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民族藝術品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民族藝術品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12 20:32:21

A. 你見過的最能引起共鳴的藝術品是哪幅

看到的最能引起我共鳴的藝術品,應該是南京大屠殺的一幅油畫。這幅油畫裡面凸顯了濃濃的屠戮的味道,裡面的主角一類是拿起屠刀,屠殺中國人民的日本侵略者劊子手,另一類就是已經被殺死的成千上萬的堆在一起的中國人的屍體。雖然在這幅圖片裡面也出現了兩三個僧侶的樣子,他們好像是在處理屍體的,但是他們已經沒有辦法再讓這濃濃的殺戮掩蓋下去!

看到這幅圖片,我的內心深處久久的不能平靜!落後要被挨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國家如果不富強,人民如果不團結,那麼就會淪為被屠戮的對象!

中國歷史上曾經遭受過外族入侵的次數非常多,但是給中華民族造成心靈上最深的痛楚的是日本人!日本這個民族,是一個典型的作坊式的文化!在我國歷史中,他們從未有意識一刻的停歇!自從大唐以來,中國與日本在海上打了一仗,全殲其艦隊後,讓這個自以為是的民族一下子領略到了中國的力量!

從此他們老老實實的呆了一千多年,也將中國分為他們學習的榜樣!這個崇尚力量、崇尚強者、欺負弱者的民族,在中國明代的時候,又一次將矛頭對准了中國!在戚繼光等一代偉人的領導下,讓日本人再次嘗到了中華民族的力量!又老老實實的呆了將近200年!此後隨著中國的封建社會的沒落,隨著老大帝國的下沉,讓他們看到了有機可趁的機會!於是大量的間諜湧入中國,不斷的搜集著中國各方面的資料與信息。

當他們全部摸清了中國的底牌之後,試探式的進攻開始了!日本人曾多次參與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獲得了豐厚的報酬!在1894年甲午海戰中,日本艦隊更是一次性打敗了中俄兩大帝國!所以也行更佳的膨脹,慢慢的日本人製造了很多針對中國領土的侵略,殺人放火、掠奪財富、強占土地!最後居然發展到了要滅亡中國,建立新日本的野心之中!

''殊不知100年以來,中國的許多仁人志士都在不斷的覺醒,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再一點一點的指名明,最終匯聚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以血路之軀對抗鋼鐵炮彈,以簡陋的武器對抗先進的裝備,慢慢的中國人實現了逆轉!再一次回到了世界之巔!

歷史永遠在那裡放著,容不得任何人篡改與修改!每次看到南京大屠殺這幅油畫,耳畔就彷彿響起了義勇軍進行曲!人民有信仰,中國有力量,中國向前進!

B. 關於龍的工藝品有哪些

1.九龍杯,整個杯體由九條龍裝飾,一條龍頭部伸到杯底,尾部伸出杯口並彎曲為杯把,另外八條龍組成四對,每對一條頭朝上,一條頭朝下,頭朝上的四條龍頭伸到杯口內呈喝水狀,當杯體內裝滿液體時,通過杯體內的倒U形管,並由頭朝下的四條龍口中噴出。

(2)民族藝術品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C. 民間藝術品都有哪些

中國的民間藝術有以下這些:

1.剪紙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術,在我國流傳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的藝術瑰寶,至今任然綻放著絢麗的光芒。

中國在西漢以及東漢時期就發明了造紙術,從那以後就有了剪紙藝術。剪紙是我國最普及、最具有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民間藝術特色。

D. 我國少數民族做的工藝品有哪些

1、赫哲族-魚骨雕:魚骨雕是赫哲人漁業生產的衍生物,是生產生活資源的附屬品。魚骨雕是赫哲人對廢棄物的再利用,赫哲工藝者發現了魚骨有著令人驚純的結構力量和形體的堅強的擴張感。

一種魚身各個部分的骨架有所不同,每種魚的骨架又各有不同,大魚和大魚的骨架又有所不同,赫哲工藝家將不同的骨場、骨刺巧妙組合,由一種「本形」過度到另一種「再生形」的變化,具有形體的極大的多樣性和不可重復性。

