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沈周廬山高的藝術賞析
沈周的山水畫以北方畫風特有的遒勁、渾厚之氣,表現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韻,使南北畫風有機融合,又各盡其妙。這一繪畫風格的形成不僅在於其「師古能化,自出機杼」,還與其人品、閱歷及修養的歷練有關。他作品風格的發展大體分為兩個階段,早期以「細筆」畫為主,晚期呈現出粗筆放逸的風格,《廬山高》(見右圖)可以說是兩種風格兼具的代表。沈周40歲以後,開始畫大幅的作品,《廬山高》圖作於41歲,該作品縱193.8厘米,橫98.1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作品堪稱沈周經典之作,也是他轉型時期的代表作。
沈周與齊名的另一位畫家唐寅,都曾以廬山作為審美載體,卻表現出不同的意味。沈周用廬山的崇高來比喻老師的學問與道德,同時廬山上有著名的五老峰,沈周就借萬古長青的五老峰來祝賀老幣的壽誕。所以他選《廬山高》這個畫題是含有特殊意義的。因取廬山的崇高博大贊譽其師,故畫面上所畫崇山峻嶺,層層高疊,近似王蒙的筆法、布局,作危峰列岫,長松巨木,起伏軒昂,雄偉瑰麗。近處一人迎飛瀑遠眺,比例雖小,卻起著點題的作用。由於作者極善於虛、實和黑、白的均衡處理,故畫面雖飽滿卻不覺得擠迫窒息。畫面上水的空靈、雲的浮動,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飛瀑,使密實的構圖里有了生動的氣韻。整幅畫筆墨顯得堅實渾厚,景物郁茂,氣勢宏大,雖筆法師王蒙,但更顯清新空靈,融「崇高」的人格理想與壯麗的大自然為一體,也揭示了畫家的胸襟。
此幅畫於成化丁亥(1467),取法為宋、元文人畫傳統,故精力專注,特為傑出。畫中山石林木筆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覺渾朴雄健。,幾無空處,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與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恣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沖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
ps://iknow-pic.cdn.bcebos.com/3b87e950352ac65ca98cf3abfcf2b21192138a5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