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張大千花500兩黃金買下的《韓熙載夜宴圖》是一幅什麼樣的畫呢
此畫的主人公為韓熙載,他生活於五代十國的亂世,本為北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韓鈞曾任太常卿;祖父韓殷任侍御史;父韓光嗣,任秘書少監、平盧節度副使等職。其父因故被殺,他避亂於南方,先後歷經南唐烈祖、元宗、後主三代。官至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他死後李煜下詔贈其左僕射、同平章事,賜謚「文靖」。
韓熙載的名字今天聽著或許有些陌生,但他在當時便以文才出名,時人評價他「學問精贍,辭氣亮直。本以通識,濟之奇文」。同光四年(926年)中進士,平生所撰詩文頗多,也富有才氣,在《全唐文》《全唐詩》中都存有其詩文。
據說,他南下時曾立下豪言壯語:江南若肯用我為宰相,我必長驅以定中原。然而,歷經三代宦海沉浮,年輕時的豪放似乎逐漸褪去,他的心思也默默發生了變化。「好聲伎,專為夜飲,雖賓客揉雜,歡呼狂逸,不復拘制」成為世人眼中對他的印象,這樣的人設符合他的家世,卻不是君王眼中可堪大任之人。
(仿韓熙載夜宴圖)
愛畫如命的張大千當機立斷購下此畫,此後張大千移居香港,而該畫一直帶在身邊。1952年,張大千決定移居巴西,同時擬將此畫售出。當時政府對流落海外的珍貴文物高度重視,在政府高層指示下,組織秘密小組赴港收購散佚文物。
小組負責人徐伯郊與張大千多有往來,在他的努力下,張大千終於下決心將所藏珍品《韓熙載夜宴圖》《瀟湘圖》《萬壑松風圖》及敦煌密卷等賣給國家,折價僅2萬美元。對於這一決定,張大千曾跟朋友坦然表示:我寓居海外,萬一國寶失落他人之手,豈不成了千古罪人!
看了這樣的故事,下次再欣賞這夜宴圖中,心中會不會升起別樣滋味。
『貳』 48歲張大千,本想收女兒18歲同學為徒,最後沒想到什麼
張大千終其一生都在鑽研繪畫的藝術,也正是這種鑽研的精神讓他把繪畫做到了極致,也因此吸引到了年輕貌美的徐雯波。張大千和徐雯波的結合原本跨越了三十歲的差距不被世俗所認可,但是經過兩人的共同努力,最終打破了親人的阻攔和年齡的差距,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至此不得不感嘆一句,真愛能夠戰勝一切。
『叄』 誰知道張大千這幅作品叫什麼名字、畫的又是什麼啊! 如果有對這幅畫的賞析就更好了!
釋文:乙亥二月將歸吳門,倚裝為益民先生志將離也。大千居士爰。
題識:乙亥二月將歸吳門倚裝為益民先生志將離也,大千居士爰。 鈐印:蜀郡張印(朱文) 說 明: 張大千早年畫風取法於明清地文人水墨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花卉主要吸收徐崇嗣和惲壽平的沒骨畫法,畫多作荷花,也做芍葯、茶花等。1933年起張氏兄弟借居蘇州網師園時,張善孖居芍葯圃,張大千住琳琅館,張大千對芍葯豐姿多有觀摩。。葉片方向不一,故色澤所呈現略見深淺不同,俱經墨色渲染而成,水墨與花朵的粉色相互襯托,灑脫秀逸,有脫俗滌塵之姿,婉麗綽約,嫣然搖動,全畫寫來工細中見自然,經營之妙無斧鑿痕跡,整枝花樣遇折還回,正抒畫家別意。
但是你把釋文復制網路的話點擊出來的那張畫與這張略不同,但釋文一樣。
『肆』 張大千畫虎非常少見!
我不知道你的藝術修養如何,不過起碼應該能看得出你那幅跟這一幅商品畫里的虎動作角度完全一致,A肯定是比著B描的。如果你有一定藝術鑒賞能力,應該能看出B整體水平比A不只高了一個層次,甚至A的主體和背景空間關系都合不起來,可以合理推斷,A的背景也是從另外的一幅山水畫里描的。
至於誰是A誰是B,還要我明說嗎?
