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花和雨的唯美詞語
凌晨的眼淚,飛蛾撲火,其實你現在和我一樣,花和雨,我的心好累。這幾首我覺得已夠傷感唯美啦,不妨聽一聽!
求採納
❷ 帶有花和雨的唯美詞語
單字:夢花、青花、戀花、花月、花雨、花蕾、花淚、殘花
蝶戀花、花心雨、夢中花
花香伊人、殘花落夢
淚雨、心雨、夢雨、聽雨、夜雨、賞雨、雨月、晴雨
雨中淚、傷魂雨、雨中情
雨簾落幕、雨中漫步
-----------------------------------
雙字:殘花落雨、劍雨飛花、花雨夢情、花間雨戀、雨花飛濺、花雨殘月、花雨纏綿
花戀雨、雨戀花、花中雨、雨中花
------------------------------------
我已經盡力了、全部手打、全部現想、全部細心推敲
若有疑問可以繼續提問。
望採納答案,謝謝,感激不盡
❸ 曬一曬你的耳釘
個人喜歡天然石的,尤其喜歡青金,海藍寶還有粉晶,所以當時在創意市集上看到這個的時候,就直接下手了。 即使是背面,設計得也非常精緻,戴上去比較醒目,實物的青金石顏色略淡一些,但也感覺很好,店主說這款青金石品質並不特別好,不過倒是很像天空中有雲彩,也算很棒的取巧了。如果打耳洞一個月後,這個並不適合長時間戴,可以戴來裝飾。一年後就可以正常佩戴了。
❹ 征戰多年的作者看到清平樂村居中描繪的情景時,他會想什麼
《雲養詞》對宋詞的借鑒在詞的表現手法上也有所體現。在金允植的詞中,表情達意多與寫景詠物相結合;感物傷懷多用比興擬人等修辭。在情景結合的描寫中,可見「詞之言長」之宋詞境界;在感物傷懷的描寫手法上,又見「以詩為詞」之東坡痕跡。
所謂,「詞之言長」,是王國維指出的詞有別於詩的特徵,是指詞的意味悠長。這種深遠悠長的意味,在宋詞中往往通過寫景和詠物來實現。所謂「以詩為詞」之於描寫手法方面,主要表現為以白描、比興、寄託等手法來寫詞。金允植對宋詞表現手法的借鑒表現在抒情手法、敘事手法和描寫手法三個方面。
間接的抒情手法
雖然宋詞中也有許多直接抒情的名篇,但總體而言,詞中的情感還是多通過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間接的方式展現出來,符合詞本身之纏綿悱惻的創作特點。《雲養詞》中的一些篇目,在借景抒情上涵蓋了宋詞在情景關繫上常用的三種模式;在物我關系中表現出宋人詠物常用的擬人化手法的運用。
苗菁在《唐宋詞體通論》中,把唐宋詞中借景抒情分為三種類別:
一為因景起情。這類作品,往往先寫情,後寫景,景物對情感具有啟發作用,「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成為詞的常用模式。」宋詞發展到成熟階段,婉約詞人和豪放詞人都常用這種模式來抒情,如周邦彥和辛棄疾等。這類寫法中,景和情往往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部分,上片通過寫景奠定基調、渲染氣氛,下片往往直抒胸臆。上下片結合起來,達到情景互見的目的。宋詞中這種最常見的情景關系模式,也是《雲養詞》中表現情景關系最常見之模式。如《滿庭芳•出西城游龍淵》和《長相思•夏初見月》。
《滿庭芳•出西城游龍淵》上片描繪出「古郭雲深,殘村水抱」「一雨麥田肥」的農家景色,再描繪眼前「龍淵深綠凈,群魚亂躍」的景象。下片寫在這一派清新的景色中,作者卻被縷縷涼風喚起了思鄉愁緒,眼前呈現出「草色迷離」的凄涼景象。這首詞採用景——情——景的表現手法,在浩渺的江水中,一幅纏綿悠遠的畫面中,詞人的情感與人生態度自然流露出來。而《長相思•夏初見月》這首詞,則是典型的情——景模式。上闋描寫美妙無比的月色,下闋直接抒發思鄉之愁緒,是宋詞借景抒情之常用結構。
二為景中含情。在這類情景關系中,作者一般不直接抒情,而是以一種客觀的筆調物刻畫描寫景物。在看似並無感情色彩的描述中,將主觀的情思隱含其中。這類描寫中,詞人往往有意選取能夠代表其情感與追求的景色,並在描繪這些景物的語詞上,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態度,如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這類描寫,在金允植的《沁園春•望漢拿山》和《夜行船•許小痴畫屏》中最為明顯。《夜行船•許小痴畫屏》中展現出的是一種世外桃源之境。如許的流水,自在的飛鳥,含笑的野花,置於變幻的雲雨自然之中。這與辛篇的表情達意手法一致。《沁園春•望漢拿山》通篇寫景,在側重描寫漢拿山之壯麗雄偉及羽化仙境之特徵的描述中,傳達出詞人樂觀豁達的真性情。
