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青石佛碑高清版圖片
擴展閱讀
傷感手機壁紙圖片女生 2025-05-01 00:35:51
鑽石首飾套裝圖片大全 2025-05-01 00:35:40

青石佛碑高清版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14 04:43:35

A. 唐朝顏真卿多寶塔碑書法圖片

多寶塔碑是顏真卿創作的書法作品之一,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與魅力,對我國書法的影響甚大。下面是我整理的唐朝顏真卿多寶塔碑書法圖片。

顏真卿經典的多寶塔碑書法欣賞

《多寶塔碑》是唐代重要碑刻,是書法中楷書代表作品。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人,一說為琅琊臨沂人。玄宗開元進士,出為平原太守。肅宗時遷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刑部尚書,累進封魯郡公。顏真卿家學淵源,精於書法,師承褚遂良、張旭,而自成一格,是唐代的大書法家。此碑首題“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正書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現藏於西安碑林。 楷書,高285厘米,寬 102厘米,此碑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史華刊石。天寶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陝西興平縣千福寺,今存西安碑林。

顏真卿的政治生平

B. 爨寶子碑書法作品欣賞

爨寶子碑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康有為曾在《廣藝舟雙楫》中評其為"寶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雲"樸厚古茂,奇態百出,與魏碑之《靈廟》、《鞠彥雲》皆在隸楷之間,可以考見變體源流"。是非常好的臨摹字體素材。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爨寶子碑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爨寶子碑書法作品欣賞

爨寶子碑書法作品圖片4

爨寶子碑概述

​《爨寶子碑》 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東晉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用筆結體與《中嶽嵩高靈廟碑》極相似,在隸楷之間,康有為評其:"端朴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現碑石在雲南曲靖市第一中學校園拆渣內,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學寫《張遷碑》一路的漢隸,參入《爨寶子碑》的用筆及結字,頓使字形具靈動逸縱之趣,可防結構流於僵木。

此碑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雲南南寧(今曲靖)出土,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後來被一鄉民用做壓豆腐的石板。成豐二年,曲靖知府鄧爾恆發現豆腐上有字跡,大為驚異,急忙派人找到賣豆腐之人。將碑石運回府中,後置於城中武侯祠。當時,正是碑學大興而帖學告退的時代。所以,它一經發現,其怪誕的用筆,隨意的結體所表現出的古樸味道,立刻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被視為書法作品中的奇珍異寶,阮元稱它為"滇中第一石",康有為譽為"已冠古今"。

爨寶子碑藝術特色

此碑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康有為曾在《廣藝舟雙楫》中評其為"寶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雲"樸厚古茂,奇態百出,與魏碑之《靈廟》、《鞠彥雲》皆在隸楷之間,可以考見變體源流"。它與書刻於公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廟碑》風格接近。其立碑之時距書聖王羲之死時僅30年,卻與世傳右軍法帖書風之清雅俊逸大為迥異。

它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氣度高華,氣魄雄強,奇姿盡現。究其淵源,因屬隸變時期的作品,體勢情趣、情態均在隸楷之間。寓飄然於挺勁,雜靈動於木訥。

由於其脫胎於漢隸筆法,故而波磔猶存,相較於《張黑女》《元懷墓誌》等成熟的魏碑,它則更顯得"原生態"。此碑字用筆方峻,起收果斷,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馬行空,神秘莫測,令人產生豐富聯想。

藝術本真

康有為的尊碑思想源於碑學本身所蘊含的藝術本真和人性原朴,而這恰是自唐以來漸失靈性的帖學所缺乏的.

南朝禁碑,雲南卻有碑,這恰巧填補了南朝無碑的空白; 爨寶子碑的署款為太亨四年,而查歷史年表,晉朝卻沒有太亨年號!雲南地處邊疆,書法石刻甚少,文化基礎薄弱的地方冒出了文化尖子. 爨寶子碑謎一樣的.