『伍』 張大千作為知名畫家,為何不畫虎呢
張大千是我國近代以來最為知名的畫家之一,在他一生復雜多變的繪畫生涯中,他筆下的山水畫最為讓人驚嘆,而張大千也在山水畫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作為一個大畫家,張大千並不是只畫山水畫,其他的也多有涉足,而這輩子,他唯獨不畫虎,這是為什麼呢?源於他哥哥的一句話。
當張善子聞知弟弟說出這一句話後,也明白他的意思,知道是為自己著想,因此,之後的張善子更加用心於畫虎,希望自己也不辜負弟弟的一片心意,兩人之後合作了很多次,在抗戰期間,兩人還曾前往國外一同進行畫展,而這些錢都被他們用來支援國內抗戰,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兩兄弟之間深厚的情誼。
『陸』 張大千是什麼地方人
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
張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
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志。
(6)張大千形象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四川內江誕生的張大千,在中國近現代繪畫藝術領域中,是一位畫藝卓越、情感豐富、個性鮮明、充滿激情和創作力的藝術大師。曾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台北)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介紹,張大千的繪畫藝術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其一是早年師習明清以降的文人水墨畫風,作品清新俊逸;其二是中年時期赴敦煌臨摹,一變而趨精麗雄渾之風;其三是晚年發展潑墨潑彩風格,開拓了現代水墨的新境界。」
於非闇1935年撰文,把張大千和溥心畲並稱為「南張北溥」。這兩位比肩的畫壇巨匠,毫無疑問都具有精妙絕倫的藝術造詣。然而他們畫筆之外的現實命運,卻令人咋舌地大相徑庭。張大千一生叱吒風雲,頗有時勢造英雄的氣魄,不愧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柒』 張大千晚年在台灣畫了哪些作品,他為什麼不畫虎
1957年 戊戌 59歲
張大千 幽居招隱患目疾,回八德園靜養,服葯療疾之餘,仍揮筆題詩作畫,細筆改粗筆,力圖變法。為張群影印出版《石濤十二通景屏》作序。巴黎展出《秋海棠》,榮獲紐約「國際藝術協會」金獎,選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在聖保羅市舉辦畫展,威震巴西。
1959年 己亥 61歲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首次舉辦「張大千先生國畫展」,主要展品為臨摹敦煌壁畫。作《故宮名畫讀書記》。赴法旅歐。法國國家博物館成立永久性「中國畫展覽」,以作品12幅參加開幕展。
1960年 庚子 62歲
在八德園作《六十二歲自畫像》寄贈港友高嶺梅。4月,游台灣橫貫公路。7月,應台灣故宮博物院李霖燦之求,繪敦煌歷代佛手。9月應邀赴巴黎、布魯塞爾、雅典舉行巡迴畫展。在巴黎為郭有守狂塗冊頁12幅。返八德園作《蜀楚勝跡》12幅,均為老年潑墨變法之濫觴。
1961年 辛丑 63歲
日內瓦畫展。赴日參加「郎靜山攝影展」。新作巨幅《荷花》在巴黎賽那奇博物館特展,紐約現代博物館購藏。聖保羅近作展。繼續創作《瀑布》,《羅浮飛雲頂曉日》等潑墨山水。
1962年 壬寅 64歲
赴巴黎,下榻郭有守家,作通景屏《青城山全圖》。赴東京,下榻偕樂園,作丈二匹巨幅《瑞士風景》。此二幅均為巨幅潑墨山水。夏,台北歷史博物館再次舉辦張大千畫展,展出《四天下》泥金、潑墨巨幅山水新作。游日本橫濱。香港大會堂落成,香港博物館主辦「張大千畫展」,為大會堂揭幕首展。《張大千畫譜》(高嶺梅編)在香港出版。12月,在八德園以潑彩法試作《觀泉圖》。
1963年 癸卯 65歲
「張大千畫展」在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檳城展出。六屏巨幅通景《荷花》在紐約畫展中被美國《讀者文摘》以14萬美金高價收購。
