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火星是什麼樣子的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西方古代稱為「戰神瑪爾斯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相關內容解釋:
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佔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雖然火星大氣中的水少得可憐,但科學家們發現,火星上的許多地區有被侵蝕的跡象,而且那縱橫交錯的河床似乎在告訴我們,火星上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還很多,它們聚集成大大小小的湖泊,甚至海洋。水星的兩極被乾冰覆蓋著,據科學家猜測,下面可能有固態的水源。那就說明可能有生命!
火星有兩個衛星。靠近火星的一個叫火衛一,較遠的一個叫火衛二。由於火星在希臘神話中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學家以阿瑞斯的兩個兒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兩顆衛星。
⑵ 火星內部是什麼樣子的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相近公轉一周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星,中國則稱為熒惑星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英文里前綴areo-即為火星,火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積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還要小很多。 以半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月球的兩倍、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組成的極冠,而且上面覆蓋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⑶ 火星長什麼樣子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相近公轉一周則花兩倍時間。火星內部有個以鐵為主要成份的核,並含有硫、鎂等輕元素,火星的核所佔比例,應較地球小. 核的外層則厚厚地包覆著一層富含氧化鎂的矽酸鹽地函
⑷ 火星里是什麼樣的
火星的內部情況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況資料和有關的大量數據來推斷的。一般認為它的核心是半徑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質組成;外包一層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外殼。相對於其他固態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較低,這表明,火星核中的鐵(鎂和硫化鐵)可能含帶較多的硫。
⑸ 火星長什麼樣子
火星如果從遠處觀看的話,它就是一個橘紅色的球體。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隕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2015年9月28日,美國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分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第二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積相當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還要小很多。以半徑、質量、表面重力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月球的兩倍、地球一半;質量約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前三分別為水星、金星、地球),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相近公轉一周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星,中國則稱為熒惑星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英文里前綴areo-即為火星,火星曾經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⑹ 火星長什麼樣子
火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它緩慢地穿行於眾星之間 。由於火星熒熒如火,亮度經常變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古羅馬神話中,則把火星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火星同樣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天文符號是♂,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
火星上曾有過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十分清楚地證明了許多地方曾受到侵蝕。在過去,火星表面存在過干凈的水,甚至可能有過大湖和海洋。但是,由於火星引力小,水蒸成氣體,這些東西只存在很短的時間,而且據估計距今也有大約四十億年了。
