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了凡的鄉親示範
《了凡四訓》作為一部家訓,袁了凡返殲的告誡多以他兒子熟悉的親人、親戚和鄉親作為例子,即所謂「用身邊事來教育身邊人」。
筆者對《了凡四訓》中所提到的52個當時有名姓的人物,進行一番考證探究,初步搞清了他們的經歷和籍貫。在這52個人中,嘉善縣18人,當時在嘉善的4人,嘉興府秀水、平湖縣等10人,浙江餘姚、鄞縣、仙居等縣和時在杭州為官的10人,福建省7人,江蘇省常熟、江陰各1人,山東省1人。(39)因此,浙江人在道德教育的示範作用上,功德卓著!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一種歷史積淀,是一個地方精神和智慧的長期積累和凝聚,具有很強的歷史傳承性。浙江作為勸善思想家的故鄉,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既是他家學傳統培養教育的產物,也是底蘊深厚的浙江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涵養滋潤的結果。
注釋
1、 [明]袁仁:《嘉禾記》,明萬曆《嘉善縣志》卷「十·藝文志」,54、55頁,萬曆二十四年(1596)知縣章士雅重修,上圖藏。
2、姚立軍:《話說了凡之一》,《嘉興日報》2007年9月3日,B3版。
3、嘉善縣志編委會編:《嘉善縣志》「三十五編·人物」,1034頁,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4、 章宏偉:《有關袁了凡生平的幾個問題》,《明清論叢》第七輯154頁,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8月。
5、 中華道德學會:善書總覽-創造幸福的寶典-《了凡四訓》。
6、 《曾國藩全集:日記(一)》,嶽麓書社,1987年。
7、 胡適:《<精本袁了凡先生四訓>封面題記》,耿雲志主編《胡適研究叢刊》(第一輯)29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8、 《趙田袁氏家譜》:42頁,《了凡列傳》,民國九年鈔本,上圖藏。
9、 [明]袁了凡著:《了凡雜著歷法新書》,《袁了凡文集》四卷,351-462頁,嘉善縣地方誌辦公室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0月影印本。
10、33、[日]酒井忠夫著:《中國善書の研究》,弘文堂,昭和三十五年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四十七年重刊。
11、馮賢亮:《陳龍正:晚明士紳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浙江學刊》2001年第六期,第133-139頁。陳龍正(1585-1645),字惕龍,號幾亭,崇禎七年進士,有《幾亭全集》60卷。
12、遊子安:互聯網上《功過格的現代意義講稿》。
13、章宏偉:《要加強袁了凡思想研究》,《嘉興日報》2007年7月30日,B3版。
14、[明]章士雅:《嘉善縣志序》,明萬曆《嘉善縣志》,卷「一」,3—8頁。
15、[明]袁黃:《跋新修嘉善縣志後》,明萬曆《嘉善縣志》,卷「一」,9—12頁。
16、[清]潘檉章:《松陵文獻》卷六《人物誌·袁黃》,《續四庫全書》541冊,44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明] 葉紹袁:《湖隱外史·明哲》,收入葉紹袁原編、冀勤輯校《午夢堂集》,1043頁,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17、[清]彭紹升編:《袁了凡傳》,《居士傳》四十五第619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清光緒戊寅年錢塘許氏刊本,1991年。
18、[明]袁顥著:《袁氏家訓·家難篇》,上圖藏《袁氏家訓叢書》卷之一,1頁。[明]袁仁:《叢世伍家居八景賦》,明萬曆《嘉善縣志》卷「十一·藝文志」,8、9頁。[明]袁黃:《重梓袁氏家訓跋》,《袁氏家訓叢書》卷之二,18頁。[明]袁黃:《刻袁氏叢書引》,上圖藏《袁氏叢書》卷首,4頁。
19、22、姚立軍:《關於明朝思想家袁黃的考證》,《嘉興日報》2007年7月16日,B3版。
20、萬曆壬寅年(1603),「武塘了凡居士袁黃」為天台慈雲寺沙門釋真清(象先)撰銘。見互聯網:[明]釋如惺撰《大明高僧傳》,袁黃撰《象先禪師塔銘》。
21、[明]袁仁:《家居八景賦》,明萬曆《嘉善縣志》,卷「十一·藝文志」,8、9頁。
23、[清]萬相賓增修:清嘉慶《嘉善縣志》卷「二十·外紀」,20頁,清嘉慶五年庚申夏鐫刻本,嘉善檔案館藏。
24、[明]萬曆《嘉善縣志》卷「八·選舉志·科貢」。
