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尋找一張好看的和尚打坐的圖片
1、圖片。
2、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功,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定,久動則疲」。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❷ 知了是什麼
蟬
蟬科昆蟲的代表種類。雄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尖銳的聲音。雌的不發聲,但在腹部有聽器。幼蟲生活在土裡,吸食植物的根,成蟲吃植物的汁液。蟬屬不完全變態類,由卵、幼蟲(若蟲),經過一次蛻皮,不經過蛹的時期而變為成蟲。同「禪」出自佛家。
❸ 貓游記怎麼掛禪圖!!
要掛禪,先得悟出禪,學會禪這個技能。悟出禪所花時間不定,有可能幾分鍾,有可能幾十個小時。。。O(∩_∩)O哈哈~
悟出禪以後,只要進入禪房就可以了,禪經驗自動增加,這就是所謂的掛禪(在禪房待著,自己去干別的事)注意:掛禪的時候,禪五(即禪上)所得經驗是其它禪房的雙倍,升級快,所以盡量去禪五掛禪!
如圖(由於只能上傳一張圖,本圖由兩張圖片重疊),到蓋亞找到長老院,與唐僧開始對話,如圖右下角,一直到進入禪五,就OK了。進去後如大圖
❹ 禪花是什麼樣有圖片嗎
蟬花(CordycepsciecadaeShing)也稱蟬菌蟬蛹草,是一種具有動物和植物特徵的奇妙生物根是蟬蛹或山蟬的幼蟲體,花是從單個或是2-3個蟬幼蟲頭部生長出來的,約一寸多長,從頂端開花分枝。據有關的研究提出,蟬花屬於生物病態現象,是一種蟲菌相依的組合體。秋季來臨,蟬鑽入土中,逐漸變成蟬蛹,在羽化前被冬蟲夏草菌類寄生,當生活備件適宜時,就開始萌發成菌絲體,吸收蟲體的營養,最終蟲體被菌絲體完全佔有而只剩下一個軀殼。萬物復甦時節,菌絲體又從營養階段轉化為有性階段,漸漸從頂端開花分枝,故而得名蟬花。
❺ 禪字圖片放在佛台上
❻ 最有禪境的圖片
最有禪境的圖片位所以後很多,自己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
❼ 打坐的方法和圖片
打坐方法:心地法門、念起不隨、親證無為、微細流注消滅。
1、心地法門
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因為出聲念咒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
但是坐到種子翻騰、心裡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咒,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2、念起不隨
能做到念起不隨就能於生死當中做得主,不為業牽得大自在。
3、親證無為
一切事情盡管來,我心不動。這是真正隨順,而不是壓住它不動。壓住它不動是不行的。要盡管應酬各種事情,隨順一切事緣,沒有什麼好的,沒有什麼壞的差別感,好的不喜,壞的不厭,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靜,而到達平等無為之境。
做到這個地步就能變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當中得自在,第二步是變化自在,能變粗為細,變短為長,到達第八地菩薩的位次,至少能顯現三十多個意生身。
4、微細流注消滅
微細流注就是上面講的作意。作意在八識田裡流動,你平時看也看不見,深入金剛薩綞大定,才能見到而消滅它。到這一步,微細流注都消滅光後,能顯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眾生。這時候才真到家,不是一開悟就好了,差得遠,所以,還要好好的用功。
堅持打坐、觀照,切勿等閑視之,更重要的還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兩個小時就可以放野馬,亂來了。還須於行、住、坐、卧處時時不忘觀照,才能與大道相應。
(7)什麼是禪圖片擴展閱讀
1、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2、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卧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❽ 牧牛圖的禪宗
禪宗牧牛圖又名普明禪師牧牛圖,又名禪宗十牛圖,在佛教里流傳很廣,近人如台灣的聖嚴法師和耕耘居士皆有注釋或演講。作者普明禪師不知何年代人,修行者都很少關心自己的名份,著書立說無非為續佛慧命普度眾生而已。觀此圖之構思皆出自真修實悟,從自性般若流露所出。
中國佛教禪宗自唐朝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正式開始過上農禪並重的生活。禪師在開示說法中少不了以日常生活的經驗來訓誡弟子精進修行。以牧牛來譬喻禪修方法並非偶然現象。 佛遺教經說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凡夫未修行(修行是指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前不知守法,不知持戒,胡作非為,造諸惡業。如狂牛野性難調難伏,被色身貪欲驅使侵犯別人的莊稼。
