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導彈裡面的圖片長什麼樣
擴展閱讀
皇冠沙發圖片大全多少錢 2025-07-08 20:11:16
女明星圖片高清圖片 2025-07-08 20:10:24
哮喘葯噴霧有哪些圖片 2025-07-08 20:03:41

導彈裡面的圖片長什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4-18 04:18:16

Ⅰ 防空導彈長什麼樣國產怎樣畫

我猜大概長這樣

Ⅱ 國家航天航空博物館的導彈是什麼樣的

美國的國家航天航空博物館收藏和陳列的展品實在太多太多,這里就挑館內的導彈說說。這是因為地球人都知道,美國人最喜歡炫耀的武力就是其“空中優勢”,海外最強的軍力,就是航母戰斗群。而航母上最有力的打擊武器,則是艦載機。

如我等再細看,就會發現,現戰機上的終極武器,則是規格不等導彈。而導彈已不單單是艦載機的銳器,老美的水下潛艇、陸基遠程的真正打擊力量也都是導彈。

所以說,現如今戰爭中最致命的武器,不是火炮機關槍,不是自由落體的重磅炸彈,而是各種功能不一的高科技自動尋的導彈。

今天,我國的東風21D中程彈道導彈之所以被美軍確認:其用來反航母是可行的,就是因為咱們的東風21D與潘興II,都採用了末端機動的可調節操縱舵(見圖,兩導彈前段都有4小翼,說明導彈具備了末端飛行時能機動或修正彈道的能力;都採用了激光陀螺數字慣導、衛星定位和區域比對導控等多重製導方式,可確保命中精度,打大型航母完全可行。

在對比了SS20彈上毛熊的粗暴與生猛後,諸位就應該能夠理解,為什麼軍迷愛說“最大的美粉是兔子,”也更容易明白“走美帝的路,讓美帝無路可走······"這其中的快意恩仇了。(註:現我國經濟總量為世界第二,故軍迷願戲稱之“兔子”)

由於華盛頓的國家航天航空博物館內陳列的展品實在太多太多,而本文的篇幅所限,只能到此打住。

Ⅲ 發射導彈時這些東西是什麼

由於存在大量的精密電子和機械動作部件,導彈在長期儲放的過程中,對於潮濕、鹽霧等不利因素非常敏感。早年的導彈,曾經因此而不得不頻繁拆開檢查和維護;然而這種拆裝檢查的過程,本身就很容易引發維護失誤引起的故障,導致導彈性能失常或者失效。因此後來的導彈,通常都會盡可能的強調儲運和發射的一體化;利用發射筒將彈體密封起來,實現濕度恆定、氣體成分恆定(比如經常充填氮氣,保持在無氧狀態)、隔絕外來鹽霧等。在強化導彈本身的可靠性和維護性設計(比如在發射筒外,就能夠聯通自檢電路,對導彈情況進行診斷);現代導彈,往往可以在發射筒內呆上很多年。當然對於一些特殊類型的彈種,比如極度強調減小空氣阻力的固定翼機載導彈,那就沒有選擇,只能裸掛。為了提高發射反應速度和可靠性、減輕重量,現在大量導彈都使用了易碎口蓋設計,以取消機械開蓋動作。其材料多種多樣,從玻璃鋼到聚氨酯泡沫都有大量使用。

Ⅳ 能不能給我一些這個導彈的圖片,要裡面的導彈的圖片,或發射時的,不要裝起來的

導彈種類、型號太多了,隨便選了一張

Ⅳ 要各種導彈的資料和結構示意實物圖

分太少了~~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摘要 介紹了長征三號甲(CZ-3A)運載火箭的結構和總體性能。CZ-3A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1種液體運載火箭,它採用了多項新技術,特別是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四軸平台、冷氦加溫增壓、氫能源氣動機伺服機構等4項重大新技術。

作者單位:北京宇航系統工程設計部

文章有圖,網路知道放不上去,故給你網站地址觀看:
http://www.calt.com/information/magazine/9905/990501.htm

http://www.calt.com/-------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要求加分!!~~~~~

Ⅵ 美國「海爾法」反坦克導彈構造上是什麼樣的

「海爾法」導彈由導引頭、戰斗部、自動駕駛儀艙、發動機和作動系統組成。採用模塊式設計方式,可選用不同的制導方式,配裝不同的導引頭。全彈長1.779米,彈徑177.8毫米,翼展330毫米,發射質量43千克,貯存期限為10年。