與內地相比,雲南是"南蠻"之地,引弓抱鞍之民,受內地文化熏陶較少,所以爨寶子碑沒有南朝書法講究法度又瀟灑嫵媚的書卷氣,更多的是任性為之的霸悍雄強的南蠻之氣.

爨寶子碑的精髓

綜上, 爨寶子碑不是名家所書,也不講究什麼筆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間味,野蠻味,和南朝正統的名人書家嚴守法度,筆意結構,書卷氣形成強旅型悄烈對比.學爨寶子碑就是要從這些"不法","不名","不筆租圓","不漢"中去體味一種別的什麼東西,這種"別的什麼"才是爨寶子碑的精髓.

C. 有一"佛"字圖片,像是求佛的人,想知道源出處

這是一個藝術風格書寫的流體漢字的「佛」字。

要研究「佛教」的「佛」字,就要從漢明帝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的歷史開始查考;決不是去女子陰唇被割的非洲,聽被殘害的婦女也狂熱地維護割禮惡習遠離人性的無知話,亂七八糟編造一些最傻的傻子都說是傻瓜的「佛」字解釋。

屬古印度波斯帝國婆羅門雅利安人統治之下,釋迦牟尼改變了原來以婆羅門為首的排名次序;把四個種類,三個等級的規矩,原人梵的頭生種姓婆羅門放在釋迦族剎帝利之後,貶抑婆羅門地位,歧視波斯匿王而由肩生的第二類剎帝利種姓印度北部小小的迦毗羅衛國釋迦族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殺而亡國。

釋迦牟尼則被父親之兄弟斛飯王的兒子,回到家鄉迦毗羅衛省親時,以放醉象、推巨石、以手指浸等三次進行謀殺, 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被堂弟提婆達多毒死。

然而,婆羅門氏族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的,一個「無神論」的釋迦牟尼死後的公元4世紀以後,他名下多數婆羅門出身的弟子;大弟子迦葉以主人公的身份,尊奉無神論的悉達多的名為「吠陀教」教主,並且尊稱他「世尊」、「如來佛」、「釋迦牟尼」等稱呼;啟動原有婆羅門教的教規、教義,將婆羅門教推向市面。

源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古老的波斯族雅利安人,早就已經從南俄草原,向亞洲和歐洲遷移侵入印度次大陸,形成了早期印度古典文明的「吠陀」文化。婆羅門教梵文譯音就是「吠陀」意為「知識」。也就是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等四部書構成的《吠陀本集》,創建「凈土法門」的五部婆羅門「吠陀教」經典的信仰;主張「吠陀」天啟,信之根本。

當年封建奴隸專權制社會下,除了皇帝,朝中文化人都讀過當時古印度史詩巨著《薄伽梵往世書》寫明的:毗濕奴的第九個化身的「無神論」寡頭政治的釋迦牟尼,是迷惑惡鬼(佛教徒)墮入地獄使其自我毀滅的化身。

朝中大臣的文人都知道,在印度一直至今都被稱為「地獄教」的「佛教」;只是皇權指使下不可違命,只能唯命是從把印度丟進糞坃的佛陀釋迦牟尼死人骨搬回中國。本該按弟子尊奉吠陀釋迦牟尼為教主,當時胡僧按梵文口述翻成中文將「吠陀」釋迦牟尼傳入中國就是「吠陀教」;

但聰明的朝中使者的前輩,又不能對不起自己的下輩,證明自己沒有撒謊和欺諞。使用的是「一箭雙雕」;梵文「那伽」的多頭眼鏡毒蛇化身的野獸,偽裝成「龍」迷惑種姓皇朝奴隸制的漢皇專用;

而漢僧筆錄時,有意把「吠陀釋迦牟尼」原意為「知識」的梵文「吠陀」的「吠」,改為「人」去掉就是「弗」的(沒有)「知識」的「佛陀」釋迦牟尼「佛教」。雖然神州「道可道」的天「道」被獸性蛇蠍的古埃及儒家改頭換面,成了面目全非,但祖輩相信下代總不會傻到連「不」的同源「弗」字都不認識的地步?

