湊足了「五虎」,此次反攻也被稱作「五虎撲羊」之計,「羊」即指洋人。奕經認為,「五虎撲羊」之計再加上頭戴虎皮帽的藏族遠征軍為先鋒,清軍自然會大獲全勝。

血戰寧波,「虎頭」藏軍成破城先鋒

奕經「五虎撲羊」的謬論固然可笑,但哈克里和阿木穰率領的藏軍確實英勇善戰。每次發起進攻前,他們總是主動要求打頭陣,不甘落在別的隊伍後面,在作戰中,他們更是表現英勇,視死如歸。

按照戰役部署,由阿木穰率領的百餘名藏族士兵負責攻打寧波城的西門。戰鬥打響後,在城裡內應的配合下,藏兵擒殺了城門口的英軍哨兵,打開城門,隨後清軍大部隊迅速攻入城中。
攻入寧波城後,清軍大隊人馬直奔英軍指揮部。據史料記載,英軍指揮部的所在地「門堅牆高」,進攻士兵無法攀登。英軍用優勢火力射擊,將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的清軍擊退到寧波城狹窄的街道里。隨即,英軍又爬上臨街的屋頂,對准擁擠在街心的清軍進行射擊。清軍冒著彈雨發起強攻,但畢竟火力太弱,始終無法前進。不久,英軍拉來了大炮轟擊,清軍傷亡慘重,阿木穰和他率領的百餘名藏族士兵全部為國捐軀。

事後,曾有英國軍官記載:「他們的屍體厚厚地亂攤在四旁,據說他們曾經決定不戰勝即戰死。他們的帽子是用老虎皮製的。」從英國軍官的記述中可以肯定:這些英勇捐軀的將士,正是前面所提到的藏族士兵。

兩戰鎮海,藏軍肉搏戰中重創英軍

在寧波反擊戰打響的同時,由哈克里率領的另一隊藏兵來到了鎮海附近,作為清軍將領朱貴的先頭部隊,他們的任務是奪取招寶山上的要塞威遠城。由於人生地不熟,藏軍在進軍時迷了路。當他們趕到時,正遇到從鎮海城敗退下來的清軍。兩軍隨後合為一路,向招寶山發起了進攻。

攻山戰斗開始後,哈克里率領藏族士兵沖上陡峭的台階,殺向招寶山上的威遠城。藏兵敏若猿猴,在英軍的槍林彈雨中閃轉騰挪,攻入威遠城。山上的英軍拚命用大炮向下射擊,但命中率極低,沒有對藏兵造成什麼威脅。就在英軍抵擋不住,准備四散逃命時,停泊在江中的英國軍艦從背後向藏軍開炮,腹背受敵的藏軍為保存實力,不得不撤退到慈溪大寶山進行防禦。

3月15日,英軍從寧波出動近2000人前後夾擊駐守在大寶山的清軍。朱貴率領包括藏軍在內的500多名清兵英勇抵抗。戰斗中,朱貴手舞戰旗,指揮部隊作戰,不幸被英軍的炮彈炸斷了右臂,他忍著劇痛改用左手指揮戰斗,最後被英軍子彈擊中,壯烈殉國。他的兒子朱昭南繼續指揮戰斗,也在戰斗中陣亡。

經過10多個小時的激烈戰斗,清軍已彈盡糧絕。眼見英軍沖上了陣地,哈克里從腰間抽出戰刀,與沖上來的敵人展開了肉搏戰。在亂軍中,他身中數槍,倒在了陣地上。戰後,損失慘重的英國人仍心有餘悸,承認「自入中國來,此創最深」。

由於在大寶山之戰中傷亡慘重,英軍不敢再次進攻,慈溪縣城才得以保全。當地百姓為紀念清軍的功績,募捐建立了「交節祠」,祭奠為國捐軀的清軍官兵。阿木穰、哈克里等藏族勇士的英名,也被安置在祠中祭祀。這些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藏族遠征軍的辮子,被剪下後送回了故鄉汶川縣的三江鄉,人們在那裡修建了一座「辮子墳」,以緬懷這些為祖國捐軀的勇士們。他們的英雄事跡也一代代流傳至今。

鴉片戰爭期間,民族英雄林則徐一度駐節縣城,水師提督關 天培曾在香山轄屬的磨刀洋迎擊英國侵略軍,廣大民眾保家 衛國的英雄事跡更是廣泛流傳

北洋水師,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創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台灣企圖將之占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加快建設海軍。大清海軍分為三洋:北洋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兩廣負責福建、南海。後來當時之南洋大臣沈葆貞,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准優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 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 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 由於對在英國定造的軍艦不滿意,1880年,經過反復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 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 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處,如修建頤和圓工程等等。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朱貴將軍與英軍殊死搏鬥而陣亡的英雄事

鴉片戰爭時期民族英雄全表

陳化成(江南提督)
陳階平(福建水師提督)
陳連升(廣東三江口副將)
達洪阿(台灣鎮總兵、提督)
鄧廷楨(閩浙總督)
葛雲飛(浙江定海鎮總兵)
關天培(廣東水師提督)
海齡(江寧副都統)
江繼芸(金門鎮總兵)
樂善(直隸提督)
林則徐(欽差大臣)
凌志(福建金門鎮總兵江副將)
劉大忠(廣東香山協副將、武功將軍)
劉耀椿(福建興泉永道兼金廈兵備道)
麥廷章(廣東水師提標、左營游擊)
沙春元(天津鎮標右營游擊)
史榮椿(直隸提督)
王鼎(軍機大臣、「死諫」英雄)
王錫朋(安徽壽春鎮總兵)
韋逢甲(乍浦同知)
祥福(湖南總兵)
謝朝恩(江蘇狼山鎮總兵)
姚懷祥(定海知縣)
姚瑩(台灣兵備道、按察使)
葉名琛(兩廣總督)
裕謙(兩江總督、欽差大臣)
張然(福建水師後營游擊)
鄭國鴻(浙江處州鎮總兵)
鄭鼎臣(鄭國鴻之子)
朱貴(浙江金華協副將)
陳棠(廣州西關絲織業機行工人)
鄧潛(廣州城北三家店打石行業工人)
何玉成(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組織者)
林福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組織者)
王韶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組織者)
韋紹光(廣東南海縣恩洲堡三元里村東華里農民)
徐保(浙東人民抗英力量「黑水黨」領導者)
顏浩長(廣東番禺縣唐夏(今棠下)鄉農民)
包世臣(清代愛國思想家)
丁拱辰(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志士、發明家)
龔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和愛國詩人)
何大庚(愛國知識分子)
林昌彝(鴉片戰爭時期愛國詩人)
錢江(愛國知識分子)
魏源(清代愛國思想家)
張際亮(鴉片戰爭時期愛國詩人和思想家)
張維屏(鴉片戰爭時期愛國詩人)
鄒伯奇(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志士、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