1964年 甲辰 66歲
曼谷、科隆畫展。回台北訪張學良,謁陽明山溥心畲、趙守鈺墓。以潑墨潑彩法作《幽谷圖》,自謂「這樣畫可因勢利導,取其自然,得其天趣」。
1965年 乙巳 67歲
倫敦畫展。作大潑墨山水《山園驟雨》、《秋山圖》。自謂「這主要是從唐代王洽、宋代米、梁楷的潑墨法發展出來。只是吸收了西洋畫的一點兒明暗處理手法而已」。
1966年 丙午 68歲
聖保羅畫展。香港畫展。赴香港訪友。據門人林建同說,此次香港之行,甚有啟發,其後「作風大變,潑墨潑彩,大行其道」。
1967年 丁未 69歲
美國史丹福大學博物館,卡米爾萊克美術館先後舉辦張氏近作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近作展。為張群八十初度精心繪制四屏通景《蜀中四天下》圖,又為張目寒六十八壽辰繪制山水人物圖。是年潑彩作品甚多,有《朝暾》、《雨過嵐新》、《山雨欲來》。香港東方學會出版《張大千畫集》。
1968年 戊辰 70歲
紐約福蘭克加祿美術館、芝加哥毛里美術館、波士頓亞爾伯——蘭敦美術館分別舉辦張大千畫展。在史丹福大學講演中國畫藝術。返台,接受台北《時報》記者謝家孝采訪月余,謝以口述體撰寫《張大千世界》,4月,由該報出版發行。四五月間為賀張群八十壽辰,積十日之功精心繪制《長江萬里圖》,7月,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長江萬里圖特展」。11月,以敦煌壁畫摹本62幅捐贈台灣故宮博物館。
1969年 己酉 71歲
赴舊金山治眼疾 ,與旅美老友侯北人、張孟休等度春節。返八德園作《杏花春雨圖》贈侯北人;《潑彩青綠雪景》贈張孟休。黃君壁訪八德園。由巴西遷美國卡米爾城「可以居」。洛杉磯考威美術館展。紐約文化中心展。紐約聖約翰大學展,紐約福蘭克加祿美術館再展。波士頓亞爾伯——蘭敦美術館現展。
1970年 庚戌 72歲
目疾加重。結識台灣京劇團演員李金棠、吳兆南、郭小庄、李東原,分別贈書畫。自訂《張大千鬻畫值例》。卡米爾萊克美術館再展。
1971年 辛亥 73歲
春節前,遷環蓽庵。旅美友人均以梅花慶賀喬遷之喜,有百本梅花之稱,故是歲作「詠梅詩」。香港大會堂近作展。
1972年 壬子 74歲
右眼失明,左眼白內障手術成功。美國洛杉磯安克魯畫廊展,被授予洛杉磯「榮譽市民」。美國舊金山砥昂博物館「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展出1928-1970年間的代表作品54幅,撰《回顧展自序》。
1973年 癸丑 75歲
與旅美老友王天循共度元旦、春節。洛杉磯恩克倫美術館近作展。台北歷史博物館收藏捐贈歷年創作108幅,頒贈紀念狀,並舉辦「張大千先生創作國畫回顧展」(即40年回顧展)。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張大千畫集》。
1974年 甲寅 76歲
香港大會堂畫展,台北歷史博物館與「日本民族協會」共同主持東京中央美術館「張大千畫展」。應美國舊金山版畫製作中心之約,創作了兩套石版畫,被提名為「馳名世界的張大千」和「張大千形象」。作根雕假山、八面觀音寄贈大陸篆刻家陳巨來。
1975年 乙卯 77歲
應葉公超之約,為其輯《葉遐庵先生書畫集》作序。以80幅精品參加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中西名家畫展」。應約撰寫《畢加索晚期創作展序》。該館舉辦「張大千早期作品展」,又以60幅作品參加在漢城舉辦的當代畫展。
1976年 丙辰 78歲
舉家移居台北。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張大千先生歸國畫展」,台灣教育部頒贈「藝壇宗師」匾額。台灣電影界人士吳樹勛以退休金自費拍攝《張大千繪畫藝術》記錄影片。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張大千選集》。
1977年 丁巳 79歲
歷時5年所編的《清湘老人書畫編年》在港出版。將老友陳巨來歷年為之所刻的印章,匯編成《安持精舍印譜》在日本出版,並為作序。台中舉辦近作展。在外雙溪籌建「摩耶精舍」。《大風堂名跡》(四冊)在台再版。
1978年 戊午 80歲
張大千 金勾蓮花高雄畫展。台南畫展。漢城畫展。「摩耶精舍」落成,喜遷新居。出席亞太地區博物館會議,講演《論敦煌壁畫藝術》。作《明末四僧畫展序》,《大風堂名跡再版序言》。