因為這些朝中大臣的使者都是大文人,只是皇權指使下不可違命而行之,心底里良心不允許把堂堂「道可道,非常道」的文明神州變成官民懸殊的「貴族共和,君主專權制的寡頭政治」釋迦牟尼無神論體制,害死人口眾多的中華大地自己的後代喪失了民主和平等。

生怕下輩會出現奴隸社會君主專權制,而造成文人即使讀懂「佛」字,也不敢講真話而順風倒,當朝文人還有意緊跟著出書《漢書·揚雄傳》點明:「佛」猶彷彿其若夢;在波斯文中,與這個形式正相當,意思是「偶像、迷信」。所以一直至今,真正有思維的所有拜釋迦牟尼死人骨的老信徒都說自己信的是迷信。

但是釋迦牟尼教原生地印度,從來沒有使用「佛」字稱呼釋迦牟尼吠陀。古代西域語言里,與梵文Buddha「吠陀」相當的字,沒有一個可以是中文「佛」字的來源。即使最接近的吐火羅文也都是清音,而「佛」字古音是濁音,譯者也絕對不會犯這個低級錯誤。十分奇怪的是,上代文人這么明白的啟示我們,為什麼至今中國文化會落後到沒有一個人發現?

不過這里講的對「佛「的認識,不是指現今捧著《佛經》從來不知道什麼叫「佛教」的佛教徒,而是指具備有思維能力的頭腦,會找歷史真相,認識古人漢字含意的真正的人。

聰明的祖宗在當時社會形勢下,只能說「墨是白的」留給下輩去驗證;但是有個腦袋瓜子的後裔可怕的是;在婆羅門四個種姓三大等級,寡頭政治的釋迦牟尼「無神論」死人骨的君主專權制度下喪失了思維,就發現不了「墨」的真相是黑的?

這倒不可怕,但是最怕的是;不用大腦、剛硬地維護「墨是白的」與人去爭辯;這就是中國文化落後的標志,就是因為這種人佔領了文化市場的可悲。因為這么簡單的漢字都讀不懂,已不像他們的子孫,只能怪自己太愚蠢,不要責怪上代的祖宗了。

當年中國傳入落後的印度原文音譯「那謨阿彌陀佛」時,梵文『阿』是否定冠詞本身就是「沒有」的意思,而古人還有意「沒有」前面又加上「無」;而「無」字前面還特地再加上中國的「南」方(南亞次大陸古印度)的「南」字,讓中國蒙在鼓裡閉著眼睛墮入地獄的佛教徒天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喚醒下代:中國的「南」方印度「無」真道。

因為那個年代能上朝當皇帝手下大臣的人,都是熟知天門地理,歷史真相的大文豪。而且遺留中國的許多文碑,史記就出自他們的手。不像現今有權才可以掌管文化的叫文人,管它是黑還是白,是真還是假,照抄照搬錢拿到就是。

明朝後期大文人吳承恩38歲的時候被選為了貢生,送到國子監去讀書,畢業時候就分配到一個小縣衙當縣丞。他的上司知縣也就是成天只關注自己的口袋而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一個貪官,正義的人到處遭到排擠打壓無法生存;不貪腐受賄、不拍馬奉承就活不下去的衰落年代,吳承恩討厭這些官場上的應酬,不想跟這個縣官同流合污。不做官之後就回家繼承了他父親的生意;但因為皇權等級制下民不聊生,做生意又碰到了強盜搶光了貨物,一個大文人的神經元受到封建奴隸社會重重刺激下, 就為大文人吳承恩早就認識西方耶穌會傳教士傳入「真經」的真神耶穌基督,按「西方傳入天竺國印度」的記實筐架,圍繞為皇權世代官民懸殊的奴隸社會下, 衍生出借妖魔鬼怪揭露朝廷和地方到處都是充滿腐敗的社會環境君主專權等級制的官場,被戴著緊箍咒的三大類勞苦大眾喊冤的神怪小說《西遊記》提供了一定的社會條件。

