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頭上長反骨是怎樣的能不能加張圖加深理解
我腦後就有反骨啊~就是後腦稍下部位凸出一小塊,不是很明顯的。呵呵 你看三國演義了吧~
⑵ 腦後反骨在什麼位置 最好附帶圖片
腦後反骨在後腦勺的位置。
反骨就是生理學上所講的枕骨。一般人的枕骨比較平,從表面看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有的人枕骨特別突出,從側面看非常明顯,這些人就被認為是長有「反骨」。由此可知,所謂「反骨」不過是比較發達的枕骨而已。
人的頭骨形狀和骨塊的數量基本是相同的、沒有任何人的後腦頭骨多長了一塊、或是長出了一塊以別不同的頭骨來。腦後反骨只是一句概念化的東西,沒有實質性的物體可言。
(2)反骨是什麼樣的圖片擴展閱讀:
反骨,顧名思義就是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意思。在面相學裡面有一種骨相,叫做反骨。反骨在面相學之中主要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後腦勺,另一種是在前額。
其實在後腦勺的反骨,我們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枕骨,在後腦勺的部分稍微突出的骨頭;還有就是在額頭特別突出,這里請大家注意看幾個字兒就是特別突出,不是所有鼓鼓的額頭都叫做反骨。
⑶ 反骨是啥樣的啊誰有圖片給一個1
反骨 反骨有兩種一種是物質性的,指的就是枕骨,又名後山骨。上面突出處,稱為"腦杓"。下面耳後突起者,名"完骨"。一些人枕骨突起,就具備了反骨的基礎,側面看他們的頭像,就像一個刻意誇張了的問號。同時,反骨也可以指額頭特別突出者,叫額前反骨,民間俗稱"錛兒頭";另一種則是精神性的,在古代封建社會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的異端、不忠不義之人。其實,這些說法貌似積累了歷史的沉澱性智慧,但很多人都知道,這一標準是靠不住的。但又因為傳統文化的熏陶,使人們在對現實本質缺乏了解的時候,開始傾向於宗教或迷信,一度時候,甚至把它作為了重大選擇的依據。在現代社會中,反骨成為勇於開創,思維敏捷的象徵。有一說:頭有反骨,萬中無一,熱播劇《永不磨滅的番號》中李大本事即有反骨,被算命先生稱為奇骨,五百年出一個,他日必成大器,縱然不能登基坐殿,也是一代王侯。按照風雲子相法:腦後有反骨.將來能登科.傳說李自成、李世民便生有反骨。也有人將頭有反骨稱之為反叛的特徵。最為為國人熟悉的"腦後有反骨"之說,是從《三國演義》中得來的。該書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因黃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帳外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這人是軍閥割據時蜀漢名將魏延。然而,當關羽引魏歸來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魏延保住了性命,卻再沒有被大用過。直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反了,馬岱受軍師遺命於軍前斬之。《三國演義》安排這一情節,是為了證明諸葛先生具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小說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孔明先生是根據其精神氣度來決定其反骨存立的。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有將才,但"性矜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驕傲情緒,持才傲物,正是因為這一點,諸葛亮才不重用他,致使延"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所謂"腦後有反骨",實是一樁冤案。《資治通鑒》在魏延被殺後,就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這就顯示了骨相具有政治作用,常被政客當作造神運動的工具。另有一說諸葛亮最怕魏延只認正義不認人的性格會破壞自己的陰謀:1、諸葛亮自知輔佐劉備是在讓歷史倒退。改朝換代是天經地義,漢朝窮途末路理應被曹魏取代,事實上也如此:到赤壁之戰前,曹操的統一大業只有孫權為患,但當時的孫權已是唯有降路。諸葛亮為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用自己的智慧鼎立了三國72 年(從赤壁之戰到吳國滅亡),即讓當時的中國統一晚了72年,也是讓中國陷入了72年的戰亂。諸葛亮自知違背歷史潮流,又想用自己的能力來悄悄補過,就從輔佐劉備開始,利用實際掌控蜀國生死大權的條件,就又給蜀國安排好一條滅亡之路:一不培養文武接班人,等到五虎大將一死,就必然「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了,等到諸葛亮一死,就再也沒有能接到上諸葛亮班的軍師,蜀國就必將滅亡;二是讓蜀國必然敗在阿斗手裡,劉備深知其子阿斗是扶不起的皇帝,在臨終前才託孤給諸葛亮,表面上是讓諸葛亮好好幫阿斗,實際上是想讓諸葛亮做皇帝來保全蜀國。但諸葛亮這一拒絕就等於是給蜀國徹底判了死/刑。2、諸葛亮最怕只認正義不認人的魏延會最終破壞自己的陰謀。⑴諸葛亮最怕兩人,一是關羽,不管對錯,只認劉備大哥,其他誰都不認,也根本不把諸葛亮放在眼裡,但只要一直讓劉備家庭做皇帝,關羽就與諸葛亮之間沒有任何根本矛盾沖突。二是魏延,只要自己認識到了什麼是對錯,就一定要講正義:第一次出場是為迎救連逃命都不忍心丟下老百姓的劉備而勇開城門,第二次是為保當地父母官黃忠而殺太守。大家看看這魏延怎麼樣?