該導彈採用半主動激光制導。制導系統由激光導引頭、自動駕駛儀、作動系統組成,總重為9000克。導引頭長330毫米,最大直徑152毫米,重5400千克。動力裝置為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發動機外徑為146毫米,長943毫米,推力丸18.6千牛。採用雙錐串聯型聚能破甲裝葯戰斗部,破甲厚度500毫米。

Ⅶ 導彈怎麼飛的最好有個解剖圖 我想研究一下。

導彈按發射點和目標位置通常分為:從地面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地地導彈;從地(水)面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地(艦)空導彈;從空中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空空導彈;從空中發射攻擊地(水)面目標的空地(艦)導彈;從水下用潛艇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潛地導彈;從水面艦艇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艦艦導彈;從岸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岸艦導彈;用於攔截敵方遠程彈道導彈的反彈道導彈導彈;用於擊毀敵方坦克等裝甲目標的反坦克導彈;用於摧毀敵方雷達的反雷達導彈等。除此之外,導彈也可按照飛行方式分為:在大氣層內以巡航狀態飛行的巡航導彈;穿出稠密大氣層按自由拋物體彈道飛行的彈道導彈。導彈還可按作戰使用分為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

導彈系統由推進、制導、彈頭、彈體結構和彈上電源等五個分系統組成。

推進分系統是用於推進導彈飛行的裝置,亦稱動力裝置。它主要由導彈發動機和推進劑供給系統組成。已用於推進導彈飛行的發動機種類很多,通常分為火箭發動機和空氣噴氣發動機兩大類。採用化學推進劑的火箭發動機有: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固-液或液-固火箭發動機等;採用空氣噴氣發動機的有: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沖壓噴氣發動機,以及V-1用過的脈動沖壓噴氣發動機等。還有一些是上述兩類發動機的復合品種,如其中有一種用於地空導彈助推加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當推進劑燒完後,燃燒室打開堵蓋,引入沖壓空氣,注入燃料,同時打開噴管喉部或拋掉噴管,擴大通道,變成沖壓噴氣發動機的燃燒室,轉入沖壓式的工作狀態(圖2)。導彈選用發動機的准則是:①根據發動機工作的環境條件選擇。如不用空氣中的氧助燃,可以在大氣層以外工作,應選用火箭發動機;靠空氣中的氧助燃,在大氣層工作,應選用空氣噴氣發動機。②按發動機工作時間的長短選擇。火箭發動機單位推力的重量很小,但每單位推力每秒鍾所消耗的推進劑量很大。相反,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其單位推力的重量很大,但每單位推力每秒鍾燃料的消耗量很小。因此,只需短時間工作的,如地地彈道導彈、空空導彈等,應選用火箭發動機比較合適;需要長時間工作的,如戰略巡航導彈的發動機要工作一小時以上,最好採用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③根據用途選擇。如用作航天器的運載火箭,常選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而戰術導彈則更多的是選用固體火箭發動機。

制導分系統用於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姿態、高度和速度等,使導彈能穩定而准確地飛向目標,是導彈區別於無控火箭和普通炮彈的主要特徵。它的理論基礎是工程式控制制論。導彈產生控制力矩的方式通常有兩大類:一類是調整活動舵面;另一類是改變推力方向(如擺動噴管、燃氣舵或游動發動機)。不論哪種方式,控制信號都來自製導分系統的敏感元件。但這個信號很微弱,需要經過放大和變換,作用於伺服機構,才能推動舵面或擺動噴管等。

通常用命中精度來描述導彈命中目標的准確程度。對打固定目標的導彈來說,其表達術語稱為圓公算偏差。它是一個長度的統計量,即向一個目標打多發導彈之後,要求有一半導彈能落入以目標為圓心,以圓公算偏差為半徑的圓圈內。要使命中精度高,最重要的是制導分系統的精度要高。這是導彈的一個重要技術關鍵。戰略導彈攻擊的是固定目標,其慣性制導分系統又不易受外界干擾,問題還比較單一。而戰術導彈,所攻擊的目標多數是活動的,其制導分系統不但要不斷地接受控制飛行的信號(如無線電信號),而且還要避免敵方干擾。因此要求設計和製造精度高而又能避免干擾的制導分系統。無線電制導的防空導彈必須採用抗無線電干擾措施。近程反坦克導彈多用有線制導,也可用紅外製導或激光制導,80年代有些國家又在研究用光導纖維傳輸信號的制導。

彈頭分系統是導彈用於毀傷目標的專用裝置,亦稱戰斗部。它主要由殼體、戰斗裝葯、引爆裝置和保險裝置等組成。戰略導彈都用核彈頭。戰術導彈多用常規彈頭。不論是常規彈頭、核彈頭,還是化學戰劑、生物戰劑彈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都很快。