25、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第135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6、《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沈起煒、劉德重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滲或社,1999年。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27、[清]陳壽熊撰:《袁松巢君家傳》,《袁氏家乘》,第42頁。
28、[清]沈剛中纂,[清]陸燿訂:《分湖志》卷二《人物》。上圖藏。
29、[明]袁仁:《嘉禾記》,明萬曆《嘉善縣志》卷「十·藝文志」,第54—55頁。
30、同上,卷「十二·雜志·災祥」,9頁。
31、36、38、[明]袁黃:《袁了凡先生四訓》,《袁了凡文集》七卷,891頁、877頁。
32、丁賓(1543—1633),字禮原,號改亭,諡清惠,有《丁清惠公遺集》8卷。
34、[明]袁衷等錄,[明]錢曉訂:《庭幃雜錄》,《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179頁,新文豐出版公司。
35、[明]王畿:《袁參坡小傳》,《王龍溪先生全集》,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5月。
37、[明]釋德清:《雲谷先大師傳》,《憨山老人夢游集》卷十六,5a-9b頁,故宮博物院藏《嘉興藏》續藏第53函。
39、姚立軍:《話說了凡之三》,《嘉興日報》2007年10月30日,B3
2. 袁了凡的家族訓導
日本學者酒井忠夫指出:「袁了凡的學問和思想,創造的原因是他的家庭傳統對他的影響。」(33)袁了凡在家學傳統的培養中成長,其曾祖父袁顥在《袁氏家訓》中,提倡救世助人、積善行善、謙虛修德等訓誡。
袁了凡的父親袁仁對儒學具有很高的造詣,與大學者王陽明、王艮(心齋)、王畿等在學問上有交往,跟唐伯虎是知己。袁仁博學又善於教育,對袁了凡早年的影響極大。他教導的重心在修身:「士之品有三,志於道德者為上,志於功名者次之,志於富貴皮凱者為下。」(34)家庭的教育為燃兆喚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種子。
袁了凡小時候不僅聰明,而且學習非常用功。袁了凡的老師、山陰人王畿贊揚道:「參坡袁公,名仁,字良貴,猜鉛浙西嘉善人氏。……武塘袁生表從予游,最稱穎悟,餘愛之」。(35)
3. 袁仁的袁仁家庭情況
袁了凡共有兄弟姐妹8人。袁仁38歲時妻子王氏(魏塘王孟璿次女)去世,王氏生子袁衷、袁襄。袁仁又娶繼室李氏,生3子,即袁裳、袁了凡、袁袞。袁仁還有3個女兒,長女嫁錢南壬,次女嫁嘉興張高標,三女嫁錢曉。袁了凡14歲時父親去世,41歲時生母李氏去世。袁仁的墓在嘉善縣惠民鎮雙溪村孫家浜。
袁了凡各弟兄記錄父母平日訓導,由袁仁女婿錢曉將其整理成《庭幃雜錄或仿》一書。《庭幃雜錄》是我國古代家訓著作的佼佼者,被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在1985年出版。
根據《庭幃雜錄》記述可知,袁了凡的母親李氏,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女性。她不僅對前夫的孩子視如己出,而且以身作則,給他們以勤儉持家、體恤貧窮、寬以待人、以德報怨等美德的熏陶。錢曉盛贊說:「李氏賢淑有識,磊磊有丈夫氣,觀茲錄可以想見其人矣。」
譬如,由於袁了凡母親的寬厚,使在魏塘鎮東亭橋比鄰而居的袁沈兩家,不僅化解了世仇,且結為姻親。《庭幃雜錄》「袁襄錄」記載了這段由仇轉親的過程:「比鄰沈氏世仇予家,吾母初來,吾弟兄尚幼,吾家有桃一衫臘纖株,生出局森牆外,沈輒鋸之。予兄弟見之,奔告吾母,母曰:是宜然。吾家之桃豈可僭彼家之地。沈亦有棗,生過予牆,棗初生,母呼吾弟兄戒曰:鄰家之棗,慎勿撲取一枚。並誡諸仆為守護。及棗熟,請沈女使至家,面摘之,以盒送還。吾家有羊走入彼園,彼即撲死。明日,彼有羊竄過牆來,群仆大喜,亦欲撲之,以償昨憾。母曰:不可。命送還之。沈某病,吾父往診之,貽之葯。父出,母復遣人告群鄰曰:疾病相恤,鄰里之義。沈負病,家貧,各出銀五分以助之。得銀一兩三錢五分,獨助米一石。由是沈遂忘仇感義,至今兩家姻戚往還。」
日本學者酒井忠夫在其《中國善書研究》中指出:「袁了凡的學問和思想,創造的原因是他的家庭傳統對他的影響。」袁黃在袁氏家學傳統的培養中成長,他的曾祖父袁顥在《袁氏家訓》中,提倡救世助人、修身積德、積善行善、謙虛修德等規范訓誡。
4. 《了凡四訓》:你願意給子孫後代留下什麼樣的訓誡
盡管《了凡四訓》這本書我已經看了裂啟很多遍,但好書總是讀不盡的。不得不說,這一遍是讀得最認真的,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消化。
回顧這本書裡面講述的內容,了凡先生從立命之學,講到到改過之法,再到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如果用四個關鍵詞來概括整本書的內容,就是立命、改過、行善、謙虛。
