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男孩背對站在橋上頭像
橋冠
2. 江西贛州500歲古橋修復完工,這個橋什麼來歷
6月份以來我國很多的南方地區都出現了強降雨天氣,江西贛州的龍南縣也因為強降雨的原因,導致當地一個已經有500年歷史的古橋因為洪水的襲擊 而受損。太平橋是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對象。這座橋建於明朝的正德年間,全長50米,是一座兩孔三墩 以及四拱雙層的石拱橋,這么多年他之所以能夠心裡洪水而沒有倒塌,就是因為橋洞的特殊設計。
據當地專業的組織說修繕這個太平橋預計要三個月。相關部門已經在制定修繕的方案了,而且洪水過後太平橋已經被暫時的封閉了,可以過行人,但是不能再繼續防洪了,等重新修繕之後才能重新開啟通行。而且因為洪水的原因,很多地方的古建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當地的相關部門也是向國家的文物局上報了這一情況,希望國家對於這些文物建築保護的資金能夠盡早的到位。
3. 古橋圖片
這個你可以搜古橋的名字,例如趙州橋,盧溝橋等等,美如畫有沒有
4. 我國現有四大古橋,其中哪座位於廣東潮州Tr
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 廣濟橋[1]城山,景色壯麗迷人。
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編輯本段
歷史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盧溝橋紹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造牲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
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隻牲牛一隻溜」。
編輯本段
現狀
廣濟橋又是現存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
編輯本段
廣濟橋的詳細歷史
潮州廣濟橋公元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為梁,舟八十有六隻,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名曰「康濟橋」。
公元1174年 南宋淳熙元年,甲午夏,韓江水漲,康濟橋橋舟漂沒者半,知州常禕修之,增橋舟為一百零六隻,以其餘資,創傑閣於岸右,名之曰「仰韓閣」,以為臨之觀所。
公元1179年 南宋淳熙六年,知州朱江建「登瀛門」,左掖曰「三己亥堂」,右掖曰「南州奇觀」。增石洲二,與舊為三,築亭其上,東曰「冰壺」,西曰「玉鑒」,中曰「小蓬萊」。
公元1180年 南宋淳熙七年,通判王正公,復增一洲,距西岸數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至是始無沖突浮梁之虞。
公元1189年 南宋紹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為八,亘以堅木,覆以華屋,曰「丁侯橋」。
公元1196年 南宋慶元二年,知州事漳州陳宏規,益東岸洲二,結架如丁侯橋,而增廣之,曰「濟川橋」。更挹秀曰「濟川亭」,以止過客。亭之後曰「見思庵」。
公元1198年 南宋慶元四年,知州林漂,衍濟川橋而袤之,增以四洲,雄麗過於西橋。又漳潮界上,道路磽確。捐金砌石,以便往來。
公元1203年 南宋嘉泰三年冬,濟川橋火,為亭若庵,一夕俱盡。知州趙師會,亟與通判馬承規,增崇石洲故址,屋覆其上,磚瓮其下,面橋為亭,名悉仍舊。大書題扁,侍郎陳讜筆也。
公元1206年 南宋開禧二年,知州福州林會,接濟川橋之西,增築石洲五,修其舊者一,亦屋覆而磚瓮之。扁曰「小蓬萊」,因朱侯命名之舊。
公元1228年 南宋紹定元年,知州龍溪孫叔謹,復接丁侯橋之東,增築二石洲。
公元1234年 南宋端平初,知州葉觀,以橋屢經溪洪風颶之餘,亭屋俱弊,命判官趙汝禹督工,悉整而新之,中扁「玉鑒」,與「小蓬萊」對。仍辟二亭,面北曰「飛躍」,為祝聖放生之所;面南曰「盍簪」,為禮賢實踐之所。
公元1233年 浮橋舊以鐵纜,紹定六年,梅寇沖突,倉卒銷纜為兵置,而易之籐,隨成輒壞。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知州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鐵纜七十丈,從旁翼而貫之,遂可永久。
公元1262年 南宋景定三年颶風之厄,舟與亭屋,俄頃而盡。知州游義肅重建,址之欹者改築,材之蠹者更新,橋成極其壯觀。邦人即濟川橋建游侯生祠。
公元1298年 元大德二年,總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橋亭,尋復為洪流所壞。
公元1306年 元大德十年,總管常元德,復碑石,洲高三丈余,重修梁亭。
公元1326年 元泰定三年,判官買住(蒙古人),易以石版,僅成四間,創新補舊,亭屋俱備,忽一夜第一間石版自折。
公元1332年 元至順三年,又折一石版,溺死者三人。本路(元制稱潮州為潮州路)同知喑都剌哈蠻(蒙古人),惻然捐俸,鳩合眾力,重跨木樑,添創亭屋,往來者遂無戰兢之恐。
公元1344年 元至正四年,府判喬賢修橋,築亭橋上者,為楹二十有四,為閣於橋之西,名之曰「仰韓閣」。
公元1435年 明宣德十年,龍岩王源為潮州知府,主持了廣濟橋規模空前的重修。「凡墩之頹毀者,用堅
