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這個夏天你還缺件短袖襯衫,怎麼樣搭配不但優雅,還顯氣質
夏季短袖T恤的利用率最高,休閑卻不失休閑,但如果想通過T恤體現成熟正式的氣質,其實不然,這也是一件短袖襯衫,鄭秀晶的鱷梨綠顏色很酷很好玩,這個夏天,淺紫色的背景和優雅的知性氣質足以讓你失明,白色長褲搭配它,短袖襯衫的夏日風格,碎花是幾千年來的經典,說到夏天,我們不得不提到碎花元素,它不同於韓國優雅的法國碎花,夏季鮮花一般都比T恤花大,比如椰子灘,更吸引人,一件花襯衫,即使你出門拍照,高飽和度的配色也能讓你時尚起來,膝蓋位置的褲子真的很時尚,個性十足,記得短袖襯衫可以盡量選擇大一點的。
與夏季清爽的質感不同,藝術風格的亮度普遍較低,即使色彩搭配飽和度高,低亮度也會更持久,穿裙子的方式是文清最經典的氣質,長度大多在膝蓋以下,略顯蓬鬆的裙子又瘦又胖,胖乎乎的女孩沒有壓力控制,文青峰的穿著方式,並不是在所有短袖襯衫上都挑身材,寬大版即使搭配同樣的闊腿褲,也不會強調整體線條,沒有人能抗拒這樣的休閑裝,寬松的褲子,低亮度的配色和法式的優雅,這個夏天,我真的很驚訝懶惰,休閑和先進的優雅,法式短袖襯衫,基本的白色短袖襯衫,領口和肩線是關鍵,無論是燈籠袖還是泡泡袖,藏肉效果都很出色,至於領口設計,V領是經典的法式風格,寶寶衣領和下擺上的褶皺將效果精緻到極致,它是一種高級的魅力,不需要過濾和氛圍就可以擁有。
『貳』 藍色骨頭 百度雲。
《藍色骨頭》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AkMqFYm__HDMT2mJILfk3A
網路寫手鍾華(尹昉飾)是一個邊緣人物,他是地下搖滾歌手,也是專業黑客。他幫音樂公司的老闆徐天(果靜林飾)做些見不得人的勾當。一次意外他勾搭上了一個沒名氣的小歌手萌萌(黃幻飾),而不幸的是,她居然是老闆的情人……正當鍾華迷茫之時,他接到了多年沒有音訊的父親鍾振清(趙有亮飾)發來的郵包,其中竟然藏著一段在文革歲月中的凄婉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叫施堰萍(倪虹潔飾)的女文青,她有著一段與眾不同的歲月,與同學陳東(黃軒飾)寫了一首改變她一生的歌曲,而她竟然與鍾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鍾華看著上一輩人的故事,逐漸了解了他們,他與父親、母親最終在一首歌曲中破鏡重圓,而他也走上了屬於自己的路。
『叄』 自由職業者或小資 文青都喜歡去什麼地方 場所
在現實中,自由職業者喜歡去咖啡、會所,採集新聞靈感;文青則可能喜歡去聚會、山水、甚至農村寫生,當然卡拉也是比去的地方;小資,應是去會館、會所、景房景區什麼的
『肆』 人願望怎麼樣
怎麼會不被文青鄙視也?!「人願望」到底是神馬意思?這樣的名字也敢取還往豆瓣上捅,用精蟲上腦歡樂多作為解釋嗎(你發布的圖片已被刪除)
『伍』 西安事變電視劇中演趙文清女孩叫啥
《西安事變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WWzht_ADdhPBJdYC8rZWZg
《西安事變》是葉大鷹執導,由胡軍、劉交心、霍思燕、唐國強、劉勁、楊猛、姜南等主演的歷史劇集。
該劇從史料出發,以全新的角度表現了「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再現了那場軍事政變的過程。重點刻畫以張學良、楊虎城等為代表的一批愛國志士在民族危難時刻所表現出的愛國熱忱和舍小節取大義的民族情操 。該片於2007年12月24日在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黃金強檔劇場播出.
