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韓仁銘碑字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唯美貓咪圖片大全 2025-05-24 19:16:31
積極向上背景圖片細長 2025-05-24 19:09:34
h5添加背景圖片 2025-05-24 18:58:15

韓仁銘碑字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14 01:35:13

『壹』 韓仁銘的簡介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碑名全稱《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現存鄭州滎陽市文物保管所。東漢熹平四年(175)刻。金正大五年(1228)滎陽縣令李輔之發現,清康熙年間又曾一度散失,後又發現。碑文左側刻有金正大五年趙秉文和正大六年李天翼跋語和李獻能題銘,詳述該碑出土情況。額篆「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10字。碑文隸書,8行,行存18字。記述韓仁做官的政績和不幸短命後,上級官員令地方以少牢祭祀,以示褒揚的情況。碑文字體疏朗,行筆遒勁,為漢隸書體另一流派。碑額篆書結體長短隨字結構,行間茂密,和而能變,與碑文隸書同出一人之手,世稱雙絕。
《韓仁碑》,全稱《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篆額。碑在河南滎陽。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刻。韓仁其人不見於史籍,此碑可為參佐。清楊守敬評其:「清勁秀逸,無一筆塵俗氣」。風格近《乙瑛碑》,然字跡較大,便於臨習。
----《古代碑帖鑒賞》 費聲騫

『貳』 古漢隸書書法禮器、碑

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東漢永壽二年(156)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米,寬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陽16行,滿行36字,碑陰 3列,列17行;左側3列,列4行,右側4列,列4行。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碑側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評價甚高。碑文字跡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

藝術風格
《禮器碑》書法瘦勁寬綽,筆畫剛健,用筆力注筆端,如干將莫邪,鋒利無比。其結體寓欹側於平正中,含疏秀二嚴密內,歷來被奉為隸書極則。
《禮器碑》的筆畫瘦硬剛健,收筆轉折多處方折,筆畫較細而刀法及捺粗壯,構成強烈的視覺對比,而且多少帶有一些和居延漢簡書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傷於靡弱,顯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陽書法,更是精美絕倫。而碑側和碑陰,因為記載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錢數,顯得要隨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經意,但反而有一種變化之美。
和其他著名漢碑相比,它不同於《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樸、《孔廟碑》的縱逸、《華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靈秀、《張遷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麗。《禮器碑》自有自己的風格在,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處。學習隸書,最宜以此碑入手。
清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評此碑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並說:「惟《韓敕》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禮器碑》的線條質感,與東漢時期的其他隸書砷刻如《張遷碑》、《曹全碑》等有著一定的差異。它屬於平正端莊、俊挺寬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筆畫細如發絲,鐵畫銀鉤,堅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卻又韻格靈動,不顯呆板。盡管線條起伏變化,但通篇看來又不失和諧,在力量感的表現上非常成功。因此,臨習《禮器碑》可選擇彈性較強的兼毫筆,著重練習筆力。
筆畫要瘦勁而不纖弱,波磔則較其它筆畫梢粗,至收筆前略有停頓,借筆毫彈性迅速挑起,使筆意飛動,清新勁健。「燕尾」捺畫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較大,看上去氣勢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陽、碑陰之分。碑陽部分結字端莊,章法排列也較為規律,堪為《禮器碑》風格的代表,故人手應從碑陽始。但從藝術角度講,碑陰亦有其獨特的價值。其用筆奔放飄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統,橫列的法則也被打破,抒情性極強,在整個書意上傾注了書家更多的主體精神與氣質,因而碑陰也是臨習中不可忽視的。

『叄』 韓仁銘的碑文評論

此碑書法「優綽郁拔,端然如銅斛玉律,不可褻視」。結字方整疏闊,行筆斬截勁利,氣度雍容典雅,為漢隸成熟期著名的作品之一。清楊守敬評其「清勁秀逸,無一筆塵俗氣,品格在《百石卒史》(《乙瑛》)之上。」翁方綱《兩漢金石記》謂其碑額篆書:「十字長短隨勢為之,王虛舟謂不規規就方整,故行間茂密是也。此與《張遷碑》額皆漢篆之最得勢者。」碑額篆書結體長短隨字結構,行間茂密,和而能變,與碑文隸書同出一人之手,世稱雙絕。(大河報)