我曾經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朋友。這位朋友告訴我,她覺得書裡面的內容神乎其神,甚至還覺得有一些迷信。或許有人會認為了凡先生的事跡僅僅是一個特殊的個例,不夠有說服滲源孝力,但他對孩子說的話又讓人覺得可信度很高。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勸人行善的書。對了凡先生來說,他通過進學修業,積德行善,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經過雲谷禪師的點撥,終於擺脫宿命論的禁錮,並且總結出了一套關於如何掌控自己命運的心法。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有借鑒意義。
當我們知道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時,就會通過各種努力,讓自己發揮出自己更大的能量和價值,這才是我們人生在世的意義所在。
但凡看得長遠的人,總是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麼,與其說留下金銀財富,不如說留下良好的家風家訓。了凡先生的祖父寫了《袁氏家訓》。曾國藩為自己的族人寫了不少家書。諸葛亮著有《誡子書》。
如果想要影響深遠,就有必要把想對子孫後代說的話記錄下來,唯有著書立說,才能把自己的思想一代一代叢稿傳承下去。
我很慶幸我們家祖孫三代人都有記錄生活的習慣,這讓我們能夠用文字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並保存下來。隨著時間的累積,我們得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這正是值得個人花時間去沉澱的東西。
不妨花一點時間思考一下:你願意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什麼樣的訓誡?
5. 了凡先生的後代做什麼的
他的兒子袁儼(天啟),後來中了進士,最後以廣東省高要縣的縣長退休。
了凡先生的後代,第十三代袁炳坤先生,還住在他的老家(浙江,嘉善),他是一個學校的老師,現在退休了,他今年八十三歲。
袁黃嫡系後人吳江汾湖鎮(原蘆墟鎮)的袁炳坤,在寫給汾湖鎮分湖詩社張舫瀾社長的信中說:「余祖先自陳州(今河南淮陽)徙江南,散居吳越間。自余廿二世祖富一公珍由語兒溪(今浙江桐鄉西南)徙居嘉善凈池(陶庄)歷近三百年。
記載於袁氏家譜。嘉善陶庄的始遷祖為袁珍(字富一)。萬曆八年(1580年)袁黃在蘆墟鎮西的來秀里尋得陸龜蒙遺址,決定定居下來,第二年袁黃兒子袁儼在來秀里出生,萬曆十四年(1586年)考中進士,之後就離開江浙從政寶坻,征戰朝鮮。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黃舉家從嘉興府嘉善縣魏塘鎮,搬遷至蘇州府吳江縣蘆墟鎮趙田村,從此自稱「趙田逸農」,著書隱居趙田村達十二年。死後,依其遺願葬於嘉善縣惠民鎮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後改獨社浜)。
嘉善縣陶庄袁家埭的袁姓人家,仍能與袁黃晚年的歸隱地吳江市趙田村的袁姓排輩論序。嘉善陶庄鎮的袁家埭的袁姓,就是《廳亂袁氏家訓》所說的「今陶庄諸侄孫相往來者,於汝輩無五服之外親支。」
(5)袁氏家訓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袁了凡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縣魏塘鎮(故居陶庄鎮),年輕時聰穎敏悟,卓有異才,為萬曆初嘉興府三名家之一。萬曆十四年中(1586)進士,十六年授寶坻知縣,頗有政績,被譽為「寶坻自金代建縣800多年來最受人稱道的好縣令」。
萬曆二十年(1592),倭寇進犯朝鮮,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扮鍵檔,不久調任援朝軍營贊劃,謀劃平壤大捷,一舉扭轉戰局。後罷歸鄉里,著書立說,擔任《嘉善縣志》主筆,1606年夏去世,享年74歲。天啟元年(1621)追敘袁了凡東征之功,贈尚寶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書院「六賢祠」。
據不完全統計,袁了凡共計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詮》、《皇都水利》、《評注八代文宗》、《寶坻政書》、《兩行齋集》、《勸農書》、《史漢定本》、《群書備考》、《歷法新書》等。袁了凡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價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經《嘉興藏》的最早倡刻者。
