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成渝雙城經濟圈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ps圖片底色怎麼去掉 2025-05-15 02:37:22

成渝雙城經濟圈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19 08:40:21

A. 成渝經濟圈七大區域中心城市是什麼

成渝經濟圈七大區域的中心城市是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這7個城市。成渝經濟圈是西部人口最為稠密、產業最為集中、城鎮密度最高的區域。

成渝經濟圈

成渝經濟圈是西部人口最為稠密、產業最為集中、城鎮密度最高的區域。

成渝兩市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方面優勢明顯,對成都平原地區的中小城市起著重要的輻射與帶動作用。

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區域早已存在,但作為一個經濟區域卻尚待進一步成長,成渝這一對雙子星城始終難以融合為一體。

B. 成渝起飛,失意的長江中游城市群路在何方

成渝雙城經濟圈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央認為這將是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飛速發展的成渝雙城經濟圈,自給予了政策傾斜以來,就一直穩步發展,逐漸向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三大繁榮昌盛的城市群看齊,那麼比它資歷還要老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呢?對比上這個一個發展迅猛的後生,長江中游城市群似乎顯得頗為失意。

無論是人口、面積還是經濟總量,長江中游城市群都是頂尖的,絲毫不輸給成渝,那麼到底輸在哪裡了?

那麼為什麼長江中游城市群後勁不足呢?

首先,就是密度,長江城市群,雖然地圖上看很近,實際上對比其他三大城市群,相鄰的中心城市之間的距離,還是太遠了。

其他的一般相隔100-200公里。而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省會城市,距離都超過了250公里。而三十多個成員城市最遠的甚至相距近700公里。而剛剛發展起來的成渝城市群,成都與重慶的距離雖然也遠,但總體不會太零散。

這個時候,長江城市群的面積反而成為了不好的地方。跨越的省份過多,那麼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和輻射能力就很有可能不足。雖然武漢已經成為了一線城市,但是對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還是有差距。

C. 兩帶四圈中的四圈是四個大的城市群包括什麼

兩帶四圈中的四圈是四個大的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重慶和四川將共同推動成渝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的成渝城市群,將會是一個什麼模樣?成渝城市群裡面的各個城市,將會是什麼樣的定位?

這些最近成了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我們注意到,無論是正在籌備當中的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毗鄰地區合作聯盟,還是已經在推進的川渝合作示範區,都是在落實一個規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成渝城市群未來將是一個什麼模樣?

我們可以從《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裡面找到答案。

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對成渝城市群的建設作出了詳細地規劃和安排。

當重慶、四川兩地越來越相向而行時,尤其是2017年7月15日以後,重慶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與四川一起努力推動《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落地、落實,我們有必要重溫《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了解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模樣。

一、國家對成渝城市群寄予厚望: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是培育發展成渝城市群的指導性、約束性文件。

重慶、四川推動成渝城市群發展,將在這個規劃框架內實施相關行動。

成渝城市群的范圍,包括重慶市的27個區縣和四川省的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76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1.92%、6.65%和 5.49%。

重慶市納入成渝城市群的27個區縣為:渝中、萬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銅梁、榮昌、璧山、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 27 個區縣以及開縣、雲陽的部分地區。

四川省納入成渝城市群的15個市為: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北川縣、平武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

從城渝城市群的定位來看,國家對成渝城市群寄予了厚望:

1、成渝城市群是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國家級城市群,是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西部創新驅動先導區、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美麗中國的先行區。

2、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平台,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示範區。

3、成渝城市群要發揮溝通西南西北、連接國內國外的獨特優勢,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契合互動,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拓展全國經濟增長新空間。

4、成渝城市群要探索走出一條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建設的新路子。

5、成渝城市群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城市群為目標。

6、成渝城市群要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增強人口經濟集聚能力、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對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作用。

二、重慶和成都的定位非常明確:

成渝城市群裡面的兩個核心城市,一個是重慶,另一個是成都。

這兩大核心城市,各自的定位是什麼?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裡面,對重慶和成都的定位,可以說已經非常明確。

按照規劃,到2030年,重慶、成都等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全面實現,同城化水平顯著提升,創新型現代產業支撐體系更加健全,人口經濟集聚度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實現由國家級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歷史性跨越。

國家要求提升重慶和成都的核心功能,於是對重慶和成都在成渝城市群建設過程中,進行了非常明確的定位。

1、圍繞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重慶大都市區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功能,充分發揮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的作用,加快兩江新區建設,全面增強集聚力、輻射力和競爭力。

2、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強化城市規劃約束性作用,根據山地特色合理控制建築物高度,提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象。

3、以主城區為核心,以城市發展新區為腹地、聯動沿江城市帶和四川毗鄰城市發展,構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大都市區。

我們看到,國家把重慶定位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

成都在成渝城市群的定位:1、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加快天府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完善對外開放平台,提升參與國際合作競爭層次。

2、強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發揮自然因素在城市風貌特色塑造中的基礎作用,提升城市形象。

