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洋樂器的木管樂器
長笛、(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大管、薩克管、豎笛。 木管樂器起源很早,從民間的牧笛、蘆 笛等演變而來。木管樂器是樂器家族中音色最為豐富的一族, 常被用來表現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情景。在交響樂隊中,不論是作為伴奏還是用於獨奏,都有其特殊的 韻味,是交響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木管樂器大多通過空氣振動來產生樂音,根據發聲方式, 大致可分為唇鳴類(如長笛等)和簧鳴類(如單簧管等)。木管樂器的材料並不限於木質,同樣有 選用金屬、象牙或是動物骨頭等材質的。它們的音色各異、特色鮮明。從優美亮麗到深沉陰郁,應有盡有。 正因如此,在樂隊中,木管樂器常善於塑造各種惟妙惟肖的音樂形象,大大豐富了管弦樂的效果。
(1)唇鳴類:長笛(Flute)、短笛(Piccolo)、豎笛;
(2)簧鳴類:單簧管(Clarinet)、雙簧管(Oboe)、英國管(English Horn)、大管(Bassoon)、薩克斯管(Saxophone)。
② 世界地圖高清版大圖
中國現行的世界地圖就是國際上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圖」模式。
它以東經150°為中央經線、以西經30°為左邊經線和右邊經線,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加入了更多技術上的考慮。該地圖以大西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是環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大西洋分割在圖幅兩邊。
世界地圖上所呈現的世界地理特徵有:
1、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約佔北半球總面積的2/5;而在南半球陸地面積只佔1/5。
2、在北半球的中、 高緯度,陸地分布幾乎連續不斷,最為寬廣;南半球的陸地在中、高緯度顯著收縮,南緯56°~65°之間,除一些島嶼外,幾乎全部為廣闊的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極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半球的極地卻是一塊大陸──南極大陸。
3、各大陸的形狀都是北寬南窄,略呈倒三角形。除南極大陸外,所有大陸還南北成對分布:北美與南美、歐洲與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每對大陸之間,形成范圍廣大的陸間海,島嶼星羅棋布。
4、亞歐大陸東部邊緣環列著一連串花彩列島,形成向東突出的島弧,其外側則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溝。大西洋兩岸的輪廓互為對應,這一大陸的凸出部分能與另一大陸的凹進部分嵌合。
③ 樂器名稱及圖片大全
我國民族樂器分為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和拉弦樂器四類。
吹奏樂器
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 全部樂器: 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壯族) 、招軍(漢族) 、吐良(景頗族)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口笛(漢族) 、樹皮拉管(苗族) 、竹號(怒族) 、簫(漢族) 、尺八 、鼻簫(高山族) 、笛(漢族) 、排笛(漢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多(克木人) 、篪(漢族) 、塤(漢族) 、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蓽達(黎族) 、(口利)咧(黎族) 、嗩吶(漢族) 、管(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漢族) 、芒筒(苗族) 、笙(漢族) 、蘆笙(苗、瑤、侗族) 、確索(哈尼族) 、巴烏(哈尼族)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 全部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竹製口弦(彝族) 、樂弓(高山族) 、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熱瓦甫(維吾爾族) 、冬不拉(哈薩克族) 、扎木聶(藏族) 、箏(漢族) 、古琴(漢族) 、伽耶琴(朝鮮族) 、豎箜篌、雁柱箜篌。
打擊樂器
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 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朝鮮族長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 全部樂器: 梆子(漢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漢族) 、臘敢(傣族) 、編磬(漢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諾族) 、鈸(漢族) 、鑼(漢族) 、雲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碰鍾 、鍾(漢族) 、編鍾(漢族) 、連廂棍(漢族) 、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板(漢族) 、木魚(漢族) 、吾攵(漢族) 、法鈴(藏族) 、腰鈴(滿族) 、花盆鼓(漢族) 、銅鼓(壯、仡佬、布依、侗、水、苗、瑤族) 、象腳鼓(傣族)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漁鼓(漢族) 、塞吐(基諾族) 、京堂鼓(漢族) 、腰鼓(漢族)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太平鼓(滿族) 、額(藏族) 、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 、竹筒琴(瑤族) 、蹈到(克木人)、薩巴依(維吾爾族) 。
拉奏樂器