不過,袁了凡當年普遍受到當朝的學風批評,王夫之批評其經義說:「經義之有茅鹿門、湯賓尹、袁了凡,皆畫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陳幼學傳》載袁黃「妄批削『四書』、《書經集注》,名曰《刪正》,刊行於時」,後經陳氏「駁正」,「鏤板盡毀」(卷281)。
可知其人生前身後很招致了些爭議,而其《功過格》,黃宗羲則說奉行《功過格》者「與鬼神交手為市」,張爾岐也說袁黃「與天地鬼神為市」,這是切中要害的批評。後明末大儒劉宗周撰《人亮迅譜》以明儒家之道德實踐,對流行於其時的袁黃《功過格》進行反撥。
袁了凡是浙江嘉善人,一說江蘇吳江人。據日本學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庄(明代並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奪取皇位,發生「靖難之役」,袁家因與反對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牽連被抄家。
袁了凡的曾祖的父親倖免於被捕,開始四處奔走逃亡,後定居於江蘇吳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顥作了吳江縣徐氏的女婿,並入了吳江籍,著有《袁氏家訓》以訓導袁氏後人。
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稱與其一同參加會試的嘉善縣書生為「同袍」,另據清人彭紹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傳》記載,袁了凡的先祖入贅到嘉善縣,所以他得以補為嘉善縣學生。本文根據上海圖書館藏《袁氏家乘》和袁了凡主編的明萬曆《嘉善縣志》等資料,參考
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筆者實地調察袁了凡墓,並對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訓》進行考證,以弄清淵源關系,理清事實真相。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黃舉家從嘉興府嘉善縣魏塘鎮搬遷至蘇州府吳江縣蘆墟鎮趙田村,從此自稱「趙田逸農」,著書隱居趙田村達十二年。死後,依其遺願葬於嘉善縣惠民鎮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後改獨社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了凡
6. 古代有哪些家訓家規
一、西周初期姬旦《誡伯禽書》
原文: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歷猛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
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櫻爛閉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二、春秋末期魯國孔子家訓
原文: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譯文: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不學詩怎麼會說話?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怎麼做人?
三、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
原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
譯文: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誡外甥書)
譯文: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郁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
四、晉代琅琊王氏家訓
原文: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譯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極點;把美名推讓給別人而自己承擔過失,是德的極點;傳播好名聲使親人顯赫,是孝的極點;兄弟和樂,宗族歡欣,是悌的極點;在財物面前沒有比謙讓更好的了:這五條,是立身的根本。
五、北宋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譯文: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不會受到損傷。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脊裂不值得深思嗎?