3、充分發揮成都的核心帶動功能,加快與德陽、資陽、眉山等周邊城市的同城化進程,共同打造帶動四川、輻射西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我們看到,國家把成都定位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綜合交通樞紐。

從國家對重慶、成都的定位來看,兩個核心城市的定位呈現了明顯的差異化,重慶不僅是西部重鎮,還是長江上游地區的重鎮,成都是西部地區的重鎮。

重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成渝城市群內各城市分工清晰,成渝城市群裡面,國家對重慶市的27個區縣、四川省的15個市,都有比較清晰地分工。

這種分工,也是這些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

成渝城市群裡面的各個城市,按照「一軸兩帶、雙核三區」的空間格局進行布局和定位。

「雙核」是指:重慶,成都。

「一軸」是指:成渝發展主軸。

「兩帶」是指:長江城市帶,成德綿樂城市帶。

「三區」是指:川南城鎮密集區,南遂廣城鎮密集區,達萬城鎮密集區。

成渝城市群空間格局示意圖/點擊圖片可放大看

成渝發展主軸,主要是依託成渝北線、中線和南線綜合運輸通道,積極推進重慶兩江新區和四川天府新區建設,加快推動核心城市功能沿軸帶疏解,輻射帶動資陽、遂寧、內江、永川、大足、榮昌、潼南、銅梁、璧山等沿線城市加快發展,打造支撐成渝城市群發展的「脊樑」。

在成渝發展主軸上,一方面,將加快城際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沿線交通樞紐建設,構築發達的基礎設施復合廊道。

另一方面,將加強沿線城市產業分工協作,引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

第三,將支持沿線中心城市拓展發展空間,提高人口經濟集聚能力。

沿江城市帶方面,一方面,將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鐵路,充分發揮重慶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瀘州、宜賓、江津、長壽、涪陵、豐都、忠縣、萬州等節點城市發展,培育形成沿江生態型城市帶。

另一方面,發揮沿江區位和港口優勢,有序推進岸線開發和港口建設,增強瀘州、宜賓、涪陵、長壽、萬州等產業園區支撐作用,建設臨港產業、特色產業和現代物流基地。

第三,規范開發秩序,嚴守生態紅線,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強化沿江生態保護和修復,統籌流域環境綜合治理。

成德綿樂城市帶方面,一方面,將依託成綿樂城際客運專線、寶成—成昆鐵路和成綿、成樂、成雅高速公路等構成的綜合運輸通道,發揮成都輻射帶動作用,強化綿陽、德陽、樂山、眉山等城市的節點支撐作用,帶動沿線城鎮協同發展,提升人口綜合承載能力,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鎮集聚帶。

另一方面,將依託沿線產業基礎,發揮天府新區、成都自主創新示範區和綿陽國家科技城的平台優勢,圍繞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科技服務、商貿物流等產業,打造創新驅動的特色產業集聚帶。

川南城鎮密集區包括自貢、內江、瀘州、宜賓的市區和部分縣(市),促進自貢—內江聯合發展、瀘州—宜賓沿江協調發展,建設成為成渝城市群南向開放、輻射滇黔的重要門戶。

南遂廣城鎮密集區包括南充、遂寧、廣安的市區和部分縣(市),加強與重慶協作配套發展,建設成為成渝城市群跨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D. 成渝經濟區8大中心城市是哪些地方

成渝經濟區8大中心城市:

三個城鎮密集區:南遂廣城鎮密集區、川南城鎮密集區、達萬城鎮密集區

五個經濟發展帶:成綿樂發展帶、成南(遂)渝發展帶、渝廣達發展帶、成內渝發展帶、沿長江發展帶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中指出,該區域面積20.6萬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包括:

四川省的成都、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南充、宜賓、達州、廣安15個市;

重慶市的萬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萬盛、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雙橋、綦江、潼南、銅梁、大足、榮昌、璧山、梁平、豐都、墊江、忠縣、開縣、雲陽、石柱31個區縣。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的通知

一、成渝經濟區自然稟賦優良,產業基礎較好,城鎮分布密集,交通體系完整,人力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城鎮、產業集聚區,是引領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提升內陸開放水平、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支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要認真領會國務院的批復精神,把《規劃》實施作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努力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和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的保障區,在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和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二、請重慶市、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認真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完善機制,科學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涉及的重大政策和建設項目按程序另行報批。

要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按照《規劃》確定的戰略定位、空間布局、發展要求,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建立重慶市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規劃》實施的重大問題。

三、請國務院有關部門結合各自職能分工,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做好與國家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銜接和協調,研究制定貫徹落實《規劃》的具體措施,在政策實施、項目建設、資金投入、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要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指導和幫助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促進成渝經濟區加快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四、我委將按照國務院的批復精神,加強對《規劃》實施的協調服務和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會同重慶市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好《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工作,及時向國務院報告實施情況。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的通知

E. 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怎樣的意義

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可以多在努力提升公民的素質,對外地的遊客多,宣傳當地的一些特色景點,而且不斷的在外部遊客面前展現當地的良好的風土,人文形象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畢竟成渝地區的旅遊資源是比較豐富的。

