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鄉下河裡的魚(口語lar 蛇魚),有刺,黃色+方型紋,具體見圖
蛇魚
蛇魚,很像蛇的一類魚,如白鱔、鰻魚、青鱔、鰻鱺魚。曬干者名風鰻。性平,味甘,咸。滋補強壯,去風殺蟲。生長在水裡。甘、平、有毒。主治體內有蟲,多吐清水。用鰻鱺淡煮 ,飽食三、五次,即愈。魚,非蛇。蛇魚無鱗甲,也沒有鰾,喜歡生活於水底層,不會浮起。漁民的捕撈辦法是在江邊築起小壩,壩中放一根鑿空的圓木吸水筒,入口處安放倒須,用一塊大石頭壓住,蛇魚隨水進入吸筒口時,只能進不能出,即可捕獲。蛇魚味道鮮美,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佳餚。
中文學名:蛇魚
Ⅱ 長海里,像蛇一樣的是什麼魚
學名叫裸胸鱔,又名油錐、薯鰻、錢鰻。
Ⅲ 蛇魚 和 鰻魚 一樣嗎 看圖片 一模一樣呢
網路
蛇魚,(是蛇魚氣味肉)很像蛇的一種魚。
釋名:白鱔、鰻魚、青鱔、鰻鱺魚。干者名風鰻。
所以是一樣的!
Ⅳ 巨骨蛇魚又稱金龍魚不是海象嗎
如題 , 海象 是 巨骨舌魚的俗稱 , 金龍魚與 巨骨舌魚 同科,並非同一物種。
外來物種—— 淡水龍王、腰帶魚
骨舌魚科 Osteoglossidae 巴西骨舌魚屬 Arapaima 魚類
下圖為 巨巴西骨舌魚Arapaima gigas ,俗稱 海象魚、大頭巨骨舌魚
隨著魚體的成長,體後半部的鱗片外邊緣會漸漸變成鮮紅色帶紋。不過它可不是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海象,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有鱗淡水魚之一。在亞馬遜河流域,它們通常生活在湖泊和寬闊的河流里。因為它們可以長到6米長,因此在小溪中是難以生活。壽命在15-20年左右,體長一般為3—4米,主要以小魚為食,偶爾也捕食蛇、龜、青蛙和昆蟲,甚至也會捕食小鱷魚。有科學家發現過一億年前的海象魚化石,所以海象魚又有「活化石」之稱。
Ⅳ 剛抓到的這是什麼東西
這是蛇魚,蛇魚,很像蛇的一類魚,如 白鱔、 鰻魚、青鱔、鰻鱺魚。曬干者名風鰻。
Ⅵ 有知道西雙版納蛇魚學名的嗎
魚螈科 Ichthyophiidae 魚螈屬 Ichthyophis 無足目兩棲動物
下圖為 版納魚螈 Ichthyophis bannanicus ,俗稱 芋苗蛇、兩頭蛇
版納魚螈的生活習性為晝伏夜出。喜食蚯蚓,也覓食其它昆蟲幼蟲。識別特徵與習性,體呈蠕蟲狀,乍看似蚯蚓,無四肢,尾部很短,幼體有尾鰭,由於長期適應穴居,眼隱於皮下,眼鼻間有觸突,體具環褶360個左右,體背棕黑,體側具一黃色縱帶紋。成體全長約380mm。
Ⅶ 蛇魚做法
蛇魚就是河鰻魚河鰻的做法大全1、日式烤河鰻材料:河鰻400克,生抽、食鹽、白糖、老抽、白鬍椒粉、料酒、白酒、蔥姜蒜末、蜂蜜各適量做法:(1)將新鮮的河鰻宰殺後用鹽揉捏,洗凈黏液,去掉頭和骨頭,切成大塊;(2)取生抽2湯匙、老抽半湯匙、鹽半湯匙、白糖1湯匙、胡椒粉半湯匙、料酒3-4湯匙、白酒1湯匙、蔥姜蒜末適量,放一起調成汁,將鰻魚片浸泡在料汁中,放幾片生薑片,腌制3-4個小時;(3)將腌制好的鰻魚片用竹簽穿起來,防止在蒸烤過程中彎曲變形,保持平整。將串好竹簽的鰻魚片放入盤子,放幾片生薑片和香葉,上屜隔水大火蒸至八分熟,約需8分鍾;取出備用。(4)將腌制的湯汁加上蒸鰻魚時蒸出來的湯汁在鍋里燒開,加入麻油、辣椒醬、白糖、味精,用水澱粉勾薄芡,在蒸好的鰻魚片上兩面都刷一遍,將鰻魚片擺在鋪好錫箔紙的烤盤里,在鰻魚片底下鋪一層洋蔥圈,送入烤箱,上下火210度烤6-8分鍾後取出,再刷一遍蜂蜜,撒一點白芝麻,繼續送入烤箱180-200度烤10-12分鍾至色澤紅亮即可出爐。2、清蒸河鰻材料:河鰻500克,生薑、大蒜、黃酒、醬油各適量做法:(1)將新鮮的河鰻處理干凈後放在盤子中;(2)依次放入黃酒、醬油、生薑以及大蒜;(3)隔水蒸大約二十分鍾左右即可。3、蔥香酸梅蒸河鰻材料:河鰻1條,酸梅適量,食鹽、大蔥適合做法:(1)准備好需要用的食材河鰻、酸梅、蔥、食鹽(2)將河鰻清理干凈後切段碼在盤子中,加入蔥段;(3)將適量的酸梅均勻的碼在河鰻上;(4)撒上適量的食鹽;(5)放在蒸鍋上蒸熟即可。河鰻的保存方法從市場挑選質量良好的新鮮的河鰻,經過宰殺處理之後,若沒有立即烹調食用,可將河鰻置入冰箱內冷藏;若需要長期儲存,可將河鰻處理干凈後,用塑料袋包妥後,放入冷凍褲保存。