如:雄鷹等各種圖案,根據魚骨的天然形狀進行藝術構思,神行並貌,栩栩如生,這也絕非一時一日之功。可以獲得一件完美的骨魚雕,至少半個月才能完成,魚骨雕是赫哲人對自然一種新發展,可為「赫哲一絕」。

2、水族-馬尾綉:馬尾綉,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綉技藝。是民間傳統工藝,被譽為刺綉的「活化石」。

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被稱為刺綉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3、蠟染和扎染都是在雲南若干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印染方式,兩者的原理相似,工藝上略有區別。用蠟染和扎染工藝製成的壁掛、其他少數民族工藝品,極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

4、用比較珍貴的木料雕製成的各種動物、人像其他工藝品,古樸而別致,也是深受遊客喜愛的東西。有興趣的話,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購一點帶回去,作為室內裝飾品,它們的特色應該是很足的。

5、維吾爾族-喀什土陶:少數民族工藝品—新疆喀什土陶歷史悠久,遠任新石器時代就有生產,漢晉時代發展到彩陶,具有古老獨特的民族風格。

在喀什的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為著名。它繼承了傳統工藝,又有開拓創新,兼有觀賞和實用價值。其品種主要有碗、盤、壺、罐等。一種供少數民族群眾洗手用的「阿撲土」(即水壺),可稱作喀什土陶的代表作。

(4)民族藝術品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

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網路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E. 著名的中國名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縣志》記載說:「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見天日,又性忍,刺膚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慶《岳州府志》也載:「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清代《甄氏族譜》對武陵源一帶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記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儺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仗鼓……」這便是我國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歷史上,中國家族先民曾經歷過「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歷史階段。由於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逐步演變為多種崇拜。以至今天所說的民間民俗。

中國民間藝人
一天,我慕名來到廣西藤縣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鎮亞會議廳,1986年改建為共和國民族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共存有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家以及著名詩人創作過的民族藝術專注,以及所收藏的數多種中國民間藝人作品。被譽為中國著名藝術博物館之一。現在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保護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這不僅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大眾化,而且也使蘊含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經驗的藝術內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過程。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和娛樂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民間T台
「T」型台上身著古裝的靚麗時裝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組合成了一幅古樸、神秘、生動的新場景。一個前衛現代的時尚風標,一道獨特別致的風景線,呈現在了現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會重新詮釋了中國古典服飾之華美與古裝藝術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建築園林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一起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一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美學內涵。其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時期即:先秦及秦漢時期的「自然時期」,此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佔地寬廣、工程浩大、人工設施增加;唐宋時期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了中國園林發展進程,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園林發展出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二是繪畫技術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互相促進。形成時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至此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已具備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藝術化三個特點。

中國民間傢俱
中國民間傢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風格和中國特點。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到唐代時,隨著垂足坐生話方式的流行、椅、凳傢俱發展起來到宋代高型傢俱定型,室內陳設束、椅、幾、案,工藝技術日臻成熟。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傢俱的黃金時期;不僅千紋萬華的漆飾傢俱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而且產生了中國古代傢俱史上成熟顯赫的明式傢俱和豐富卓越的清式傢俱。明清傢具都以高級硬木為主要用材,拋棄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傢俱一貫採用漆飾加工的製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質,天然紋理和光潤色澤,使傢俱產生了--種嶄新的意韻,品質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並運用精湛無比的工藝,使傢俱的構造實現了科學與世術的完美結合,從而在世界傢俱史上樹起了一座光熠爍目的豐碑。

中國民間服飾
中國民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民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民族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飾集中體現著民族文化,是區別一個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之一。
播娜摩簸箕畫

播娜摩簸箕畫是貴陽市的少數民族農民畫,播娜摩,布依族語,指雄踞市郊的雲霧山。一個個尋常的農家常用簸箕,經生花妙筆將花草蟲魚、飛禽走獸、日月山川、神州傳說、人間趣事等繪制上去,便成為一件件古樸典雅的藝術品。播娜摩簸箕畫洋溢著濃郁的鄉情,極富民族特色。