1979年 己未 81歲
以40幅佳作參加香港中國文化協會舉辦的中國現代畫壇三傑作品展覽(三傑為張大千、溥心畲、黃君壁)。請友人、律師見證,預立遺囑。
1980年 庚申 82歲
春節期間,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張大千書畫展」。3月,新加坡國立博物館舉辦《中國現代畫壇三傑作品展覽》。應旅日華人李海天、黃天才之約,擬作巨幅《廬山圖》(高1.8米,長10米)。台北出版《張大千書畫集》一二集出版。
四川出版《張大千畫輯》一二三輯。
1981年 辛酉 83歲
2月,台灣博物館舉辦「張大千近作展」。3月,應邀提供作品參加法國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國畫新趨勢展」。7月7月,在摩耶精舍開筆繪制《廬山圖》。
1982年 壬戌 84歲
元月,台北舉行「傅抱石、徐悲鴻、張大千水墨彩色畫展」。香港集古齋舉辦「張大千畫展」。2月,「張善子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畫展」在台展出。4月,《張大千書畫集》第三集出版。全力繪制《廬山圖》,勞累過度,兩次住進台北榮民總醫院。
1983年 癸亥 85歲
元月,台灣國立博物館舉辦「張大千書畫展」。同時舉辦尚未最後完成的《廬山圖》特展。趙無極赴台探視。3月8日,《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出版,為大陸友人門生題贈畫集12冊。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於4月2日病逝。 每一個畫家都有專精的地方,沒必要捨本逐末,就像齊白石畫蝦一樣,沒什麼值得深究的地方。
『捌』 張大千敦煌佛像畫,
自1941年至1943年,歷時32個月,張大千對敦煌壁畫進行臨幕,共完成壁畫臨摹作品共276幅。敦煌歸來後,其繪畫藝術全面升華至臻化境。此後的十餘年裡,張大千畫了不少人物精品,其中最為突出者為菩薩造像作品。
此幅《觀音菩薩像》為張氏佛像繪畫的代表風格。張氏敦煌深造歸來。臨摹敦煌佛教壁畫,大有心得,仕女畫風格一改前觀之際。去敦煌之前,張氏的仕女、佛像畫風格遵循清代之一貫風格,人物瓜子開臉,溜肩,筆頭間以孱弱病態為美。去敦煌面壁之後,畫風一改清代仕女畫孱弱之風,人物開臉趨近於敦煌壁畫風格,細眼窄眉,圓臉豐腰,開創了仕女畫的先河。此作表現了張氏四十年代仕女畫的代表風格,是為佳作。
『玖』 12歲少女跟張大千學畫,6年後執意嫁給他,最後的結果如何
即使在名分上徐雯波是個小妾,但她卻被後世普遍認可為張大千夫人。在張大千看來,徐雯波也確實是自己理想中的戀人,除了美麗的外表,她還有著胸襟博大、默默奉獻的品格,而且對國畫有著別樣的的熱愛和痴迷。他對徐雯波十分寵愛,甚至後來在出國游歷深造時,也只帶了徐雯波一人相伴左右。
可能也有人無法接受年齡相差如此之大的兩個人在一起,但在愛情的世界裡,所有的相濡以沫或多或少都伴隨著靈魂的相契。在經歷了失敗的包辦婚姻之後,張大千很幸運地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從此在徐雯波的支持下,成就了平凡中的不平凡。
『拾』 如何欣賞張大千的潑墨山水
潑墨」是張大千獨創的一種畫風,利用墨自身溶於非溶於水的關系和效果,施行渲染、重疊、潑灑、沉漬、流動,營造出了千姿百態的煙雲效果、山勢氣韻,使得那如真似幻的抽象造型與客觀上大自然的山嵐雲霧、雲水飛動的具體形象有機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經過長期的實踐,張大千利用彩墨自身溶於非溶於水的關系和效果,施行渲染、重疊、潑灑、沉漬、流動,營造出了千姿百態的煙雲效果、山勢氣韻,使得那如真似幻的抽象造型與客觀上大自然的山嵐雲霧、雲水飛動的具體形象有機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張大千的畫風,先後曾經數度改變,晚年時歷經探索,在57歲時自創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系,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