河鰻和海鰻的區別鰻魚統稱為鰻鱺,分為河鰻和海鰻,為名貴食用魚類,滋補價值高。鰻鱺體內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豐富,在所有魚類中獨占鰲頭。河鰻又稱白鱔、蛇魚,其特點是含脂肪量高,含膽固醇也較多。海鰻與河鰻相比,脂肪含量要低得多,膽固醇含量也少。那麼如何通過外形辨別河鰻和海鰻呢?河鰻的特徵1、外形:體形細長,前部呈圓筒狀,頭中等大,眼睛較小,嘴尖而扁,下頜略長於上頜,兩凳及犁骨只有細牙。2、魚鱗:鱗小且埋於皮下,呈紋席狀排列。3、魚鰭:背鰭起點在頭後面,背鰭、臀鰭和尾鰭相連,有胸鰭,且胸鰭小而圓,無腹鰭。4、顏色:體背部為灰黑色,腹部為白色。Ⅷ 這是什麼魚類
照片上看應該是鱔魚,又叫黃鱔,不過也有白的。體長一般20到70厘米,大的也能長到1米左右,類似於蛇。全身只有一根三菱刺,肉味鮮美。適應性廣,稻田,小河,池塘到處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
鱔魚不但味道鮮美,而且鱔魚血也是好東西,鱔魚血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 傳統醫學認為,黃鱔為溫補強壯劑,適用內痔出血、氣虛脫肛、產後瘦弱、婦女勞傷、子宮脫垂、腎虛腰痛、四肢無力、風濕麻痹、口眼歪斜等症。
看圖片她們似乎把血都浪費掉了,實在有些可惜。
鱔魚常見的吃法就是紅燒鱔魚段,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
Ⅸ 黃鱔蛇到底是什麼蛇
鱔魚(Monopterus albus)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亦稱黃鱔、鱓魚、羅鱔、蛇魚、長魚。 合鰓魚目(Synbranchiformes)約15種細長鰻形魚類的統稱。我國分布兩種,一種即為常見的黃鱔,還有一種為山黃鱔(Monopterus cucha (Hamilton))目前只在雲南隴川縣有分布,國內其他地區沒有分布。 與鰻鱺目(Anguilliformes)無親緣關系,而與鱸形目(Perciformes)近緣。產於熱帶淡水或鹹淡水水域。體長約20.70公分(8.28吋),無鱗或具很小鱗片,背、臀鰭很低且繞過尾端相連續,鰓通常僅於喉部有一外鰓孔。一些種類的鰓本身很小,依靠通過喉部或腸的黏膜吸入的氧進行呼吸。在東方是有價值的食用魚類,往往蓄養於池塘或稻田中。 黃鱔 (Monopterus alba):無鱗,在淺水中能豎直身體的前半部分,用口到水面呼吸,把空氣儲存於口腔及喉部,所以顯得喉部腫大。廣泛分布於亞洲東南部,普遍的淡水食用魚,除西北高原外,各地均產,棲息在池塘、小河、稻田等處,常潛伏在泥洞或石縫中。夜出覓食。生殖情況較特殊,幼時為雌,生殖一次後,轉變為雄性,這種雌、雄性的轉變現象稱為性逆轉現象。 體細長呈蛇形,體前圓後部側扁,尾尖細。頭長而圓。口大,端位,上頜稍突出,唇頗發達。上下頜及口蓋骨上都有細齒。眼小,為一薄皮所覆蓋。左右鰓孔於腹面合而為一,呈「V」字形。鰓膜連於鰓峽。體表一般有潤滑液體,方便逃逸,無鱗。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僅留皮褶,無軟刺,都與尾鰭相聯合。生活時體呈大多是黃褐色、微黃或橙黃,有深灰色斑點,也有少許鱔魚是白色,俗稱"白鱔"。 所以黃鱔蛇不是蛇。
Ⅹ 貴州黔東南俗稱蛇魚的魚,普通話叫什麼魚呀
你們那種叫「蛇魚」的魚,學名是鰻鱺鰻鱺(mán lí)鰻鱺科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是一種降河性洄遊魚類,原產於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後回到海中產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鰻(也稱白仔、鰻線)成群自大海進入江河口。它是傳統名貴魚類,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魚類之一。它的生長過程極為奇特,先是在海水中產卵成苗,後又進入淡水成長。鰻鱺在「絕食」一年半後仍能生存,養殖的鰻鱺壽命可長達50年。(建議先查查鰻鱺的圖片比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