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善
通常對於「什麼是善」,有兩種粗糙的看法。一是認為善是外在的、客觀的,就是只要一個人的行為符合某些既定規范,從對父母的晨定昏省到對社會的急公好義,都可以視為好人好事的代表。這種看法的困難是,有些善行可能是偽裝的,甚至成為沽名釣譽的手段,譬如,某些造橋修路的大善人竟是為害鄉里的惡徒。另一種看法則主張善是內在的、主觀的,就是只要一個人有心為善,那麼他的行為效果即使造成各種災難,也不失為一個善人。然而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情況下,誰能不覺得內疚呢?誰還能自視為義人呢? 以上兩種看法可以分別稱為效果論與動機論,顯然各有所偏也各有所見。儒家的立場呢?中庸之道。善必須兼顧效果與動機,涵蓋外在規范與內心要求。以孔子當時所面臨的處境來說,「禮壞樂崩」是指外在規范之瓦解,那麼如何維系並且重建呢?只有通過對內心要求之強烈自覺,而內心要求即是「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就是明確的呼籲。不過,這里毋須矯枉過正,以為孔子走入內心世界,成為純粹的動機論者。因為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又說「立於禮」,足見內心要求與外在規范配合起來,「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才是儒家對於「善」的真正見解。 用淺近的話來說,「善」是兩個或多數主體之間,適當關系之滿全,這里隱含三點意思:其一,獨自一人時,無善可言;善必須在人我相待的場合才能展現,「仁」字「從人從二」,確有深旨。試問:人無父母,如何盡孝?人無國家,如何盡忠?人無朋友,又如何講信修睦?孝、悌、忠、信當然是善,但是獨自一人流落荒島時,如何滿全這些要求?其二,人與人之間「在假設上」必有某種適當關系,因此,若不能生而知之。就要學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同時,所謂「適當」,又隨古今中外時空不同而稍異,若想行善,豈能單靠一廂情願?這是儒家重視學習與教育的主要原因,亦即不僅為了謀生活,更為了安性命。其三,要求「滿全」這種關系的動力,則無疑是與生俱來的。所謂「見父母自然知孝,見兄長自然知弟(同『悌』)」,在一見之後就有要求滿全的動力自然涌現。因此,善一方面攝禮歸仁,另一方面攝仁契禮,必待仁禮相應,既有內在基礎,又有外在行動,然後可說「為善」。 現實生活只有一個指標,就是「擇善固執」,不然難免荒廢、遺忘或背離人性向善的根本要求。當然,人生還有一些非關道德的潛能可以體現,如知識與藝術,儒家對此亦充分肯定及發揮。
㈡ 善是什麼什麼是善
善是什麼? --從現實到理想--如果我們接受儒家的信念,肯定人的潛能可以用「人性向善」來描述,那麼人的現實與理想又該如何掌握呢?這個問題只有在辨明「什麼是善」之後,才可能進一步加以討論。
通常對於「什麼是善」,有兩種粗糙的看法。一是認為善是外在的、客觀的,就是只要一個人的行為符合某些既定規范,從對父母的晨定昏省到對社會的急公好義,都可以視為好人好事的代表。這種看法的困難是,有些善行可能是偽裝的,甚至成為沽名釣譽的手段,譬如,某些造橋修路的大善人竟是為害鄉里的惡徒。另一種看法則主張善是內在的、主觀的,就是只要一個人有心為善,那麼他的行為效果即使造成各種災難,也不失為一個善人。然而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情況下,誰能不覺得內疚呢?誰還能自視為義人呢?
以上兩種看法可以分別稱為效果論與動機論,顯然各有所偏也各有所見。儒家的立場呢?中庸之道。善必須兼顧效果與動機,涵蓋外在規范與內心要求。以孔子當時所面臨的處境來說,「禮壞樂崩」是指外在規范之瓦解,那麼如何維系並且重建呢?只有通過對內心要求之強烈自覺,而內心要求即是「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就是明確的呼籲。不過,這里毋須矯枉過正,以為孔子走入內心世界,成為純粹的動機論者。因為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又說「立於禮」,足見內心要求與外在規范配合起來,「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才是儒家對於「善」的真正見解。
用淺近的話來說,「善」是兩個或多數主體之間,適當關系之滿全,這里隱含三點意思:其一,獨自一人時,無善可言;善必須在人我相待的場合才能展現,「仁」字「從人從二」,確有深旨。試問:人無父母,如何盡孝?人無國家,如何盡忠?人無朋友,又如何講信修睦?孝、悌、忠、信當然是善,但是獨自一人流落荒島時,如何滿全這些要求?其二,人與人之間「在假設上」必有某種適當關系,因此,若不能生而知之。就要學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同時,所謂「適當」,又隨古今中外時空不同而稍異,若想行善,豈能單靠一廂情願?這是儒家重視學習與教育的主要原因,亦即不僅為了謀生活,更為了安性命。其三,要求「滿全」這種關系的動力,則無疑是與生俱來的。所謂「見父母自然知孝,見兄長自然知弟(同『悌』)」,在一見之後就有要求滿全的動力自然涌現。因此,善一方面攝禮歸仁,另一方面攝仁契禮,必待仁禮相應,既有內在基礎,又有外在行動,然後可說「為善」。