3.1996年8月6日,戴維·朱開(David McKay) 等人宣稱,在火星的隕石中首次發現有有機物的構成。作者甚至說這種構成加上一些其他從隕石中得到的礦物,可以成為火星古微生物的證明。說明火星在早期可能存在一些有機生命。
⑺ 火星內部是什麼樣的
如圖所示,火星火星中心有個以鐵為主要成份的核,並含有硫、鎂等輕元素,火星的核所佔比例,應較地球小. 核的外層則厚厚地包覆著一層富含氧化鎂的矽酸鹽地函
⑻ 火星是什麼樣子的呢
火星 火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火星排在地球的後面,列為第四。它的平均直徑為6790公里,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它的密度也比地球小,為3.933克/立方厘米(地球為5.52克/立方厘米)。火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228000000公里,環繞太陽一圈約相當於地球上的687天。火星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24小時37分22.6秒,比地球的一天稍長一點兒。火星有兩個小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火星的自轉軸同地球一樣,也是傾斜的,同時因為它也具有大氣,所以也和地球一樣有四季節變化。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溫度為零下23攝氏度。火星沒有可檢測出的磁場,連同它密度小的情況,可以認定它沒有大型的金屬內核。火星有稀薄的大氣,其表面的大氣壓為7.5毫巴,相當於地球上30~40公里高度處的大氣壓。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約95%)是二氧化碳,有約 3%的氮,1~2%的氬,合起來約為0.1%的一氧化碳和氧,還有極少量的臭氧和氫,水汽的數量很少,隨季節和位置而變化,平均約為大氣總量的0.01%。如果火星大氣中的水全部凝聚,也只能形成0.01%毫米厚的水膜覆蓋整個火星表面。和地球上相似,火星大氣中也飄浮著雲,但和地球上不同的是,火星大氣中雲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火星極區的冬季,大氣溫度低於二氧化碳的凝固點,因而形成覆蓋極區的濃霧狀的乾冰雲。經測定,極區的雲中也有冰的成分。中緯度地區的冬季,溫度也在冰點以下,水汽凝結,形成冰雲。 由於火星軌道的偏心率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遠日距相差4200萬公里。這就造成了火星同地球的距離有較大變化。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同發生沖日的月份有關。最小距離是在 8月底,在這前後發生的沖叫作近日點沖或大沖,此時火星同地球的距離只有 5,600萬公里左右。火星在軌道上運行一圈約687天,地球平均要經過780天(最少764天,最多806天左右)才與火星相沖一次。這樣,相沖的點約16年在軌道上轉一圈。這就是說,火星大沖大約每15年或17年發生一次。上一次火星大沖發生在1986年 7月10日。今年火星沖日發生在北京時間8月29日2時,火星與地球距離最近的時刻是8月27日18時。屆時火星距離地球55758005公里,是5萬多年以來最近的一次。 火星的地貌 在望遠鏡中,火星呈現為一個明亮而模糊的微紅色圓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覆蓋在兩極地區的白色極冠,其大小隨火星季節而變化。在較大的望遠鏡中,還可以觀測到線度至少幾百公里的明亮或黑暗區域:明亮而呈桔黃色的區域稱為「大陸」,幾乎占火星總面積的六分之五;黑暗區域稱為「海洋」,其顏色常隨季節變化。 火星南北半球之間有著令人驚異的不同。就火星的地質史來說,南半部比較古老,表面崎嶇而密布環形山。這些環形山估計多半是在火星歷史的早期(可能是最初的十億年)形成的;北半部則以大的火山熔岩平原為特徵,這些熔岩平原很象月球上的「海」,其中還有一些死火山。北半部地勢普遍比南半部低,環形山也比南半部少得多。火星表面的高低差別一般在 5~10公里左右。火星的沙漠部分被紅色的硅酸鹽、赤鐵礦等鐵的氧化物以及其他金屬的化合物所覆蓋,因而顯出明亮的橙紅色。這些覆蓋物均為較年輕的物質,可能源於火山或風化。 火星表面上的地理特徵,主要有:環形山和火山。 和月面相比,火星上環形山的數量要少得多,環形山邊緣坡度平緩(坡度都小於10°),不象月面環形山能投射出尖尖的影子,這表明環形山曾受到嚴重的侵蝕。環形山可以分為兩種:火山成因的環形山和隕石撞擊而成的環形山。以地球表面的標准來看,火星表面的許多表面結構都算是巨型的。如火星上巨大的盾形火山比地球上的大得多。地球上夏威夷的冒納羅亞和莫納克亞兩座火山加在一起直徑約200公里,高出洋底9公里,而火星上最大的奧林匹斯火山直徑約為550公里,高出周圍地面27公里之多。還有類似這樣的大型火山,位於長達2000公里的塔西斯高地,這一地區比周圍的北半球平原高出10公里。火星的盾形火山在形狀和結構上酷似夏威夷的盾形火山。這些破火山口一度曾是熔岩的出口。熔岩沿著火山側面流下,形成從中心向四面延伸的呈輻射狀的地形。許多直徑 100公里左右的處於不同保存狀態的火山,它們分散在火星表面,大部分在北半球。至於由隕石撞擊形成的環形山,最大的是海納斯盆地,寬達1,600公里,深至少4公里。南半球有些地區環形山密度同月球上明亮的高地環形山區差不多,推測它們形成的年代也差不多,為40~45億年。這些地區仍保留著古老的地表。北半球的大多數地區由於熔岩流的不斷覆蓋,古老的地表已不復存在。平原上的少數環形山是平原形成以後受隕石撞擊的記錄。 火星表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位於赤道地區的巨大的峽谷。最大的一個是位於赤道以南的水手谷,它實際上是一系列峽谷,在赤道地區延伸 4000多公里,比周圍地面低6公里。峽谷壁通常十分陡峭,有明顯的邊界,並顯示出陷落和山崩活動的跡象。一些錯綜復雜的較小的峽谷可能是地下冰融解和蒸發期間形成的,也可能是由風或水的侵蝕造成。