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愛國英雄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斬龍之劍圖片多少錢 2025-08-14 03:37:36
電腦怎麼能顯示圖片數 2025-08-14 03:18:05

愛國英雄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13 13:16:19

㈠ 我國的愛國英雄還有哪些

1、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

危急關頭,他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2、邱少雲

邱少雲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出生於四川銅梁縣(1997年後屬重慶市)關建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5歲那年被國民黨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赴朝鮮作戰。

1952年10月,為打擊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邱少雲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並擔任了發起沖擊後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

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並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雲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一動不動。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裡,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壯烈犧牲。

3、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是指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狼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軍和偽滿洲國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在戰斗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

4、楊靖宇

楊靖宇是我黨我軍優秀的高級軍事指揮將領。他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等職。他率部長期轉戰於長白山麓、松花江、鴨綠江畔,活動足跡遍及30個縣,是我國的英雄。

楊靖宇犧牲前五天。「討伐隊」將已無力奔跑的楊靖宇包圍在一片小樹林中。他們逐步逼近到50米處,喊話勸降,對方「連答應的神色也沒有,依然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日軍見生擒困難就猛烈開火,有一彈擊中胸部,對方才「被打倒而絕命」。

日軍根據追蹤估算,認為他缺糧已有半個月,完全斷糧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夠在零下20攝氏度且沒有房屋的山林中堅持下來簡直不可思議,於是將遺體送到縣醫院解剖。當腸胃被切開後,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

日本軍官狠狠地說:「算他是支那的一條好漢!」日本關東軍在烈士殉難處破例舉行了一個祭奠儀式和對軀體的葬禮,以楊靖宇的頑強為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人民政府將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5、劉胡蘭

1947年1月11日夜,上級通知她轉移。次日拂曉,國民黨卻突然包圍了雲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強令全村群眾到觀音廟集中。

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隨同群眾來到會場。國民黨當場又抓捕了石世輝、陳樹榮、劉樹山、張年成等,並脅迫她出場坦白。審訊中,國民黨千方百計,軟硬兼施,想誘使其供出同黨,並相許給她土地。劉胡蘭百般不從,從容就義。

㈡ 辦小報,急需英雄素材

●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三略〉

●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漢·王粲)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馬中挑馬看赤兔,人中挑人看呂布

●三虎必有一彪,三鷹必有一鷂

●誰高出眾人一籌,誰在眾人眼裡就是英雄(斯威夫特)

●居世逢亂離,始辨英雄士(清·陳恭尹)

●面臨危險,始見英雄(法國)

●面臨危機,才知英雄無幾(法國)

●艱難臨頭,英雄出頭(英國)

●英雄只在艱難的時候才被認識(歐洲)

●憂愁憤怒出詩人,艱難困苦塑俊傑

●一種過度的勇敢和豪情,尤其當它表現在形勢險惡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一個英雄的性格,並且使一個人成為後代的景仰的對象(休謨)

●要想做一個真正的英雄是沒有選擇餘地的,往往是要麼成功要麼成仁(希契科克)

●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

●虎嘯而谷風至兮,龍舉而景雲往(楚辭)

●遭風雲之餘,不建騰躍之功名,非人豪也〈北史〉

●以龍虎之姿,遭風雲之時〈後漢書〉

●有事之世易為功,無為之時難為名〈晉書〉雷雨江山起卧龍(唐·劉禹錫)

●英雄一去豪華盡,唯有青山似洛中(唐·許渾)

●江山如畫,一時多豪傑(宋·蘇軾)

●狂瀾倒,獨中流砥柱,屹立崔嵬(宋·姚勉)

●砥柱中流障怒濤,折沖千里獨賢芬(元·侯克中)

●中流砥柱,力挽狂瀾(清·秋謹)

●每個英雄的背後都隱藏著一段悲劇(弗茲傑羅)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唐·杜甫)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古詩源〉

●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惲代英〉

●英雄心事無今古,神物風雲各有時(明·張佳胤)

●舉世不知何足怪?力行無顧是豪雄(宋·曾鞏)

●英雄識英雄

●英雄所見略同

●自信是英雄的本質(愛默生)

●英雄並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別僅在於,他的勇氣維持了五分鍾而已(愛默生)

●英雄就是對任何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這一點(羅曼·羅蘭)