彈體結構分系統用於安裝彈上各分系統的承力整體結構。首先要求它比強度高,即強度高重量輕,因此常用優質輕合金材料(如鋁合金,鈦合金等)和玻璃鋼等復合材料製成。其次是它的外形設計須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要求。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地空、空空等導彈,其空氣動力學的外形是影響其飛行性能的主要因素。與飛機相比,導彈飛行時間短,對升阻比的要求相對可低些。但導彈飛行速度快,要求有更高的機動飛行能力。戰略彈道導彈,其彈頭再入大氣層時要過幾千攝氏度的高溫關。因此,再入氣動防熱是戰略彈道導彈彈頭製造的一個特殊問題,需把空氣動力學、工程熱物理和材料工藝等多種學科結合起來,才能解決。如彈頭在再入大氣層後,還要求能作機動飛行,彈頭結構的設計則更加復雜。

彈上電源分系統是用於保證導彈各分系統正常工作的能源裝置。除彈上電池外,通常還包括各種配電和變電裝置。對電池的要求是單位重量的貯電能量越大越好,常用的有銀鋅電池等。有的導彈如巡航導彈,也可以用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帶動小型發電機發電。

地面(機載、艦載)設備系統包括用於導彈運輸、測試和發射等地面設備及機載、艦載等特種設備,是導彈武器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導彈的種類繁多,使用的地面(機載、艦載)設備也多種多樣。一般說來,它需完成運輸、起豎對接、測試、加註推進劑、供氣、保溫、發射和導引等項任務。有些導彈的偵察、瞄準和指揮設備,也包括在地面(機載、艦載)設備之內(見導彈地面設備)。導彈地面(機載、艦載)設備,須力求簡單可靠,操作方便,易於隱蔽機動。其具體組成取決於導彈類型、導引方法和發射方式。戰略導彈如何機動發射,已成為提高其生存能力的一個十分復雜而困難的問題(見導彈發射方式)。

偵察瞄準(探測跟蹤)系統許多戰術導彈的偵察瞄準(探測跟蹤)系統可以是彈上的一個裝置,也可以是地面制導設備的一部分。但在戰略導彈中,偵察瞄準和制導是明確地分為先後的。特別是戰略核導彈用的偵察瞄準系統,有的國家已將其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專門系統,其中包括綜合利用測地衛星、偵察衛星等獲取的信息,以及其他經濟、軍事情報的成果,來最後確定打擊目標的准確坐標。並據此規定射擊方向和裝訂射擊諸元,使發射後的導彈能按要求自動地准確導向目標。

指揮系統用於指揮員對所屬部隊發號施令,溝通上下級指揮機關之間以及和友鄰部隊之間信息交換的技術設備的統稱。其具體組成按導彈類型不同而有差異。由於現代戰爭的突然性增大,武器的速度、射程、精度與威力大大增加,爭取時間和提高指揮效能已成為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這對導彈部隊尤為重要。為此,必須進一步提高指揮系統各組成部分的自動化水平,改進設備性能,使其具有及時、准確、可靠、保密、抗干擾和在核戰爭環境中的生存能力,並根據軍隊指揮的系統性要求,將不同使命的導彈指揮系統,按作戰編成和指揮序列,分別列入全軍的自動化指揮控制通信(C3──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系統之中。