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樂器: 樂鋸(俄羅斯族) 、拉線口弦(藏族) 、二胡(漢族)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三胡(漢族)、四胡(漢族) 、板胡(漢族) 、墜琴(漢族) 、墜胡(漢族)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 、大筒(漢族) 、馬頭琴(蒙古族) 、馬骨胡(壯族) 、艾捷克(維吾爾族) 、薩它爾(維吾爾族) 、牛腿琴(侗族) 、獨弦琴(佤族) 、雅箏(朝鮮族) 、軋箏(漢族)。
④ 世界地圖高清版大圖
如圖所示:
國際上通行的世界地圖有兩種,一種是以大西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大西洋分割在圖幅兩邊;
另一種是以太平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大西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大西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太平洋分割在圖幅兩邊。
這兩種版本的世界地圖之所以成為世界通行版本,就在於它們遵循了編制世界地圖的兩個重要原則,即不切割或少切割陸地的原則和採用整15°經緯線劃分圖面的原則。
(4)西洋圖片大全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現行的世界地圖就是國際上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圖」模式,它以東經150°為中央經線、以西經30°為左邊經線和右邊經線,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加入了更多技術上的考慮。
實際上,若選擇東經105°為中央經線,則中國的位置更為居中,但那樣的話,美洲大陸就被分割在地圖的兩邊,為保持世界各大洲的完整,因此較好、合理地選擇了這種中國偏左、日本偏中的圖面配置
⑤ 西洋樂器的名稱及圖片(用嘴吹的,上面有六個孔,豎著吹得)
這是六孔豎笛,西洋木管樂器
⑥ 求一張可放大的高清的世界地形圖,謝謝
國際上通行的世界地圖有兩種。
一種是以大西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大西洋分割在圖幅兩邊;
(6)西洋圖片大全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地圖的重大變化
1、中世紀的倒退
在托勒密時代以後,即公元300至1300年前後(中世紀),羅馬成為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宗教力量主導了政治和社會發展,神話代替了科學,是歷史上,也包括地圖科學史上一個漫長的黑暗時代。
歐洲的地圖制圖發展進入了大中斷時期,這時科學的地圖學幾乎完全被宗教寰宇觀制圖傳統所取代,地圖不再是反映地球的地理表象,而是成為神學著作中的插圖。這些圖把世界繪成一個大圓盤,耶路撒冷在大園盤的中心,圓的南部一橫分別是尼羅河與頓河,中間一豎為地中海,構成丁字形水體,並分隔為亞、歐、非三個大陸。
2、地理大發現及墨卡托時代
偉大的探險時代始於14世紀中葉,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達加馬、麥哲倫等先後完成了環球航行。隨著歐洲進入文藝復興,航海事業日愈發達,航海家們探索了海路與各洲的沿海海灣與海港,新大陸南、北美洲的歐洲地理大發現,使人們對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較完整的認識、成為完善世界地圖的基礎,也成為地圖發展的動力。
墨卡托的地圖創作和理論結束了托勒密的傳統,開辟了近代地圖的先河,也集中反映了西方古代地圖學以天文定位和地理探險為基礎的特點。對西方地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⑦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線(附圖片的)
七大洲分界線
1、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2、亞洲與非洲的分界: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3、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峽
4、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5、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直布羅陀海峽
6、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丹麥海峽
7、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馬運河
8、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峽
四大洋的分界線
1、太平洋與北冰洋:西起俄羅斯東北部的傑口尼奧夫角,經白令海峽中的大、小代奧米德島,至美國阿拉斯加西端蘇厄德半島的威爾士王子角一線,為白令海峽最窄處。
2、太平洋與印度洋:北起馬六甲海峽北口,沿蘇門答臘島西海岸、爪哇島南海岸,經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峽,再沿澳大利亞東海岸和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經線至南極大陸。
3、太平洋與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峽處,大致以通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經67°經線為界。
4、大西洋與北冰洋:西起哈得孫灣東口,經戴維斯海峽、丹麥海峽、冰島—法羅海檻、威維爾一湯姆森海嶺、設得蘭群島的馬克爾—弗拉格島,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線。
5、大西洋與印度洋:自通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至南極大陸。
(7)西洋圖片大全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1、大洲的劃分