潮州廣濟橋(10張)磐以補之,石樑中斷者,用梗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中流狂瀾觸嚙,不能為梁者,仍設以浮舫,縶以鐵纜,無陷溺之憂。橋之上乃立亭屋百二十六間,屋之下,梁之上,鏝以厚板,板上側卧二層甓,用灰彌縫之,以蔽風雨寒暑,以防回祿之虞。」(明姚友直《廣濟橋記》)橋上亭屋間還建起12座高摟,以壯游觀。江心一段,仍用24艘船聯成浮橋。橋成之後,極為富麗堂皇,其規模之宏偉,形制之代表性,都達到了廣濟橋歷史上的高峰。橋成,更名「廣濟橋」。
公元1470年 明成化六年,知府謝光,重修廣濟橋亭屋,賣蒙山、寶定二廢庵田產,入寧波寺為修橋費。
公元1497年 明弘治十年,同知車份,重修石洲三而梁之,建亭屋二十間。
公元1510年 明正德五年,知府鄭良佐,去亭屋,易梁以石,工未就,以憂去,知府談倫,續修如制。
公元1530年 明嘉靖九年,知府邱其仁,立橋東西二亭,以息過客,而橋南北,皆瓮以灰石欄。殺浮梁四之一,歲僉橋夫四十四名,渡夫十名司守,每名納銀五錢,儲於帑,為補置費。「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從此形成。自創設以來,共歷時359年。
公元1546年 明嘉靖二十五年,浮梁壞,知府郭春震重修。又明萬曆間,廣東巡按蔡夢悅,造廣濟橋石樑,民德之,立蔡公祠之左。
公元1650年 清順治七年,鄭成功圍潮州城,久攻不下,廣濟橋毀於兵火。總兵蔡元修復。
公元年 清順治十年,潮鎮郝尚久,反清歸明,清將耿繼茂率滿漢兵十萬圍潮州城,廣濟橋復遭兵毀,蔡元又修復之。
公元1671年 清康熙十年,提學道遲煊,知府宋徵璧修橋。康熙十二年,八月,颶雨毀屋,廣濟橋圮。康熙十六年,八月廿四夜,西岸橋下吼聲如牛,石墩忽倒其一,知府林杭學修橋。
公元1685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總督吳興祚,捐萬金,重修廣濟橋。
公元1724年 清雍正二年,知府張自謙,倡縉紳士庶,修石墩一。鑄鉎牛二,列東西岸,以鎮水患。
公元1728年 清雍正六年,知府胡恂,修橋墩一。
公元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水,東岸石墩圮者六,損者二,壞者一。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橋梁,損失殆盡。鉎牛失其一。
公元1843年 清道光二十三年,知府覺羅諭官紳捐款修橋,成西岸三墩,復造浮梁船四十二,合原設浮梁十八,直接東岸。
公元1847年 清道光二十七年,嘉應鹽商邱慎猷捐千金,募閩人,成東岸墩一。於是知府吳均捐廉,續修石墩三。其餘五墩:布商朱莆瑞等捐修一墩。米商林資福等捐修一墩。嘉應、平遠、鎮平諸鹽商捐修一墩。潮橋海運鹽戶共修一墩。郡紳設局勸捐共修一墩。並與饒平楊鍾等,次第捐辦木樑,統歸邱慎猷經理。吳均去任,知府劉潯捐金足之。以二十九年五月橋成。
公元1871年 清同治十年,大水,東岸橋墩復圮其一,總兵方耀率紳耆捐修。墩成,欲易木以石,以墩高水深而止。
公元1929年 民國十八年,曾取消浮橋,改用懸索吊橋,但通車一次即廢。
隨著歷史變遷,至解放初,廣濟橋的橋墩已減少為二十座,十九孔,全橋長:517.95米,計東岸橋墩十二座加橋台一座,十二孔,長283.4米,西岸橋墩八座七孔,長173.3米,橋寬5米,中間97.3米,仍以十八木船連接。
1958年 人民政府大修廣濟橋,原有梭船撤去,建成雙柱式(高椿承台)橋墩二座,架以鋼梁,鋪設路面,接通東西二橋。原有舊石墩,全部整治後留用,在舊石樑上,加鋪鋼筋路面。路面原為寬五公尺,擴闊而為七公尺,兩旁加設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欄桿及燈柱。至是全東西橋為一,汽車由橋上通過,直達閩浙各地,行旅稱便。
1977年 又一次進行擴建,原7米的橋面作為行車道,橋兩側各加寬2米作人行道。
1988年3月 鑒於廣濟橋具有極大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因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11月 潮州市政府在廣濟橋下游一公里處建成現代化的韓江大橋,從而結束了廣濟橋作為交通紐帶的歷史使命,並為其全面修復提供了先決條件
1990年 國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開了「潮州廣濟橋修復論證會」,揭開了修復古橋之序幕。
2001年7月 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廳和國家文物局上報《潮州廣濟橋維修方案》。同年12月,獲文物局正式批復。
饒宗頤[2]2002年4月 潮州市政府決定成立「潮州市維修廣濟橋委員會」,以統籌修橋事宜,並聘請全國文物古建專家和海內外德高望重的潮籍鄉親為顧問。羅哲文、楊玉柱、吳慶洲以及李嘉誠、饒宗頤、陳偉南諸先生欣然接受聘請。
2003年10月 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2007年9月20日 全面維修後的廣濟橋正式對遊客開放。
編輯本段
特點
梁舟結合的格局,使廣濟橋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點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卧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贊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說,梁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梁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正如《粵囊》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兩