除了正義之外還是正義,正義得來連他的頂頭上司太守都敢殺,這對陰謀之人構成了潛在威脅,諸葛亮意思到這點就要先消除後患。⑵怎樣才能除掉魏延呢?得找個理由才能服眾,最好是找個大家都不明白的理由就好辦了,這才編出了頭長「反骨」的瞎話。這種反骨理由是一箭雙雕:即使此計當時不成,但可把魏延當眾定性為「必反」之人,以後要殺他就好辦了,就像我們現在的教育一樣,只要先把一個不喜歡的孩子一定性為壞/生,此後就很能服眾地隨意處罰壞/生了;還有,就像壞/生一樣,只要一定性為「反骨」,就必定會經常產生逆反心理與逆反行為,很容易就能抓到把柄「名正言順」地除掉魏延。諸葛亮深知,除了劉備、五虎大將加他自己能管得住魏延,其他人都管不住;生前沒能除掉魏延,也要在他死後除掉魏延,才不會有人阻礙他一手設計的蜀國滅亡計劃,故才有諸葛亮死後錦囊妙計讓馬岱近身殺魏延這出戲。而在現實記載中,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的中國,有兩個被最高領導人斥為"腦後長著反骨"的人,一個是開國元勛彭德懷,一個是水利專家黃萬里。國家決定修三門峽水庫,別人都表示擁護(有的雖有異議也不好明說),只有他堅決反對,結果被打成右派。1959年"廬山會議"批彭德懷時,毛澤東說彭德懷:"你和黃萬里一樣,腦後長著反骨。"事實上,這兩位被稱為"腦後長著反骨"的人,都是忠心耿耿的愛國者,都是支撐共和國的脊樑。他們那"腦後長著反骨",實是一種對人民極端負責的大無畏精神。所以在現代社會中,頭有反骨一般會被認為是天資聰慧之人,但這更傾向於精神性的反骨。指人具有創新精神,敢於開創,將來可獲得大成就,如愛迪生、愛因斯坦。[
⑷ 人的「反骨」長在哪裡
反骨是指枕骨,又名後山骨,位於腦顱的後部,呈內凹外凸瓢狀的扁骨。
中央的大孔稱枕骨大孔,顱腔與椎管經孔相通。枕骨大孔的前方為基底部,兩側為側部,後方為枕鱗。基底部向前上與蝶骨體相接。
側部的外面有卵圓形隆凸稱枕髁與寰椎組成寰枕關節。髁的上方有舌下神經管,有舌下神經通過。枕鱗組成顱後窩的下部,它的外面正中的後下方有枕外隆凸,由此向兩側延伸為上項線,這里是斜方肌附著處。
(4)反骨是什麼樣的圖片擴展閱讀:
頭骨的發生由來源不同的三部分組成:軟顱、咽顱和膜顱。
軟顱為原始的軟骨腦顱,保護腦及頭部的感覺器官。所有脊椎動物在胚胎期都經過軟顱階段,以後骨化成為頭骨的軟骨原骨部分。圓口類和軟骨魚停留在軟顱階段,不再骨化。
咽顱:圍繞消化管的前段,保護和支持口、舌及鰓。在水棲脊椎動物中,咽顱發達,但與腦顱關系不太密切,僅以韌帶與腦顱相連接。陸棲脊椎動物以肺呼吸,鰓退化。因之支持鰓的骨骼也轉變為其他結構。
膜顱一系列真皮骨骼,直接由間充質骨化形成,不經軟骨階段,覆蓋在軟顱和頜弓上,成為頭骨的膜原骨部分。
⑸ 腦後反骨圖片
反骨在古代是腮幫子大…從後面看就能看到,日常說的腦袋後面的尖尖是枕骨吧
⑹ 反骨是什麼樣子的
從你後腦勺中線順著往上摸,能摸到一個突起的骨頭
⑺ 什麼叫頭上有反骨。
你好 這是古代人說的頭上有反骨 其實就是一些政治方面排除異己的手段 ,說根據他的面相啊,甚至是長相啊,說人家有返新會對自己不忠 其實就只是個借口而已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相對於面相特徵來說,可能就是後腦勺比較大 或者說額頭比較突出 有的說是臉部的腮比較大
其實不必在意的,人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 !一個人成為什麼樣的人,跟他的後天環境學習教育都有關聯的哦!不必在意麵向一說哦!
⑻ 反骨什麼樣
從背後看,能明顯看見兩腮幫子(就是人臉兩邊部分),就叫反骨。當然這是有失科學依據的,小說家言而已。
⑼ 頭後反骨是什麼樣子的
屬相面算命之說了.信則有,不信則無.當然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純屬戲說.
⑽ 反骨長什麼樣子有什麼說法
反骨就是後腦勺枕骨處有一塊突出的骨頭,與一般常人不一樣。沒什麼說法。
現代腦科學證明:突出部位的大腦神經正是主管人的邏輯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部分,這部分發達,正是說明此人的邏輯思辨能力極強。
這種人一般都非常聰明,自我意識,天生不聽話,特立獨行,不輕易聽信他人,當他發現比自己別人能力見識手段更高一等之後,自然不甘屈人之下,不甘落人之後,希望與人一較高下,龍戰於野,在現代多是領導之材或老闆之材(不絕對)。
軼事典故: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因黃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帳外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這人是蜀漢名將魏延。
然而,當關羽引魏延歸來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魏延保住了性命,卻再沒有被大用過。直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反了,馬岱受軍師遺命於軍前斬之。
《三國演義》安排這一情節,是為了證明諸葛先生具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小說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孔明先生是根據其精神氣度來決定其反骨存立的。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有將才,但"性矜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驕傲情緒,恃才傲物,正是因為這一點,諸葛亮才不重用他,致使延"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所謂"腦後有反骨",實是一樁冤案。《資治通鑒》在魏延被殺後,就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