大方漆器

聞名海內外的大方漆器,是貴州省大方縣(原名大定)出產的富有民族風格的傳統工藝美術製品。

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選作「貢品」上京供奉皇帝。作為家庭陳設品裝飾書齋、客廳,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緻。民間也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裝干鮮果品、蜜餞乃至菜餚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間盛極一時。當時古老的大定府城內幾乎家家都會製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譽稱。

大方漆器的特點是,圖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實,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澤艷麗,經久耐用,並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導熱,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蟲,耐酸、鹼,不易腐朽,不褪色等。

當前,大方所生產的漆器品種有碗、盤、盒、壺、瓶、杯、屏風、一傢具、玩具等280餘種,其中對外銷售的為126個品種。大方漆器選料精良,採用牛、馬皮脫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塗料,一般一件製品需經過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漆器製作工藝,可分為制坯、漆地、裝飾等幾個重要環節。比較復雜的是裝飾。裝飾的技法有100多種,總起來可分為浮花、平花、暗花三個類型。這些工藝都極為精湛,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

大方漆器,做工精緻、細膩纖巧、五彩繽紛,顯示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貴州布依地毯

布依族在貴州省分布廣泛,是至今保留本民族傳統習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特別是婦女製作蠟染、刺綉、編織、挑花的技藝保留至今並得到不斷發展,形成為貴州獨特的民族民間精湛技藝和強烈的民族藝術風格。安順地毯廠生產的布依地毯,就是在這塊民間藝術沃土上開出的新花。她融匯了民族民間優秀紋樣,推陳出新,在繼承基礎上,加以發展,為中外人士喜愛並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圖案有代表自由、幸福、長壽的「石榴、桃子」,有象徵著快樂、美滿的「蝴蝶、魚和花」等。它選用優質羊毛精工織造而成,富有彈性,產品紋樣清晰、活潑,有立體感,新穎別致。配色一般為白和藍,使人感覺淡雅、明快、朴實和富有鄉土氣息。布依地毯現有九十道、一百二十道等品種。

貴州蠟染

蠟染是貴州著名的民間手工藝品,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印染方法之一。貴州蠟染的圖案造型以行雲、流水、花草、魚、蟲、禽、鳥、幾何圖紋為主,。取材十分廣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貴州是個多民族的省份,蠟染藝術風格亦多姿多彩,並因當地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各個特色。比如有的工整嚴謹,突出對稱;有的以幾何圖形為主題結構,顯得清新秀麗,也有的蠟染加紅黃兩色,使其色調深厚,層次更加豐富;還有的大藍底白花上再用彩色絲線刺綉,就更加五彩斑斕,別具韻味。

貴州蘆笙

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的稱譽。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採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蘆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時期,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就開始製作蘆笙,並涌現了不少的優秀蘆笙吹奏家。古代進京朝貢者,就曾帶著蘆笙到宮廷演奏過,得到朝廷官員的高度贊賞。

隨著時代的變遷,蘆笙的形狀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風格外,有了新的改進。如今的蘆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長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蘆笙的曲調,除保持原來的古樸、悠揚之外,曲調多變,節奏明快,特別是伴之深沉、雄渾的芒筒聲,使蘆笙的聲響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動人。其跳和舞姿的變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剛健有力,而且舞姿瀟灑自如,動作優美。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蘆笙會規模宏大,少則幾千人,多則幾萬人,十幾萬人。十里外,便能聽到嗡嗡悠揚的蘆笙吹奏的聲音。

遵義絲織品

遵義絲綢,歷史悠久,是貴州絲綢的發源地。清乾降時,由外傳來了柞蠶放養和巢絲法和技術。到清道光年間,遵義就已成為貴州絲綢貿易中心。近年來,所生產的絲綢織品暢銷國內,甚至銷到南洋各地,產品質量與杭綢不相上下。

此外,遵義的絲織品還有工農被面、緞背經、美麗綢等。絲織品的特點是:綢身緊密,手感光滑柔軟,溫潤如玉,輕飄而絢麗,具有桑蠶絲所特有的天然光澤。遵義的絲織品,遠銷北京、上海、蘭州等地。生絲、和服綢還外銷日本,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好評。