開,以通舟棋。」而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涌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後來,上級甚至派人與潮州府共管,方誌有載:「清雍正三年(1725),由鹽運同駐潮州與知府分管橋務,東岸屬運同掣放引鹽,西岸屬潮州府稽查關稅。」
第二、「廿四樓台廿四樣」
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鑒」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並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凌波、飛虹、觀灧、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賦》中所雲:「方文一樓、十丈一閣,華稅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長橋一里市」
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清明上河圖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競先開啟,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登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正如李齡《廣濟橋賦》所描寫的:『諾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搏浪,行人聲也;浮雲翳日,揚沙塵也;向遏行雲,聲報林木,遊人歌而驛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蕭鼓鳴也;樓台動搖,雲影散亂,沖風起而波浪驚也……」活脫脫地就像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無怪乎,遊客會鬧出了「到了湘橋問湘橋」 的笑話。
廣濟橋的夜色又別有一番情趣:「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晚燈紅。猜拳蛋艇猶呼酒,掛席鹽船恰駛風。」明月初上的廣濟橋,酒肆中燈籠高懸,蛋艇里猜拳行令,妓篷中絲竹細語,真是「萬家連舸一溪橫,深夜如聞鼙鼓鳴」,待到「遙指漁燈相照靜」,已是「海氛遠去正三更」。
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第一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後共延續了300多年。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其難度是超乎人們想像的,故潮州民間便流傳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說。
據說,韓愈刺潮後,時常登東山門(即今筆架山)遊玩。但深感過江之苦,便請他的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
韓湘子造東面一段橋,請八仙來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把石頭都變成黑豬,一路趕來,但最後一群豬剛趕到鳳南時,給一個孕婦識破,怪叫起來:石頭怎會走路!一句話泄破了天機,石頭再也趕不動了,因此韓湘子負責的那東面最後幾墩沒有修起來。
廣濟和尚造西南一段橋,也請來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桑浦山開取石頭,把石頭點化成群烏羊,一路趕來。但當最後一群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地一個惡霸地主,存心想奪取這些羊,便說:「你這和尚哪來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說:「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趕到你田裡去吧!"地主把羊一齊趕到他自己的田裡去,卻變成一座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相傳這就是浮洋烏洋山的由來。
因此,最後一批黑豬,烏羊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怎麼辦?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 化成十八條梭船;廣濟和尚一見,立即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隻大船拴住,成為浮橋。這樣,人們為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既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之一:時當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河面增闊,湘子橋東西段中間十八梭船連成一線,真似長龍卧波。觀上游兩岸的滴翠竹林,下遊仙洲盛開的桃花和沿江的綠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這一番景緻在清乾隆進士鄭蘭枝盛傳海內外的「潮州八景」詩中,描繪得絕妙:「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激石雪飛樑上冒,驚濤聲徹海門潮。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雲霄。」
