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家裡會出現的蟲子有哪些圖片
家中常出現的蟲子為蟑螂、蒼蠅、蚊子、衣蛾、皮蠹、衣魚、蠼螋、潮蟲、豆象等,如果平房還會有蟋蟀、天牛和蠍子等。
拓展資料:
一、潮蟲
等足目(Isopoda)的小型陸生甲殼動物,主要是潮蟲屬(Oniscus)的種類。與近緣的球潮蟲(pill bug)相似,有時稱作丸蝦(wood louse)。潮蟲(O. asellus)長18公釐(0.7吋),廣泛分布於歐洲,並引進到北美。體卵圓形、灰色、扁而背面拱起,有甲胄狀的寬板。一對肘狀的觸角,7對足,常見於石下、潮濕的落葉層和地下室內。
潮蟲,又叫鼠婦,在南方也叫「西瓜蟲」、「團子蟲」,屬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潮蟲亞目,是龍蝦的近親。潮蟲的種類較多,它們身體大多呈長卵形,成體長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顯著,呈灰褐色、灰藍色;常能捲曲成團,是草食的陸棲類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為甲殼動物中唯一完全適應於陸地生活的動物,從海邊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們的分布。
第一觸角短小,後7對胸肢變成步足。但它們都需生活在潮濕、溫暖以及有遮蔽的場所,晝伏夜出,具負趨光性。不像昆蟲和蜘蛛那樣高度適應於陸地上生活,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分布,在田間,主要為害黃瓜、西紅柿、油菜等,常見的種類有潮蟲科、鼠婦科、球鼠婦科等代表動物。
二、蟑螂
蟑螂,泛指屬於「蜚蠊目」(學名)的昆蟲, 屬於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蜚蠊目( Blattaria) , 俗稱蟑螂, 是常見的醫學昆蟲 。
其中只有大約數十種會入侵人類家居,還有數種被人類飼養為寵物及作為寵物的糧食外,絕大部分品種只能在野外山澗樹林或昆蟲博物館中見到。家居最常見的蟑螂,大的有身長約5.0厘米(1.97英寸)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澳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及短翅的斑蠊(Neostylopyag rhombifolia);小的有體長約1.5厘米(0.59英寸)的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日本姬蠊(Blattella bisignata)及亞洲蟑螂( Blattella asahinai),熱帶地區的蟑螂一般比較巨大。家居蟑螂普遍夜行及畏光,野外蟑螂因品種而異,趨光性有正亦有負。
體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頭小,能活動。觸角長絲狀,復眼發達。翅平,前翅為革質後翅為膜質,前後翅基本等大,覆蓋於腹部背面;有的種類無翅。不善飛,能疾走。不完全變態。產卵於卵鞘內,約有6000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內。
B. 世界上最長的蜈蚣有多長要帶圖片的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長達1米,生長在大理地蜈蚣的腳有35對,70隻步足,數量仍不足一百。在西印度群島牙買加發現一種熱帶蜈蚣,身體扁長,最長達1米多,是世界上最大的蜈蚣。它頭部紅褐色,長有180對步足,共360隻,最長的足有26厘米,這才是真正的「百腳」。圖片: http://v.ku6.com/show/mMm6nSFfLQzN3AhC.html
C. 這是什麼蟲子
這是蜈蚣 發現蜈蚣小心點會咬人的並且含有劇毒。利用好了也可以用來做葯方。
蜈蚣的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齶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傷後,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齶牙的毒腺口注 [3] 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毒素不強,被蟄後會造成疼痛但不會致命。
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類多足動物,只有21對步足和1對顎足;「錢串子」是蜈蚣近親,學名蚰蜒,只有15 對步足和1 對顎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對步足。還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對、45 對,最多的達到750對。
蜈蚣懼畏日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沙土地區,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腐木陰暗角落裡,夜間出來活動,尋食青蟲、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氣轉冷時,鑽入背風向陽山坡的泥土中,潛伏於離地面約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驚蟄後(三月上旬),隨著天氣轉暖又開始活動覓食。
蜈蚣鑽縫能力極強,它往往以靈敏的觸角和扁平的頭板對縫穴進行試探,岩石和土地的縫隙大多能通過或棲息。密度過大或驚擾過多時,可引起互相廝殺而死亡。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餌料及飲水充足時也可以幾十條在一起共居。
應急處理
蜈蚣咬傷後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傷口,局部應用冷濕敷傷口,亦可用魚腥草、蒲公英搗爛外敷。有全身症狀者直速到醫院治。
在傷肢上端2~3厘米處,用布帶扎緊,每15分鍾放鬆1~2分鍾,傷口周圍可用冰敷,切開傷處皮膚,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並選用高錳酸鉀液、石灰水沖洗傷口。症狀較重者應到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