《法華經》把大菩薩的境界喻為大白牛,這里把沉淪五欲的凡夫喻為頭角猙獰的黑牛。佛經中把善業叫做白業,把惡業叫做黑業。在禪修境界上凡夫閉目所見內心一團漆黑,即是被五蘊黑雲所障,若能證見自性無相光明即為破五蘊浮雲(不過境界深淺有別,不可得少為足)或者有人要問,最初的黑牛從何進來?也就是說眾生從何而來,人類是不是上帝創造的?這個問題我想在大乘經典《法華經》中可以找到答案,或者看《圓覺經》也有所啟發。眾生本來皆具足圓滿光明的佛性,如王子住在王宮里整天享受豐盛的物質生活,可能那天感覺這樣太無聊了,於是就離開王宮外出遊歷,最後竟迷失歸家的道路,也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王子身份,淪落為丐幫弟子!父王(諸佛)看其挺可憐乃派遣兩位得力親信(菩薩)與王子一起共事,爭取他的信任(四攝六度的修法),然後慢慢導歸王宮,等待時機成熟最後才告訴他的真相:原來「我」就是王宮的主人,一切財寶是自己本來具足的。 在重慶大足寶頂山,有一組石刻像,形象地闡釋了禪宗《牧牛圖》。
《牧牛圖》在寶頂山石刻的圓覺洞左邊,龕高5.7米,寬29.1米。
「牧牛圖」是一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禪宗造像。禪宗是印度佛學與中國玄學雜交的產物,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它於中唐以後逐漸興起,到了宋代已成一枝獨秀的局面。禪宗的教育重在啟迪人的智慧,禪學者們撥開冗長枯燥的佛教義理思辯,強調「自悟、體認」,認為「心」是絕對的主宰,同時他們又將「自性」與「佛」劃上等號,認為成佛不需外求,主張「識得自性即是佛」。在實踐中,禪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而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人性」的耕牛就成了禪學者們「禪思」的對象。以牛喻禪曾經盛極一時。這龕「牧牛圖」全長約三十米,是我國罕見的長卷式組雕。據碑文考證是根據北宋楊次公(楊傑)《證道牧牛頌》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現了佛教禪觀的修證過程。整龕造像一共刻有十個牧人和十頭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馴牛的過程即是修行者調服心意,悟禪入門的過程。 全龕造像共分十二組:
第一組「未牧」。佛家認為,人的心在未經過調服之前,就跟未經過馴服的牛一樣桀驁不羈,很容易隨外界的干擾而波動,就像沒有涵養的人遇到一點小事也會暴跳如雷,無法自控一樣。第一頭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後沖出柵欄,正昂頭犟項拚命朝山間狂奔,後面的牧人雙手緊拽韁繩,正使勁地把它往回拉。
第二組「初調」。在牧人的強制和鞭策下,牛雖然並未顯得馴服,但頭已經開始勉強轉過來了。這比喻在佛門清規戒律的約束下,放任頑化的心性開始得以收斂。
第三組「受制」。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牽牛,左手揚鞭,正驅牛下山,牛已能勉強順從人意。旁邊的頌詞寫道:芳草綿綿信自由,不牽終是不回頭,雖然牛是知人意,萬去低昂不易收。比喻貪執頑化的心性雖然受到制約,但還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
第四組「回首」。牧人背著心愛的鳥籠,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輕挽韁繩,在風雨泥濘的山路上行走。山中狼嚎虎嘯,但牛卻並未驚慌奔跑。這比喻貪執頑化的心性有所轉化,不易受世俗凡塵的干擾和影響,但還時時需要清規戒律的約束,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第五組「馴服」與第六組「無礙」並列。兩個年青的牧人手握韁繩並坐在一起,正親密地攀肩說著悄悄話。左邊的牧人說得滔滔不絕,舌頭都頂出來了。右邊的牧人聽得喜笑顏開,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攏了。他們到底在說什麼呢?大家請看,左邊的牛也悄悄地湊過來,豎著耳朵,瞪大眼睛,正在偷聽哥倆兒的秘密。這個造型極為生動,所以很多遊客看到這里,都會笑著說:平常大夥兒說的「吹牛」恐怕就是從這兒「吹」出來的吧!右邊的牛好像對主人的秘密並不感興趣,它安靜地跪在一旁飲水。在這里,牧人和牛的關系已顯得輕松、和諧。牧人雖然還手握韁繩,但已經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這說明對心性的馴化已達到無拘無礙的程度,清規戒律的約束也正在趨於淡化。
第七組「任運」。一頭牛悠閑站立正欲飲水,牧人面帶微笑,左手挽繩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牽空鼻無繩,水草由來性自任,澗下岩前無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尋。比喻此時已無需清規戒律來時時約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失去了馴服無礙的心性。