三為情景交煉。這類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表現出情語和景語相互交融、難以分辨的特點。「在具體的描寫過程中,往往是景語和情語交相出現,處處渲染,處處顯情;處處鋪墊,處處表意。」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情景關系被認為創作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宋代著名的詞人往往在這一方面表現出卓越的才能。
如秦觀的《八六子》、姜夔的《琵琶仙》等。而《雲養詞》中,金允植之「殘春」「雲濤萬疊傷心白」、「憔悴江潭」「愁雲慘淡」等都是情景交煉的典型表現。與秦觀之「恨如芳草」「瀠濛殘雨」(《八六子•倚危亭》)姜夔之「春漸遠」、「汀州自綠」(《琵琶仙》)等筆法一致。皆因詞人之多情之心性,方才造就了此有情之景物。
總之,《雲養詞》在處理情景關系方面,無論是情景分寫,還是借景寫情,都追求言在內而意在外的藝術效果。這正是宋詞在處理情景關系方面追求朦朧渺遠的意境的體現。
托物言志,感物抒懷是詠物詞的基本特點。金允植的詠物詞,主要以擬人化的表現手法來描寫所吟詠之對象,再充分展開想像,賦之於人的情感思想。這是蘇軾詠物詞所表現出來的整體特徵。
在《全宋詞》所輯的蘇軾的詠物詞中,有11首使用擬人手法。以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為例,詞中作者將楊花比擬成一位春日思婦,全詞寫離別的閨怨。寫楊花離枝墜地,猶如思婦被棄,貌似「無情」,實是「有思」。詞人思騁萬里,將「美人遲暮」之感,在擬人化的手法下表現得淋漓盡致。
金允植在多方面受到蘇軾的影響,他筆下的詠物詞在表現手法的運用上也有與蘇軾相似之特點。金允植的四首詠物詞中,《減字木蘭花•白牡丹》和《眼兒媚•芍葯》都是先以擬人化的手法描寫吟詠對象的姿態、情狀,筆調多清新質朴;再輔以充分的想像,賦之以人的情感寄託。這與蘇軾的詠物手法,是相一致的。
此外,在對具體對象的描寫過程中,也可金允植對宋詞的整體借鑒。金允植筆下的「白牡丹」,是「穿一套羽衣翩躚」的潔白出塵「消不得黯淡春愁」的「謫仙」。用擬人的手法寫牡丹婀娜的姿態,出塵的氣質,以及黯然消逝的容顏,是宋代詠牡丹詞常見手法。
類似「自真妃舞罷,謫仙賦後,繁華夢,如流水」(王沂孫《水龍吟•牡丹》)「奇盡群花色,浴才出,醒初解,千萬態,嬌無力困相扶。」(劉克庄《六州歌頭客贈牡丹》)「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蘇軾《雨中花》)「人間無此種,來自廣寒宮。雕玉欄桿深院靜,嫣然頻笑西風。」
(張掄《臨江仙》)這些詞句,以輕盈出塵的女子姿態,黯然銷魂的謫仙形象描寫牡丹的詞句,在宋代的詠牡丹詞中佔了絕大多數。不過,金允植雖借鑒了宋詞擬人化的表現手法,但在他的詞中,擬人化的姿態描寫多為簡練清新之語,少有鋪展描摹之筆。
獨特的敘事手法
敘事性是金允植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徵。《雲養詞》在對生活場景的描述中,在對眼前生活的鋪展中,往往以化用典故的方式透露出其自身的情緒和生活狀況。這也是周邦彥、姜夔、辛棄疾等宋詞大家常採用的敘事手法。通過對這一特徵的分析,我們也可見金允植對宋詞表現手法的借鑒。
在金允植唯一一首悼亡詞《念奴嬌》中,運用「文君當壚,相如滌器」的典故敘述夫妻二人恩愛的場面及路隔幽明的哀傷。這與蘇軾的《江城子》和賀鑄的《鷓鴣天》用典手法類似。蘇軾和賀鑄在這兩首悼亡詞中,也是化用前人典故來寄託哀思。蘇詞中「明月夜、短松岡」語出「死生今有隔,相見永無因……欲知斷腸處,明月照松岡」。是從前人詩句中化出。而賀詞中「松桐半死」語出《大唐新語》,白居易《為薛台悼亡》詩也說「半死梧桐老痛身」,把夫妻喻為一棵梧桐,把死去其中一方喻為梧桐半死。