●英雄就是對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終,心無旁鶩的人(波特萊爾)

●有卓越智力作用指導的膽量是英雄的標志(克勞塞維茨)

●有勇氣承擔命運這才是英雄好漢!(赫塞)

●豪傑之士,不患無才,患不能養氣;不能養氣,雖有才氣,適足以殺其身(宋·秦觀)

●英雄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是他們極能控制對自己和別人的控制(戴維)

●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 所需要的事(伏契克)

●凡是為人民解放事業而奮斗的,或是為捍衛一個偉大真理而忍

受窮苦的人們(法國)

●是不是英雄要讓人民來評(柯爾克玫族)

●英雄是大眾說出來的(克拉爾德·斯坦利·李)

●愛國英雄給民族帶來光榮,專制暴君給民族帶來災難(拜倫)

●英雄不問出處

●世上英雄本無主

●英雄兒女各千秋(宋·陸游)

●英雄生於四野,好漢長在八方

●英雄出於少年

●十步之間,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

●深山出俊鳥

●一切真正的英雄都是實實在在的人,所以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英

雄(伊·芭·勃朗寧)

●如果說英雄是真誠的人,那為何我們不能成為英雄呢(托·卡萊爾)

●社會是建築在英雄崇拜這個基礎上的(托·卡萊爾)

●全人類對英雄的崇昨天有,今天有,將來也一定有(托·卡萊爾)

●在人類自由最不受重視的地方,英雄崇拜總是盛行的(赫·斯賓塞)

●對英雄崇拜可以造就出英雄來(迪斯累利)

●沒有崇拜者就沒有英雄和神使(愛默生)

●好漢不誇當年勇

●好漢不怕出身低

●好漢做事好漢當

●好漢一言,快馬一鞭

●好漢護三村,好狗護三鄰

●好好不吃眼前虧

●好漢怕賴漢,賴漢怕歪死纏

●好漢眼裡識好漢

●好漢不求人

●切實苦乾的人往往是不高談闊論的,他們驚天動地的偉業顯示

了他們的偉大,可是在籌劃最大的事業的時候,他們是默不作聲

的(克雷洛夫)

●沒有任何動物比螞蟻更勤奮,然而它卻最沉默寡言

(富蘭克林)

●我看,真正幹事的倒是些普普通通的人(斯·里柯克)

●不是信仰造就殉教者,而是殉教者造成信仰(烏納穆諾)

●真理的蠟燭,常常會燒傷那些舉燭的手(布埃斯特)

●創造歷史的人,是不應當怕弄臟自己的手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宋·文天祥)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

,不論一生(清·黃宗羲)

●大丈夫做事,雷厲風行(清·李漁)

●大丈夫能屈能伸(清·李寶嘉)

●大丈夫相時而動(紅樓夢)

●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晉書〉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唐·李白)

●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後漢書)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

●大丈夫,千山萬水往長遠處看(清·華廣生)

●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清·梁啟超)

●男兒四方誌,豈久困泥沙(宋·石友)

●莽男兒走遍天涯(清·孔尚任)

●男兒苟有守,可殺不可苟(宋·梅堯臣)

●男子千年志,吾志未有涯(宋文天祥)

●要為天下奇男子,須歷人間萬里程(明·馮夢龍)

●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明·馮夢龍)

●肯把須眉傲霜雪,可知寰宇待澄清(清·李髯)

●男兒自以身許國(宋·陸游)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宋·張耒)

㈢ 關於愛國的素材

祖國是哺育我們的母親,是生命的搖籃,我們應該因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愛國題材的文章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愛國題材的文章:愛國
祖國是哺育我們的母親,是生命的搖籃,我們應該因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因此,我們要時常對自己說:「我是中國人,我為此而感到驕傲!」我堅信只有心繫祖國,才會健康成長!」
我啞啞學語的第一個發音是「媽媽」,我首先認得詞是「中華」,我會唱的第一首歌是《我愛北京天安門》……從那時起,稚嫩的心啊,就一心向著祖國媽媽,人生道路上15個春夏秋冬,我很幸運,時時充滿歡樂,處處鋪滿鮮花,中華的歷史告誡我們:沒有祖國,就沒有家,國家不強盛,落後就要挨打!祖國,是我們共同的母親,是我們最親最愛的媽媽!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經歷風雨,在世界民族林中巍然屹立。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是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這是中華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而人類的精神世界好比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就是做一個攀登者去攀登這座高山,因為山的頂峰有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這樣說道。的確,中國的未來就屬於我們,輝煌的成就已是過去,關鍵的是未來!