『肆』 漢碑隸書

漢碑分類根據漢碑的書體特徵和風格傾向,漢碑可概括分為以下三類:
方拙樸茂,峻抒凌厲
這類漢碑有《張遷碑》、《鮮於璜碑》、《建安六年殘碑》、《衡方碑》、《張壽碑》、《耿勛碑》、《劉熊碑》等。這派漢碑在圖式上尚保持著早期漢隸樸拙博大的氣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體現漢碑雄強一路的作品,它們沒有同期大多漢碑所表現出的精麗典雅、八分披拂的裝飾意味,筆法方拙簡真,尤見刀意。從隸變淵源來看,這類碑刻受簡帛書法的影響極少,而是直接從西漢石刻嬗變而來,所不同的是,西漢石刻由於未脫篆意,線條追求圓厚,而這類作品則以刀掩筆,呈現出方拙峻厲的意態。這類碑刻以《張遷碑》為代表。由於在筆法方面與同期漢碑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後世對其筆法往往大加詆詈: 「其字頗精,惜摹不工,全無筆法,陰尤不堪。」(清萬經語)所謂「全無筆法」是指《張遷碑》不合漢碑蠶頭雁尾,左規右矩之旨。事實上,《張遷碑》筆法在隸變趨於終結的東漢晚期出現,已具有楷隸之變的超前意義,其用筆開魏晉風氣,是楷化的濫觴。康有為認為:「《張遷表頌》其筆畫直可置今真楷中。」由此,以《張遷碑》為代表的方筆派漢碑在書史上不僅具有風格類型價值,同時,也具有深刻的書體變革意義。
典雅凝整,法度森嚴
這一類漢碑根據筆法可分為二類:A:肅括內勁:代表性漢碑有《禮器》、《史晨》、《乙瑛》、《華山廟碑》、《婁壽碑》、《張景碑》、《建寧殘碑》、《朝侯小子殘碑》、《李孟初神碑》等。這類作品皆為典型的廟堂正體,因此,刻寫具精,八分披拂,裝飾意味極濃。由於這類作品受儒家中和美學思想的整體籠罩,因而,其審美範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對早期漢隸庶民化傾向的遵循,將簡帛書法的「逸筆草草」做了有效的限制,而使其呈現出情理交融,文質彬彬的審美風范。在筆法上,這類碑刻在充分吸取漢簡筆法的飄逸靈動的基礎上,又加以刀法的融攝,從而使線條呈現出刀筆結合所特有的遒勁肅括、內斂瀟落的顏致;B:靈動飄逸:這類碑刻有《孔宙碑》、《尹宙碑》、《韓仁銘》、《倉頡廟碑》、《孔彪碑》、《曹全碑》,這一類碑刻縱逸飛動、筆勢開張,左右分馳,極盡其勢,「雖規短整齊,一筆不苟,而姿媚卻自橫溢,此類漢碑直接由簡帛書法演化而來,在筆法上充分吸取了漢簡的靈動韻致,刀不掩筆,注重筆墨書寫意味的傳達,這是《孔宙碑》、《倉頡廟》碑,與《禮器碑》、《史晨碑》最大的不同點。因為廟堂正體,一為典重蕭括,一為飄逸靈動,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二類碑刻對刀筆的不同倚重所致。
奇古渾朴,詭譎多變
這類碑刻有《夏承碑》、《禮三公山碑》、《魯峻碑》。此派漢碑氣格高古,帶篆籀遺意,隸變程度不高,具有強烈的復古{頃向。與一般漢碑在書體,筆法方面差別很大。孫承澤《庚子消夏記》評《夏承碑》雲:「其字肅中帶篆及八分。洪承相為奇怪,真奇怪也。有疑其偽者,然筆致有一股英豪之氣,決非後人所能及。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評其書「高渾」,並雲:「然有芝英、龍鳳之勢,蓋以為中郎書也。吾謂《夏承》自是別體,若近今冬心,板橋之類。以《論語》核之,中非中郎·書也。」在筆法上,這類碑刻崇尚圓筆,極意波發,「凡勒筆、磔筆、擢筆,挑起處極豐肥。」(清萬經語)《魯峻碑》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楊守敬《平碑記》雲:「豐腴雄偉,唐明皇、黍季海亦從此出,而肥濃太甚,無此氣顴也。」這類碑刻由於追篆籀筆意,存有明顯的復古傾向,因而在漢碑中處於非主流地位,影響很小,存數也不多。不過,此類碑刻對唐代隸書及北朝中後期摩崖經體書法卻產生較大影響。
漢碑由庶民化的-早期漢隸演變而來,因而,作為廟堂正體的漢碑雖然出於文化功用目的而不得不對其所自出的早期漢隸——簡帛、孽崖書法進行圖式修正,但它卻無法從整體上消除掉早期漢隸所具有的強烈的生命感,整體性力量和氣勢,由此,簡帛、摩崖書法基於審美自由的生命原初力在很大程度仍然支配、影響著漢碑的風格生成,這也是構成漢碑千姿百態,風格類型多樣化的一個重要史因。