《海國四說》:西方猶太國摩西得天之詔示,早已進入天竺的《摩西五經》謂之《古經》,亦曰《古遺詔書》,其曰新經,亦尊之曰聖書、真經。

詩篇119篇125節:我是你的僕人,求你賜我悟性,使我得知你的法度。

大文人明代吳承恩以真神主耶穌「僕人」身份,圍繞《聖經》的「法度」,寫成神怪小說《西遊記》,中心就是特出了喪失「悟性」的寡頭政治「無神論」釋迦摩尼吠陀種姓等級制的皇權之下,戴著緊箍咒的「工」搬運工沙悟凈,「農」背釘鈀的豬悟能,「兵」一路打妖除鬼的悟空,三類帶「悟性」的下層無權人的寫照,諷刺喪失正義和道德的皇朝。

《西遊記》中掌管天庭十萬水軍的玉帝親信「天蓬元帥」,因偷看了玉帝喜歡的嫦娥洗澡而被扔下陰界,投了豬胎變成一副豬的模樣,成了豬八戒。

用命守護國門,皇家打天下的工具,保住皇帝坐穩龍椅的將帥, 玉帝不高興就只能掉進低層種田農家的豬,要活下去還要注意「八戒」。

為玉帝看門的心腹「卷簾大將」,在西王母賜酒過程中的蟠桃大會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盞。雖然琉璃盞並不是玉翠和金銀的名貴容器,卻因丟了玉帝的顏面便被玉帝判了死刑。後在赤腳大仙的極力挽救下免除死罪,但也被玉帝打了八百貶出天庭,並且每七日就要受飛劍穿胸百餘下的酷刑,被貶為妖怪到流沙河裡吃人度日,成了沙僧。

堂堂的皇家看門的心腹,一失手就得死,雖然被皇親國戚保住了生命,卻成了「沙」一樣再不能做事的僧。

菩提祖師教會了石猴保命的本領之後師父隱身,而石猴經師父真心的造就後,公然兩次對抗天宮,甚至於大鬧天宮有了本錢, 被判丟進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猛火熬煉,卻成就了火眼金睛成了孫悟空。

文人吳承恩明白告訴自己的子「孫」,沒權沒靠山被皇權奴役緊箍咒捆綁著再有悟性都是「空」的;因為官民懸殊等級制的朝中也在勾心鬥角,「玉帝大帝、太上老君、如來」的皇家內部也深藏著沒人知道的大奧秘;最可怕的不是天天跟你打來打去的對手,而是利用別人長處,達到自己的目的,躲在背後看不見的尖刀。

當年朝中大臣通過以明的暗的各種手法表達的書籍記載,特別是公開借「佛教」揭開戴著緊箍咒的「工商界」搬運工沙悟凈,「農」背釘鈀的豬悟能,「兵」一路打妖除魔的悟空,帶「悟性」的三類下層無權人寫照的《西遊記》真相,一直激勵著所有中國有「悟性」的大文人作了警戒;所以一直到得著道德源頭《聖經》真理的基督徒孫中山,就用「三民主義」統領中國;為的就是掃清用「緊箍咒」奴役三類下層無權人的皇朝世代,讓人人有權講話,按道成肉身拯救罪惡人類「捨己救人」的主耶穌的「愛」實現官民平等,回到中國已消失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子「天道」的神州。

可憐的是,誠實的祖宗早把真話寫給自己的下輩,告誡他的子孫,究竟是什麼鬼怪邪靈的力量,能使這么大的中國一直至今「佛」字都不認識? 也沒人讀懂中國話「南無」?所以還有誰能讀懂大作家吳承恩的《西遊記》?還有誰懂得地理知識, 知道西方在哪裡呢?