原木藝術

原木藝術是以自然界中和種帶表皮的木本、藤本及草本植物作為材料,因而作品既淳樸自然又具現代美感,表現出貴州地方原始文化的遠古、神秘、純朴和粗獷的美學情趣。其傷口有的氣勢磅礴,有的雋永深邃,有的活潑可愛。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陳白秋原木藝術展",受到國內外美術界的高度評價,其中三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貴陽市白雲區設有原木藝術展館。

玉屏簫笛

產於被譽為"簫笛之鄉"的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它是侗鄉民傳統的手工藝品和民族樂器,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簫笛在清朝被列為貢品,故又名貢簫。玉屏簫笛用當地產小水竹製作,竹節長而均勻,管壁肉厚持堅,不易破裂,不易蟲蛀。簫笛音質純正,音色圓潤,尤其是橢圓形扁簫,音色更佳,為蕭中上乘。玉屏簫笛的傳統雕刻頗具特色。鳳翥龍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鳥,清新迷人;草纂隸楷,流暢古雅。

苗族刺綉挑花

心靈手巧的貴州苗族婦女,大都善於飛針走線。在她們綉衣最明顯的部分,往往綉著各式各樣的優美圖案:有金花銀果,彩蝶鳥禽,游龍飛鳳,還有千奇百怪的魚蝦蟲蟹,真可謂是千姿百態,令人目眩。

在各種喜慶的日子,諸如「四月八」、「六月六」、「姊妹節」、「跳花場」、「鬥牛」等節日,苗族姑娘都要穿上自己親手綉制的綉花衣,梳妝打扮,競相比美,以此來表明自己的聰明靈巧,贏得小夥子的愛慕。

苗族刺綉針法繁多。常見的針法有平綉、破綉、布貼綉、打籽綉、盤綉、辮綉、線綉等數十種針法。這些刺綉針法具有朴實優美、平滑光亮的特點。苗族刺綉針法有強烈的裝飾意趣,耐人尋味。苗族刺綉的紋樣,因地區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貴州黔東南台江、施秉等地區刺綉圖案常用祭奠祖先「龍公」的圖騰紋樣;施洞地區則喜愛雀、獸、魚、蝦;從江地區偏愛花、草、家禽。這些刺綉在配色上多用鮮明的對比色,強烈感人。

貴州苗族婦女除刺綉技藝外,還擅長於挑花,其中尤以花溪苗族挑花最為著名。花溪挑花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古老的花溪挑花圖案嚴謹,以魚刺紋為主。現在的花溪挑花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不論是在色彩上,還是在結構上都更為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要求。挑花圖案題材廣泛,但花溪挑花常用植物紋樣,如刺梨花、蝴蝶花、八角花、雞冠花等,很少有動物和人物紋樣。構圖形式一般採用對稱式,二方連續,單獨紋樣等,形式多樣,靈活多變。挑花用色較為單純。以白、紅、黃、桃紅、綠五種顏色為主,極少雜以其他顏色。十字挑花因受十字針腳的工藝限制,因此,造型概括、簡練,形體「幾何化」,具有強烈的裝飾意趣。在挑綉過程中,為了不使綉品弄臟,挑花能手大都用雙股或單股絲線從反面挑綉,形成了花溪地區獨特的「反排正看」的藝術風格。貴州苗族刺綉挑花常被應用在服飾、坐墊、壁掛、背包等日用生活品之中,具有樸素美麗的裝飾效果。貴州苗族刺綉挑花現已銷往世界許多國家,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雄精雕刻

「雄精」是雄黃礦中的結晶體,屬斜方晶系,色橙黃,半透明。用雄精雕刻工藝品,獨具特色,是貴州傳統工藝品之一。雄黃是貴州的特產之一。但是提煉「雄精」卻很困難,因而產量很小,非常名貴。雄精雕刻在清代就已盛行。歷史上貴陽所產雄精雕刻工藝品,有仙佛像、三星(福星、祿星、壽星)、歷史人物、如意及其它擺件、佩件、玩器等。

貴州民族織錦

貴州民族織錦,當地群眾叫做「織花」。她是祖國兄弟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山花,播馥傳俏於貴州高原清水江兩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傳,是貴州各族婦女朝暮接觸的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