㈣ 有關報效祖國的英雄人物和事跡

1、錢學森

1950年,錢學森同志爭取回歸祖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遭到軟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不惜釋放15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高級將領作為交換,錢學森同志終於沖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

自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2、茅以升

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終於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但是,茅以升沒有接受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

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科學家的貢獻是屬於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學雖然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現在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並主持建造的。

3、吉鴻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

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4、華羅庚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5、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

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㈤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

1.馬援:老當益壯 平定叛亂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楊凌西北)人。馬援一生,主要功績有三件:二定交趾、助破隗囂、撫平羌亂。如今2000年過去了,留在當世的,桂林有座伏波樓,湘西有座漢伏波將軍廟,扶風縣有伏波祠。而在馬援墓之東西,各有一個伏波村。

2.蘇則:體恤百姓 鄙視佞臣

東漢名臣蘇則自幼品德端正、操行優良。當時正值東漢末年,朝廷動盪,叛亂頻發,蘇則立志報國濟民,無論鄉里推舉他出仕,還是州郡徵聘他做官,他都推辭不就。

一日,董昭跟蘇則同席議事,董昭睏倦,順勢枕在蘇則腿上休息。董昭先為袁紹效力,後來投奔曹操,蘇則看不慣他一臣事二主的行為,便不願與他為友,直言:「蘇則之膝蓋非佞人之枕也!」

3.段秀實:正直不阿 精忠報國

唐玄宗後期,政治日益腐化。境外東突厥、大食國等時有侵擾。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唐軍遠征大食國,結果大敗。正當全軍要潰敗之際,段秀實向副將李嗣業大呼:「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而陷眾,非仁也。軍敗而求免,非丈夫也。」 李嗣業聽到後倍感慚愧,便和段秀實收拾殘兵,退還安西,減少了唐軍的損失。

4.吳玠 吳璘:守衛川陝 抗擊金兵

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西北抗金戰場上活躍著一對兄弟,他們驍勇善戰,打得金兵聞風喪膽,終不敢入侵四川。這兩兄弟就是吳玠和吳璘。在寶雞人心目中,吳玠吳璘有膽有謀,拚死保衛國家,是當之無愧的抗金英雄。

5.南宋愛國重臣王剛中

王剛中自幼酷愛讀書,以博覽強記聞名鄉里,後跟隨兄長王必中進高陽書院攻讀,研究經史文學。青少年時代即與同鄉羅鞏(曾任南宋大理寺少卿)以藝文稱雄一方,20歲時,他參加鄉校考試,名列第一,與羅鞏同選為饒州貢士。

紹興十五年(1145),剛中又與羅鞏同登進士。據說,剛中在集英殿試對策時,「不識忌諱」,淋漓慷慨地抒發自己的政治主張,對略雲:「法祖宗厚風俗,願事事以太祖太宗真宗為鑒……」高宗趙構贊賞,稱他是「可謂練達故事者矣。」親擢為進士第二名,授秦國推官。

(5)愛國英雄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馬援平定外亂鎮守邊關,蘇則諫言君主憐惜百姓,段秀實為國效命捨身取義,吳玠吳璘兄弟守土有責抗擊金兵……自古以來,西府大地上,從不缺少愛國愛民的忠臣良將,他們把個人前途與國家、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甘願為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赴湯蹈火,留下了一個個正義的身影,也留下了一串串動人的故事,值得後世去紀念、去弘揚、去學習。

