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白頭翁的蛋長什麼樣子圖片
擴展閱讀
難受的卡通搞笑圖片 2025-05-21 15:47:16
圖片2021最火爆手機壁紙 2025-05-21 15:46:46
馬豬兔的圖片卡通可愛 2025-05-21 15:33:47

白頭翁的蛋長什麼樣子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25 10:38:38

1. 求解!這是什麼鳥的蛋!

白頭鵯
無論老社區還是新樓盤,只要有些2米多高的綠化灌叢和一些喬木,白頭鵯就可能居住。人們常常聽到白頭鵯復雜多變的婉轉歌聲,但很少有人看到過它的窩。因為它的巢非常隱蔽,平時有枝葉遮擋很難被發現。不過在北方到了冬季,葉子掉光了,細心找也能找到:一個用細草編制的精緻「小酒杯」。白頭鵯的蛋和成年人食指第一節大小相仿,表面淺粉色或白色,上面有很多紫色的斑點。

2. 白頭翁是什麼動物

白頭翁一般指白頭鵯。

外形特徵

白頭翁和麻雀、綠綉眼合稱「城市三寶」,常成群出現在平原區灌木叢,丘陵樹林地帶,以及校園,公園,庭院,行道中的各種高高的電線與樹上。

白頭鵯體長約17到22厘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耳羽後部有一白斑,此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老鳥的枕羽(後頭部)更潔白,所以又叫「白頭翁」。

(2)白頭翁的蛋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一、亞種分化

1、白頭鵯指名亞種(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分布於中國的中西部(四川、陝西、長江流域、廣西、廣東,福建、北京和河北),越南,南海和韓國。

2、白頭鵯海南亞種(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hainanus)分布於中國海南、廣東東南,越南北部和中部。

3、白頭鵯台灣亞種(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分布於台灣(不包括太魯閣峽谷南部和東南海)。

4、白頭鵯琉球亞種(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orii)分布於琉球群島(沖繩和八重山島)。

二、人工選育

1、鳥的選擇:鵯科鳥類多食蟲、兼食果實,較難達到人工繁殖因野外捕捉的成鳥膽小,不易馴熟,故通常掏長羽芽的雛鳥或將離巢的幼鳥飼養。

2、籠的特點:白頭鵯食昆蟲和水果,糞便多而稀軟,喜歡水浴,因而鳥籠的底宜為亮底,下邊有托糞板,便於糞便漏下和清刷。可自製竹籠,圓型(直徑26厘米,高30厘米)或方形(26×26×30的厘米)。

3、飼料喂法:飼養白頭鵯可以一種粉料做為常備飼料,比如把玉米面、花生米粉、熟雞蛋黃按5:2:3的比例混勻喂給,或者喂點頦粉(綠豆面、玉米面、熟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2:1配合);經常補充些水果和昆蟲幼蟲及蛹。

4、管理調教:在人工飼養下白頭鵯屬軟食鳥,水罐內的水容易污染,每天需要清刷並換新鮮飲水。喂給的水果當天吃不完的應把剩餘的取出。每天(夏季)或隔日(春、初秋)供給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鳥籠。白頭鵯不耐寒,在北方飼養冬季一定要移至室內飼養,停止外出溜鳥。

5、飼養要求:白頭鵯適合吃一些柔軟細嫩的食物,它用的水罐很容易被污染,每天都要給它清洗水罐,還要保證它總是喝到干凈的水質。當天沒喝完的水一定要換掉。夏季要提供白頭鵯洗浴用的水漕,春秋也需要,它會自己梳洗。

3. 請問這是什麼鳥蛋

可能是白頭鵯鳥蛋。白頭鵯喜歡將巢築在相思樹或榕樹上,在都市中常見以枯草或芒草穗築碗形巢於陽台花木、樹叢盆栽之中,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頭翁的繁殖期,這段期間,如果見到一隻白頭翁單獨站在突出的枝頭或是樹頂上高聲鳴叫,過不了多久,另一隻白頭翁飛過來,兩只鳥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們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對白頭翁會建立它們的領域,其范圍面積小,巢通常築在離地面不高的雜木林或樹叢上,雌、雄鳥共同育雛,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窩產3到4枚蛋,繁殖季節幾乎全以昆蟲為食。幼鳥需要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孵化才能破殼而出,再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餵食,就可以出巢。  繁殖期4-8月。營巢於灌木或闊葉樹上、竹林和針葉樹上。巢距地高1.5-7m,呈深杯狀或碗狀,由枯草莖、草葉、細樹、蘆葦、茅草、樹葉、花序、竹葉等材料構成。巢的大小外徑為9-12cm×11-13cm,內徑6-7cm×7-8cm,高5.5-15cm,深4-9cm。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卵粉紅色、被有紫色斑點,也見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點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點的。卵的大小為21.5-24mm ×16-16.6mm,卵重2.6-3.3g。