《海國四說》自序:「謂漢明帝時,摩西得天之詔示,上帝天道已先行天竺國,為其人所誤聽誤傳,致亂其真,從此乃造出佛教一端。適明帝不知其故,使往求書,並其徒挈入中國,因而中國人亦浸被其惑,摶土刻木,圖其像而崇奉之,以迄於今。……」

天下文人都讀過,中國佛教界也早已轉載的古印度史詩巨著《薄伽梵往世書》:「毗濕奴的第九個化身的無神論寡頭政治的釋迦牟尼,是迷惑惡鬼(佛教徒)墮入地獄使其自我毀滅的化身」。

D. 唐朝顏真卿多寶塔碑書法作品

多寶塔碑是我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創作的書法作品,它有獨特的藝術特色。現如今,顏真卿的這部作品受到許多人的欣賞與喜愛,得到許多人的肯定。下面是我整理的唐朝顏真卿多寶塔碑書法作品。

顏真卿多寶塔碑書法作品欣賞

顏真卿是唐代的大書法家。此碑首題“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正書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天寶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陝西興平縣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今尚存。 楷書,高285厘米,寬 102厘米,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史華刊石。

顏真卿紀念館的介紹

顏真卿紀念館坐落在南京市廣州路,東連烏龍潭公園,南望蛇山,西鄰龍蟠里,北依清涼山、虎踞關,清靜幽雅,翰墨流香。這里原是顏魯公祠,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的祠廟遺跡。現存的顏魯公祠為磚木結構,青磚小瓦,有大殿,配殿、東西廂房12間,佔地1500平方米。1982年,顏魯公祠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1995兩年,鼓樓區政府撥款全面維修顏魯公祠。現顏魯公祠已按歷史原貌修葺一新,原存七塊碑刻均完好嵌於殿內牆壁上,並在原放生井上恢復修建了新放生亭一座。庭院內增設景點,栽種名貴花木。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朴

E. 青石是什麼東西

青石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在海湖盆地生成的灰色或灰白色沉讓慧積岩(約占岩石圈的15%),是碳酸鹽岩中最重要的組成岩石。

青石質地細膩,色澤以青色、翠綠色為主,調和大方,紋路獨特,極富天然美感,具有穩定的物理化學性質。重量輕,石質堅硬,隔熱、不導電,光滑、潤澤、無孔隙、不易風化、耐腐蝕、耐磨、耐酸、耐鹼,無放射性,是天然的文化石和工藝觀賞石。

青石主要用於匾額碑牌、建築裝修、工藝雕刻等。青石板材表面平滑,比大理石、花崗岩磨光坦歲答片更接近自然,有良好的裝飾性能,因此主要用於房屋雀運裝潢;優質的青石可用於製作浮雕、硯台、鎮紙、筆筒、茶杯、煙缸等工藝品,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5)青石佛碑高清版圖片擴展閱讀:

紅石林和青石林兩種不同風格的岩溶地貌,青石林和紅石林的岩石都是5億年前寒武紀形成的,不過,青石林的岩溶地貌發育的較晚,因為內部沒有鐵質夾層,而且受流水侵蝕時間短、紅土浸染較少,所以石頭保持青色。

