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半月的月相變化(要有圖片,說清楚初一、初三、初五、初七、初九、十一、十三、十五的月相變化圖)
月亮是以日、月黃經差度數來計算的,分為八種(見下),其中主要是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四種。
5.滿月(農歷十五即「望」、農歷十六即「既望」)
如圖1中E位置,此時太陽、月球位於地球兩側,由於白道面與黃道面有一夾角(平均為5度z左右),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地球不能遮住太陽光,於是月亮亮面正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一輪明月。滿月在傍晚太陽落山時的東方地平線升起,子夜地位於正南天空,清晨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整夜可見。
6.漸虧凸月(農歷十七到農歷二十三)
如圖1中F中位置,此時大半部月亮朝東亮。由於相對位置不同,漸虧凸月「虧」的是上面的一小部分,與漸盈凸月相對。漸虧凸月是黃昏後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見。
7.下弦月(農歷二十三)
如圖1中G位置,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再次成直角,此時看到的月亮是東邊亮。下弦月在子夜時升起,日出時懸於正南方天空,日中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下半夜可見。
8.殘月(農歷二十四至農歷三十即「晦」)
如圖1中H位置,峨眉月亮面朝東。子夜後日出,黃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見。
㈡ 初三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
初三的月相:在月初的傍晚,出現在西方天空,月面朝西,呈反C狀,月相上成為新月蛾眉月。
「上蛾眉月」是指農歷初三、四的月相,此時月球位於太陽以東約45°,日落時出現在西方或西南方低空,日落後2-3小時即落到地平線以下,可見部分為月球正面西部邊緣,形狀為一反C字形。
月相變化規律
1、新月
農歷每月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相當於「黑月亮」),稱為新月或朔。此月相與太陽幾乎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黃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2、蛾眉月
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旁邊偏了一些,即月球位於太陽的東邊。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個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鐮刀形,凸面對著西邊的太陽,稱為蛾眉月。
3、上弦月
約在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由於月球繞地球繼續向東運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成為直角,即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邊亮,亮面朝西,呈半圓形叫上弦月。
4、凸月
約在農歷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於一半,月相變成凸月。
5、滿月
農歷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於地球的兩側。由於白道面與黃道面有一夾角θ(θ平均值為5°09′)通常情況下,地球不能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人們能看到一輪明月,稱為滿月或望。
6、下弦月
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這時我們看到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
(2)2月13日月亮是什麼樣的圖片擴展閱讀
描寫蛾眉新月的詩句
唐·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譯文: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上面滾動。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麼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樣,而升起的一彎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賞析: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通過吟詠表現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詩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致真切,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
㈢ 月球是什麼樣子要圖片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即撞擊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月球上直徑大於1000米的撞擊坑多達33000多個。
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撞擊坑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撞擊坑,深達8788米。除了撞擊坑,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3)2月13日月亮是什麼樣的圖片擴展閱讀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稱,月球內部可能蘊含「白金寶藏」——埋藏著鉑、鈀等貴重金屬。研究人員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撰文指出,雖然他們沒有直接檢測到這些金屬,但他們認為,在月球火山岩樣本中檢測到的硫與其內部存在的硫化鐵相關,而硫化鐵是儲存鉑和鈀等貴金屬的好地方。
解釋月球形成的一種主流假設認為,45億年前,一顆大小與火星相當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因此科學家認為,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成分相似。如果這一假設正確,月球火山岩中貴金屬的含量應與地球相當,但測量結果卻遠低於預期,這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
為釐清這個謎題,最新研究負責人、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詹姆斯·布倫領導的團隊首先在實驗室里重現了月球內部的極端壓力和極端溫度,以觀察有多少硫化鐵形成。
結果發現,在月球內部形成的大多數貴重金屬都附著於硫化鐵礦床上,這意味著它們不能被岩漿帶到月球表面,同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月球岩石樣本中發現的貴金屬數量如此之少。
㈣ 2014年1月15日到2月13日的月亮都是什麼樣的,在哪個地方
一個是陰歷十五,一個是陰歷十四,月亮的形狀是圓的。
㈤ 初一到二十四的月相圖是什麼樣子的
初一到二十四的月相圖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東向西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
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
月相周期變化:
1、新月。
約在農歷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這時是農歷初一。此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2、蛾眉月。
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東邊偏了一些。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個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呈鐮刀形的一部分,稱為蛾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四。蛾眉月日出後月出,日落後月落,與太陽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當太陽落山後的一段時間和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上弦月。
約在農歷每月初七、初八,月球繞地球繼續向東運行,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度。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邊亮,呈半圓形叫上弦月。假設觀察者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則上弦月約正午月出,黃昏時,它出現在正南天空,子夜從西方落入地平線之下。
4、盈凸。
約在農歷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於一半,即為凸月。凸月正午後月出,黃昏時在東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後繼續西行,黎明前從西方地平線落下,大半晚可見。
5、滿月。