隨著歷史的變遷,廣濟橋幾經修築。1958年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並拆除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桁架及兩處高樁承台式橋梁。1976年又一次進行擴建成現狀。1988年1月,廣濟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
十八梭船鎖畫橋
——廣濟橋的民謠、對聯與詩歌
康志保
在廣東潮州一帶流傳著這樣一首橋梁的民謠:「到廣不到潮,枉向廣東走一遭;到潮不到橋,枉向潮州走一遭。」民謠中所說的「橋」,指的是「廣濟橋」,初名「濟川橋」,因韓湘子書「洪水止此」的石碑於橋畔的傳說,又叫做「湘子橋」。它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廣濟門外的韓江上,是我國古代橋梁中最早的橋梁和浮橋相結合的開啟式橋梁。因造橋艱巨、結構多樣、在橋上又有商市等原因,使其聞名海內外。
韓江原名叫「意溪」,它的上游有兩大支流,即東支汀江和西支梅河,交匯於三河壩,正是江面狹窄處,水流十分湍急,洪水危害甚大;再加上潮汐影響,更是浪潮洶涌。韓江因經常有鱷魚出沒,又有「鱷溪」與「惡溪」之稱。唐代文學家韓愈(768-824),字退之,被貶做潮州刺史時曾動員民眾驅鱷入海,並寫下了著名的《祭鱷魚文》。於是,民眾以其字「退之」作了一副巧妙的對聯:「惡溪鱷魚;退之退焉!」這副對聯,至今仍流傳在潮汕一帶。由於,韓愈在潮州兩年的時間內修堤、造橋、植樹、辦學等,做了許多好事,故把「意溪」改為「韓江」。
韓江上的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6年(1170),歷時56年建成。全橋長518米,分東、西、中三段,東西兩段皆為石礅、石樑橋。東段共有12孔、13墩,長約283米;西段共有7孔、8墩,長137米;橋面很寬,約5米,這樣的寬度在我國古代橋梁中還是很少見的。後來在不斷水毀中,重建時增加至24墩,並建有望樓。中間一段長約100米,是浮橋部分,主要是因為「中流驚湍尤深,不可為墩」,同時又受台風洪水沖襲,不宜建墩。因此中間一段是用鐵鏈把18到24隻木船鉸接在一起,定時開啟,以利航行。那時,大型海船可以由汕頭過橋經潮州直達上游的大埔,寬闊修長的木排則可順流而下穿橋入海。在發大水時,就將浮橋拆掉,可使泄洪通暢。這種開啟式的構思產生的結構,在中外建橋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故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最早的啟閉式石橋」。而且,大橋在急流與海潮中,更形成了潮湧浪險驚人的景觀。清乾隆年間進士鄭蘭枝作《湘橋春漲》詩雲:「湘橋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激石雪飛樑上鷺,驚濤聲徹海門潮。雅州漲起翻挑浪,鱷渚煙深濯柳條;一帶長虹三月好,風光幾擬到層霄。」
由於韓江水急勢險,屢毀屢建,歷元明清諸代,重修20多次,為適應其獨特的地形、水勢,才有獨特的橋形,而橋墩就更有特色。橋下的24個橋墩,全部用花崗岩石塊卯榫砌成,比一般的橋墩要寬大。其中大的長度在14.4米到21.7米,寬度在9.5米到13.85米;小的長度也在10米以上,寬度在5.7米,使大橋顯得敦實壯觀。
由於橋墩長,橋面寬,廣濟橋的另一個特點是「一里長橋一里市」。就是在每個橋墩上都建有樓台亭閣,橋面上木屋相互比連,樓台鱗次,商販雲集,各色的叫賣聲不絕;入夜,橋上燈火高懸,酒肆猜拳呼令,還有歌妓絲弦,已是嘈雜聲不堪。在橋市裡幾乎聽不到韓江的水聲,因此,外來的人常常鬧出「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長期以來,有關廣濟橋商市熱鬧非凡的詩文很多,生動地描寫了這一場景。現舉清人曾廷蘭《晚過湘橋》詩一首。「韓江江水水流東,莫訝揚州景不同;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臉燈紅。猜拳疍艇猶呼酒,掛席鹽船恰駛風;二十四橋凝目處,往來人在圖畫中。」
廣濟橋在800多年建設史中,留下了數不清的奇聞軼事。由於屢修屢圮,人們便祈求吉祥。清雍正6年(1728),在大橋又一次修好後「鑄二鐵牛,列東西岸以鎮之」。鐵牛背上鑄有「鎮橋御水」四個字,分別安置在西岸的第8墩和東岸的第12墩上。道光22年(1842)大水沖毀東岸橋墩。一隻鐵牛跌入河中,以後在上游較遠處發現。另一隻在1939年遭日本帝國主義者飛機轟炸,後不知去向。1980年重鑄鐵牛一隻,置於橋西第5個橋墩的分水尖上。為此,在潮州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兩只鐵牛一隻溜。」
這首民謠清晰地概括了廣濟橋上發生的故事,特別是橋墩的演變情況。1958年4月當地政府對大橋做了全面的修理與加固,新建了鋼筋混凝土梁,從此,結束了800年來屢修屢毀的歷史。1976年再次將橋拓寬,車行道寬為7米,兩側又各增加了2米寬的人行道;橋兩端的城樓,已作為工人文化宮供人們休閑。以後又在下游1公里處修了一座韓江大橋,把廣濟橋作為文物保護了起來。2003年至2007年對廣濟橋按照最輝煌時期的明代進行了修復,橋墩做了加固,恢復了「十八梭船」的啟閉式浮橋,修復了橋上的十二座樓閣和十八座亭屋,並為之加上匾額與對聯,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
我是潮州人哩
望採納
5. 平江古橋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南宋紹定二年,就是1229年,由碑刻家李壽明刻繪的《平江圖》,是蘇州最為古老的一幅城市地圖,其中就有平江路這條街道。平江路因蘇州又名平江而得名,是當時蘇州東半城的主幹道。