現實生活只有一個指標,就是「擇善固執」,不然難免荒廢、遺忘或背離人性向善的根本要求。當然,人生還有一些非關道德的潛能可以體現,如知識與藝術,儒家對此亦充分肯定及發揮。但是,若試問什麼是所有的人共同的立足點?則答案不是需要智慧與環境才能獲得的知識,也不是需要敏感與才情才能品味的藝術,而是只要踏實地活在人間,盡其心安與人相處就可以成就道德上的善。這是人的現實呢?還是人的理想?儒家把現實與理想相含互攝的手法,令我心悅誠服。
㈢ 真善的善是什麼
真善美:zhēn shàn měi
解釋:
真:真實,比如每個人都希望知道真相。
善:有佛家與儒家之分,真誠引發良知而做出對別人有益而適當的行為,良知每個人都有,但是未必起作用,所以需要真誠的力量來引發,真誠在《易經》孔子有定義為「閑邪存其誠」和「修辭立其誠」即「防範邪惡來保存內心的真誠」和「修飾言語行為來精確表達內心的真誠」,代表真誠與邪惡勢不兩立,「真誠的偷錢包」,這句話不能夠成立,而且還需要適當的行為才能夠表達自己想要說的做的,否則可能會表達錯誤。
關於做善事,比如:幫助別人,但是佛家講的善因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平等的原因,所以不可以狹義的完全定義在人的身上,但是儒家講的善要定義在人與人的關繫上,因為儒家講究人文,只針對人進行研究,不針對老虎獅子等動物。
㈣ 什麼是善的
什麼是真?
真者,非假也。真者,為道中之道也。真者,含義有二:一者,為個體,為真我,為原人之初也。他相對獨立,永恆存在,天真無邪,靈氣十足,無生無死,永恆生物。此真者,是人外在活動的內在動因;二者,為主體,為無數原人的統一整體,為宇宙的至上意識。他絕對獨立,永恆存在,全知全能,是萬源之源,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它是我們永恆追求的真理。
什麼是善?
善者,非惡也。善者,原人之初也。善者,他本有心、有覺、有智,意識向上,皈依真理,公而無私,全心全意為主體意識服務,為整體的統一而活動。
什麼是美?
美者,非丑也。真美者,為見真行善也。見真者,純有善行,而無雜染。為何?道之所然也。凡見真行善者,當有較高品味,令人嚮往追求,具有永恆的吸引力。美的展示,內涵豐富,寓意深遠,如嘗甘露,沁人心肺,令人心曠神怡。美者,是真者見智,是智者大善,是善者有知,是知者有覺,是覺者皈依。皈依者,是依附整體而存在,皈依真理而活動。這正是,統一有序,和諧為美。因此,美會給人以大愛,美會給人以活力,美會給人以快樂!
總而言之,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人類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覺悟,就是追求快樂的人生。有道是,結緣結上緣,向上求知最根本;人往高處走,無私奉愛人最美!
㈤ 什麼是善
名
好人;好事;好處
存撫良善。——宋·沈括《夢溪筆談》
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副
1.完好之處,完好
今姑貸汝,後不善自改,且復妄言,我當焚汝廬,戕汝家矣!——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戰國策·燕策》
2.多;常;易
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劉基《苦齋記》
又如:善變;善疑;善懷(多所懷思)
(5)什麼是善的圖片唯美擴展閱讀
倫理學
共同滿足為善,在被動個體自我意識出於自願或不拒絕的情況下,主動方對被動個體實施精神、語言、行為的任何一項的介入,皆為善。
哲學
善的哲學定義:善是具體事物完好、圓滿的組成,是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完好圓滿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
參考資料:善-網路
㈥ 善是什麼
善良;慈善(跟「惡」相對)。 2.善行;善事(跟「惡」相對)。 3.良好。 4.友好;和好。 5.熟悉。 6.辦好;弄好。 7.擅長;長於。 8.好好地。 9.容易;易於。 10.姓。
善,shàn,會意字,從羊從言。本義:像羊一樣說話。像羊一樣說話,才不會吵架、打架,才會有進一步產生合作的可能。
羊是中國的吉祥物,祥字右邊就是羊。此外,美、義都與羊有關。羊最大的特點是羊角內彎,它們打架不會殺死對方。此外,羊溫順。所以,羊是一種合作的象徵。
羊氣上出為羋(牛氣口出為牟)。羊取其「人人」之意;其言為人人上出之氣,為善。
本義「吉祥」,做形容詞用有「完好、共同滿足、吉、美好、善良、慈善、應諾、領先、慎重、高明、熟悉」等義項,做動詞用有「擅長、修治、羨慕、認為好、贊許、友好」等義項,做名詞用有「好人」義,還做姓氏。還有「好好地;多;常;易」等義項。「善」具有深刻的倫理學、哲學和佛學內涵。中國傳統倫理有豐富的勸善內容,如《太上感應篇》等。「善姓」為罕有姓氏。《吾思/聖神賢》詩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師行師,自可名師。聖學博學,方成絕學。知善致善,是為上善。性勿惡,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