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文字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
各地出土的陶器上的一些陶符紋飾,已具有文字的雛形。能看到的現存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經有3600年的歷史。
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6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成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到如今是一個階段。
2013年7月6日,來自全國的古文字研究專家們齊聚平湖,現場對這些符號進行論證。專家們認為庄橋墳遺址出土的確為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表示,庄橋墳遺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實而有科學依據的。
(1)良渚博物館裡面的甲骨文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甲骨文字文字特點:
河南安陽小屯是商朝末年(從盤庚王到狄辛)的都城,出土了甲骨文。商朝毀了這個國家,變成了廢墟。後人把它命名為殷墟。因此,甲骨文也被稱為殷墟。其內容多為王室占卜文字,故又稱「占卜文字」或「文字占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是從地契上刻下來的,又稱「地契」或「陰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
從甲骨文上的文字來看,它們已經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要素:用筆、打結、造形。它的線條又細又嚴,線條又直又粗,筆觸多折,影響了後來篆刻中用筆和刀的使用。
從結構字體的角度看,文本不僅改變了,雖然大小不同,但對稱性更加均衡,也呈現出穩定的格局。因此,雖然受到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但仍表現出雕刻的技巧和文字的藝術特色。「家骨書」在書法家和書法家愛好者中的流行,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2.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介紹了哪些文物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介紹了人頭壺、賈湖骨笛、陶鷹鼎、龍山蛋殼黑陶杯、紅山玉龍、凌家灘玉版玉龜、良渚玉琮王、鑲嵌綠松石銅牌飾、殷墟嵌綠松石甲骨、後母戊鼎、婦好玉鳳、鴞尊、利簋、何尊、玉組佩、三星堆青銅人、三星堆青銅神樹、太陽神鳥金箔、大克鼎、古滇國貯貝器、蓮鶴方壺、曾侯乙尊盤、越王勾踐劍、錯金銀銅版兆域圖、虎符25件文件。具體介紹以下幾件文物:
1、人頭壺
6000千年前的人頭壺於1953年發現於陝西省洛南縣靈口鎮焦村遺址,人頭與壺渾然一體,眉目清秀,鼻樑修長,雙目上視,嘴唇上翹,發型以扁平錐刺紋表示,刻畫出一個鮮活真實的仰韶文化時期人類面容,人頭與壺身結合酷似一個孕婦,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對女性和人類繁衍的重視。
2、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3、玉組佩
玉組佩又名「雜佩」、「佩玉」,專指春秋戰國時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於身上的佩飾玉。此佩玉現今所知最早見於春秋早期,戰國達到極盛,漢代逐漸消亡。其後南北朝、唐,元等朝代雖偶有出土,但在當時社會中不具有較大的影響。
4、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5、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3. 甲骨文的圖片
發了些甲骨文字的對照給你,因為甲骨文打不出來,用圖片給你看吧!
4.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在什麼地方發現的
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好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年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國都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承繼了陶文的造字辦法,是我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鼓起以後,甲骨文還延綿運用了一段期間。
2003年至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湖市博物館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期發掘,遺址中共有240餘件器物被發現有刻畫符號,表明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開始使用文字,在那時華夏民族已進入文明時代。這些刻畫的符號也將中國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中華文明的進程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中的社會結構形態和模式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
5. 陶罐上的「良渚先民」天書,是不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書文字
一、關於陶罐上良渚先民天書上面的幾個符號,現在至今仍未破解,如果直接斷定這上面的幾個符號比甲骨文,更早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可以說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因為這些符號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並沒有實質性的東西可以證明這些符號,就是最古老的中國文字,如果想要確定還需要有同類的東西,出土放在一起研究才有可能確定是不是最古老的文字。
所以說想要斷定這些符號是不是更古老的中國文字需要大家不斷的去努力和挖掘。
6. 甲骨文現收藏在哪個博物館
在世界上的一些綜合性的博物館中的,與這些古老文字關聯的文物不僅是這些博物館的重要收藏,也是他們長期陳列中的重要方面,是文明源頭和歷史發展的重要物證。在國際上的一些大型博物館,或者在一些東方博物館、亞洲博物館中都有帶甲骨文的甲骨文物展出。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
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6)良渚博物館裡面的甲骨文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自120年前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之後,在現存的超過15萬件甲骨收藏上,刻有約4500個單字,而已釋讀出的約有2000個字左右,這些文字以及所表述的內容對是世界文化史的重要組成。
中國的甲骨文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聖書體象形文字,都是古老文明的重要支撐,也是文明源頭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