平江路在原有的基礎上保留了它河路並行的格局以及肌理和長度,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房屋的體量、街道的寬度和河道比例恰當,顯示出疏朗淡雅的風格。
因此,平江路一直被人們稱為最有水城原味的一處街區,和只有一巷之隔的觀前街相比,獨特的清靜古樸氣息和咫尺外的鼎沸喧嘩迥然為兩個世界。
平江路的路是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古老路道,平直通達,中無雜樹,左右穿插精緻的水巷,阡陌交通,其中很少有商業店鋪,往來的人也很少,仍然保持著多年前的嫻靜與恬淡。
平江河的水呈現出一種碧玉般的綠,似乎還平添了一絲絲嫻靜的味道。平江路上的石橋很精緻,雖然可以通車,但是卻很隱蔽。有時一路走過,都未必可以發現腳下流淌過的涓涓細流。
拱橋通常坐落在平江路邊的水巷上,一拱似虹。在這里,船和橋不僅僅是人們看風景的工具,而是組成風景的鮮活器官,也正是有了船和橋的存在,才使得這條條的水巷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平江歷史街區的主河道上共有18座橋,絕大多數為梁橋,僅胡相思橋為拱橋。有些梁橋原本是拱橋,後來由於需要而改建,大部分已經改成鋼筋混凝土梁式結構。這些橋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名稱,並保存著宋代的墩台結構和武康石構件,十分難得。
相傳,岳飛曾多次在太湖附近剿匪,戰果頗豐,後奉詔回京時,在平江府的馬交橋附近遇到了皇帝派來的欽差,要將岳飛捉拿回臨安。
當時,在岳飛身邊有兩員大將,一是張保,號稱馬前張保,一是王橫,號稱馬後王橫。王橫從馬後走上前去阻止,卻被欽差喝令亂刀斬於橋上,血濺當場。
後來,岳飛在風波亭遇害,蘇州百姓思念忠臣,就來到馬交橋,想起當日岳飛曾在這里經過,又看到石頭上的斑駁血跡,就將石塊珍藏了起來。
宋孝宗時期,岳飛的冤案得以昭雪,平江府的百姓就將那塊石頭鑿成一尊石像,並在王橫殉難的橋上修建了一座小廟,將石像供奉起來。
由於馬交橋上的馬茭草沾染上了王橫的鮮血,朱紅一片,所以,人們就將橋叫做了朱馬茭橋。朱馬茭橋為花崗石樑橋,橋面以6條石樑並列而成,橋長6米,寬4米,高2米。
唐家橋是平江路上一座跨河的梁式石橋,橋上有一圓一方兩個橋孔,與胡相思橋互為犄角。唐家橋也可以在宋《平江圖》中找到蹤跡,橋長4.4米,寬3.5米,跨2.7米,高1.9米。
橋面為6條石樑並列而成,其中兩條為武康石,4條為花崗石。橋台兩邊立武康石條柱,中間橫疊花崗石條。
胡相思橋是平江河古橋中最能誘發人想像力的一座橋,也是平江歷史街區唯一一座拱式單孔石橋。宋《平江圖》有所繪制,不過當時名為「胡廂使橋」,廂使據記載是宋代設置的一種官職,負責處理治安和民間糾紛。至於什麼時候開始轉化為胡相思橋,就不得而知了。
胡相思橋全長14米,凈跨4.1米,中寬3.2米,矢高2.9米。橋的拱券採用縱聯分節並列式砌置,又稱「連鎖法」,蘇州清代的石拱橋大多都是採用的這種方法。
條石欄板的南北兩側都鐫刻有「重建胡相思橋」6個字,橋孔兩旁的明柱上則鐫刻有「乾隆九年署元和縣正堂加六級張曰謀重建」等字。
胡相思橋的橋面中心石板上浮雕著輪回紋,意在宣揚佛教「生死六道輪回」的觀念,勸誡人們及時行善積德。橋孔拱券的外沿還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增強了橋的立體感。
胡相思橋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花崗石拱橋,但金剛石牆體上夾雜的青石和武康石卻有著悠久的歷史記錄,在橋南側的金剛石牆上有一方「橋神土地」刻石。根據清朝所著的《吳門表隱》記載:
崇正宮橋南堍塑橋神、喜神、宅神、井神、灶神、廁神,皆出名手,肖像如生。
說明以前在民間一直都有祭祀橋神的習俗,胡相思橋上的「橋神土地」已是極為罕見的遺跡了。
蘇軍橋又稱蘇錦橋,俗稱青石橋,是座單跨石樑橋,東接衛道觀,西接南石子街。宋代《平江圖》上有繪制,從橋身上疊砌的武康石、青石和花崗石3種石料可以得知這座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
蘇軍橋橋長7.5米,跨2.5米,寬2.6米,高2米。欄桿為花崗石材質,橋面由5條花崗石樑並列而成,橋西南北兩側有一寬一窄的河埠。北河埠已被後來修築的河岸石欄攔斷廢棄,南河埠仍然可以拾級而下。橋東北有一幢古色古香的臨河小樓,與古橋相映成趣。
蘇軍橋再往北百餘米,一座與平江路和平江河並行的石樑小橋叫做小新橋,與被稱為大新橋的眾安橋呈掎角之勢,形成「雙橋」和「三步兩橋」的格局。
小新橋又名新橋,在宋《平江圖》上稱為北張家橋,清同治《蘇州府志》中改名為新橋。
通利橋距離小新橋不到百米,單跨石樑的通利橋與朱馬交橋相銜而成「雙橋」格局,曾於1814年進行過修葺。
通利橋橋長6.4米,跨2.8米,寬3.5米,高2.4米。橋身主要以花崗石構築,橋面由6條並列的石樑組成,其中兩條為寬約0.4米的武康石,為宋代遺物。橋台立有石排柱,橋欄為簡潔的通長條石構築。通利橋兩邊的橋台並不相等,西橋台有長長的緩坡引橋,有一種不對稱的美感。
通利橋所在的地段,既是兩條河道的匯流處,也是兩座橋的直角相連處,所以就將通利橋的西引橋延長,在橋畔形成河灣,供往來的船隻停泊、轉彎和掉頭。
相傳在通利橋的橋孔中原有一段宋代的題記刻石,鐫刻著:
星橋、朱馬茭橋,年深坍壞,蒙運判府鄭侍郎助錢三千貫,提舉寶章判部趙郎中助錢二千貫,長洲判縣龔郎中助錢一千五百貫,並系十七界會重行展闊建造。勸緣崇禧、上官古史,干緣碧雲庵僧守常,淳祐十年十一月朔題。
據此可以得知,古代造橋修路的事宜大多都是由僧人發起和主持的,費用來自於官員、士紳和商民百姓的捐助。
積慶橋跨平江河,橋名與宋《平江圖》一致,俗稱吉慶橋。積慶橋橋寬7.1米,長6.9米,單孔,跨度5.3米。
雪糕橋在宋代《平江圖》中也有繪制。相傳有一位書生家住橋西肖家巷,非常孝順,但生活非常困窘。一年冬天,大雪飛揚,病重中的母親囈語要吃糕。但是恰逢家中斷糧,哪裡還有糧食為母親做糕呢?不得已,書生只好含淚把雪捏成糕狀拿給老母看,聊以安慰。