第八組「相忘」與第九組「獨照」並列。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橫笛獨奏。笛聲悠揚動聽,連天上飛過的仙鶴也為之卻步。旁邊年青的牧人聽得如痴如醉,正偏著腦袋為老牧人擊拍而歌。如此優美的笛聲卻沒有使旁邊的牛受到干擾,它依然悠閑地舔著蹄。牛的鼻繩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隨意地繞在牛脖子上了。老牧人的牛更是連鼻繩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頸暢飲山泉。這說明人的心性已不再執著於外界的誘惑而顯得純凈自樂。但牛在飲水就表明它對外界還有需求。對外界還有所求,煩惱就不能凈絕,所以還需繼續修煉。第十組「雙忘」。牛不吃不喝溫順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懷地在一棵大樹下暢然酣睡。樹上一隻調皮的小猴倒懸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小猴在此代表外界的干擾和紅塵的誘惑,這一切對牧人不再起作用,說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體澄靜。到了這種境界,即使出入紅塵凡世也無所謂,因為他的心性已經純化透明、清凈自由,外界的一切已無法干擾他了。
第十一組「禪定」。牛已經不見了,只剩下修行者結趺而坐。修行者頭頂上方刻頌一首:無牛人自鎮安閑,無住無依性自寬。只此分明誰是侶,寒山樵竹與岩泉。比喻執著貪戀的心欲已全然消失,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風,與大自然的林間翠竹,山岩清泉溶為了一體。但這還不是最高境界,因為修行者的「本我」還存在,他的物質體還存在。按佛家的說法,色相存在,引發貪戀執著心識的可能性就存在,就象病根未除,就有可能舊病復發,要修得不留色相於世間才行,所以還需進行最後一步的修煉。
第十二組「心月圖」。修煉到最後,修行者由定生慧,進入萬象皆空之境界。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這輪亘古長存的皓月。這組造像叫做「心月圖」。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心」大多數代表的是思維器官,「心月」的意思就是通過逐步的磨煉使自己的思想達到空靈如皓月,一塵不染的境界。
皓月下寫著:「了了了無無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無依止,圓昭無私耀古今。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寒萬象空;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了了了無無所了:「了」即「了悟」之意。大徹大悟之後就無了悟的對象了,但從始至終卻並沒有去執著於任何名相,並沒有去執著於了悟什麼。心心心更有何心:佛教將心分為三百六十種,有善心、惡心、不善不惡心三大類,其中貪心為萬惡之源。但當你徹悟 「四大皆空」之後,凡心俱息,還會有什麼心呢?貪戀執著的心性哪裡還會存在呢?這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一個意思;了心心了無依止:了悟了自性的心不會執著於外景,是無所掛礙的,就如天上的明月,一塵不染,亘古長存,光耀古今。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寒萬象空:前面說了,人代表修行者的物質體,牛代表修行者的心,代表修行者主觀的精神世界。修煉到這里,這二者已不再呈名相,不再著痕跡,而是高度圓融,高度統一,物我雙忘。它們就如同被明月寒光映照出的那些虛幻光影一般瞬息萬變,剎那生滅,向我們昭示了「空」的含義和「空」的境界。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若要問這「空」的個中究竟,那麼你們就看看大自然中那一叢叢隨緣而生,緣散而滅,來於自然,又回歸自然的野花芳草,它們就蘊含了佛法般若的深刻道理。正如同禪宗所說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整龕造像要求修行者通過循序漸進的修煉,而達到主客觀世界高度統一的境界,即佛家所說的「四大皆空、物我雙忘」的最高精神境界。
這龕造像取材於現實,採用了山中牧牛的表現形式,順著山岩的自然彎曲,利用岩間的流水,刻出了牧人揮鞭趕牛、冒雨登山、吹笛擊拍、攀肩談笑、暢然酣睡;牛兒翹尾狂奔、側耳傾聽、跪地飲水、自舔其蹄這些生動逼真的形象。其別致的民間情調,抒情詩一般的藝術節奏,把人們帶入了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景象之中。古代的藝術家們在表現禪宗教義的同時,也有趣地告訴了我們古代的放牧生活以及康樂的田園風趣。那濃郁的鄉土氣息,往往會使得人們忽略了其宗教含義,而沉醉於雲纏霧繞的林泉山水,以及牧人和牛兒的各種質朴、生動的情態之中了。
❾ 佛教坐禪中的雙盤,最好有圖片
雙盤坐姿就是雙腳放在對面腿上,腳心向上。雙盤(全跏趺)被認為是最穩定的禪坐姿勢。舒服的全跏趺坐姿可令修禪者與地接近(基於某種原因,似乎接地有助修禪),也是最平衡和對稱的禪坐姿勢。坐在椅子上,跨坐於座墊上,或坐在長椅上是更對稱的禪坐姿勢,不足之處是與地面接觸較小。
❿ 乾隆83歲寫下「禪」字,大臣們拍手稱贊,和珅看後為何已知在劫難逃
一、
尤其是乾隆退位之後依然掌握著實權,作為寵臣的和珅也嘗到了甜頭,所以他要拼一把,用他的餘生來換與乾隆同進退。如果在當時讓他許個願的話,我想和珅的願望一定是:
希望乾隆再活五百年。
很顯然這個願望,是奢望,只是他沒想到乾隆會走得那樣急,更沒有想到嘉慶會在乾隆還沒涼透的時候,便對自己動手。
可是,等和珅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不知道他是否會後悔沒有在領悟到乾隆寫下的那個「禪」字的時候應該急流勇退、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