Ⅷ 世界上第一枚導彈什麼樣

二戰時期,德國研製的V1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巡航導彈;而其同期研製的V2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彈道導彈。從發射時間看,是V2早;而從對當時的影響和名氣來講,是V2。以下是研製和首發詳情: V-1飛彈是德國人研製的第一枚巡航式導彈,即有翼導彈。它的起源是無人駕駛飛機。1929年10月,美國人查爾斯凱特林和埃爾默斯內利成功地使一架裝有自動控制裝置的試驗飛機在弗吉尼亞州的海軍機場飛行了15分鍾,但由於資金困難,試驗被迫中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在佩內明德研製了一種FI—104無人駕駛飛機,即後來的V—1飛彈。主要組成部分是彈體,助推發動機,主動發動機,制導部位和戰斗部。V—1飛彈採用自主式磁陀螺飛行控制系統,保障將飛彈導向預定高度,以必要的速度在規定高度和航向進行水平飛行,然後向目標俯沖。V—1火箭重2200千克,彈長7.6米,最大直徑0.82米,翼展5.3米,使用脈動式空氣發動機,飛行距離達240千米,戰斗部裝葯700千克,飛行高度2000米。發射時用彈射器彈射升空,然後按預定彈道自動操縱火箭飛行。 1944年6月13日凌晨,一顆顆火球拖著刺耳的尖叫聲從2000米高度落入倫敦,發出一陣猛烈的爆炸聲並燃起大火。英國空軍出動戰斗機群進行偵察和攔截,發現是一種外形似飛機但無人駕駛的新型武器,這就是納粹德國的V—1型火箭。 從1944年6月13日至9月4日,德軍共向英國發射了8070枚V—1型火箭,有23000多所建築物被徹底摧毀,5500餘人被炸死。但由於這種火箭的精度較低,飛行速度也很慢,其中有46%被英國地面防空炮火擊落,有25%因自身故障而墜毀,只有29%有效地轟炸了倫敦。1944年,從德國試驗基地發射升空的V—2火箭是世界上第一枚彈道導彈 1944年9月8日傍晚,英國的倫敦遭到更猛烈的來自空中的襲擊,德國使用了威力更強大的V—2火箭。這是世界上投入戰爭的第一枚彈道式導彈。這種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的V—2火箭重13噸,載有重1噸普通炸葯的彈頭。長14米,最大直徑1.65米,最大飛行速度達每秒1.7千米,射程320千米,彈道高度80—100千米。在半年之內,德軍在戰爭中發射V—2火箭共4320枚,其中對英國發射了1402枚,落到倫敦市區的有517枚,帶來難以估量的災難。 V—2導彈是單級液體地地彈道導彈。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西部戰線使用過身管長39米,射程為120千米的「巴黎大炮」,它的炮彈是空氣阻力很小的大氣層的上層空間飛行的,所以飛行距離很遠。德國軍械學家由此認為,只要使炮彈在同溫層中飛行更長的時間,射程就會進一步增大。1929年末,德軍制定了研製大型火箭的計劃。瓦爾特多恩伯格是德國陸軍研究火箭的發起人之一。1932年10月,他把維馮布勞恩請到自己的研究所,要他領導對軍用火箭的研究工作。布勞恩最初著手研究的是使用液體燃料的A—1火箭,並在柏林郊區庫姆梅斯多夫的試驗台上進行過地面試驗。1934年,在北海的博爾庫姆進行了A—2火箭的飛行試驗。接著,1937年12月又在波羅的海進行了A—3火箭的發射試驗。1939年,完成了V—2導彈的前身A—4火箭的基礎試驗。1942年10月3日,從佩內明德向波羅的海首次發射V—2導彈並獲得成功。 V—2導彈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劑為75%的酒精(3.5噸)和液氧(5噸),採用帶程序裝置及計算飛行速度儀器的自主式陀螺控制系統,垂直發射。戰後,美國從德國俘虜了馮布功恩等幾十名火箭專家及圖紙資料,蘇聯佔領了佩內明德地區後,也繳獲了部分火箭製造設備,儀器,並俘虜了部分技術人員。因此,V—2導彈成為這兩個國家研製彈道的樣彈。 註:由於這里只能發一張圖片,故只發了V—2,要看V-1,可去我的共享資料。

麻煩採納,謝謝!

Ⅸ 導彈的外觀有哪些特點

導彈除了有以上內臟外,還有一副不平凡的外表,它們大都是錐形腦袋,圓柱形身體,有的大型導彈戴著紅帽子,全身乳白色,直立時像一位披著銀白色鎧甲的武士。而有的導彈渾身卻像花蛇一樣,塗著斑斕的偽裝色。

與飛機相比,導彈的「翅膀」似乎已經「退化」了。長在導彈身體上的翅膀叫「彈翼」。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導彈都帶有彈翼,即使有,也是又短又硬,形狀各異。有三角形的,棱形的,箭頭形的,後掠形的。它們不像飛機那樣長在機身兩邊,而是呈「X」型分布在彈身的周圍。它們是導彈產生升力和側力的主要部件。

在彈翼後面,還裝置著幾個小翅膀,那是舵面,它可以根據控制系統發出的信號轉動,幫助導彈改變飛行航跡。

導彈尾部的穩定翼和那上面的副翼,就像箭尾部的羽毛,能起穩定作用,可以使導彈在飛行中不隨意旋轉。

Ⅹ 現代導彈圖片及內部結構

導彈(英語:Missile)是一種攜帶戰斗部,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飛行航跡的飛行器。有翼導彈作為一個整體直接攻擊目標,彈道導彈飛行到預定高度和位置後彈體與彈頭分離,由彈頭執行攻擊目標的任務。

分類:

如按飛行方式可分: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按作戰任務可分為:戰略導彈、戰役導彈和戰術導彈;

按射程可分為:洲際導彈、遠程導彈、中程導彈和近程導彈等。

現代導彈武器呈現出遠中近程兼備、固體液體型號俱全、核導彈常規導彈並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