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疣鼻天鵝長什麼樣子圖片
擴展閱讀
懷孕的村姑圖片素材 2025-05-24 09:17:55
四個蘋果圖片素材 2025-05-24 08:36:59
哪個是莫哩哩圖片 2025-05-24 08:32:31

疣鼻天鵝長什麼樣子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15 15:18:16

① 疣鼻天鵝的特徵是什麼

疣鼻天鵝義名啞聲天鵝、瘤鼻天鵝、赤嘴天鵝。在中國國內的繁殖地有新疆艾比湖、賽里木湖、伊犁河流域,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若水,內蒙古烏梁素海,四川德格、若爾蓋。遷徙經黑龍江、吉林、遼寧旅順、河北、山東青島等,越冬在青海湖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國外繁殖於亞洲中部和蒙古,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裏海和黑海周同地區,越冬區主要在地中海東部以及印度西北部。

疣鼻天鵝屬於大型游禽。全長約150厘米。體重7~10千克。體羽潔白。體形尤如大天鵝,主要特徵是眼先黑色與嘴基部相連呈三角形,嘴基和嘴緣為黑色,前端稍淡,近似於肉桂色。嘴甲為褐色。嘴基和前額交匯處有一個黑色疣狀突起,十分明顯,以此區別於其他兩種天鵝。頭頂至枕部沾有淡棕色。眼先裸露為黑色。虹膜為棕褐色。尾羽較長而尖。附跖、爪和蹼均為黑色。

疣鼻天鵝為候鳥。多棲息於水草豐盛的河灣、湖泊、湖邊沼澤或草地。性機警。游泳時翅膀常隆起,頸向後彎曲,頭部向前低垂。不善鳴叫,有時發出一種沙啞而低沉的「嘶嘶」聲。成對或成家族群活動。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的莖、葉和果實及砂礫,如蒲、金魚藻、杉葉藻、眼子菜等。營巢於蒲葦灘的深處,由蒲葦的莖葉搭成。繁殖期為每年3~5月,每窩產卵4~9枚,卵為乳白色,孵化期為35~36天。孵卵主要由雌鳥擔任。9月底至10月中旬南遷,3月中至4月初遷至北方。

疣鼻天鵝是野生天鵝中數量最多的種類,全世界總數達50多萬只。但在我國卻是數量最少的一種,是一種數量稀少的珍禽,野生種群數量很低,估計中國不到3000隻,近年來繁殖數量有下降的趨勢。據袁國映等統計,新疆艾比湖1982年夏季約有250隻,到1986年僅剩108隻,賽里木湖也只有百餘只。

② 為何中國少見疣鼻天鵝

中國有疣鼻天鵝:但在西伯利亞、蒙古和中國北方繁殖的疣鼻天鵝,每年春秋季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做上千米里的來回遷徙。北美、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疣鼻天鵝已變成了留鳥,不再遷徙。

疣鼻天鵝是鳥綱、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大型的游禽,體長1.2-1.5米,體重6.75-10千克。脖頸細長,前額有一塊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全身羽毛潔白。在水中游泳時,頸部彎曲而略似 "S"形。嘴基有明顯的球塊,且在雄性較大,雌性不很發達。眼深棕色 嘴橙黃色,基部和球塊黑色 腳趾和蹼灰黑色。在地上行走拙笨,但極善游泳。飛行時也將頭部伸直,但很少發出叫聲,故又得名 「無聲天鵝」。
主要棲息在水草豐盛的開闊湖泊、河灣、水塘、水庫、海灣、沼澤和水流緩慢的河流及其岸邊等地。以水生植物為主要食物,包括水草的根、莖、葉、芽及種籽等;偶吃軟體動物和昆蟲及小魚。在蘆葦叢中營巢,由水生植物和泥土構成,內鋪雜草和絨羽。夏季產卵5-7枚,是天鵝中產卵最多的一種。由雌性完成孵化,孵化期35-36天。雙親共同喂育雛鳥。分布於歐洲、北非、亞洲中部與南部。在不列顛群島、歐洲中北部和亞洲中北部繁殖。越冬南至北非、近東、印度和韓國。 已成功地引入北美,在北美是分布廣泛的物種,在許多地區都是永久留鳥。疣鼻天鵝雄全身雪白,頭頂至枕略沾淡棕色。眼先裸露,黑色;嘴基、嘴緣亦為黑色,其餘嘴呈紅色,前端稍淡,近肉桂色,嘴甲褐色,前額有突出的黑色疣狀物;跗蹠、蹼、爪黑色,虹膜棕褐色。雌鳥羽色和雄鳥相同,但體形較小,前額疣狀突不顯。幼鳥頭、頸淡棕灰色,前額和眼先裸露、黑色,不具疣狀突,飛羽灰白色,尾羽較長而尖,淡棕灰色,具污白色端斑。下體較淺淡,多呈淡棕灰色,虹膜褐色,嘴紅灰色,爪和蹼、跗蹠綠褐色。9月底至10月中旬遷往南方越冬,春季多在2月中下旬北遷,均成小群和家族群遷飛,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進行,沿途不斷停息。在有些地方,特別是引種過去的地方,如北美、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疣鼻天鵝已變成了留鳥,不再遷徙。在英國遷徙的距離也很短,最遠一般不超過50千米,而且是沿水域進行的。