誰知,當雪糕送到母親面前時,竟然真的變成了一塊熱氣騰騰、香味誘人的米糕,人們都說這是觀音菩薩顯靈的結果,橋上也憑空多出個觀音堂來。書生故去後,鄉鄰湊錢將他安葬在了橋的附近,這座小橋,也就稱之為雪糕橋。
雪糕橋橋長5.8米,跨3.6米,寬3米,高2米。橋面以5條花崗石樑並列而成,其下長系石上留有擱置托木的凹槽。橋台由4根條石組成排柱,青石與花崗石混雜在一起。橋面上原先建有一座觀音堂,俗稱橋馱廟。
思婆橋是一座單跨石樑的東西向古橋,在宋代《平江圖》上已有此橋,名為寺東橋,因為橋西有唐代古剎資壽寺而得名。叫思婆橋據說是因為資壽寺是座庵堂,每天都會有尼姑從這座橋上經過,尼姑俗稱「師婆」,屬於「三姑六婆」之一,所以這橋早先也就叫做師婆橋,後來訛傳為思婆橋。
思婆橋橋長11.2米,跨4.4米,寬3米,高2.9米。橋面以4條寬0.5米的花崗石樑並列而成,橋欄是高約0.4米的不加雕飾的長條花崗石,可供過橋人坐在橋頂上休息賞景,東西兩坡各有10級石階。
石欄外側橫刻著楷體大字「重修思婆橋」,橋台南側石柱上刻有「嘉慶乙丑四月」等字,北側石柱上刻有「里人」等字,都是在1805年重修時留下的。
思婆橋歷史悠久,曾進行過多次修葺,橋身還保留著許多比花崗石更早用於造橋的武康石和青石。尤其是主要結構橋台的排柱以及兩頭雕有靈芝和寶蓮的長系石都為武康石,從材質、結構和雕刻看應是宋代遺物,證明思婆橋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了。橋西北金剛牆上還嵌有青石碑一通,字跡已經漫漶不清。
壽安橋在思婆橋北面三四十米處,是座單跨石樑橋,在宋代《平江圖》中稱寺後橋,因為橋位於資壽寺的後方。清初稱資福橋,同治時改名壽安橋。
壽安橋橋長4.4米,跨3.8米,寬4米,高2.3米。橋面由6條石樑並列而成,南側邊梁及北側第二根梁為武康石樑,其餘4條花崗石樑呈現深淺不一的色彩。
東西橋台排柱各由5條武康石組成,鐫有「癸亥」、「拾兩」等捐銀題字,為宋代建構。壽安橋的石樑保存明以前古制,略有拱勢,即下部平直,上部兩端稍低,當中微隆,遠遠望去,造型十分流暢。
這些橋大多跨水架橋,意境非常優美,橋上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橋的建築不論大小,工藝都精益求精,如同一幅圖畫,不許有一處敗筆,雖歷經百年,卻依然煥發著驚人的魅力。
蘇州平江路上的石拱橋
6. 形容"古橋"的句子有哪些
1、橋身直跨大河兩岸,像一條飛虹。
2、歲月像過濾的篩網,篩去記憶中的泥土,留下了閃光的金子。我早已欣賞過趙州橋的古樸蒼老,領略過長江大橋的矯健雄偉。然而,我卻總是時時惦記著家鄉古城那座小橋,記著我童年夢幻的小橋。一到放假,縷縷牽掛總是促使我去尋找那溫馨甜蜜的童年回憶。
3、那銀灰色的古橋像一條寬寬的腰帶,束在蜿蜒曲折的小河上,給洶涌的黃河增添了風采。
4、橋拱像一個單峰駱駝的背,從正中突然向空中隆起,像一個山尖,給人一種險峻的印象。
5、橋成「八」字形,架在小河上;人走上橋,它會吱吱嘎嘎地響,彷彿是承受不了人體的重量似的在叫。
6、展現在眼前的是縱橫交錯、呈龍形的河道和凌加於河面上的大小不一、姿態各異的橋。
7、翠湖緊靠柳河之間,有一座凹形的踏水橋,橋面用78個長4米,寬50公分的石板組成,橋的東面是奔流直下的柳河,西面是從翠湖溢出的孱孱流水。
8、橫跨在水面的三個弧形橋洞,倒映在水裡,像是用圓規畫的一樣,滾圓、精巧,月宮般的迷人!
9、遍布水鄉的古橋長途不一,風格各異,有手板石樑,有拱形環橋,還有踏在橋上後吱吱作響的小大橋,橋洞有單孔和多孔的,根據門道的寬度來設定,橋孔一般都是成績單數。
10、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麗。橋的兩側有石欄,石欄的一側刻著幾個大字。橋底下有清澈的河水,陽光照耀在水面上,閃閃發亮。
11、金水橋是一座石拱橋。中間的扶手上,雕有飛龍(龍在當時最為珍貴)上面雕有形態各異的精美圖片。
12、飛龍橋很雄偉。橋長一百多米,寬十多米。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
13、翠湖西面也有兩座用鵝卵石鋪的橋,其中一個拱橋的兩端有3顆大榕樹,把橋面遮完了,橋面是用石板鋪成的台階狀,欄桿是用石條和石板砌成,石柱上還雕了12個雲、龍的圖案,橋面和欄桿都做成天然的岩石形狀。
14、故鄉的小橋是有青石砌成的,橋面是十分平整光滑,橋的兩旁是撫摸光滑了的小石柱護體,小橋離水面很低,似乎一伸手就可觸摸水面,其實還遠得很。
15、金水橋全由名貴漢白玉製成,造形優美,千姿百態。旁邊的白石上雕刻的是神態各異的獅子,有的靜卧在窩里;有的則開心的嬉戲;有的則張牙舞爪的玩。
7. 一座古橋,西湖河畔,煙雨蒙蒙,有荷葉,有人撐著紙傘的圖片或者畫都行,速求
直接想到「青蛇」的劇照?
8. 中國石拱橋課文
《中國石拱橋》
作者:茅以升
【原文】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里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卧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卧波」。
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發揮作用。
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
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這座橋建造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到解放的時候,橋身有些殘損了,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徹底整修,這座古橋又恢復了青春。
