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匠人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面
說句實話,我真的對中國匠人,或者說中國的匠人精神閉目塞聰,至少在2018年年中時分,在《我在故宮修文物》開播之前,甚至是在它播放期間,都沒有了解過或者想去了解下中國匠人。
也許你會說這些都是國家的精英,都是為了國家的顏面盡力做好,或者說不得不做好。
但我想說,那些路邊修器物的小攤,給我修的門沒出過問題,修的傘到現在也用得舒適,這何嘗不是一種“匠人精神”呢?
❷ 河北石家莊57歲農民7千塊木頭拼出趙州橋,你覺得他的這個作品怎麼樣
河北石家莊57歲農民7000塊木頭拼出趙州橋,這個作品非常好,惟妙惟肖,令人稱奇。老人的對藝術執著感動了我們,這個微縮版的趙州橋凝聚了老人的心血。
1、河北石家莊57歲農民張金現用7000塊木頭打造微縮版的趙州橋
石家莊這位張大叔真了不起,雖然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他有恆心,通過自己多年的努力和琢磨,終於完成了微縮版趙州橋。張大叔不僅利用自己的作品推廣了趙州橋,讓很多遊客記住了趙州橋,了解了趙州橋的歷史。同時,張大叔還利用微縮版趙州橋改變了自己的經濟狀況,他們家的日子越過越好,我們要給張大叔點贊,勤勞的雙手不僅能種地,還能動手製作微縮版的趙州橋。
❸ 工匠精神手抄報圖片
我認為,工匠精神是人類千百萬年積累下來的、在手工業時代達到頂峰的一種精神文化。按照小兵匠對工匠定義,工匠精神應該包含兩部分:追求極致的精神和獨具匠心的創造力。所以所謂工匠精神,其精髓是創造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❹ 80後「新匠人」如何傳承傳統藝術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凌雲、趙旭、李雪峰北京圖文報道】匠人起源於手工業,勞動者憑借純熟的技藝打造產品,把事情做到極致,這便是匠人的原本面目。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手工藝面臨傳承難題,如何吸引年輕人進入行業成為業內人士思考的話題。老匠人們同時也擔憂,他們不確定那些玩著電腦、iPad 長大的年輕人們,是否還對傳統手藝感興趣。
北京奧運會徽寶、上海世界博覽會徽寶、APEC北京峰會的國禮――「四海昇平」景泰藍賞瓶,這些作品都出自郭鳴及其設計團隊之手。(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來自歐洲時報義大利版)
「傳統手工藝,從未走遠」
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藝師郭鳴深處工美行業幾十年,在他看來「傳統手工藝,從未走遠」。
郭鳴表示,「所謂工匠精神就是不能浮躁,耐得起寂寞、吃得了清苦、守得住本分。」
今天,工美行業發展正在「兩條腿」走路。在郭鳴看來,傳統手工藝產品不會是社會主流的大眾產品。像純手工打造的景泰藍或漆器花瓶,理應是滿足高端定製和個性化需求的產品。而現代工藝品又需要符合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
「中國風和中國元素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景泰藍首飾和工藝品已經成為人們審美和文化品位的代表。」張氏景泰藍傳承人張穎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人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喜愛和欣賞傳統手工藝的美。
隨著工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傳統手工藝面臨傳承難題,郭鳴坦言,「進入這一行業的年輕人大都源於自身興趣,這樣的年輕人越多,這個行業發展越有希望。區別於老匠人,年輕人進入這一行業不再是一點點扣工藝,企業也給予他們更多設計空間,讓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張氏景泰藍傳承人張穎表示,「這個行業始終是一種慢慢傳承和發展的狀態,但是年輕人的干勁讓老行業煥發生機。」
張穎表示,「為了留住年輕人,企業一方面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保證,另一方面鼓勵他們嘗試和創新。同時,師傅帶徒弟的模式也在漸漸發生改變,老師傅將自己的理解、文化故事傳遞給年輕人,讓他們有興趣紮根於此。」
「傳統行業越來越頻繁的走進校園,我們希望更多青少年從小就了解這一行業,甚至有人能夠喜歡並未來以此為職業。同時,我們還組織一些體驗活動,讓普通市民了解美工行業,了解傳統手工藝品。」郭鳴相信,在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等相關政策推動之下,總有年輕人能夠沉澱下來。
從「匠人氣」到「文人扇」的薪火相傳
1983年出生的宋錚今年拜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木作編扎?摺扇手工製作》傳承人鄭高為師。而在30多年前,鄭高則是拜扇文化行家、摺扇收藏家洪鈞陶為師,讓北派制扇技藝得以傳承與發揚。
一把造型刀,或許是制扇技藝傳承的開始。
「扇」緣偶然與興趣使然
每逢周末,鄭高總是來到門店與喜愛扇子的朋友喝茶聊天。茶座上方寫有「惠風和暢」的扇面道出愛扇之人的心境,而這幾個字正是出自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之手。
