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數字是什麼樣的
我國的數字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在5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數字的寫法較為簡單此念拍;第二種是用算籌表示數目。
1、甲骨文上的數字
「甲骨文上的數字」,顧名思義,就是刻在烏龜甲或牛骨上的數字。在殷商之前,我國人民把文字寫在烏龜甲和牛骨上。當時的數字寫法較為簡單。
如下圖所示:第一行是1~10的數字;第二行的數字分別為100、1000、10000。
用算高答籌計數時:個位、百位、萬位都用縱式;十位、千位都用橫式;高位在左,低位在右;遇零空位。
遇到數字0時森羨,就用一個空位表示。後來,編寫上書時,就約定俗成以符號○代表數字0,這恰好與今天阿拉伯數字0的形態相近。
㈡ 現在的數字基本都是簡體數字,中國古代數字是怎麼寫的呢
甲骨文和小篆中的一到十10個數字如下:
到了漢代,空中笑隸書中的這10個數字就基本上與現在的「培信一、二、三、四、五、六斗含、七、八、九、十」一樣了。
到了明朝,又出現了大寫數字「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
大寫數字和小寫數字不是繁體字與簡化字的關系。
只有數字「萬」和「億」有繁體字「萬」和「億」。
㈢ 中國古代數字是什麼樣的。
1、中國古代曾使用象形文字記憶數字,見圖片所示:
2、後隨著通商口岸,羅馬數字傳入中國。羅馬數字是最早的數字表示方式、比阿拉伯數字早2000 多年、起源於古羅馬,但它的產生晚於中國甲骨文中的數碼,更晚於埃及人的十進位數字。羅馬數字用「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表示,但是沒有0這個重要數字。「0「在羅馬教表邪惡。
3、清朝康熙年間,何國宗、梅谷等人編著的《數理精蘊》,列舉了一套專用數字名稱:個(100)、百(102)、千(103)、萬(104)、億(108)、兆(1012)、京(1016)、垓(1020)、秭(1024)、穰(1028)、溝(1032)、澗(1036)、正(1040)、載(1044)、極(1048)、恆河沙(1052)、阿僧祗(1056)、那由他(1060)、不可思議(1064)等;其中前幾個是十進制、從億開始為萬進制。
《太平御覽》稱「十萬謂之億,十億謂之兆,十兆謂之京,是京謂之垓,」《孫子算經》稱「十垓為秭」,說明存在兩種不同的計數方法).比個位小的數,按遞減,依次為分、厘、豪、絲、忽、微、纖、塵、埃、渺、漠、模糊、逡巡、須臾、瞬息、彈指、剎那(一念之間、六德(《周禮》6種樂器的聲音)、虛空(最小可數量)、清靜(無限小的數).從選用的詞彙來看,顯然是用越來越短的時間和越來越小的空間來描述越來越精確的數量的變化了。
4、現在使用最多的是阿拉伯數字和中文數字。阿拉伯數字用於計算,中文數字用於文字描述。大寫的中文數字則用於財務制度。
中文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中文大寫: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
(3)中國古代的數字是什麼樣的圖片擴展閱讀
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於古印度。
數字後來被阿拉伯人用於經商而掌握,經改進,並傳到了西方。
西方人由於首先接觸到阿拉伯人使用過這些數據,便誤以為是他們發明的,所以便將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造成了這一歷史的誤會。後來,隨著在世界各地的普遍傳播,大家都都認同了「阿拉伯數字」這個說法,使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誤認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數字,實際上是阿拉伯人最早開始廣泛使用數字。傳到歐洲後,歐洲人非常喜愛這套方便適用的記數符號,盡管後來人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於習慣了,就一直沒有改正過來。
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
大約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並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
「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後來,小圓點演化成為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古印度發明的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鄰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