在我國南方地區,由於地層和氣候原因,導致岩溶地貌普遍發育,但是像青紅石林這種形態的石林,是很少見的。

F. 薦福寺的文物遺存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刻成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原為唐時彭城郡居士劉士寧為其已故的母親所立。經幢為石質,八稜柱形,上覆蓮花寶珠頂,下有一方形基座,座每面兩龕,浮雕伎樂演奏圖。幢身正面刻《佛頂尊聖陀羅尼經》,其後附刻《佛說隨願往生十方凈土經》。
此經幢的珍貴之處在於底座的浮雕伎樂演奏圖。數坐部伎,演奏的是雅樂。經幢上半部分有兩層華蓋,每一層都分別有不同形態的八個龍頭作裝飾,代表了天龍八部。兩華蓋之間有八個佛龕,塑造了跏趺坐的釋迦牟尼講法的情景,形、神與紡織品的華蓋相似。幢身下大上小呈遞減之勢,八面刻滿了經文,位置合適,字體清晰,便於誦讀。幢身上部分結構威嚴秀麗,下部分及須彌座穩重渾厚,須彌座上又以蓮花座承托幢身,全幢輕坦衫重合宜,繁簡適度,充分體現了唐代中後期石幢造型的藝術風格。 佛教造像是薦福寺灰池出土文物最精彩的部分,隋、唐、宋、金、明各代皆有發現。大致可以定為隋代的有通體裝飾著繁冗精緻瓔珞的青石菩薩殘軀、頭戴花鬘冠端莊慈愛的青石菩薩頭、頭部上方裝飾著纏枝卷草紋的菩薩造像殘碑、帶蓮花座的白石菩薩殘軀。屬於唐代的有基本可以修復完整的通高達2.3米的青石佛像,大致為初唐時期,還有砂石佛龕像、白石獅子、缺頭的白石結跏趺坐佛像。宋代以後的造像有一袒胸露乳坐於地上頭部殘缺的綠釉彌勒佛像;在一砂石地藏菩薩的底座下刻有「泰和甲子年記」的字樣,為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造像;一件頭戴兜鍪、身著鎧甲、腰系三角形魚鱗護襠的青石天王像具有明代的服飾造像特徵。 鐵鍾鑄於金明昌三年(1192年),鐵鍾。通高3.35米,口部直徑2.45米,鍾鈕為雙獬豸造型,重8000公斤。中上有銘文約千字,多為經咒語。民國時期,河南軍閥劉鎮華圍困西安,與陝軍宋錫侯團在薦福寺展開激戰,鐵鍾被劉鎮華率領的匪軍炸裂。
1993年底,西安市小雁塔文管所主持焊修了「雁塔晨鍾」的遺留裂痕。1998年,文管所又重新鑄造了一口「雁塔晨鍾」的仿製新鍾,掛於一露天鋼架下供中外遊客敲擊。新鍾重約9噸,形制與原鍾完全相同,只是鍾上銘文改由當代西安書法名家劉自櫝、鍾明善等10人書寫的歷代詩人詠誦薦福寺小雁塔的詩句以代之。作為金代文物,原鍾仍陳列於薦福寺鍾樓內。 《大薦福寺重修塔記》碑立於慈氏閣南西側,碑呈長方形,長1.73米、寬0.8米、厚0.1米。
碑額篆書「大薦福寺重修塔記」。碑文楷書,共十八行,行三十一字。文末題曰「大宋丙申政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李記」,是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的刻石。碑身斷為三截,碑額右上角闕。碑文記敘了寺、塔的歷史,以及這次修塔的緣起。 《敕賜薦福禪寺重修塔記》碑立於慈氏閣南東側,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立。碑陽記載了成化八年,鎮守陝西都知監、太監劉祥捐資重修薦福寺。碑陰為陝西軍政官員捐助者姓名。
碑文載:「敕督學校奉政大夫陝西等處提刑按察司僉事臨川伍福撰,賜進士中奉大夫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桂陽朱英書,賜進士嘉議大夫陝西等處提刑按察司按察使資陽宋有文篆」。碑末題曰:「成化十八年夏六月十九日立」。
《敕賜薦福禪寺重修塔記》碑陰上為:「按察司副使和順王雲鳳、僉事濱州胡經、京山袁佐同游題」,下為捐助者姓名。 大雄寶殿南東一的《禮部札(zha)付及薦福殿堂圖》碑,為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立,碑文記述宣德七年(1432年)至正統十四年初(1449年)番僧勺思吉修繕薦福寺的情況和奏請禮部「乞(刺)寺名」及禮部札付的經過。
此碑於1980年在薦福寺大殿前東側出上。圓形碑首。碑通高4.82米、寬1.02米、厚0.3米。龜趺高0.8米,碑的正面刻楷書碑文,碑額雙線勾勒「聖旨」二字,故又稱聖旨碑,周圍以陰刻雲龍紋飾。碑文十九行,行五十字,有空格。
聖旨碑碑陰線刻薦福寺殿堂圖。山門似為欄棚狀的鳥頭門,兩側為八字牆,山門內東有廡殿兩間,正中為廡殿式殿宇三間的天王殿,兩邊各開一門,並有廊廡相接,東西廊廡對稱地向北伸延,與大殿相接,形成封閉式院落。天王殿北左右兩側為對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為鍾、鼓樓悄信亮,正中是下為啟寬拱券門洞的磚砌高台,上建五間歇山頂殿宇的「慈氏閣」。閣後則為七間大殿,殿前有月台、踏步,即「正佛殿」,其後東西各有配殿五間,正中面闊五間的「藏經殿」。其後是小雁塔。 《重修薦福寺碑記》碑位於大雄寶殿南東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立,李因篤撰文,記載了心奧法師和紫谷禪師重修薦福寺的善舉。