馬季一共為鄭高寫了29張扇面,二人的相遇純屬偶然。這也如同鄭高學習制扇的經歷一樣――純屬偶然。
有著木工手藝的鄭高在工作之餘,嘗試著收購木料制扇子,拿到琉璃廠去賣。
有人將被丟棄的老扇子送給當時擺地攤的鄭高,而他也從模仿開始慢慢痴迷到制扇技藝中來。「一把小扇子有什麼難做的?可如果早知道這么難,我或許就沒有勇氣走進去了。」
為了買制扇用的材料,鄭高偶然認識了洪鈞陶,拜其為師後專心學習制扇。「我彷彿是被人推著一步步往前走,被生活推著一步步往前走。」
洪鈞陶去世後,鄭高2008年在榮寶齋為其辦展,結識了南派制扇大師曹小弟,拜其為師繼續學習制扇工藝。區別於師傅鄭高,徒弟宋錚學習制扇完全出於自己的興趣。
從小就對手工藝品製作有著濃厚興趣的宋錚,在嘗試過製作古琴、紫砂壺之後,最終選擇了制扇。「製作紫砂壺像是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制扇更像是一個不斷剝離和去除的過程。」宋錚喜歡竹子,更喜歡那種雕琢的感覺。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後,宋錚進入了一家設計院從事設計工作,一干就是八年。「想做一個匠人的念頭,想嘗試自己喜歡事的念頭不斷萌發,我在2016年底辭去了工作。」
「我很希望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到器物中來。」宋錚說,「年輕人獲取信息的能力更強,我從自學開始,內動力非常足。做設計工作訓練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路,你要是想做一個器物需要先從它的材料入手。」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宋錚走到湖南、桂林去尋找好的材料,了解竹子的特性;來到蘇州等地,拜訪名家,了解制扇工藝。
「當我們對一個東西感興趣的時候,會通過閱讀、走訪等形式不斷吸收知識,然後歸納總結。我們更傾向於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在作品之中,而在這之前需要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藝。技藝與思想二者不可。」宋錚認為,自己有些「文人氣」。
技藝在時間中積累
「幾道簡單的工序,聽起來並不復雜,可掌握起來也不容易。」宋錚表示,這是一個動作不斷練習的過程。
如今,宋錚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制扇。「每做一把扇子,都是我當時能力的極限,都是不計時間投入的作品。我希望每個作品都能夠按照定製人的手型、特點和需求來製作,希望他們將扇子握在手中時能夠感受到『軟硬』合適的風感。」
宋錚坦言,「質量的提升,一定伴隨著你付出代價的多少。每一個階段,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鄭高有這種感覺時,距離他學習制扇已經過去了30年。「直到近幾年,我才敢說自己可以把扇子做好。」
繪畫、書法、雕刻等中國傳統文化和工藝都可以在扇子上得以展現,鄭高認為制扇技藝永無止境。
傳承「盼望著有人能真的坐下來」
在鄭高看來,「扇子開合有度,收放自如」,傳承正能量和古人智慧。
宋錚則認為,一把小小的扇子是一個移動的卷軸,它含蓄地表達出東方審美和意趣。
「如此美好的事物,自然需要傳承和發展。」當鄭高從師父手中,接過傳統制扇工具時,他就明白傳承是一個沉甸甸的膽子。這些年他收過的徒弟,已經有十多人。「有些人來了又走了,有些人急於求成,有些人希望用機器設備代替傳統手工。傳承中自然有新一代和老一輩的認知差異和矛盾。」
「我不收費用,也沒設門檻。我相信他們中總會有人真的喜歡制扇工藝,也能真的坐下來潛心學習。」鄭高說,天氣轉涼之後他會進山尋找竹子,好的竹子可遇不可求。同樣的,他也在等待更多像宋錚一樣真心喜愛制扇的年輕人。
郭石剛在進行創新創作的時候,經常會和父親一起商量探討。圖為父親郭劍傑在給郭石剛的月餅臉譜指導建議。
創意加碼傳統藝術的「父子兵」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的人物角色會配有不同的圖案。在外行人眼裡,臉譜僅是五顏六色的大花臉,而在「80後」的臉譜愛好者郭石剛眼裡,傳承幾千年的傳統藝術可以「很潮」。如今,他的創作讓很多年輕人逐漸了解並喜愛上了臉譜藝術。
郭石剛表示,自己對臉譜的喜愛和堅持源於父親。「郭爸爸」兒時便喜歡寫寫畫畫,自製手繪風箏臉譜等民間玩具,隨後在工作中結識了京劇團的朋友,重新拾起兒時的愛好,從事臉譜繪制並在造型上加以創新,自製了很多深受人們喜愛的臉譜造型,也是靠著這門好手藝養活了一家人。
郭石剛從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也愛上了這門手藝。憑著對臉譜的熱愛,郭石剛一畫就是20多年,還曾專門拜藝術大師傅學斌為師學藝,其間創作了許多驚艷的作品,有的還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現如今,他還是北京西城區臉譜繪制的傳承人。
「我特別喜歡這門老手藝,我是個想法有點天馬行空的人,經常喜歡在傳統上創新,做些新的探索和研究??」郭石剛說。在創作中,他經常會搞點「新名堂」。老一輩人都覺得臉譜應該是左右對稱的,他就突發奇想嘗試創作了不對稱的3/4面角度的臉譜,作品完成後發現效果很棒。於是,他接連創作了半張畫的臉譜,殘缺臉譜,甚至還在不同的載體上做了新的嘗試。
就是他這些大膽的嘗試,給傳統的臉譜繪畫注入了新的靈感源泉,變成了年輕人喜愛的一種非傳統的體現形式。郭
石剛還創作了一系列中西結合的作品,他表示,誰說高鼻樑深眼眶就不能畫「花臉」?中秋節臨近,他迸發出新靈感做了月餅臉譜。