農歷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於地球的兩側。由於白道面與黃道有一夾角,通常情況下,地球不能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稱為滿月或望。
6、虧凸。
農歷十六到-農歷二十二左右,滿月以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此時的月相稱為虧凸月。
7、下弦月。
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度。這時我們看到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它在子夜時升起在東方地平線上,黎明日出時高懸於南方天空,正午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下半晚可見。
㈥ 一個月里月亮在每天的形狀是什麼樣
一個月里月亮在每天的形狀為:
1、新月(朔月,農歷初一):基本看不見,或者隱約看見一彎細線;
2、蛾眉月(農歷的初二~初六):如眉似弓;
3、上弦月(農歷初七~初八):半圓;
4、漸盈凸月(農歷初九~十四):橢圓;
5、滿月(望月,農歷十五~十六):圓盤;
6、漸虧凸月(農歷十七~二十三):橢圓;
7、下弦月(農歷二十三左右):半圓;
8、殘月(農歷二十四~月末):如眉似弓;
9、農歷月最後一天又變為新月:基本看不見,或者隱約看見一彎細線。
(6)2月13日月亮是什麼樣的圖片擴展閱讀:
月相是指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
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月相不是由於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於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
陰歷與月相:
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分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農業氣象學中,陰歷俗稱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歷。
而在天文學中認為夏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這是由於陰陽歷比傳統的陰歷要額外地增設閏月和節氣、節令類信息。
㈦ 初一至三十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
月相變化規律:
1、農歷每月三十或初一,稱為新月或朔,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因為被擋住了光線。
2、農歷初三、初四,稱為新峨眉月,月面朝西 ,太陽落山時出現在西邊四十五度左右的天空上,晚上九點左右消失在西邊的地平線上。
3、農歷初七、初八,稱為上弦月,月面朝西,太陽落山時出現在正午太陽的位置,晚上十二點左右消失在西邊的地平線上。
4、農歷十一、十二,月相變成凸月,月面朝西,太陽落山時出現東邊四十五度左右的天空上,凌晨三點左右消失在西邊的地平線上。
5、農歷十五、十六,稱為滿月或望,月面呈圓形,太陽落山時從東邊地平線升起,第二天太陽升起時消失在西邊的地平線上。
6、農歷十八、十九,月相又變成凸月,月面朝東,晚上九點左右從東邊地平線升起,第二天太陽升起時消失在西邊四十五度左右的太空上。
7、農歷二十二、二十三,稱為下弦月,月面朝東,晚上零點左右從東邊地平線 升起,第二天太陽升起時消失在地面的正上方。
8、農歷二十七、二十八,稱為殘娥眉月,月面朝東,凌晨三點左右從東邊地平線升起,太陽升 起時消失在東邊四十五度左右的太空上。
四種主要的月相:新月(農歷初一日),上弦(農歷初八左右),滿月(農歷十五日左右),下弦(農歷二十三左右),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是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的。
(7)2月13日月亮是什麼樣的圖片擴展閱讀
月相的意義
(1)潮汐
月相和海洋的潮汐有關系,因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關系,比如在滿月的時候會引起大潮。潮汐變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像軍事、旅遊、遠洋航海、海洋漁業、海水養殖,海洋工程、科學實驗及沿岸各種生產活動都要受到潮汐的影響。
(2)照明
因為夜晚天空中照明主要是靠月亮,所以,月相也是人們夜間活動時必須考慮的,尤其是在邊遠荒蕪的地區。
(3)宗教
和某些宗教活動有關系,特別是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中有齋月一說。
(4)寓意
中國自古就有花好月圓的講究,月有陰晴圓缺,而滿月往往代表著圓滿、順利和吉祥的意味。
㈧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的圖片
新月指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時,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落,在地球上看不見月球的情況。
蛾眉月(waxing Crescent moon ),農歷月底的月亮或月相。由於形狀如同眉毛,由此而得名。殘月蛾眉月是在月末的黎明,出現在東方天空,月面朝東,呈C狀。
上弦月是指月亮上半夜出來,在偏西面出來,月面朝西的狀態。
凸月,滿月前後的月相。月球圓面上絕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稱凸月。滿月以前(即農歷每月十二、十三日)的凸月稱為「漸盈凸月」,又稱「上凸月」,明亮部分朝向西方。
(8)2月13日月亮是什麼樣的圖片擴展閱讀:
新月(農歷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歷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月(農歷初八左右):90度;
凸月(農歷初九左右-----農歷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滿月(望月,農歷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凸月(農歷十六左右-----農歷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月(農歷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農歷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另外,農歷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月亮;,即不見
以上有四種主要月相,分別是:新月(農歷初一日),上弦(農歷初八左右),滿月(農歷十五日左右),下弦(農歷二十三左右),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
㈨ 月亮的資料
月球 月球的正面與背面: 正面:背面:http://hiphotos..com/eriol1987/pic/item/ddff85359fbaf71191ef3960.jpg 物質介紹: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軌道資料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物理特徵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 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 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月球的周期 名稱 Value (d)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軌道的其它特徵 名稱 數值 (d) 定義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近地點距離 ~364 397 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6 731 千米 軌道平均偏心率 0.0549003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人類登月探索: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另外,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利堅合眾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參看: 月球宇航員列表 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吋乘7英吋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 牌匾上繪有地球的兩面,並有三名太空人及當時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尼克遜的簽署。 6次的太陽神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後人。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 有關月亮的神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在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忒彌斯,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月球的天文符號好象彎彎的月牙兒,象徵著阿爾忒彌斯的神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 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 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的物理狀況---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環形山 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行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行山 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 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 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 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到了現在。