『陸』 並不存在的香格里拉,為什麼還引得文青一路炮火連天去西藏
因為這些文青覺得香格里拉是凈化心靈之地,彷彿去了那裡人生就能得到升華,實則是蹭吃蹭喝,出賣自己的身體,一路炮火才到西藏。文青們看了幾本書就覺得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無趣,只有旅行才能讓她們追尋真正的自由,兜里揣著一千塊錢就想要窮游西藏,莫不是痴人說夢話。
或許有些人真的是為了心中的信仰,才會去尋找不存在的香格里拉,但是很顯然文青並不是。貧窮的文青拿什麼來談詩和遠方呢?或許只有肉體是她們的資本了吧。
『柒』 昔日上海作家和「文青」居住物業是什麼樣的
時下,人們都在感慨上海房價太貴,但其實上海房價從來就貴!在此,讓我們一起回顧昔日滬上作家和初來謀生的文學青年的居住物業情況。(註:本文中除歷史資料圖片外,均為筆者現場拍攝)
上海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居住物業情況大致可分為:租界、市區老城廂地區和郊區。而當年在滬作家或文藝知識青年多借居在租界。這是因為老城廂多老式住房且環境較差,郊區雖住房便宜但交通極不完善。而租界內公共設施配套和綜合環境較好,且是經濟發展增長最快的區域,文化傳媒也多在租界內。當然,還有個原因,如涉及“政論”時租界里相對較“安全”。
說到“租界”在此稍加說明:租界是上海1843年11月開埠後1845年12月出現的,最早有英租界。1862年時,上海的英、美、法租界曾合並為公共租界,但不久法租界退出合並。至此上海租界又有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分,但上海從來沒有所謂“日租界”,但有日本僑民較集中的居住區。二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所有“外國租界”。
在全面抗戰前,當時的市政府對公共租界內的居住情況有個調查統計:在公共租界里,五戶以上包括九戶以上家庭同住一棟房的比例是39.2%。這其中,七戶人家共住比例6.91%,九戶以上人家共住的是1.15%。
這說明,雖然住房擁擠,但滑稽戲里《七十二家房客》則是文藝作品裡藝術誇張。因為當年的上海,一戶至三戶獨住或合住的比例是40.6%,這才是主流。而當年一棟房的面積較小,也沒幾間房。
那麼,這里40.6%是個什麼狀況?這里咱們以當年較高端的物業為例:淮海坊。淮海坊,建於民國13年(1924年),由教會投資建造,初名“霞飛坊”。此坊有3層磚木結構樓房199幢,當時居民約2000人,平均下來約每幢居民10人。
由於小區有較好規劃,周邊有都市商業和文化氛圍,商賈巨富、軍政要人,和文藝界人士多選此為居所,如科學家竺可楨、教育家夏丐尊、電影名流蝴蝶、文學家葉聖陶、畫家徐悲鴻等。
30年代初時,這3層小樓月租金是82個大洋,由美商經營。這價在當時很貴,所以住戶多殷實的商人、官員、醫生、律師等。1936年,魯迅逝世後,許廣平在蕭軍幫助下搬至此坊64號,母子住二樓,魯迅弟弟周建人和夫人住三樓。後周建人搬走,三樓改為收藏魯迅遺物。
筆者走進底樓的一套房內,現為兒童活動閱讀室,門內套房中現分隔成二間半,這樣一套的總面積約60多平米。年輕又和藹的閱讀室女管理員在答筆者問時說:此故居內的原結構究竟是什麼樣,我也不知道······現在的社區活動中心總面積有3000多平米,但不知道故居原建築面積是多少。而按筆者觀察,這故居不如計半地下室和三樓搭建部分,原建築面積大約在800平多米左右吧。
1921年張愛玲出生後,在此樓里度過十多年。幼時她對此的感覺像是禁閉在牢籠里,沒落大家族中的復雜關系,讓她從小感受到了異常的人間冷暖,這對其日後爆出的文學張力,卻是不可多得的磨礪和蟄伏。
最後,咱們再說說魯迅。1930年5月到1933年4月,魯迅曾居住在虹口·四川北路·拉摩斯公寓(現北川公寓)A三樓四號。1930年4月8日,他在日記里寫道“下午看定住居,頂費五百,先付以二百。”5月18日“付新屋頂費三百。”5月12日“夜同廣平攜海嬰遷入北四川路樓寓”。
用500大洋為租房頂金,這可不是小錢!這里有個情況要說明一下:1929年時,魯迅在郁達夫、林語堂等人調停下,追回北新書局剋扣其版稅2萬之巨!分兩年兌現。這是有實證記錄的數字,在1929-1930年間,魯迅的總收入達35000多元!這也是魯迅經濟上最富裕的時期。
『捌』 用自己戴帽子半遮的照片做微信頭像的女人,是什麼心理,什麼性格
摘要 你好。應該是一個文青類型的人。喜歡小清醒。又有點唯美傷感心理。性格方面偏向感性。 半遮面這張圖片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遮遮掩掩,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自己不斷的經歷每個人都會有一點點心事,每個人也有一點點不可言說的過去,可能這張圖片給了她別樣的感覺吧。其二也是有個性並追求時尚潮流的性格人。