貴州民族織錦的織造,是用土機進行手工數紗挑織,即挑經織緯和緯線起花。它分素錦和彩錦兩大類。素錦多以黑白為基調,屬通經通緯織造,如黔東南從江一帶的侗錦和丹寨的苗錦。彩錦則多以通經斷緯或通緯斷緯相結合,其織造工藝較素錦要復雜得多,如黔西南的興義市依錦和黔東南台江一帶的苗錦。貴州民族織錦多屬幾何圖案,其取材主要來源於各族人民勞動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和花鳥蟲魚之類。在織錦圖案的造型上,少數民族婦女在挑、編、織、綉方面,一個個無不都是巧奪天工的能手,在圖案造型上獨具匠心。根據織物經緯結構的規律和本民族的審美習慣,她們憑借自己對於自然物象的直觀感受和豐富的想像力,對所需飾物進行了高度的提煉概括、變形誇張,從而產生了自己獨特的古樸優美的民族紋樣。其用色多以暖調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約。著重強調對比、鮮艷和明快,以達到五彩絢爛、艷而不俗的效果。

苗錦中的彩錦,流行於清水江一帶,其代表作莫過於苗家婦女著盛裝時圍在百褶裙前面的「紅圍腰」了。它是古老苗錦中的明珠,可謂「彩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歲就學織花,到十二三歲始學挑織,待十五六歲才基本學會紅圍腰的織造。它是聰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結晶,是她們藉以顯示手藝、尋偶擇配、寄託終身和憧憬未來的珍貴織物。苗族婦女的盛裝,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全身的銀飾,這是珍貴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織著姑娘們挑、編、織、綉才華的錦裝而服。這主要是上裝的衣袖花和下裝的圍腰花。圍腰花,遠看色彩斑斕醒目,近看龍盤鳥舞,花團錦簇。其比起衣袖花來,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們「遊方」、「踩鼓」和「吃姊妹飯」對比巧斗艷的奇珍佳品。

F. 民間有哪幾種特色工藝品

中國特色工藝品的品種繁多,比如宋錦、竹編、草編、手工刺綉、藍印花布、蠟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紙、民間玩具等等。由於各地區、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審美觀點的不同,各地手工藝品也具有不同的風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國手工藝術的風采。手工製作工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它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豐富的門類、傳世佳作蜚聲海內外,從古至今,中國特色工藝品代表中華民族的一大特色產業。時尚手工在現代都市如此紅火並流行,確實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

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飲一杯茶有如此多復雜的器具似乎難以理解。但對於古代人說,則是完成一定的禮儀,是飲茶至好至精的必然過程。用器的過程,也是享受制湯、造華的過程。其實,現代烹飪所用器具較陸羽二十四器更為復雜,只不過廚師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艱辛而已。中國的茶器就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工藝品之一。眾所周知,中國特色工藝品中國結是一種漢族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漢族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當代人多用於裝飾室內、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因為其外觀對稱精緻,可以代表漢族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檀香扇,中國特色工藝品,是蘇州的一大特產,用檀香木製成的各式摺扇和其他形狀的扇。檀香木,又名旃檀,白者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木質堅硬。檀香木製成檀香扇具有天然香味,用以扇風,清香四溢。檀香扇盛暑可以卻暑清心,入秋藏之筐中,有香襲衣衫、防蟲防蛀之功效,保存十年八載,依然「日日花香扇底生」。

中國特色工藝品陶瓷作為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中國陶瓷以活生生的凝聚著創作者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存著創作者心手相應的意氣的藝術形象,表現著漢族文化,敘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著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著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中國特色工藝品剪紙,又稱為刻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手工藝術之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它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在2008年又出現新的純手工多層彩色剪紙,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紙,發展成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簡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藝術語言。

中國特色工藝品風箏是油漢族人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進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風箏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

G. 這種藝術品叫什麼

中國盆景

H.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品

一、剪紙

又稱刻紙,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民眾基礎的民間藝術,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寶貴遺產,在民俗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流派:蔚縣剪紙、山西剪紙、陝西剪紙、山東剪紙、揚州剪紙、佛山剪紙、福建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