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 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 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越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 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 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 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 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 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 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 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 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 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 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 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 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從何而來?---月球形成之迷 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飛船:這並非無稽之談,因為科學的動力就在於大膽的想像,沒有創見就不會有新的突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當時又何嘗不是無稽之談。而中國人在科學上欠缺的正是這種大膽的創見。 我們為什麼總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月球總以一個面對著地球.是因為月球的自傳和公轉周期是相同的.(27.32166日) 要理解這一現象,你可以做一個實驗.畫一個圓,標出正東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圓心(代表地球),再找一個朋友,站在圓上,讓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動脖子),沿著圓逆時針挪動,要求他在沿著圓挪動的時候,保持面部始終朝向圓心,也就是你.那麼這樣一個過程就基本模擬了月亮饒地球轉動的過程. 很明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你的朋友始終是一個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為什麼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公轉周期等於自轉周期. 你的朋友從你的正北方出發,繞著你轉動,再一次出現在正北方的時候,他就完成了一個公轉周期.(類似於月亮饒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 下面看看他的自轉時間是多少.我們不妨還設定當你的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時的姿態為初始姿態..然後我們就可以發現當你的朋友逆時針挪動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時,他的自轉姿態就發生了逆時針90度的旋轉.(如果你的朋友在過程中不"自轉"的話,那麼當他在此位置時,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實際實驗時你的朋友在此位置卻是朝向正東方向,所以他相對與初始位置逆時針繞自己旋轉了90度. 類似地,當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180度.當他走到你的正東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270度.當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360度.也就是說他完成了一個自轉周期. 因為完成一個公轉過程就剛好完成了一個自轉過程,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這個自轉周期就等於公轉周期.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你的朋友總是以身體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說,月亮總是以一個面朝向地球. 廣寒宮——月球 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灑滿大地,讓人產生無數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對月亮倍加青睞,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還有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可稱得上是膾炙人口的詠月佳句。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特彌斯,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月球的天文符號好象彎彎的娥眉,同時象徵著阿爾特彌斯的神弓。 皓月當空,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 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 最深的環形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公里。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形成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大碰撞說。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亮成分 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岩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 展現了岩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並浮到岩漿的表面。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了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並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 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 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豐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於月面一部分。 天秤動 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㈩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和正面是一樣的嗎
從古至今,月球的背面一直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1959年10月7日,前蘇聯的太空船月球3號傳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見到了月亮背面的樣子。隨後的探測器不斷更新月球背面圖片,使得月球背面不再陌生。月球背面不像正面那樣有許多的月海,而是有非常多的隕石坑,這可能是為了保衛地球。
月球的背面(月亮的古老黑暗面——這里的“黑暗”指的是不被地球所見,而不是未被照亮)是月球的另一個半球,它總是背離地球。月球背面的地形崎嶇不平,有許多撞擊坑和相對較少的月海平面。它擁有太陽系中最大的隕石坑之一 - 南極 - 艾托肯盆地。月亮的正面和背面會先後經歷兩周的陽光照射和兩周的夜晚; 月球的背面被稱為“月亮的黑暗面”,意思是從地球上看不見,而不是缺乏太陽光照射。
由於天平動,大約18%的月球背面可以從地球上看到。剩下的82%直到1959年才被觀測到,當時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探測器拍攝到了它。蘇聯科學院於1960年出版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地圖集。1968年,阿波羅8號任務的宇航員是第一批在月球軌道上直接觀察到該地區的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踏上月球背面。
天文學家建議在月球的背面安裝一個大型射電望遠鏡,這樣月球就可以屏蔽來自地球的無線電干擾。
為什麼背面一直看不見?