③ 疣鼻天鵝是否生活在中國

中國地區主要繁殖在中國新疆中部、北部、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西北部和內蒙古。越冬在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和台灣。遷徙時經過東北、華北和山東部分地區。
絕大多數在歐洲生活,由於歐洲各國嚴格的保護,疣鼻天鵝已經改變了遷徙的習性,幾乎成為了留鳥。

④ 鄭州出現的疣鼻天鵝是野生的嗎

鄭州出現疣鼻天鵝,像你說的這種情況,這個龐鼻天鵝是人工飼養的,所以他不怕人。

⑤ 天鵝能長多大什麼顏色

成年的天鵝一般在20kg左右。天鵝的顏色由白天鵝和黑天鵝。

天鵝的分類:

  1. 大天鵝Cygnus cygnus

    別名:鵠(古通名)、咳聲天鵝、白鵝(河北、內蒙古等地和東南通名)。

    地理分布:繁殖於我國北部、越冬於華中及東南沿海。在國外,繁殖在歐亞大陸北部及北美洲的西北部;越冬於亞洲中部、歐洲、非洲西北隅及北美洲西北的部分地區。

    鑒別特徵:遍體雪白;嘴基兩側黃斑沿嘴緣向前伸於鼻孔之下;頸修長,在水面上經常直伸。身體的整個比例都比小天鵝大。

    形態:(據指名亞種)成鳥(繁殖羽):雌雄同色,雌略小於雄;全身潔白,僅頭稍沾棕黃色。虹膜暗褐色;嘴黑,上嘴基部兩側的黃斑前伸至鼻孔之下;跗踱跖、蹼、爪均黑色。

    亞種分化:共有兩個亞種。中國境內只有一亞種,即:指名亞種Cygnus cygnus cygnus

    繁殖在黑龍江省呼倫貝爾盟,內蒙古鄂爾多斯,新疆天山北部;遷徙經華北而至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等省越冬。在國外,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冬季遷至亞洲中部和南部,歐洲及非洲西北隅。

  2. 小天鵝Cygnus columbianus

    別名:短嘴天鵝、白鵝、食鵝(南名、華北名)。

    地理分布:越冬期見於我國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在國外,繁殖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極北部;在歐、亞、美洲的中部越冬。

    鑒別特徵:體羽潔白,比大天鵝稍小。嘴基兩側黃斑沿嘴緣不前伸於鼻孔之下。在野外看來.與大天鵝極相似,頸也經常直伸,頸和嘴均顯得短些。

    形態:(據烏蘇里亞種):成鳥(繁殖羽)遍體雪白,僅頭頂至枕略沾淡棕黃色。雌雄同色,雌體略小。虹膜棕色;嘴黑灰色,上嘴基部兩側黃斑向前伸近鼻孔;跗跖、蹼、爪等均黑色。

    亞種分化:本種分化為3個亞種。我國境內僅有一個亞種,即:烏蘇里亞種Cygnus columbianus jankowskii

    遷徙時見於我國東北、內蒙古、新疆北部及華北一帶;在華中及東南沿海越冬。

  3. 疣鼻天鵝Cygnus olor

    別名:亞天鵝、赤嘴天鵝、白鵝

    地理分布:繁殖在新疆中部和北部,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西北部弱水,內蒙古烏梁素海;迂徙經東北、山東、河北;越冬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見於台灣為迷鳥。在國外,主要繁殖在亞洲中部和蒙古,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裏海和黑海周圍地區:越冬主要在地中海東部以至印度西北部。很久以前引入歐洲西部,而後又引入北美洲東部、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鑒別特徵:體形和羽色與大天鵝相似。嘴赤紅,前額具黑色疣突,而顯然區別於其他兩種天鵝。