『伍』 漢隸《韓仁銘碑》怎麼臨

我是學書法的,首先以楷體為基出,然後仔細觀貼,最後反復墨臨。一定要用功噢!

『陸』 韓仁銘的介紹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碑名全稱《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現存鄭州滎陽市文物保管所。東漢熹平四年(175)刻。金正大五年(1228)滎陽縣令李輔之發現,清康熙年間又曾一度散失,後又發現。碑文左側刻有金正大五年趙秉文和正大六年李天翼跋語和李獻能題銘,詳述該碑出土情況。

『柒』 求教,關於隸書的幾個名碑

漢隸是我國兩漢書法藝術的象徵。大致風格有:

  • 工穩端莊類,如《西嶽華山廟碑》、《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韓仁銘》、《熹平石經殘石》;

  • 方勁古樸類,如《張遷碑》、《鮮於磺碑》、《西狹頌》、《校官碑》;

  • 秀麗飄逸類,如《曹全碑》、《孔宙碑》、《劉熊碑》、《趙寬碑》;

  • 寬博厚重類,如《衡方碑》、《魯峻碑》、《封龍山頌》;

  • 雄放態肆類,如《石門頌》、《楊淮表記》、《夏承碑》;

  • 古拙雄渾類,如《郁君開通褒料道刻石》、《裝岑紀功碑》、《郁閣頌》。

以上都是名碑,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捌』 漢朝的隸書碑都有哪些高手們給出作者,碑名,尺寸,出土時間。大體風格哦。謝謝了

漢代碑刻。碑文字體以隸為主,碑額文字多用篆書。漢碑(包括拓本)流傳甚多﹐著名的有《麃孝禹碑》﹑《華山廟碑》﹑《禮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漢碑可概括分為以下三類:
一、方拙樸茂,峻抒凌厲。這類漢碑有《張遷碑》、《鮮於璜碑》、《建安六年殘碑》、《衡方碑》、《張壽碑》、《耿勛碑》、《劉熊碑》等。
二、典雅凝整,法度森嚴。這一類漢碑根據筆法可分為二類:A:肅括內勁:代表性漢碑有《禮器》、《史晨》、《乙瑛》、《華山廟碑》、《婁壽碑》、《張景碑》、《建寧殘碑》、《朝侯小子殘碑》、《李孟初神碑》等。B:靈動飄逸:這類碑刻有《孔宙碑》、《尹宙碑》、《韓仁銘》、《倉頡廟碑》、《孔彪碑》、《曹全碑》。
三、奇古渾朴,詭譎多變。這類碑刻有《夏承碑》、《禮三公山碑》、《魯峻碑》。

