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良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優點:
作為一個公認運籌帷幄之人,沒有被高祖所清理,這已實屬不易,註定一生傳奇。
鴻門宴上的沉著還是協助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以及張良在最後劉邦統一天下,天下太平時隨赤松子雲游。
缺點:
博浪沙刺秦就可以看出張良在年輕的時候,做事沖動,還沒有摸清楚秦始皇到底在哪輛車內,掄著一百二十斤(現在五十幾斤左右吧)的大鐵錐就開始了刺殺行動,結果自然是失敗的。當時的他滿腦子都是復仇的怒火,完全沒有考慮這件事成功或失敗的後果。
有些過於自信,有些鋒芒畢露 。
缺乏謀斷
軍事天才,雖不是帶兵大將,胸中韜略可抵十萬大軍,類似於劉邦的軍事顧問,屬於「智囊團」一類的人物。深知劉邦為人,「鳥盡弓藏」的言論就出自他口。
他也並非沒有決斷,而是他知道做決斷並不是他的工作范圍,做決斷的只有老大——劉邦。正是如此,他才是劉邦手下為數不多可以得到善終的開國肱股。
② 求張良的圖片
這是我最喜歡的~~
圖太多了,度娘只能放一張,唉~到時候找我要吧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③ 張良在歷史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時移事異,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張良的成長歷程和成功經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初時,張良志在恢復韓國,散盡家財收買勇士,走僱傭刺客襲殺秦始皇之路,未成。
在韓信要挾漢王,臨陣要求封假齊王,而漢王又大罵之時,及時以腳躡王。幸得漢王機智,立刻改口:要就當真齊王,假什麼假?!並即刻制印,張良親往頒封。
簽定鴻溝和議,漢王也欲引兵西歸時,張良建議,趁勢追擊項羽,不能養虎遺患。
統一全國後,定都長安,分封時止息爭議與不安,穩定太子地位等大事上,張良都以極其高超的智慧,輔佐劉邦成就帝業,穩定大局。高祖說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恰如其分的,並非溢美之詞。
張良的大智慧,在於他洞察人性,洞悉時勢,在於他骨子裡的義薄雲天,忠心耿耿。
還值得一提的是,當高祖封他三萬戶齊地時,他只選擇了留地,成為光耀千古的留侯。而留這個地方的意義,在於張良對見證高祖與留侯深情厚誼的特別重視和永久紀念。君臣相得,互相成就,青史留名——這可不是一般的留名,而是永遠的佳話。
④ 張良是長什麼樣的
史記上記載,張良長的像個小姑娘,皮膚白皙(身體不好) 個子也不太高
希望採納
⑤ 張良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到底是幫誰的是劉邦嗎
幫劉邦的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傳為漢初城父(《後漢書注》雲:「張良出於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人。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秦末農民戰爭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⑥ 張良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
張良:
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後,張良及時功成身退,避免了韓信、彭越等鳥盡弓藏的下場。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⑦ 張良為什麼會交出軍隊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張良受到家族教育的影響,覺得自己只適合做臣子,所以沒有自立門戶。從個人性格方面分析,張良就是屬於忠心耿耿的賢臣,能出主意的人。
一、張良的家世
張良家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韓國的相國,一家子都是貴族階層,從地位上來說相國是國王的臣子,說白了還是主人與奴僕的關系。這種家庭環境以及父親和祖父帶給他的家庭教育對張良的影響很大,所以張良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愛國教育以及忠心教育,對君主有依附性。所以當韓國被秦國吞並的時候,張良的想法是要報仇。
⑧ 張良是什麼樣的人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漢初潁川父城人(今河南寶豐)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圖謀恢復韓國,從事抗暴活動,結交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成。後更姓換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 實際上是以此來躲避漢高祖劉邦,呂後的猜忌。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
⑨ 張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張良(約公元前250一前186)字子房,穎川郡城父(今河南禹州市)人,韓國貴族,秦末漢初傑出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建漢,張良被封為留侯,後辭官歸隱,浪跡於山水江湖之間。
滄海: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通過倉海君,得到一名大力士,煅造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准備用以謀殺秦始皇。滄海亦指海內。
報韓二句:是說雖然狙殺秦皇未成功,但卻使天下英雄為之振奮震動。
黃石公:即圯上老人,曾在圯橋上把太公兵法傳給張良。孺子可教也。
嘆息二句:慨嘆張良一去,此地更無英雄也。徐泗:指今江蘇徐州、邳州、豐縣、沛縣和安徽蕭縣、泗縣一帶。
我們知道,在張良29歲的時候,韓國就滅亡了,張良失去了貴族的身份,這個時候的張良帶著國仇家恨進入社會,他會擁護由秦始皇建立的新社會嗎?當然不會。秦國可是滅了韓國。所以,早期的張良是一個反政府的極端人士,他想要通過暴力手段消滅秦國,組織起了自己的“俠客刺殺隊”,張良還有點老大的意思,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黑社會老大,他精心策劃了刺殺秦始皇的行動—博浪沙刺秦。這次的刺殺雖然沒有成功的殺死秦始皇,但我們也能看見早期的張良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秦始皇建立的新社會的。
張良在思想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道家。他的思想受到了道家人物黃石公的影響,特別善於謀略和迂迴戰術,張良一輩子都靠他的精彩的迂迴戰術前進的。
先說這么多吧,最近開了一個專題專門講張良的,如果有興趣可以關注我,平均兩天會更新一篇文章,一直會把張良的一輩子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