    形態:雄性成鳥(繁殖羽):遍體雪白,頭頂至枕略沾淡棕色。眼先裸露,呈黑色。

    雌性成鳥:羽色與雄鳥相同,體形較小,前額的疣突不顯著。

    虹膜棕褐色;嘴基、嘴緣黑色,余為紅色,前端近肉桂色,嘴甲褐色;跗跖、蹼、爪均黑色。

    雛鳥:頭灰,略沾淡棕色;上體和兩脅淡棕褐色;下體銀灰色。虹膜藍褐色;嘴石板灰色,前端常有一白點;跗跖深灰色。

    幼鳥:頭、頸淡棕灰色,前額和眼先呈裸露的黑色,但不具疣突;飛羽灰白;尾淡棕灰,尾端污白;下體較淡,呈淺棕灰色。虹膜褐色,嘴紅灰色,跗踱綠褐色。

    生態:疣鼻天鵝常在水草豐盛的河灣和開闊的湖面上覓食游盪。性機警,頸伸直能遠眺數里以外的動靜。鳴聲沙啞而低沉,音似「koup-koup」,故又有啞天鵝之稱。起飛時常用雙翅擊打水面前進50米左右,然後徐徐離水起飛。飛時頸前伸,翔姿優美,速度適中。蹼強大,劃行迅速。

    南遷時在河北省最早見於9月中,北返時3月中至4月初路經北京和北戴河一帶。關於疣鼻天鵝的食性,壽振黃於1934~1935年在河北省進行的剖檢,結果為水生植物及大量的砂礫。

    疣鼻天鵝是一種數量稀少的珍禽,未我國保護種類。

⑥ 疣鼻天鵝在秋天做什麼事情

疣鼻天鵝每年春秋季,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來回遷徙上千米
疣鼻天鵝3齡時性成熟,少數2齡(多為雌體),也有遲至4齡時才開始繁殖的。新對的形成多在第一次繁殖前的秋天和冬天,對較為固定,一旦形成終生不變,很少中途解體,而且多是出現在繁殖不成功和非繁殖對中。求偶行為首先是雌雄彼此進行頻繁的頭浸水運動,一起游泳,雄鳥用它的頸纏住雌鳥的頸,然後爬到雌鳥背上,進行交配。雌鳥完全沉入水中,僅頭和頸露出水面。交配完後雌雄鳥一起游泳,同時發出獨特的沙啞聲,然後是疏理羽毛和水浴。

繁殖期3-5月。營巢於僻靜的,人難於接近的水塘和湖泊岸邊蘆葦叢或水草叢中。雌鳥單獨營巢或雌雄共同營巢。巢用干蘆葦和其他植物堆集而成,結構極為龐大,呈圓形。
疣鼻天鵝雄鳥全身雪白,頭頂至枕略沾淡棕色。眼先裸露,黑色;嘴基、嘴緣亦為黑色,其餘嘴呈紅色,前端稍淡,近肉桂色,嘴甲褐色,前額有突出的黑色疣狀物;跗蹠、蹼、爪黑色,虹膜棕褐色。雌鳥羽色和雄鳥相同,但體形較小,前額疣狀突不顯。幼鳥頭、頸淡棕灰色,前額和眼先裸露、黑色,不具疣狀突,飛羽灰白色,尾羽較長而尖,淡棕灰色,具污白色端斑。下體較淺淡,多呈淡棕灰色,虹膜褐色,嘴紅灰色,爪和蹼、跗蹠綠褐色。
頸修長,超過體長或與身軀等長;嘴基部高而前端緩平,眼先裸露;尾短而圓,尾羽20-24枚;腿短至中等;前趾有蹼,蹼強大,但後趾不具瓣蹼。
生活習性
主要在水中生活,性機警,視力強,頸伸直能遠眺數里。游泳時隆起兩翅,頸向後曲,頭朝前低垂,姿態極為優雅。游泳速度甚快,能用一隻腳劃水,也能兩只腳同時劃,同時不時的張開和扇動兩翅,高興時發出一種沙啞而低沉的『嘶嘶』聲,啞聲天鵝的名字即由此而來。性溫順而膽怯,行動極為謹慎小心,常在開闊的湖心水中戲耍。
每天中午氣溫最高的時候,雌鳥亦要離開巢去覓食,但時間不長,離巢前先用巢邊材料將卵掩蓋好或者由雄鳥替孵。雌鳥戀巢甚強,特別是在孵卵後期,當有人接近巢時,雌鳥不僅不離開,而是迎上幾步,拱著頸,發出「ho-ho-」的恐嚇聲,孵化期35-36天。第一窩繁殖不成功,通常要進行補償性孵卵,但窩卵數明顯減少,通常僅為1-2枚。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下水游泳,但生長極慢,通常120-150天才具飛翔能力。雛鳥生長期間,成鳥亦開始換羽,和雛鳥一起在水中生活,對雛鳥極為愛護,不時地讓它們爬到自己的背上,早期晚上多回到巢中過夜,隨著雛鳥逐漸長大,則不回巢中過夜,而是夜宿在漂浮於水中的物體上或蘆葦堆上。