網路-愛國主義歷史人物故事100個

㈥ 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一、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愛國主義素材,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相比中學其他學科,歷史課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歷史素材,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我通過對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素材的歸納,得出如下結論:教材中愛國主義素材有三種,分別是顯性的、隱性的和中性的,致力於科學研究為祖國的發展做出卓越的科學家的事跡、為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事跡、為抵制外國的侵略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跡、為推翻反動統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後繼斗爭的革命家的事跡,是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為國家的發展而默默奉獻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事跡、思想家提出的理論,是隱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歷史事件、歷史圖片、歷史遺跡,是中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根據上述分類,我在歷史教學中,對顯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對隱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挖掘的策略,對中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賦予情感的策略。通過對歷史教材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的挖掘,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倍增。
二、從歷史文化遺跡中感受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國史學研究的優良傳統,也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因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學生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都較為欠缺,對歷史上發生的事很難理解,給歷史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方法,不僅有利於學生深入地理解歷史,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地看待歷史問題的意識,有利於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如我利用暑假組織學生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從威嚴雄壯的軍陣中感受到秦國氣吞山河、橫掃六國的氣勢,從兵馬俑栩栩如生的造型中體會了祖先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從旅途中感受到祖國的廣闊和壯美,來自風光秀美的江南水鄉的學生目睹了莽莽的黃土高原之後心胸也開闊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愛國主義不是虛無縹緲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空喊口號,它要有實際的內容,學生要從書齋走向廣闊的社會,從接觸歷史文化遺跡中感悟歷史,從感悟歷史中升騰起民族自豪感,進而形成愛國主義情感,這是單純的課堂教學無法做到的,參觀歷史遺跡為歷史教學開辟了新天地。
三、從角色扮演體驗,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新課程的改革由於教師觀念的轉化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引起了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性變化,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發現學習、合作學習的開展,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了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由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由感悟歷史到理解歷史,由理解到體驗,進而探索歷史的本質和規律。角色扮演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有效方法,學生演講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之一,演講能夠把學到的歷史知識靈活運用,更能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在歷史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就教材中愛國主義的素材開展演講活動,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組織學生開展以「緬懷先烈豐功偉績,90後有何擔當」為題的演講活動,學生以辛亥革命的史實,查找資料,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自擬題目。這次演講活動很成果,學生不僅掌握和深化了有關辛亥革命的歷史知識,而且使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
四、通過討論明辨是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一些問題討論是歷史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它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和交流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義和合作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方法。如學完《洋務運動》一課後,我組織學生就李鴻章的評價問題展開討論,有同學認為李鴻章是民族敗類、賣國賊,並以他代表清朝政府簽訂《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為證據,這些條約使得中國的主權不再完整,中國經濟更加蕭條,人民生活極度貧困,最終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有些同學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李鴻章是功臣,並以他領導洋務運動的史實證明,他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創辦中國近代軍事工業、近代民用工業、創建中國近代海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表現出一定的愛國性。李鴻章創建了近代史上第一支海軍力量,創辦了一些軍用、民用企業等,推動了中國近代軍事經濟的發展。有的同學進一步補充說:李鴻章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並不屬於個人行為,他代表的是清朝皇帝,其罪惡應加在清政府身上,不能由李鴻章來承擔。這一討論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引申出一個歷史學與歷史教學的人物評價的標准和方法問題,同學們增強了證據意識,樹立了全面的觀點,掌握了評價人物的標准——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他們對李鴻章的愛與恨都是建立在對祖國的發展和民族的命運基礎之上的,完全拋開了自己的私利。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依靠學生集體的感染力,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㈦ 愛國英雄 祖國山水的圖片與介紹