孟郊《烈女操》更有「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之句。「原上草,露初唏」化用了古樂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感嘆人生短促,更是慨嘆亡妻的匆匆離去,從此相見無期。
金允植在這首詞中還用了《衛風•氓》的典故,寫出香蘭辛苦操勞一生的場景。「箱篋掩塵」的細節亦與蘇詞中的「小軒窗,正梳妝」,賀詞中的「誰復挑燈夜補衣」的細節描寫手法相類似。不過,在金允植的悼亡詞中,雖借鑒宋詞的用典手法來描繪生活場景,使得整首詞具有豐富的故事性。但他在悼亡詞的結尾卻化用了「鸞膠再續」的故事,使得整首詞少了一份悲哀低沉,多了一點戲謔之味。
在《如夢令•春夢》中,作者化用莊周夢蝶的典故敘述了一個完整的事件,整個事件,作者並未刻意描摹情感,彷彿以一個#觀者的角度來寫「欲說離情未細」的場面。《水調歌頭•鋤菜》是作者用典最多的一首詞。這首詞中用到了王褒的《僮約》《莊子》《論語》等諸多典故。在這些典故的描述中,展開了一幅「除草別蔥茄」的生活畫卷。無著意描述之情感,而是重於畫面的敘述。
作者這種在敘述事件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自身的情緒與生活狀況的寫法,與周邦彥的《蝶戀花》的敘事特徵相似。這種詞的重點在於紀事,往往用敘事性話語去表現一個發生在固定時空中的事件,並不著意帶有情感色彩。不過,在語言表達上,金允植的詞則更趨向於口語化。
總之,通過典故來展開敘事,是金允植承襲宋詞敘事手法的一大方面,這在他的《賀新郎•謫居》《浪淘沙令•難買谷》等詞中也都有體現。
詩歌的描寫手法
「以詩為詞」是蘇軾詞的創作理論,具體到詞的表現手法上,就是以詩歌中常用的白描、比興、寄託手法描來寫詞,蘇軾之後的學蘇派、李清照、辛棄疾的詞中都善用這種寫法。本文研究的《雲養詞》在描寫手法上,也表現出「以詩為詞」的創作傾向。
金允植在詞中,寫景摹畫,多用白描。如《夜行船•許小痴畫屏》,通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淡泊世外的畫面。與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所通過白描手法描繪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展現出來的恬淡意境相一致。在《滿江紅•南城餞春》中描寫眼前「不見萬紫千紅」的場景時,正寄託了歲月易逝的感傷。與蘇軾「缺月掛疏桐」的寄託手法相一致。
發議論是宋詞的一大特點。金允植在他的詞中,也有傷古今、嘆人生之議論性特點。
如《滿江紅•南城餞春》《賀新郎•謫居》中都有體現。不過,金允植在詞後所發慨嘆、議論,多為「浮華片時榮,都如此」之人生如夢之感慨和「人百代,如晨隔」之光陰易逝的感悟。與蘇軾的「人生底事,來往如梭!」(《滿庭芳》「),以同樣的手法,發出同樣的慨嘆。
在這一點上,金允植的詞表現出很大的「類蘇」特點。金允植的詞如《滿庭芳•南城餞春》《水調歌頭•鋤菜》《高陽台•浴佛日懸燈》《沁園春•望漢拿山》和《浪淘沙令•難買谷》,或抒情,或敘事,或綜合運用各種表現手法,都能盡己所思,完全是「以文為詞」的典型表現。與蘇軾的《哨遍》《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五首,《水調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表現出相似的藝術特徵。
結語
《雲養詞》綜合借用宋詞「以詩為詞」的描寫手法,善用典故的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含蓄間接的抒情手法,時而抒寫豁達豪放的情懷,時而呈現淡泊飄渺的意境,時而充斥著黯然悲戚的愁緒。形成了《雲養詞》的多樣化風格。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❺ 寫月亮的詩句,哪個最讓你怦然心動
1、《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在月夜的河上,你見到孤零零的一盞漁燈,如同螢火一般。微風吹來,河面泛起陣陣漣漪,燈火映在河中,閃閃爍爍,彷彿散落著無數的星辰。
你在這美景中沉醉,你的船彷彿就在星河中流動。此刻你腦海中的人,是誰呢?