來自地球的潮汐力減慢了月球自轉的速度,使得月球的同一面總是面對著地球,這種現象叫做潮汐鎖定。然而在地球上,月球另一面的大部分我們都不可以看見。由於天平動的緣故,我們看見的月球正面大約有59%。
因為背面看不見,所以有時候人們也會稱背面為“月亮的黑暗面”。這里的黑暗面不是指太陽光永遠照射不到,主要是由於潮汐鎖定以及月球為實體,所以黑暗面看不見的意思。實際上,如果地球、月球、太陽三者幾乎成一條直線時,黑暗面就完全在太陽光的照射中。
背面與正面的差異
月球的兩個半球有著截然不同的外觀結構,月球正面覆蓋著許多個寬廣的月海(拉丁語為“海洋”,因為古代天文學家錯誤地認為這些平原是月球的海洋)。然而月球背面有一些古老而密集的坑窪(撞擊坑),幾乎沒有月海的特徵。背面只有1%的表面被月海所覆蓋,而在正面有31.2%。這種差異最貼切的解釋是熱量的生成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半球上,如已被證實的來自月球勘探者的γ射線光譜地質化學圖。
還有人提出,兩個面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於與較小的伴星相撞而引起的,這個伴星也起源於忒伊亞碰撞事件。在這個模型中,撞擊導致了一個增生堆而不是隕石坑,造成了半球范圍的層和厚度可能與背面高地的大小一致。
月球背面有更明顯的隕石坑。有人認為這是由於月球熔岩流造成的,它們覆蓋和遮蔽了隕石坑,而不是來自地球的屏蔽作用。根據NASA的計算,從月球上看,地球在41000平方度的天空中只遮蔽了大約4平方度。這使得地球作為月球的“盾牌”可以忽略不計......月球的每一面都可能受到相同數量的撞擊,但是熔岩的重鋪使得正面可見的隕石坑數量遠遠少於背面,盡管兩面都受到了相同數量的撞擊。
最新的研究表明,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撞擊坑較少的原因可能是月球形成時來自地球的熱量造成的。月球地殼主要由鋁和鈣凝結並與地幔中的硅酸鹽結合形成的斜長石組成的。較冷的背面會較快地凝結這些元素,因此會形成較厚的外殼;流星體撞擊正面有時會穿透這里較薄的地殼,並釋放出玄武岩熔岩,從而形成月海,但在背面這樣的事件很少發生。
人類探測器拜訪背面
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人們對月球的背面依舊知之甚少。月球的天平動允許我們看見了月球背面的小部分景象。然而,這也只是低角度的觀察而已。背面剩餘的82%的表面仍然是未知的,其特徵一直有很多的猜測。
通過天平動我們可以看到背面特徵的一個例子是東方海,它是一個橫跨近1000公里(600英里)的顯著的沖擊盆地,然而直到1906年,這個特徵才被德國天文學家尤利烏斯·海因里希·弗朗茨給予命名。盆地的真實性質是在20世紀60年代被發現的。該盆地在1967年被月球軌道飛行器4號拍攝到。
在太空探索開始之前,天文學家並沒有預料到背面居然會與地球可見的一面不同。1959年10月7日,蘇聯探測器月球3號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照片,其中東方海是解析出的18個地形特徵之一,覆蓋了三分之一從地球上看不見的表面。通過對這些圖像進行分析,1960年11月6日,蘇聯科學院出版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地圖集。它包括了500個景觀特徵的目錄。一年之後,前蘇聯以月球3號探測數據為基礎,製做了第一個月球儀(比例為1:13 600 000),其中也包括了地球上不可見的月球背面的特徵。1965年7月20日,前蘇聯的另一個探測器“Zond 3”傳回了 25張質量非常好的月球背面照片,解析度比月球3號高得多。特別的是,還發現了數百公里長的隕石坑鏈,但是出乎意料的沒有發現肉眼可見的像地球那樣的平原。1967年,“月球背面地圖集”的第二部分在莫斯科出版,根據Zond 3的數據,目錄新增加了包括4000個新發現的月球背面景觀特徵。同年,蘇聯發布了第一幅“月球完整地圖”(1:500000比例尺)和更新的完整版本月球儀(1:100000比例尺),呈現了95%的月球表面。
因為侵襲月球正面的太陽風受到地球的遮蔽,所以估計月球背面的月海會有月球表面最高的氦-3濃度。相對而言,這種同位素在地球上是非常罕見的,但是在核聚變的反應堆中是很好的燃料。這種物質的存在給了主張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支持者一個很好的理由。
月球背面的彩色照片.圖片來自:NASA/GSFC/Arizona St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