趙州橋非常壯闊,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座橋的特點是: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於車馬上下。
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攏在一起,做成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
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里刻著他的名字。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建造於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由於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
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在國內,這座橋也是歷來為人們所稱贊的。它地處入都要道,而且建築優美,「盧溝曉月」很早就成為北京的勝景之一。
盧溝橋在我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史上,也是值得紀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國軍人在此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揭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
為什麼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首先,在於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他們製作石料的工藝極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塊大石碑,又能把石塊雕刻成各種形象。在建築技術上有很多創造,在起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建造於八百年前,有的石樑一塊就有二百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
其次,我國石拱橋的設計施工有優良傳統,建成的橋,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再其次,我國富有建築用的各種石料,便於就地取材,這也為修造石橋提供了有利條件。
兩千年來,我國建造了無數的石拱橋。解放後,全國大規模興建起各種型式的公路橋與鐵路橋,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橋。1961年,雲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長的獨拱石橋,名叫「長虹大橋」,石拱長達112.5米。
在傳統的石拱橋的基礎上,我們還造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拱橋,其中「雙曲拱橋」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新創造,是世界上所僅有的。近幾年來,全國造了總長二十餘萬米的這種拱橋,其中最大的一孔,長達150米。我國橋梁事業的飛躍發展,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
(8)古橋肖像圖片大全高清圖擴展閱讀
一,《中國石拱橋》賞析:
1.歷史悠久(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
2.幾乎到處都有(即多而且分布廣)。
3.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多樣傑出 。
4.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歷史悠久橋洞成弧形,富有生命力。
石拱橋是我國傳統的橋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橋這一體系,又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寫的這兩座橋,乃是千百萬座石拱橋中傑出代表之作。幾千年來,石拱橋遍布祖國山河大地,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發達而長足發展,它們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為祖國贏得榮譽。
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為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顯示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橋,能經得起天災戰禍的考驗,歷千百年而不壞,不僅是作為古跡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變,可以稱作奇跡。當然,還應歸功於歷代的辛勤修繕,這類修繕活動又往往是出自民間的愛橋護橋,這一社會風尚,在我國橋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傳頌的。
其次,石拱橋在我國橋梁發展史上,出現較晚,但它一經出現,便得到迅猛發展,即在1880年近代鐵路公路橋梁 工程技術傳入中國以後,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結合現代的工程理論和新的建築材料,取得了更大的發展。