(1632-1692),字子德,號天生,陝西富平東鄉(今富平薛鎮韓家村)人,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韻學家、詩人,被時人稱為不涉仕途的華夏「四布衣」之一。 《重修薦福寺碑記》碑位於大雄寶殿南西二,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立。此碑螭首龜趺,通高4.78米、寬1.11米、厚0.3米。碑文為楷書,共二十行,行七十二字。碑身四邊刻陰紋為雲龍、翔鶴、飛馬之屬。
碑文載:「中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前太常寺卿太僕寺卿癸未進士萬年周之桂沐手篆額,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提督廣東通省學政裴憲度沐手撰文並書」,碑末題曰:「康熙三十一年歲次壬申仲夏穀旦立」。
周之桂,陝西省西安府咸寧縣人,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科進士。
裴憲度,清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進士。
《重修薦福寺碑記》碑碑陰線刻新修後的薦福寺殿堂圖。殿堂圖下刻薦福寺的地界面積和山場。 《敕賜薦福禪寺重建記》碑位於大雄寶殿南西一,明天順二年(1458)立。
記載了宋政和年間及明代僧人勺思吉對寺院、古塔進行修繕的情況。
《敕賜薦福禪寺重建記》碑陰為捐助及修繕人員姓名。 「雁塔題名」是唐代進士金榜題名後在慈恩寺大雁塔下書名留念的榮耀之事,流風綿延不絕。明清時期,文舉繼續在大雁塔題名,武舉則改在小雁塔題名,是陝甘地區文人武士的人生快事。
《貢院試遺才遇雨》碑嵌於東長廊以南院牆上,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立:
西風吹雨灑文揚,多士摳衣底事忙;驚鳥豈甘收健靇,明珠終不掩精光;
眼中未必無豪傑,堂上憑誰做主張;忽聽雲開天日見,存心耿耿對穹蒼。嘉靖甲子秋八月初吉古原鍾沂題。 《於湛等人游題》碑,鑲於西長廊以北院牆下部,明嘉靖十五年丙申冬(1536年)立。
於湛(1480-1555),字瑩中,金壇人,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
左為明嘉靖八年(1529)小山題詩一首:
滿城風雨近重陽,數日浮雲蔽日光;薦福塔聳猶登覽,良辰當賞憶潘郎。
己丑年菊月(農歷九月)六日小山題。 《補修薦福寺寶塔記》碑,位於小雁塔地基前東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立。記載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塔院、補修塔基的情況。
碑文載:「大清康熙二十九歲次庚午仲秋吉旦,岐黃弟子李文芳沐手敬撰,關中後學許漢章沐手敬書並篆額」。 《薦福寺來源碑》,位於今小雁塔地基前西側,雍正十二年(1734)立。記載了康熙丁巳年(1677),西安巡撫杭愛迎紫谷禪師駐錫薦福寺,其後紫谷禪師多方化緣,重修小雁塔基座,使薦福寺殿宇得到全部修繕的過程。
碑文載:「大清雍正十二年歲次甲寅姑洗(農歷三月)吉旦,署吳堡縣知縣趙酉撰文,退遷谷口繼可明珠篆額,天水行者笑微瞭然書丹」。
趙酉,字文山,甘肅秦州人,貢生。
《薦福寺來源碑》的下部刻有《薦福兩廊宗派圖》:
宗派真如若太虛,寂照圓明性,清凈恆湛然,本來無體用。
緒派隱顯蘊玄宗,心融萬法通,一乘宏大教,道德自興隆。
後續派洞徹精純理,傳燈證祖綱,靈機含妙意,源遠永流長。 《重修薦福寺地藏王殿》碑位於白衣閣北西,明崇禎年間(1628-1644)立,長安崔爾進撰文。
碑文記載了明神宗萬曆年間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王用賓捐資修葺地藏王殿及崇禎九年(1636)至十一年(1638)薦福寺主持無曇募資重修的過程。
崔爾進,字抑庵,陝西長安縣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
《重修薦福寺地藏王殿》碑陰上部為布袋神僧像線刻圖,為時任薦福寺主持無曇所繪。上題:
大雄示觀,彌勒尊佛。雙泯見聞,兩忘知覺。袋囊棄置,飛錫拋卻。酣然一睡,天地何物。 《重修薦福寺碑記》碑位於白衣閣北東,清嘉慶十六年(1811)立。
碑文記載了清嘉慶年間,居士趙聯第首倡捐修薦福寺小雁塔,得到眾人響應,歷時五年修繕完畢的過程。
碑文載:「「賜進士出身敕授文林郎靖邊知縣靈石翟鳳翱撰文,大清嘉慶十六年歲次辛未夏五月彀旦」。
翟鳳翱,山西靈石人,清嘉慶十年(1805)己丑科進士。
《重修薦福寺碑記》碑陰為捐資修繕者姓名、店鋪名稱及捐獻銀兩。