『玖』 文青版堅果手機顏色出處
以下回答引用知乎回答原文,原文地址見最後:
八種顏色全都取自於日本的傳統色
—————————————————————
1.枯草色(かれくさいろ)
個人最喜歡的一個顏色,所以放在最後。蘇芳這一顏色來自於蘇木。這是從蘇木中提取出的紅色染料的顏色。而蘇木又有蘇枋的別稱,流傳到日本之後就寫作了 蘇芳。
來源:http://hu.com/question/36562409/answer/68780997?utm_campaign=webshare&utm_source=weibo&utm_medium=hu
『拾』 中國的文藝青年什麼樣
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地都相繼出現,中國也不能例外。隨著中產階級崛起,中國人發現物質享受帶來的既有快樂,也有沮喪。反主流文化隨之產生,它的擁護者被叫做「文藝青年」,簡稱「文青」。這個詞與英語的「hipster」一詞最接近(編者註:hipster一般指二三十歲的亞文化男女青年,崇尚獨立思考,反文化,欣賞藝術、獨立搖滾樂,具有創造力)。 典型的文藝青年是什麼樣子呢?中國版維基網路——網路引用作家、音樂家郭小寒的話說:「我是一個很典型的文藝青年。我喜歡詩歌、小說、獨立音樂、歐洲電影,我喜歡拍照,寫博客,我喜歡貓科動物,熱愛園藝、縫紉,做甜點和設計環保袋。」 他們生活在世俗的、金錢至上的現代中國,他們或懷舊,或有些詩意的矯情,他們追求精神世界,有著詩人的情懷,他們被標記為高度個性化、浪漫和文藝鑒賞者。 他們大部分是中上階層的城市居民,卻與那些背路易·威登包,開寶馬的「暴發戶」背道而馳,他們很少說自己擁有什麼,而更在乎自己想要什麼。李非是北京一家非政府組織的工作人員,他評論說:「他們總是喜歡與眾不同。」 和hipster一樣,「文青」同樣抗拒給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簽。中國人對文藝青年的態度毀譽參半。 最近,新浪微博上瘋傳一段有關文藝女青年在地鐵上念詩的視頻。3個女孩身穿緊身衣,頭頂羽毛高帽,在擁擠的地鐵車廂朗誦詩歌。 有的評論者稱贊她們的創意和膽量,也有人稱之為「垃圾」。還有的人說,這些「文藝青年」似乎和「蠢驢青年」(在中國網路上,他們的俚稱是「二逼青年」)沒有太大區別。 一位網友批評3位表演者的拿腔捏調,他說:「文藝青年不在於形式,他們更關注內心感受。走進文青的世界,你會發現,文青與年齡和性別無關。」評論者的較真,也正是「文青」的一種標志。 新浪微博有一組轉發了7000次的圖片,展示了普通青年、文藝青年、二逼青年在駕駛、寫作、吃飯等日常活動中的不同表現,這或許更能清晰闡明「文藝青年」和「二逼青年」的區別。 這組圖片不僅幽默而犀利地區分出文藝青年和二逼青年,而且揭示了中國所謂的「傻逼」與美國hipster的共同點,至少他們都是反主流文化。 在美國,第一代頹廢派指的是20世紀90年代的懶鬼。他們多是失意青年,收入低,前途渺茫。 他們見證了那個時代的復雜性,並選擇了前30年中嬉皮士、抗議文化以及其他反文化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他們的反應是一起停止創造新文化,實際上就是不相信一切。 然而,過去10年,那些頹廢派已真正進入美國主流社會。過去的反時尚已成為一種時尚。 這些特點與中國的「二逼青年」不謀而合。像圖片揭示的一樣,這些年輕人沒有太多工作要做,總喜歡做一些沒有意義、自我挫敗的舉動,有時與蠢貨沒什麼區別。 其實,在這些中國文化背後,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最近公布的皮尤全球態度調查結果顯示,81%的中國受訪者認為「富的越富,窮的越窮」。 《外交政策》報道稱,由於性別比例失衡(男女比例為120∶100),中國男性面臨巨大壓力。盡管現在房價與工資嚴重不成正比,他們想要娶到稱心如意的妻子,就得准備新房。 面對如此令人畏懼的社會壓力,也難怪有些中國青年放棄了文藝和驕傲。曾經傷人的詞語——「二逼青年」和「屌絲」,意思是「失敗者」或「游手好閑的人」,現在已被受到這些詞語傷害的人接受,用於故意自我解嘲。 這些詞語為中國青年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競爭殘酷的中國社會,這些青年不僅是落後,而是已被甩出了競爭。 對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來說,在這個殘酷的、快速發展的社會,成功的公式如出一轍:刻苦學習,找個好工作,成為房奴,結婚生子,循環往復。但是,事實是,這些目標越來越難以實現,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最好的方式是自動出局。 □美國《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