7. 了凡生意經
大家好,非常感謝小組晨會這個平台,讓我有機會繼續分享《了凡生意經》第四、五章的內容。當時在讀書的過程中,心中升起一個念頭,我要是能分享傳統文化知識就好了。所以當倪佳讓我繼續分享時,心想這就是最好的安排。
《了凡生意經》一書編輯整理智然老師2013年12月24日至29日於北京頤年山莊主講的「了凡生意經——企業家研修班」課堂實錄。第四章是立命之學,第五章是改過之法。這兩章,占據了整本書的一半。
在分享立命之學前,碧盯首先要了解下了凡先返扮生的身世。袁了凡是明朝人,活了74歲。他父親是在55歲時生的他,在悔世和14歲時,去世的。袁氏家族是非常厲害的家族,他們有一部《袁氏家訓》。這部家訓一共分5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叫家難。就是袁家發生了什麼災難,作為兒女要知識,作為子孫要汲取。要想家業長盛不衰,就得要修謙德。第二就是要立德。一個家,首先要有德,不是要有財,厚德自然載物。第三講明職。主要講到袁家子孫不做官、不務農、不經商,也不當兵。做什麼,只做大夫。第四個部分叫為學。一個家族最重要的是要有學問,是個耕讀之家,有財就偏了。既要有錢,還要有學,學習很重要。第五就是家政。就是一個家庭要有它的一套管理方法。
袁了凡在15歲時在慈雲寺遇到了一個仙風道骨的孔道長,把他的命運都給算定了,這說明人確實是有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劇本,如果我們就按照自己的人生劇本演的話,其實也就這樣。命運的精彩之處,就在於我們是自己的人生命運設計師,命是可以改的。袁了凡為什麼會遇到孔道長,是孔道長要給他傳皇極數。這說明袁了凡和孔道長有緣分。什麼是緣分,就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有緣分的事情不難。如果大家總覺得好多事情挺難的,凡是難事都是沒有緣分的。如果判斷一件事有沒有緣分:3點,一、事先根本沒有謀劃;二、過程很輕松,一點也不難。三是結果皆大歡喜,大家都很滿意。
既然命是定的,我們對待命運的態度應該是哪樣的呢?
認命。對於生命中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能坦然接受,就叫做認命。而我們今天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不都是不接受,不認命么。對於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歡喜接受,叫做悅納,悅納就是認命。
雲谷禪師:改命。
在了凡33歲時,認識了雲谷禪師。命由我做,福自己求。
德行是富貴的基礎。改命其實改我們的念頭。念頭一換,生命的景象馬上就換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要向內求。所以,我們不能急,急了就容易走偏。化解急脾氣的三種方法:第一:今後吃飯一定要慢;第二:走路一定要慢,走路一定要穩當。第三:說話一定要慢。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三慢,吃飯慢,走路慢,說話慢,這個急脾氣慢慢就化解了。心一安,人就不會急於求成,就能順道而行,利他,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了凡從五個方面煩死了他不能做大官的原因。做官完全是靠福氣的。第一:不耐煩。就是沒有耐心,沒有信心。第二:不能容人。強勢的父母一般都產弱勢的孩子。在家裡一定要讓孩子多做事,父母一定要弱,要把自己放的低低的、矮矮的,孩子立馬成長起來。第三:看人呢短處,常喜歡批評人。管理的核心,就是提升人氣。第四:直行直心。言輕莫勸人。就是一個人如果對你不是100分的信息,你才可以批評他。第五:說話不要過頭。
生命能量
第一:積德。第二:包容。真正的寬恕不是寬容別人,而是修正自己。第三:和愛。多看人的優點,找人優點的能力。第四:惜精神。
立命之法:第一:身信真理。第二:發願懺悔。其實就是認錯。第三:書符發願。
8. 《增廣賢文朱子家訓袁氏世范/中華古典珍品書坊》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增廣賢文朱子家訓袁氏世范/中華古典珍品書坊》(袁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6RFPxJFYS4MSfjkH9ZAAHQ
書名:增廣賢文朱子家訓袁氏世范/中華古典珍品書坊
作者:袁采
譯者:余淮生 注釋
出版社:黃山書社
出版年份:2007-5
頁數:190
內容簡介:
《增廣賢文•朱子家訓·袁氏世范》內容簡介:《增廣賢文》幾乎收集了士農工商、官宦平民各個敬鋒嫌階層的人生處世格言,尊卑雜糅亮手,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各階層的人做人的規范,其基本內涵是和中國儒家精神一脈相承的。它崇尚的好學、勤奮、克儉、誠信、友善、清廉等,至今仍然是我們做人的准則。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為明末清初學者朱用純撰。《朱子家訓》集中了古人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包含有許多治家處世的質朴哲理和有益啟示,如勤儉持家、愛護勞動成果、注意清潔健康、和睦鄰里等,同時也貫穿著清高閑達、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知足常樂的士紳生活情趣。所以,它不僅為勞動階級的平民之家所傳習,而且也為官宦之家以及書香門第所津津樂道,為有清一代最為著名也是流傳最廣的一篇家教之作。
後人多將《袁氏世基帶范》推為《顏氏家訓》之亞。該書是寫給「田夫野老,幽閨婦女」等平民百姓的,以達到「厚人倫,美習俗」的目的。因此,該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通俗化。它完全是從當時的社會生活出發的。作者選取兩百多個問題,用簡明通俗的語言進行闡述,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9. 古代有哪些家訓家規
古代著名的家訓家規有很多,如:諸葛氏家訓、朱氏家訓、梁氏家訓、李氏家訓、司馬氏家訓等,具體如下:
諸葛氏家訓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三國時期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為忠武侯。雖然如此高官,但是諸葛亮依舊以「淡薄」、「寧靜」來要求自己,要求家人。也許正是因為諸辯悶液葛亮這份淡薄之心,寧靜之情,才讓諸葛亮做到一生「鞠躬精粹,死而後已。」讓諸葛亮的美名得以傳遍天下。
朱氏家訓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朱子家訓》
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吧,流傳最廣的勤儉持家訓戒,成為中國傳統士子耕讀文化的標志。
朱伯廬的治家格言一直為世人所傳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短短幾百字的家訓從衣食起居到為人處世,朱氏家訓無不詳盡。朱氏家訓不僅規范著族人的生活習慣,更是思想道德的要求。
梁氏家訓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梁燾《家庭談訓》
能夠傳承祖業,世代不熄的家族,必定是積善之家。梁燾一生為官正直,心憂君王,愛憐百姓,盡到為官的責任。雖然最終因為捲入『元祐朋黨之爭』而招致貶謫,而且一貶再貶,最終死於貶謫途中,但是梁氏家訓卻讓這位不幸的大臣流芳百世。梁燾用其生命書寫了一部忠臣賢相的悲劇史。
李氏家訓
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屬》
和「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是一個意思,告誡後代要聽從不同意見。唐太宗本人虛懷納諫,也為李家做出了典範。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嚴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司馬氏家訓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司馬光《訓儉示康》
不要被炫富的風潮所吸引,要物慾橫流的社會中要堅守自己的獨立意識。司馬光認為,有德行的人都是從簡朴中培養出來的,簡朴就會減少慾望,君子少欲就不會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謹其身,節約費用,遠離罪過,使家庭豐裕。
縱觀歷史,越是富貴的大的家族,越是傳承百年的家族,越懂得細水長流,懂得勤儉節約,懂得獨善其身,低調簡朴。
歐陽氏家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歐陽修《示子》
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畢竟國人最重視教育了。歐陽修認為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罩純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成平行惡劣的小人。
曾氏家訓
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的家書,堪稱最全家訓,能做到堪比聖人。正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後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勤奮、簡朴、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劉氏家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敕後主辭》
劉備告誡兒子的話,好事要從小做起,積小成大;壞事也要從小開始防範。這句箴言不僅是劉氏家訓,也被其他家族奉為圭臬。
「積善成德」是很多家族所世代奉行的箴言,劉氏家訓也同樣如此。
高氏家訓
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高攀龍《高氏家訓》
和明清之際的「官本位」崇拜形成鮮明對比,志氣是立身持家的第一要義。攜物
高攀龍並不攀龍附鳳,給後世留下一個鐵骨錚錚的高家。
能夠真正傳承下來的不是高官厚祿,不是萬貫家財,而是做人的道理。
顏氏家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顏之推《顏氏家訓》
很好的解釋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想要有和諧的家庭環境,自己要先達成親人的期望。《顏氏家訓》堪稱家庭關系的科學發展觀。
顏之推認為教育子女是作父母的嚴肅而重要的課題。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主張從胎教開始。
袁氏家訓
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袁彩《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共分三卷:即睦親、處己、治家。內容多涉及讀書修身、敬業、重賢、尊老愛幼,治家理財、人倫之道、處世之道等多方面,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其目的是營造一種和睦安寧的家庭氛圍和社會氛圍。全書雖然以儒家之道為依據,卻也思想開明,富於哲理。
姚氏家訓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姚舜牧《葯言》
窮養孩子的理論源頭,從小讓孩子吃苦有更高幾率可以鍛煉忍耐,磨礪上進。姚氏注重對日常生活、世俗人情經驗的總結,所以家訓也多事要求樸素、平易、實用。
方氏家訓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窮要窮的有氣節,富要富的有謙虛。剛正不阿的方孝孺完美詮釋了這句家訓。方氏的《家人箴》,在歷史上培養了無數志士名人,英雄豪傑,在今天,對哺育一代新人也做出有益的貢獻。
吳氏家訓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吳麟徵《家誡要言》