談及未來創作,郭石剛微笑著表示,「我想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創新,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臉譜這門傳統藝術。」
❺ 大國工匠現實而深遠的意義是什麼
大國工匠傳達出的工匠精神有利於改善企業管理,使生產優質化。
社會心浮氣躁,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
當其他企業熱衷於「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再出新品、再圈錢」的循環時,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看著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高標准要求歷練之後,成為眾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他們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也是正面積極的。
(5)工匠精神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
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與工匠精神相對的,則是「差不多精神」——滿足於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我國製造業存在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現象,多少與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顯現有關。
❻ 如果讓你每天都穿旗袍上班,你能接受嗎
我個人比較喜歡女孩穿旗袍,也問過周圍朋友對穿旗袍有什麼感覺,大部分都覺得好看,有女人味,穿旗袍上班並不另類公司早九晚五的上班族,穿旗袍上班確實不合適哦,但如果你是公司老闆或許高管,另當別論。因為著裝的選擇是我們自己的權利。但是,如果公司有要求,則要一直以制度為主,服裝是一種專業性的體現,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職業素養。穿旗袍其實挺大方的,不過切忌穿得太耀眼或太突出體態和性感的,平日上班時,樸素的款式和顏色不會有問題。太耀眼反覺得像出席晚會似的,但大節日如春節後首日不要衣著暴露有礙觀瞻就行,現在比較流行穿漢服或者旗袍這種復古的服裝,個人認為沒什麼不好的,而且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第二方面就是人家懂生活,懂得愛自己打扮自己,也是她自己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服飾,值得學習的精神,就像現在漢服也流行起來一樣的!我認為:干什麼職業就穿什麼服裝這樣才得體大方,穿旗袍是講究場合的,例如:晚會,晚宴,書畫展覽……
❼ 匠人為什麼消失
總有一些匠人精益求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使得本門的技藝達到了一個化境。
好的手藝人注重兩點,一是德行,二是傳承。品德始終在我國是做人的第一要求,只有一個人具備優良的品德,他才會對自己的事情有所付出和堅持,才能有足夠的責任感,贏得他人的認可和依賴。傳承是不願意這門手藝丟失了。有一個吃飯的本事,在中國比什麼都重要,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獲得幸福和滿足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能吃飽飯為標准。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是一個吃貨的國度。而是我們知道活下去人生才有意義。
曾經,工匠是一個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須臾不可離的職業,木匠、銅匠、鐵匠、石匠、篾匠等,各類手工匠人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為傳統生活景圖定下底色。隨著農耕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一些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老手藝、老工匠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概括起來,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當其他企業熱衷於"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再出新品、再圈錢"的循環時,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看著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高標准要求歷練之後,成為眾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他們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也是正面積極的。
❽ 工匠精神在職場的行為表現
所謂工匠精神,傳統的理論認為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然而敬業、敬意、專注、創新等等,都只是工匠精神的內涵,不是「核心」!