2、《雜詩》——唐·佚名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雖說家鄉美如畫,可是我身在長安,又與我有什麼關系呢?我不過只是暫且逗留在長安度過春天。
記憶中,此時故鄉的月夜最美,在皎潔的月光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庭院前的那一樹梨花簡直像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只是不知道這樣的夜晚屬於誰,誰和誰在其間共度年華呢?
3、《雨中花》——宋·晏殊
剪翠妝紅欲就。折得清香滿袖。一對鴛鴦眠未足,葉下長相守。
莫傍細條尋嫩藕。怕綠刺、罥衣傷手。可惜許、月明風露好,恰在人歸後。
春日裡里,嫩芽漸綠,花朵盛開,嬌艷欲滴。採花的人穿梭其間滿袖都是花香,歸來時雖已夜深,可那樹下一對的鴛鴦卻還未眠,相守著互訴衷腸。
春風十里,月色溫柔,良辰美景就是眼前,但只有自己一個人看,怎能不覺得凄清落寞呢?月夜唯美,最希望的還是有人能陪自己看月亮。
4、《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在思鄉人的眼裡,故鄉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們因離亂也久已沒有得到他們的音訊,連寫封信去都沒辦法,懷念之情層層遞進。
5、《牧童》——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牧童回來後,不脫蓑衣,隨意尋一塊涼爽處,枕著明月入睡,何其愜意與快活?以地為床,以天為帳,以月亮為枕,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逍遙自在,這種生活,這種生活可謂人間至樂了吧!
❻ 繁花落盡唯美詩句有哪些
1、裝點繁花只一風——《頌古九十八首》宋.釋印肅。
2、錦水繁花添麗藻——《送裴頔侍御使蜀》唐.錢起。
3、城上繁花咽鼓鼙——《思越中舊游寄友》唐.方干。
4、馬上繁花作陣迎——《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十九首》唐.司空圖。
5、繁花結子——《問歌顰/雨中花令》宋.賀鑄。
6、落盡繁花小院幽——《南鄉子·煙暖雨初收》清.納蘭性德。
7、眼亂繁花——《滿庭芳·犀隱雕龍》宋.王之望。
8、繁花滿樹梅欲放——《題月下梅花》元.王冕。
9、上林繁花照眼新——《聽安萬善吹觱篥歌》唐.李頎。
10、飛盡繁花——《丑奴兒/採桑子》宋.趙長卿。
❼ 經典劇目 《雨中花》賞析
女子舞蹈雨中花,婀娜的身段,輕盈的舞姿,彰顯了女性的柔美氣質,韻味無窮。優美的舞蹈,嫻熟的技術,共同演繹出唯美的畫面。雖然是獨舞,但是舞蹈服裝。舞蹈設計等都不錯,經典的傣族舞《雨中花》,剪翠妝,紅欲就。折得清香滿袖。一對鴛鴦眠未足,葉下長相守。
❽ 簡單柔美的古典舞獨舞
可以選擇《春江花月夜》 。動作容易記 容易學 而且動作很柔 但是裡面有一些基本功和技巧 如果真的水平有限 可以將有技巧的地方 自己稍加改動 讓動作變簡單一點 保持協調性 不要讓這整支舞看起來突兀 改的適當就可以了。簡單的動作加進去也會有整支舞蹈看起來更加柔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