G. 在佛碑下面撿到這塊石頭,有誰認識上面的字,這塊石頭又是什麼材質的, 有什麼價值

上面刻的是六字箴言,即「啊媽咪瑪尼哄」,石頭的材質是石英質鵝卵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產於各地江河之處,品種繁多,其外形大多圓潤有形,石體花紋有條帶狀、條紋蔽殲純狀、花斑狀、波紋宏咐狀及不規則彎曲條帶等,多以黑、黃、青灰色為主,表面細潤光潔平坦光滑,石質堅實,多數呈不規則塊狀,具蠟質或玻璃光澤,半透明。改答

H. 著名的魏碑隸書字體作品圖片

魏碑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碑刻作品,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現如今,魏碑的隸書受到許多人的欣賞與學習,對我國書法有一定的影響。下面是我整理的著名的魏碑隸書字體作品圖片。

精美的魏碑隸書作品圖片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誌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

魏碑的起源介紹

書法在我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同時也陶冶著人們的思想品格,更有延年益壽之效。書法分類有多種:楷書,隸書,草書,行書,魏碑作為楷書的一種,散發著她獨特的魅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適應社會意識需要的佛、道之學勃然興盛。佛、道的宣傳方法是以寫經為一大功德。尤其佛學,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紀其事。或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寫,一時間,從漢代風行的立碑時尚,轉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內雖戰亂不止,造像求長生的心理卻更加熾烈,刻石佛記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數千萬。魏碑應運而生。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