吳家做人講境界,講格局,但更注意細節。有時細節會決定成敗。明末著名大臣吳麟征從自己的切身的從政經歷、社會閱歷和時間觀察中總結出了許多為人、為學、修身、齊家、經世、濟邦的人生經驗。
呂氏家訓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呂坤《孝睦房訓辭》
呂字兩個口,家訓也是兩個字兩個字。如果能做到這些,真乃持家有道。
張氏家訓
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便是好人家——張履復《訓子語》
好人家並非大富大貴,而是安定和諧,享一個清福。張履祥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際,江山易主,民族危亡,天災人禍不斷,深重的社會危機震盪著他的心靈,這才導致張氏很是注重安定和諧環境的重要。
孫氏家訓
夫家所以齊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婦曰順——孫奇逢《孝友堂家規》
再次論證家庭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每個人都要在家庭中做好多重角色。孫家注重對家庭成員關系的教化,只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從小培養,才會讓一個家族長青不敗。
愛新覺羅氏家訓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愛新覺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大意就是「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志向的遠大於否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追求與未來,愛新覺羅氏早早就發現這方面的重要性,對後人志向,毅力方面的培養還是大有裨益的,讓後人遇到困難時不至於輕易退縮。
何氏家訓
學業在我,富貴在時。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時者靜以俟之。——何耕《示子辭》
告訴後代,安心治學,不要熱衷發財,反正何家早晚要發達的。家訓多是注重學業,修養,品行等。當然何氏也不例外,學業在我,富貴在時,這讓後人更加註重內在。
林氏家訓
「住美國房子,娶日本老婆,請中國廚子」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林語堂
林家不是直接告訴後人什麼大道理,而是以很輕松的語氣告訴後人生活的道理,輕松自在便可。
10. 你知道哪些名人家訓呢
「傳家有道惟存厚」,本是曾國荃所寫的一幅楹聯,「忠厚傳家,率真處世」便是他家子困租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之道。
往往,百年氏族的傳承,不是靠財富,而是德行,家訓不僅代表了各個家族的生存智慧,也是各家繁衍壯大的真實寫照。
劉氏家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敕後主辭》
諸葛氏家訓: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朱氏家訓: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朱子家訓》
梁氏家訓: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梁燾《家庭談訓》
高氏家訓:
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高攀龍《高氏家訓》
李氏家訓:
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屬》
顏氏家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顏之推《顏氏家訓》
袁氏家訓:
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棗肆—袁彩《袁氏世范》
姚氏家訓: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姚舜牧《葯言》
方氏家訓: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吳氏家訓: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吳麟徵《家誡要言》
呂氏家訓: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呂坤《孝睦房訓辭》
張氏家訓:
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便是好人家。——張履復《訓子語》
孫氏家訓:
夫家所以齊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婦曰順。——孫奇逢《孝友堂家規》
司馬氏家訓: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司馬光《訓儉示康》
愛新覺羅氏家訓: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愛新覺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歐陽氏家訓:
玉不琢,汪岩兆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歐陽修《示子》
何氏家訓
學業在我,富貴在時。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時者靜以俟之。——何耕《示子辭》
林氏家訓:
「住美國房子,娶日本老婆,請中國廚子」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林語堂
曾氏家訓:
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曾國藩《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