較大峽谷的成因至今還不知道。 現在的火星是一個荒涼的世界,表面不存在液態水,但在火星表面有一些寬闊而彎曲的河床。這些河床與轟動一時的「運河」完全是兩回事。這些乾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500公里,寬達60公里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區。衛星圖片顯示,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統結合,形成脈絡分明的水道系統。同時具有呈淚滴狀的島、沙洲和辮形花紋。支流幾乎全都朝著下坡方向流去。這些河床同地球和月球上的熔岩河床不同,肯定是由比熔岩流更少粘滯性的液體造成的。這種液體估計就是水。今天的火星表面溫度很低,大部分水作為地下冰保存下來,還有一部分被禁錮在永久的極冠之中。極稀薄的大氣,使得冰在溫度足夠高時只能直接升華為水汽。自由流動的水看來是無法存在的。有人認為,在火星歷史的早期,頻繁的火山活動排出大量氨和甲烷等火山氣體,這種濃厚的原始大氣會產生很強的溫室效應,從而使火星表面溫暖起來,造成有水在河裡流動的條件。後來火山活動減少,火山氣體逐漸分解,其中的輕元素原子逃逸到星際空間,重元素原子同其他成分結合,火星大氣變得稀薄、乾燥、寒冷,火星表面就成為現在所看到的樣子。也有人認為,在火星歷史的早期,自轉軸的傾斜度比現在更大,因而兩極的極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大量的水蒸發並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區落下,形成河流。至於有些大的河床,估計是火山活動和地熱融化了地下冰,出現大量的水沖刷火星表面而形成的。除此以外,還有許多明顯為水沖刷的溝壑似乎也證明火星至少以前有過水。 火星的氣候 火星表面的平均溫度比地球低30攝氏度以上。火星稀薄而乾燥的大氣使它表面的晝夜溫差常常超過100攝氏度,遠大於地球上晝夜溫差的幅度。火星的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攝氏度左右(約在午後一小時)。到了夜間,由於火星大氣保暖作用很差,表面溫度很快下降,最低溫度(在黎明前)在零下80攝氏度以下。火星兩極地區溫度更低,在漫長的極夜最低溫度能降到零下139攝氏度。 在一些大的盾形火山附近,常常能觀測到延伸幾百公里的雲。估計這是由於火星大氣中的氣流遇到高聳的環形山地形時被攪亂、上升,在膨脹時變冷所形成的凝固雲。這種雲都出現在大氣中水蒸氣增多的夏季。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其形狀就像一種黃色的「雲」。它是由火星低層大氣中卷著塵粒的風構成的。大的塵暴在地面上用較大的望遠鏡就能觀測到。局部的塵暴在火星上經常出現。因為火星大氣密度不到地球的1%,風速必須大於每秒40~50米才能使表面上的塵粒移動,但一經吹動之後,即使風速較小,也能將塵粒帶到高空。典型的塵暴中絕大部分塵粒估計直徑約為10微米。最小的塵粒會被風帶到50公里高空。大的塵暴多半發生在南半球的春末,當火星靠近近日點的時候。塵暴的發源地處在太陽直射的緯度線上,經常發生在海納斯盆地以西幾百公里的諾阿奇斯地區。中心塵雲在最初幾天慢慢擴展,然後很快蔓延開來,幾星期內就完全覆蓋南半球。特別大的塵暴還能擴展到北半球,進而掩蓋整個行星。塵暴的起因看來與太陽的加熱作用有關。火星過近日點時,太陽的加熱作用大,引起大氣溫度的不穩定,從而產生最初揚起灰塵的擾動。然而,一旦塵粒到了空中,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能,這種充滿塵粒的空氣就會比周圍大氣更熱,因而急速上升。別處的空氣又撲去填補它原來的位置,造成更強的地面風,形成更大的塵暴。塵暴范圍和強度越來越大。當塵暴最終分布到整個火星范圍時,火星上溫差減小,風逐漸平息,塵粒就慢慢地從大氣里沉降下來。沉降過程至少要幾個星期,塵暴激烈時可持續幾個月之久。幾乎每個火星年都要發生一次這種大規模的塵暴。火星上還常有一種沙塵卷風。 火星探索 人類很久以前就認識了火星,許多人甚至相信火星上有河流和森林。這不僅是因為火星距離地球近,還辦為它那主宰季節變化的自轉軸傾角與地球非常接近,雖然那裡一年相當於地球的兩年,但一天的時間與地球差不多。過去人們通過簡單的望遠鏡,發現火星上有許多縱橫交錯的陰影,覺得那是智慧生物開鑿的運河。於是,火星的神秘增加了,人類對它的期望也與日俱增。 1962年11月起,前蘇聯發射了「火星號」系列探測器,1964~1977年美國發射了「水手號」和「海盜號」兩個系列共八個探測器。1976年7月和9月「海盜」1號火星的真面目,那是一個如月球般荒涼、遍布隕石坑的世界。 盡管如此,火星地表與地球的相似仍然使人們願意相信火星曾經擁有過生命。主要的理由就是火星上有存在水的跡象,而水是生命之源。即使火星不曾有過生命,只要那裡有水,人類就覺得倍感親切。必竟在太陽系中,地球除了火星可以商量,再沒有一個有可能幫她哺育生命的夥伴了。為此人類還要不懈地努力,爭取在火星上耕耘出一片綠洲。也許會有一天,人類坐在火星上。
⑼ 火星人圖片都是什麼樣子的。
現在火星人還行啊,都是得過設計獎的,所以長得都是還可以的。
⑽ 火星是長什麼樣子
火星表面基本上是沙漠,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表面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
站在火星上,會看到火星表面砂石滿地,四周有的是沙丘,有的是懸崖峭壁,有的是深深的溝壑,如果不是沒有水,沒有藍天白雲,幾乎和地球差不多。火星上經常會掀起威力巨大的沙塵暴。火星上很冷,大氣稀薄,大氣密度只有地球1%,僅有微量氧氣。
火星的有趣現象
1、火星大沖天象
天文現象火星大沖,即地球和火星與太陽在同一條直線上,這一天文現象稱為「沖日」,簡稱「沖」。靠得近則為大沖。火星大沖在太陽系的行星大沖之中,火星大沖是最為典型而壯觀的。
2、火星合月天象
「火星合月」,是指火星與月亮在同一黃經上,火星距月亮很近,非常美麗。火星合月的時間很短,約10分鍾到20分鍾左右,主要是觀賞火星與月亮慢慢相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