⑦ 疣鼻天鵝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

疣鼻天鵝雁形目鴨科,成鳥全身潔白、幼鳥頭頂和枕部棕黃色或淡棕色。嘴赤紅,前額具黑色疣。跗跖、趾和蹼為黑色。集群營巢於濕地,巢由水草的莖、葉等築成,每次產卵5~7枚。主要在我國新疆、青海、內蒙古、甘肅等地繁殖,遷徒及越冬期見於我國河北、山東、江蘇和上海等地。我國有3種天鵝,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⑧ 天鵝的腳是什麼形狀

天鵝腳的形狀像楓樹葉。

天鵝是大型水禽,頸與體軀等長或較長;嘴形適中,基部高而前端緩平,嘴甲位於嘴端的正中間,而不佔著嘴端的全部;成體眼先裸露;鼻孔橢圓,位近嘴基;第1枚初級飛羽的長度約為第2枚之半和第3枚幾乎等長,而且是飛羽中最長的。

尾短而稍圓,尾羽20~24枚,跗跖短而粗壯,位於體的後部,跗跖前緣被以網鱗;趾強大。後趾具蹊膜。兩性同色,或雌體稍淡。



生活習性:

在中國,每年3、4月間,它們大群地從南方飛向北方,在中國北部邊疆省份產卵繁殖。雌天鵝都是在每年的5月間產下2、3枚卵,然後雌鵝孵卵,雄鵝守衛在身旁,一刻也不離開。一過10月份,它們就會結隊南遷。

在南方氣候較溫暖的地方越冬,養息。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湖泊、水塘、沼澤、水流緩慢的河流和鄰近的苔原低地和苔原沼澤地上,冬季主要棲息在多蘆葦、蒲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大型湖泊、水庫、水塘與河灣地方,也出現在濕草地和水淹平原、沼澤、海灘及河口地帶。

有時甚至出現在農田原野。20餘只組成小群,排成「一」 字或「人」字隊行,邊飛邊鳴。每年9月中旬南遷,常常6~8月在北方。

⑨ 天鵝長什麼樣子呢

白天鵝種類:白天鵝:鳥綱,鴨科,體型高大(155cm)。嘴紅,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狀。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亞成體羽色較疣鼻天鵝更為單調,嘴色亦淡。比小天鵝大許多。虹膜——褐色;嘴——黑而基部為黃;腳——黑色。叫聲:飛行時叫聲為獨特的klo-klo-klo聲,但聯絡叫聲如響亮而憂郁的號角聲!非常的聰明。

天鵝是大型鳥類,最大的身長1.5m,體重六千多克。大天鵝又叫白天鵝、鵠,是一種大型游禽,體長約1.5m,體重可超過10kg。全身羽毛白色,嘴多為黑色,上嘴部至鼻孔部為黃色。它們的頭頸很長,約占體長的一半,在游泳時脖子經常伸直,兩翅貼伏。由於它們優雅的體態,古往今來天鵝成了美麗、純真與善良的化身。

印象中的天鵝是多麼的美麗優雅,但它們可是最瘋狂的父母,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可以奮戰到底。許多鳥類在遇到天敵時都會本能地保護幼仔,可很多都會在力量不濟時放棄。但是天鵝可不會,他們會斗爭致死!

成年天鵝的體重能達到30磅,被激怒後非常具有侵略性,會毫不猶豫的發起攻擊。如果遇到的敵人是不會游泳的,天鵝就會把敵人拉下水,把它淹死。

⑩ 疣鼻天鵝白鶴為何齊聚北京

「一群一群飛過來,每一群都有一兩千隻的樣子,鋪天蓋地。大天鵝和灰鶴的種群最漂亮、最壯觀,大雁過來了是一大片,長長的或者一大團……」站在官廳水庫邊的監測點,看著頭頂大片候鳥結群飛翔,負責巡護、監測候鳥過境情況的民間組織——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興奮地介紹。


天鵝有三種: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大天鵝、小天鵝是北京的常客,但最近四年,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連續監測到本應走西亞線的疣鼻天鵝,也飛來北京了。「可能跟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有關。」李理表示。「鶴類的存在是評價水邊棲息地的標准,鶴類對野生環境的選擇非常苛刻,鶴類多的地方,說明蘆葦盪、蒲草、灘塗、濕地比較多。疣鼻天鵝和白鶴在北京聚齊,證明北京的生態環境確實越來越好,人們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