培養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是建設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重視愛國情感的培養。從小培養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感,發展他們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品質,培養他們對祖國的忠誠,能激發他們去為祖國建立功勛的熱情,推動他們為祖國勤奮學習,自覺鍛煉,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成為四化建設的有用之才。 培養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感要注意趣味性 少年兒童的思維能力、興趣愛好、身體條件都和成人有明顯的區別。他們有自己觀察問題的角度。正如魯迅所說的,「孩子有自己的『孩子的世界』」。為滿足孩子們的需要,我們把教育內容編成少年兒童喜聞樂見、易懂易記的故事、詩歌等文藝節目,舉辦故事會、詩歌朗誦會和節目表演,通過講、頌、演等形式,讓孩子們從聽、說、看中了解認識祖國。三(二)班還把祖國名勝山水、愛國英雄人物、四化建設中勞動模範的事跡等繪製成幻燈片放映,使活動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四年級開展的「到祖國各地去旅行」象徵性活動,發動學生收集介紹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古代著名建築等內容的圖片和資料,有的班還辦起了圖文並茂的「可愛的祖國」畫展。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都為自己的祖國壯麗而自豪,也為自己在活動中作出了一份貢獻而喜悅。 培養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感要注意直觀性 六年級組織到陽新富水水庫、富水電廠、園林場等地進行參觀、訪問,把采訪到的一些具體數據和在平時了解到的「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的宏偉工程聯系起來。同學們說:這次參觀、訪問,使我們知道了祖國大好河山是如此壯麗,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把祖國裝扮得更美麗,建設得更富饒。五年級根據季節開展的「我愛家鄉一日游」和「走在家鄉的土地上」等活動,同樣形象直觀地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有的班還開展了調查「一條街的變化」的活動。他們在調查中採集到過去的「通山縣,六里街,一邊河水一邊崖;一邊打豆腐,一邊賣草鞋」。到校後,他們也編了幾句順口溜:「如今通山城,真是大變樣;高樓大廈一排排,到處是新氣象」。通過社會調查、今昔對比,了解到家鄉的變化,懂得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 培養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感要注意加強實踐性 引導少年兒童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實際行動聯系起來,能更好地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培養出為祖國獻身的精神。我們注意為孩子們將深厚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化為巨大動力去大顯身手,創造條件。每到元旦,我們都要帶領少先隊員,高舉隊旗,敲鑼打鼓,挑著「擁軍柴」,帶著水桶、掃帚、年畫和慰問信,到烈軍屬家裡送柴、挑水、掃地,有時還表演節目。「擁軍柴」是輔導員和少先隊員們自己動手從山上砍來的。一年一度的砍「擁軍柴」活動,對輔導員和隊員來說,不只是一次艱苦的勞動鍛煉,又是一次發揚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實踐。 培養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感要注意活動的連續性 這里所說的活動的連續性,是指活動與活動之間要互相銜接。我們的做法是:全學期分五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突出一個主題。例如:九月份是「敬國旗、唱國歌,識國徽、愛祖國」主題月,以普及國旗、國歌、國徽、祖國領土版圖等知識為主開展活動;十月份開展「偉大的祖國,我們熱愛你」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參觀、訪問,進行社會調查,舉辦詩歌朗誦會、歌詠會、故事會等多種活動

㈧ 愛國英雄人物圖片

陳連升

陳連升(?—1841)湖北鶴峰人。他出身於行伍,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累擢曾山營參將。1839年在回擊英國侵略軍製造的官涌武裝挑釁中,因功擢三江口副將,調守沙角炮台。1841年1月7日,英軍猛攻沙角炮台。他鎮定自若,指揮守軍多次擊退敵人進攻。英軍闖入炮台後,他身先士卒,奮勇抵抗,不幸中彈撲地,英勇捐軀。

關天培

關天培(1780—1841),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行伍出身。平時勇於任事,治學練兵注重實效,被稱作「干濟之才」。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任廣東水師提督。1839年堅決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措施,訓練水師,修築炮台,加強戰備,曾多次擊退英軍的進犯。1841年2月25日,英艦18艘向虎門發動進攻,關天培與游擊麥廷章在靖遠炮台率將士奮勇抵抗。26日下午英軍再度發動猛攻,琦善拒發援兵,關天培孤軍奮戰,受傷數十處,仍親燃大炮殺敵。最後與守炮台將士四百多人壯烈犧牲。著有《籌海初集》。