我練習的是曹全碑,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玖』 隸書主要有些什麼種類比如什麼碑,好像有幾種,哪位大師指點一下~

隸書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秦隸、漢隸、魏隸。

一、秦隸

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國和秦代一些木牘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

秦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書體。從此,我國文字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

在造字原則上則從表形、表意到形聲,字體結構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但秦朝初創的隸書,結體和用筆都帶有篆書的意味,長扁不一,波磔也不明顯,可以說只是篆書的潦草寫法。

二、漢隸

漢代的隸書都是漢隸,包括漢初的古隸、漢隸(狹義的漢隸)和八分書。狹義的漢隸是指西漢使用最廣泛的隸書體,五鳳元年簡(漢22)和定縣漢簡(漢23)是其成熟的形態。代表作如下:

1、《曹全碑》

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 (185)。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字數均不等。

2、《張遷碑》

篆額題《漢故轂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於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內,於明代出土。 

張遷碑現存於山東泰安岱廟。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稜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張遷碑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

3、《禮器碑》

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東漢永壽二年(156)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米,寬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陽16行,滿行36字,碑陰 3列,列17行;左側3列,列4行,右側4列,列4行。

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碑側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評價甚高。碑文字跡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

4、《乙瑛碑》

《漢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石卒史碑》 ,簡稱乙瑛碑,書風頗謹嚴,富素樸之趣,是漢隸成熟時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後人學習隸書最佳範本之一。

清代萬經「分隸偶存」中評論此碑稱:「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綱評論此碑,「骨肉勻適,情文流暢。」何紹基評論此碑,「朴翔捷出,開後來雋麗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

5、《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後碑》,兩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點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點五厘米,寬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點五厘米,無碑額。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

末行字原掩於石座中,舊拓多為三十五字,新拓恢復原貌三十六字,字徑三點五厘米。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後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於建寧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范、成熟的典型。

三、魏隸

魏隸是介於魏碑與漢隸的交界體,字形基本上承襲漢隸,但在結構上有一定變化,其特點是較漢隸方嚴規整,結體、運筆都比漢隸矜持滯重,缺乏漢隸那種古雅雄逸的自然風韻。代表作有:《孔羨碑》。

《孔羨碑》又稱《魏魯孔子廟碑》、《孔羨修孔廟碑》,隸書,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立。22行,行40字,額篆書「魯孔子廟之碑」6字。碑在山東曲阜孔廟同文門內。

『拾』 伊秉綬隸書作品有哪些

伊秉綬傳世的主要墨跡見於《默庵集錦》, 1971年台灣大眾書局出版有《清伊秉綬作品集》, 1984 年 10月在上海書店出版的《隸書墨跡選》中即收有其臨寫的《裴岑》《韓仁銘》《尹宙碑》《孔宙碑》《張遷碑》《衡方碑》等。尤其得力於《衡方碑》,據伊秉綬《留春草堂詩抄》可知他臨寫《衡方碑》多達百遍。

伊秉綬人物簡介: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清代書法家,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故人又稱「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舉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師戴聯奎,歷任刑部主事,後擢員外郎。

嘉慶四年任惠州知府,因與其直屬長官、兩廣總督吉慶發生爭執,被謫戍軍台,昭雪後又升為揚州知府,1802年(嘉慶七年),伊秉綬54歲時,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鄉,揚州數萬市民灑淚送別。

62歲病逝後,揚州人為仰慕其遺德,在當地「三賢祠」(祀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三人之祠)中並祀伊秉綬,改稱「四賢祠」。在任期間,以「廉吏善政」著稱。

伊秉綬喜繪畫、治印,亦有詩集傳世。工書,尤精篆隸,精秀古媚。其書超絕古格,使清季書法,放一異彩。隸書尤放縱飄逸,自成高古博大氣象,與鄧石如並稱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