4. 這是什麼蛋呢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白頭鵯的鳥蛋。

白頭鵯 ,又名白頭翁 、白頭殼仔(台語),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台灣亞種於台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

5. 這是什麼鳥蛋

烏鶇

別稱:百舌、反舌、中國黑鶇

烏鶇每年的4-7月開始繁殖,巢大都營於喬木的枝梢上或樹木主幹分支處、距地面約3米,棕櫚葉柄間等處築碗狀巢,以枝條、枯草、松針等混泥築成深杯狀

以上回答 僅供參考

6. 這是什麼 鳥的蛋

這是白頭鵯鳥蛋。白頭翁的卵粉紅色、被有紫色斑點,也見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點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點的。

白頭翁常見於東亞,台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性活潑,不甚畏人。

白頭翁體長約17到22厘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耳羽後部有一白斑,此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

(6)白頭翁的蛋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生活特點:

1、白頭翁喜歡將巢築在相思樹或榕樹上,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頭翁的繁殖期,這段期間,如果見到一隻白頭翁單獨站在突出的枝頭或是樹頂上高聲鳴叫,過不了多久,另一隻白頭翁飛過來,兩只鳥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們在互唱情歌了。

2、白頭翁常呈3-5隻至10多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隻的大群。常在樹枝間跳躍,或飛翔於相鄰樹木間,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善鳴叫,鳴聲婉轉多變。

7. 這是什麼鳥的蛋,有誰認識的

這是白頭鵯鳥蛋 。繁殖期4-8月。營巢於灌木或闊葉樹上、竹林和針葉樹上。巢距地高1.5-7m,呈深杯狀或碗狀,由枯草莖、草葉、細樹、蘆葦、茅草、樹葉、花序、竹葉等材料構成。巢的大小外徑為9-12cm×11-13cm,內徑6-7cm×7-8cm,高5.5-15cm,深4-9cm。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卵粉紅色、被有紫色斑點,也見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點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點的。卵的大小為21.5-24mm ×16-16.6mm,卵重2.6-3.3g。

8. 白頭鵯的蛋是什麼顏色的 白頭鵯的蛋長什麼樣子

白蛋帶點黑點,個頭比麻雀蛋大點,白頭鵯每次可以產下3到4個蛋,蛋的形狀為橢球形,顏色為淡淡的紅色,蛋的表面還會帶有一些深紅的淡紫色的斑點。

白頭鵯的蛋是什麼顏色的

白頭鵯每次可以產下3到4個蛋,蛋的形狀為橢球形,顏色為淡淡的紅色,蛋的表面還會帶有一些深紅的淡紫色的斑點。
白蛋帶點黑點,個頭比麻雀蛋大點,白頭鵯極其喜歡吃水果,通常手段是嚇不退它們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弄一隻活鳥,系住腿掛起來,鳥掙扎時發出的驚叫是有效的驅鳥手段。

白頭鵯頭黑枕白,背面黃綠,胸部大都灰褐,腹面白色。幼鳥頭灰褐色,背橄欖色,胸部淺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復羽灰白。

9. 這個綠色小鳥是什麼鳥

這是白頭鵯幼鳥

喜歡將巢築在相思樹或榕樹上,在都市中常見以枯草或芒草穗築碗形巢於陽台花木、樹叢盆栽之中,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頭翁的繁殖期,這段期間,如果見到一隻白頭翁單獨站在突出的枝頭或是樹頂上高聲鳴叫,過不了多久,另一隻白頭翁飛過來,兩只鳥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們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對白頭翁會建立它們的領域,其范圍面積小,巢通常築在離地面不高的雜木林或樹叢上,雌、雄鳥共同育雛,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窩產3到4枚蛋,繁殖季節幾乎全以昆蟲為食。幼鳥需要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孵化才能破殼而出,再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餵食,就可以出巢。

食性: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主要有金龜甲、步行蟲、金花甲、鼻甲、夜蛾、瓢蟲、蝗蟲、蛇、蜂、蠅、蚊、螞蟻、長角螢、蟬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蟲和幼蟲,也吃蜘蛛、壁虱等無脊椎動物。植物生食物主要有野山楂、野薔薇、寒莓、衛茅、桑椹、石楠、女貞、楝、櫻桃、苦楝、葡萄、烏桕、甘藍、藍靛、酸棗、樟、梓等植物果實與種子。

習性:常呈3-5隻至10多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隻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樹上活動,性活潑,不甚怕人,常在樹枝間跳躍,或飛翔於相鄰樹木間,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善鳴叫,鳴聲婉轉多變。

遷徙: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

10. 這是什麼鳥的蛋哇!在線等

  • 如圖 ,可能是 白頭翁產的蛋

  • 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白頭鵯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