這也是我們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但卻很難具體落實到工作中的主要原因,因為精神內涵看不見、摸不著,很難去落實。
本文將深入探討工匠精神的「核心」,找到讓工匠精神具體落實到工作中的方法和途徑。
03 客戶滿意:工匠精神的2.0版本,是努力讓客戶認同、滿意、驚喜、感動和有歸屬感
找到了為客戶、為用戶服務這個工匠精神的2.0版本,在工匠精神上有五個境界的追求:
讓客戶認同:這是基本的工匠精神,即把產品和服務做到規范、標准、品質穩定
讓客戶滿意:這是初級的工匠精神,即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滿足客戶需求,沒有問題
讓客戶驚喜:這是中級的工匠精神,即把產品和服務做到超過客戶需求,還有驚喜
讓客戶感動:這是高級的工匠精神,即把產品和服務做到讀懂客戶更多精神等需求
讓客戶有歸屬感:這是頂級的工匠精神,即把產品和服務做到讓客戶自動匹配,對產品和服務產生歸屬感
為客戶、為用戶服務的工匠精神2.0版本,是基於工匠精神服務客戶、用戶的核心,對工匠精神全新的定義和詮釋。
需要強調的是,為了科學而科學、為了創新而創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只是不要忘記,一切都是為了客戶,而一切研發費用,最終也都是客戶買單!
❾ 什麼是匠心和工匠精神
匠心是暖的,生活方式也是!
徽州尋匠之旅開啟
原創文字:杜銳華超級產品經理
歷史傳承的徽州古建築留給我們什麼?是被遺忘的風雅,還是值得領略的生活匠心?當下「新中式」大熱,這意味著國人更願意回歸本源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語境下,從根源尋找匠心傳承的真諦,又何嘗不是件值得傾注心力的事!
富蘭克攜手產品設計師杜銳華,帶著尋匠的初心,探索悠久歷史的徽州古建,用建築洞察生活之源,用鏡頭還原親身感受的歷史傳承,把歷史的足跡與現代生活的步調得以融合,呈現富蘭克全新的匠心世界觀。(圖片來源網路)
匠心精神與生活方式才是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匠心透過人,才能產生生動的價值,尋匠之旅正是藉助這份匠心的關聯,展現全新的生活方式,詮釋富蘭克獨有的精神內涵。
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最適合我們?從徽州古建宅院的匠心,能讀懂哪些生活智慧?我們又能如何把匠心傳承到現代的生活中?尋匠之旅,十月啟程!攜同「尋匠」同名新系列浴室櫃,悉數登場!
www.ruihua.com
www.fsfrank.com
❿ 工匠精神的完美詮釋——發動機篇
「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永遠都是發動機。」
小孩子總是喜歡花花綠綠的外觀,但真正的成年人總是對隱藏在外表之下的領域充滿了好奇之心。畢竟,一時間的見色起意並不可能長久,也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也正是因為這些改進,讓HEMI5.7L發動機成功登上了「沃德十佳發動機」的榜單,而在美國權威汽車雜志《MotorTrend》年度車型評選中,搭載HEMI發動機的克萊斯勒300C脫穎而出,獲得了北美地區的唯一大獎。
只可惜,在當下愈演愈烈的新能源攻勢中,上述這些精工細作的大排量怪獸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在未來的某一天,它們都將會徹底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但其實也不用太過於慌張,畢竟想要讓電動化徹底代替內燃機,還早著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原創文章,轉載需授權
-TheEnd-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