定海三總兵

葛雲飛(1789—1841),字雨田,又字鵬起,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領導定海保衛戰的主要愛國將領。1838年任定海鎮總兵。1839年因父死回家守喪。1841年初,英軍從定海撤退後,葛雲飛奉命進駐定海。安徽壽春鎮總兵王錫朋、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也同時奉調率兵進駐定海,與葛雲飛協力防守。1841年9月下旬,英軍再次進攻定海。葛雲飛對所部堅定地說:「賊不足畏,可盡滅也!萬一不利,某身為大將,奉天子命鎮守斯土,城亡與亡,大義也!當死在此地,不離定海寸步!」9月26日,敵軍進攻定海竹山門,葛雲飛下令開炮,擊斷敵船桅,敵軍倉皇退去。27日,英軍向土城開炮,葛雲飛指揮各營開炮猛烈還擊,敵人慌忙敗退。28日至30日,侵略軍向定海竹山門、五奎山進攻,企圖登陸,都被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擊退。於是敵人調集兵力,集中進攻定海,定海守軍一共只有四千多人,且武器彈葯不足,處境危急,因此,三總兵聯名飛書向鎮海大營告急。但大營不發救兵。10月1日,英軍從小路攻上定海北面的曉峰嶺。王錫朋壯烈犧牲。接著英軍進攻竹山門,鄭國鴻率軍誓死抵抗,親手揮刀殺死侵略軍多人後,也英勇犧牲。葛雲飛據守在最危險的定海城南土城。王、鄭犧牲後,敵人向葛雲飛陣地壓來。他手執大刀,率二百多名士兵,大呼殺入敵陣,劈死敵軍多人。葛雲飛全身受傷四十餘處,但他仍忍痛奮力砍殺。最後,一顆炮彈擊中他的胸部,英勇殉難,二百多名士兵也全部壯烈犧牲。葛雲飛、王錫朋和鄭國鴻一起被稱為「定海三總兵」。葛雲飛著有《名將錄》、《浙海險要圖說》及許多詩文。

裕謙

裕謙(約1795—1841),字魯山,號舒亭,蒙古鑲黃旗人。1817年,他考中進士,1826年任湖北荊州知府。1841年2月,清政府命他為欽差大臣,赴浙江,籌劃海防。他支持林則徐抗英,反對伊裡布、琦善的投降賣國活動。他揭發伊裡布私受英軍禮品的劣跡。清政府將伊裡布調京審訊,命裕謙為兩江總督,仍為欽差大臣,督辦江浙軍務。10月10日,英軍進攻鎮江。他率兵英勇抵抗,力戰不支,投水自盡,遺著有《裕靖節公遺書》。

陳化成

陳化成(1776—1842),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歷任水師把總、參將、副將、總兵等職。1830年任福建水師提督。1840年6月,英國侵犯福建,陳化成和閩浙總督鄧廷楨一起進行抵抗,擊退英軍。不久,調任江南提督。他在兩江總督裕謙支持下,積極備戰。他對部下諸將說:「武臣死於疆場,幸也。汝曹勉之!」1842年6月,英艦駛近吳淞口,兩江總督牛鑒欲向英軍求和,陳化成堅決反對。16日拂曉,英艦逼近,攻打吳淞口,陳化成堅守西炮台,指揮守軍發炮還擊,激戰兩個多小時,擊毀擊傷敵艦數艘,擊斃擊傷侵略軍多人,使英軍不敢正面登陸。這時,守在寶山的兩江總督牛鑒,聽說陳化成擊毀了英艦,以為取勝的機會來了,竟然大擺其總督儀仗,大搖大擺地出來督戰。敵人發現後,發炮轟擊。牛鑒一聽到炮聲,嚇得面無人色,趕快從轎子里鑽出來,丟帽棄靴,混在士兵中亂竄逃命,致使全軍潰敗。東炮台守將餘步雲丟棄炮台逃走。敵人乘機集中兵力圍攻西炮台,從正面登陸。陳化成腹背受敵,參將周世榮勸陳化成退卻。陳化成怒斥周世榮說:「曩謂爾誠,薦拔至是,今爾負我,以致負國」,後周世榮貪生逃跑。時英軍蜂擁登岸,彈如雨下,陳化成負傷多處,仍英勇抵抗,最後和八十多名兵士一起,壯烈犧牲。

海齡

海齡(?—1842),滿洲鑲白旗人。1841年他任京口副都統。1842年7月,英軍7000人在海軍配合下,進攻鎮江。參贊大臣齊慎和湖北提督劉允孝率軍守衛城外各山高地。海齡率旗兵1000人和青州兵600人守城垣。鎮江守軍不畏強敵,奮勇抗英。21日,英軍登陸,攻佔城外高地,炸破西口入城。他督率部眾與侵略軍展開巷戰,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城陷後,海齡自縊殉國。

㈨ 2020最新的愛國人物素材有哪些,能夠寫大概一面的

2020年最愛國的人物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解放軍戰士是最愛國的。醫生也是最愛國的。

㈩ 給我一些有關古代愛國人士的素材

戚繼光
[編輯本段]
qī jì guāng
(1528-11-12-1588-01-05) 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今浙江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一人為一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