這是古今中外橋梁以及任何建築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標,在六世紀初,我國的能工巧匠發揮智力,大膽創新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橋,意境之美,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不論大小,工藝必須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畫圖,不許有一處敗筆。自從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過硬本領,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趙州橋的欄板,盧溝橋的石獅,都以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這也是中國石拱橋在藝術方面一個可貴的傳統,對於現代石拱橋裝飾也還存在著深刻的影響。
中國的石拱橋,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發展的前景,過去有用的東西,今天仍在起著作用,因此,它是一份可珍貴的遺產,顯示著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我們在現代橋梁事業中,必然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拱橋為橋梁的基本體系之一,建築歷史悠久外形優美,古今中外名橋遍布各地,在橋梁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適用於大、中、小跨公路或鐵路橋,尤宜跨越峽谷,又因其造型美觀,也常用於城市、風景區的橋梁建築。
自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鋼鐵和混凝土建築材料的出現,石拱橋已逐步為鋼拱和鋼筋混凝土拱橋所代替。拱橋結構向輕型結構發展,並逐步打破傳統的上承式石拱橋的型式,創造出新型的拱橋。
拱橋的拱圈發展成為分離式肋拱,橋面發展成新型板梁式結構,借立柱支承於拱肋之上(上承式),或用吊桿懸掛於拱肋之下(下承式)。當受地勢或受橋梁建築高度限制時,還可做成中承式拱橋。拱橋可以是單跨,也可以做成多跨。
三,作者簡介: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蘇鎮江人,中國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九三學社成員。
茅以升曾任國立河海工科大學校長、交通部唐山大學校長(今西南交通大學)、北洋工學院院長、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代院長、院長、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北洋大學校長、中國/北方交通大學(時含今西南交通大學和今北京交通大學)校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等職。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茅以升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多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曾主持修建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里程碑;新中國成立後,他參與設計武漢長江大橋。 1989年11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9. 五亭橋是揚州的古橋,這一座橋是誰修建的
五亭橋是揚州的古橋,這一座橋是誰修建的?自古以來,「月亮」是一種多層藝術觀念。它可以表達詩人的合歡對朋友的愛。它也可以成為美麗的夜景的筆,它隱藏了更多的姿勢,這是詩人的感受,我認為這是因為它在哪裡,我們所看到的月亮總是同一個月亮,所以它成為一個紐帶,傳達人們的情緒。揚州一直被稱為中國的月亮城,並希望欣賞月亮的月亮姿勢。揚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來到了揚州的烏利橋,也覺得這個館的魅力在享受月亮時。
揚州無錫大橋位於揚州的聲譽。這座橋建於乾隆年,建於北京北海的一些獨特的建築物。這座建築結合了南北的特點。南部南水秀的山脈,北方北方壯觀。當無錫橋是最美麗的時候,可以說是中秋節。那時,情緒真的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並且有機會體驗這個美妙的藝術觀念。除了風景,無錫橋也很高。值得在後代學習,目前的橋梁也有很大的幫助。現在讓我們對這種煙霧的無錫橋來具體理解。
當天氣晴朗時,無錫橋是一幅清晰的畫面,讓我們感受到感受;當天氣有水蒸氣時,無錫橋很細膩,江南的呼吸即將到來;當它當時下雨時,深藍色的天空反映了無錫橋,在藍湖水和綠樹下越來越富有藝術。這就是我認為最美麗的;當我要去山上時,夕陽在無錫大橋。在湖上的湖邊,它是金色的光線,但它給人們一個「夕陽無限,靠近黃昏時」。除了無錫大橋外,每次都有天氣變化,武雄橋都將充滿燈籠。只有無錫大橋在暗夜,它的光線在水中映射,沒有味道和藝術的概念。這是我們在遠處俯瞰無錫大橋的美麗。當然,我們也可以站在向東的橋上。這時,這是一個美麗的湖湖景觀。每個場景都值得我們品味。讓我們陶醉和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