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螳螂是益蟲嗎它吃什麼害蟲
螳螂是益蟲,螳螂屬肉食性昆蟲吃棉蚜蟲、紅鈴蟲、玉米螟、菜螟、菜青蟲、蚱蜢、蝗蟲等害蟲。
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
(1)野生螳螂都吃什麼野生昆蟲圖片擴展閱讀:
螳螂的生物學特徵
1、產卵期,每年7月中旬,多數種類即陸續進入成蟲期,於8月下旬經雌雄交配,雌蟲選擇樹木枝千或牆壁、籬笆、石塊上、石縫中產卵。產卵時先由左側附腺分泌泡沫狀蛋白物質於生殖腔開口處,右側附腺分泌出二酚醛類物質,並立即被氧化為醒,使分泌的蛋白物質凝固為一層較堅硬的外殼筱蓋在卵塊外面,形成卵鞘。
2、幼蟲期,卵在鞘內經胚胎發育為幼蟲後,即借身體的蠕動和卵的脹力,上升至成蟲產卵,並從做鞘時留下的孵化掙脫卵膜孵化出來,並藉助於第十腹板上分泌的膠質細絲,將卵殼及蟲體粘連懸掛著,有時可拉成10餘只的長串,不久早孵化的個體,即借徽風盪漾用足抓住周圍物體各奔東西,這種自然現象,也是蝗螂生活中避免互相殘食,保存自身物種的一種本能。
3、成蟲期,每年7~10月為成蟲的陸續發生期,一般雄性成蟲成熟期較雌性早10餘天,羽化為成蟲後經厲10~15天就可進行交配,交配時間2~4小時,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
2. 螳螂(刀郎)都吃什麼啊
綜述
1、螳螂屬於捕食性昆蟲,喜歡捕捉活蟲,特別是以運動中的小蟲為食。3齡前的幼小若蟲,如無活蟲,很難飼養成功。
2、因此,在螳螂卵塊孵化前,應准備活蟲飼料,如蚜蟲和家蠅等。蚜蟲繁殖力極強,且易飼養。可預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陽畦中,種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後,接種上菜縊管蚜,讓其繁殖待用。
3、螳螂(學名:Mantodea)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修女,所以又稱禱告蟲。
4、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種左右。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中華大刀螂、狹翅大刀螂、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5、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身體為長形,多為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末端各有一個鉤子,用來鉤住獵物。
6、螳螂的壽命一般在6-8個月左右,不能養過冬,螳螂一般在冬天來臨之際就會死去,螳螂在秋季時產卵,讓卵孵在樹枝上、草叢中、泥土裡過冬,等春天來臨時,幼蟲就會爬出來迎接新生。
3. 螳螂喜歡吃什麼以及它的外貌特徵
螳螂為陸棲捕食昆蟲(肉食性),主要捕食小型種類的昆蟲,以蠅、蚊蝗、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等。外形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在兩眼之間有3個小點即單眼;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
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輕柔,遮住身體全部為覆翅,後翅比前翅要薄,邊緣透明色,中間成放射狀的紫紅色、伸展開呈現扇狀,休息時收斂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
前足鋒利發達善於捕捉,中、後足適於步行,但有時前足也會用來保持平衡,發育呈變態發育。
(3)野生螳螂都吃什麼野生昆蟲圖片擴展閱讀
螳螂的交配習性
母螳螂是動物世界的同類殘食者之一。有時候並非總是如此母螳螂會在公螳螂跳上其背部進行交配後將「夫君」吃掉。
公螳螂很清楚,與母螳螂交配等於「自尋死路」,如果非要大膽地進行嘗試,它們經常試圖從遠處躍上母螳螂背部,一旦成功「播種」便立即逃之夭夭,不給母螳螂下嘴機會。即使慘遭母螳螂毒手,它們也能在掉腦袋後數小時內繼續上演交配大計。
4. 螳螂吃什麼蟲子
螳螂吃棉蚜蟲、紅鈴蟲、玉米螟、菜螟、菜青蟲、金龜子、蒼蠅、蚱蜢等60多種害蟲的成蟲和幼蟲,螳螂還是蝗蟲的死對頭,所以螳螂是一種有益的昆蟲。螳螂生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