大洲的劃分是人類歷史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認識世界並漸漸形成的,它是山川相隔,隔海相望的人類對不甚知道的另一個世界的概括,就像西遊記中東勝神洲,西牛賀州,南瞻部洲,北俱蘆洲的劃分。也就是說,亞洲和歐洲同屬亞歐大陸,在大陸的東西兩端的東西方文明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把對方看成蠻夷。
2、亞洲和歐洲的名稱由來
亞洲的全稱是亞細亞洲,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這兩個詞都來源於古代的一種語言,亞洲在東方,「亞細亞」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歐洲在西方,「歐羅巴」意思是太陽落下的地方,是古代古代腓尼基人所起。
古代腓尼基人以海上活動為主,所以需要確定方位,所以把愛琴海以東,稱為「日出地」;以西稱為「日落地」,這可能是最早的亞洲和歐洲的概述。
⑧ 從北極和南極看地球看到的是哪些洲和哪些洋帶圖
南極是大陸(冰川覆蓋)-南極洲,北極是海洋---北冰洋。
亞洲是太平洋和北冰洋
歐洲是大西洋和北冰洋
從北極上空看地球,有北冰洋、北美洲和亞洲、歐洲北部的沿海地區。環北極的陸地部分有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瑞典和芬蘭八個環北極國家。主要海域有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和白令海。
南極境內沒有一個國家,也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有些國家出於佔有慾望,曾對南極做了扇形「領土」分割,分別宣稱它屬於自已,但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是不算數的。北極卻非如此,挪威、丹麥、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芬蘭、冰島、瑞典等8個國家的領土伸入其境內。
(8)西洋圖片大全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北極是指北緯66°34′(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也叫做北極地區。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
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是21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部分佔800萬平方千米。也有一些科學家從物候學角度出發,以7月份平均10℃等溫線(海洋以5℃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這樣,北極地區的總面積就擴大為27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約1200萬平方千米。
而如果以植物種類的分布來劃定北極把全部泰加林帶歸入北極范圍,北極地區的面積就將超過4000萬平方千米。北極地區究竟以何為界,環北極國家的標准也不統一,不過一般人習慣於從地理學角度出發,將北極圈作為北極地區的界線。
⑨ 在什麼樂器前面不加the啊
在英語中,一般在西洋樂器前,如:piano(鋼琴) ,violin(小提琴)等,都要加the;
而中國傳統樂器前,如:Erhu(二胡), Pipa(琵琶)等,則沒有這種習慣,不加the。
以下附上部分西洋樂器和中國樂器的圖片及英語名稱:
拓展資料:
the(英文單詞)
定冠詞,用法: 定冠詞the具有確定的意思,用以特指人或事物,
表示名詞所指的人或事物是同類中的特定的一個,以別於同類中其他的人或事物,相當於中文中的「那個」或「這個」的意思。它可以和單、復數名詞,也可以和不可數的名詞連用。
用在以輔音音素開頭的詞前讀e ,用在以母音音素開頭的詞前讀ei ,在特別強調時讀ei:。
參考資料:
網路-the
⑩ 真實點的大海圖片 不要太藍的
大海圖片: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
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
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份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
(10)西洋圖片大全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連綿不絕的鹹水水域,分布於地表的巨大盆地中。面積約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哩),近地球表面積的71%。
全球海洋一般被分為數個大洋和面積較小的海。三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被看作是大西洋延伸出去的一部分),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三大洋在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即南極海(又稱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連。傳統上,南極海也被分為三部分,分別隸屬三大洋。
將南極海的相應部分包含在內,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佔地球海水總面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弧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亞洲的地中海(介於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地中海(歐洲)、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黃海、東海和日本海。
海洋平均深度約為3.7公里(2.3哩)。從一般深100~200米的大陸棚坡折開始,大陸坡一路降為廣闊的深海平原。約有75%的海床深度在3~6公里間,只有約1%的深度更深。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較窄的海溝中,其中大部分與太平洋島弧有關,目前已知最深的是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的11,03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