「成」「渝」是中國西部兩座國家中心城市成都、重慶的簡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佔中國的1.9%、6.9%、6.3%。

2020年初,中國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202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從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到今日的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國西南腹地有著向西直達歐洲、向南連接東南亞與南亞的獨特區位優勢。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2021年10月20日正式印發。這是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後,中國又一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

F. 成渝雙城經濟圈包括哪些城市

成渝雙城經濟圈包括重慶、成都、綿陽、德陽、眉山、雅安、樂山、遂寧、南充、潼南、銅梁、合川、重慶主城區、資陽、內江、自貢、榮昌、大足、雙橋、永川、璧山、廣安、墊江、梁平、達州、開縣、萬州。

1、綿陽

綿陽,別稱「中國科技城」,四川省地級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南接遂寧市的射洪市;西接德陽市的羅江區、中江縣、綿竹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文縣接壤。



G. 成渝雙城經濟圈包括哪些城市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范圍包括了重慶市中心城區、萬州、涪陵等在內的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德陽等15個市,總面積為18.5萬平方公里。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對外發布,規劃明確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戰略定位,提出了經濟圈建設的九項重點任務,指明了到2025年和2035年的發展方向。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目標

規劃明確要分為兩步走,首先是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區域特色進一步彰顯,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第二步,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H. 為什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不包含廣元和巴中

原因如下:

沒有官宣的正式原因。據傳一個可能的原因就在於,巴中和廣元確實離成渝雙城經濟圈太遠了,就像位於四川東北部、由達州市代管的萬源市此次也沒被成渝雙城經濟圈納入一樣,地理位置上的劣勢,導致了他們暫時沒被劃入其中。

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廣元、巴中以及達州下轄縣級市萬源,他們作為聯結關中城市群的重要樞紐和戰略支點,是四川地區延展輻射大西北的重要城市,相關層面在規劃雙城經濟圈時,給這幾個城市賦予了其它任務,比如,未來專心和關中城市群對接。

簡介: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重慶為中心,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平台,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也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示範區。

I. 成渝經濟圈包括哪些城市

成渝經濟區涵蓋了重慶市31個區縣和四川省15個市,總面積20.61萬平方公里,人口9840.7萬,GDP總量約1.58萬億元。

四川15個市分別為成都、南充、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宜賓、達州和廣安。

重慶31個區縣除了包括萬州、涪陵、渝中、江津、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等23個區縣在內的1小時經濟圈外,還包含了渝東北的萬州、梁平、豐都、開縣、墊江、忠縣、雲陽和渝東南的石柱等8個區縣。

按照規劃,未來的成渝經濟區將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增長極和經濟高地,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內陸開放示範區和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

在具體發展中,成渝經濟區的空間布局將依託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干線,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空間布局。

經濟

成渝經濟區地處中國西南,北接陝甘,南連雲貴,西通青藏,東鄰湘鄂,是中國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西部最重要的經濟中心。較之於西部其它地區,成渝經濟區所包含區縣市社會發展基礎良好,自然生態條件相對優越,具有很大的發展容量和潛力,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

成渝經濟區人口超過9000萬,是中國經濟區中人口最多,同時也是人口密集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成渝經濟區擁有2個特大型城市、6個大城市、眾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鎮人口4046萬,城鎮化率43.8%。

區域雙核重慶、成都兩市是中國西部主要的經濟增長極,其城市規模、經濟實力、人才水平、基礎建設均不遜於沿海城市。兩市也是西部地區工業重鎮及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聚集地。目前,成渝經濟區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成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帶。

2018年四川和重慶的地區生產總值合計超過6萬億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經濟總量都分別占川渝兩地總和的90%左右。2014年,成渝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49%,2018年這一比例提升至6.6%左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成渝經濟圈

J.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下汽車供應鏈迎新機

2020年在疫情爆發初期,全國各地為阻斷疫情蔓延,不得不按下「暫停鍵」,此時全球汽車供應鏈為此陷入空前的混亂。2021年,愈發嚴重的「芯荒」危機,更為全球汽車產業的復甦蒙上了一層陰影。深化改革汽車產業鏈,保障汽車供應鏈安全,時不待我。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一個重要的區域定調被正式披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正式被定調為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後的全國第四大經濟圈。作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體制優勢突出。同時,重慶也是我國重要的汽車製造基地,汽車產業是重慶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已形成「1+10+10000」優勢產業集群,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達70%,具有規模大、體系全、創新強、轉型快等特點。

在汽車產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定義為成渝地區汽車供應鏈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

目前2021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報名通道已經全面開啟,參會人員可通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官網(www.caam.org.cn)、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官網(www. chinaautoscc.cn)、「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微信公眾號(caam-cascc),以及汽車縱橫官網(www.autoreview.com.cn)及「汽車縱橫」公眾號(AUTO--REVIEW)報名參會。

未來,「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每年舉辦一次,與「中國汽車論壇」成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傾力打造的兩大年度頂級行業盛會,具有極大的行業影響力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