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的圖片
⑵ 誰有動物馬的圖片及介紹
馬
Equus caballus
英文名horse
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類型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 30 多個 。主要可分為小型地方品種、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飼養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飼管理和幼駒培養及調教。
馬 mǎ <名>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後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徵(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又如:馬子(籌碼)
姓
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馬
商官名。常奉命征伐和射獵。《殷虛馬契前編》卷三第三十一第二片:「貞肇馬左右中人三百」。可知「馬」分左、右、中三隊,每隊百人。後世馬司之官,或從此出。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周穆王八駿 《拾遺記》:
一名 絕地,足不踐土。二名 翻羽,行越飛禽。三名 奔宵,野行萬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輝,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騰霧,乘雲而奔。八名 挾翼,身有肉翅。
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
《水注經》:湖水出桃林塞之誇父山,其中多野馬。造父於此得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乘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
雷首良馬
《穆天子傳》:壬戌天子至雷首,犬戍觴天子雷首之阿,乃獻良馬四六。
翠龍
揚雄《河東賦》註:詩古曰:「翠龍,穆天子所乘馬也」。
玉馬
《瑞應圖》:玉馬者,王朝清明尊賢則至。
(馬肅)(馬霜)。括弧內字為合字。鍵盤上打不出來。驦
《左傳》:唐成公有兩驌驦馬。一雲驌驦,馬色如霜紈。
沙丘馬
伯樂對秦穆公曰:「臣有所與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楚騅
《史記》: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里。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
九逸
《西京雜記》:漢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駿足也。名曰浮雲、赤電、絕群、逸群、紫燕騮、祿螭驄、龍子、嶙駒、絕塵,號九逸。有來宣能御。
烏孫、天馬
《張騫轉》:元狩中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
宛天馬
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集生駒皆汗血,因號天馬子。
蕭稍
《神異經》:大宛有良馬,鬣至膝尾垂於地,名曰蕭稍。
象龍
《馮奉世轉》:宣帝時至大宛,得名馬象龍而還。
步景
《洞冥記》:東方朔游吉雲之地。得神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狀;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晝光,毛色隨四時之變。
西王母稅此於芝田,因食芝田之草。東王公棄之清津,因其而返,繞日三匝,入漢關,馬上睡眼不覺而至,名步景。
黃門四駿
《西域贊》:蒲稍、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註:孟康曰:「四駿馬名」。
大驪
光武以所乘大驪贈孝忠。
赤兔
《曹操傳》: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乘之。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的盧
《馬政論》曰:「顙上有白毛謂之的盧。」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謂之的吻,凶。」俗雲的盧非也。劉備避樊城之難,過檀溪,謂所乘馬的盧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馬達備意,一躍三丈。又庚亮所乘馬名的盧,殷浩以為不利主,勸市之。亮曰:「豈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絕影
《後漢書》:曹公所乘馬名絕影。
白鶴
《拾遺記》:曹洪與魏武所乘之馬名曰白鶴。時人諺曰:「憑空虛躍,曹家白鶴。」
紫(馬辛)。xin.括弧內為合字。
《魏志》陳思王表文帝曰:「臣於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騂馬一匹,教令習拜。
驚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馬名驚帆,言其馳驟烈風舉帆之疾也。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後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有一些令人激賞的共同特點:華麗的動作、良好的基本構造、具有風採的質量、穩健成長的能力、溫馴合作的氣質。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並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後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後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⑶ 馬的各種資料,藝術品、郵票、名畫都可以,最好有圖片。
2002年一月五日,在陝西省的寶雞市舉行了馬年生肖郵票的首發式。今年的生肖郵票就是以寶雞市鳳翔縣的民間工藝品泥塑馬為圖案設計的。
王虎鳴:我無意中在一個書櫃裡面 發現了一匹就是這個黑白馬 就是現在選中的這匹馬 當時馬身上是塵土很多 好長時間可能也沒有人動 但是我當時看到這一匹馬的時候 我就心裡一亮 我有這么一種感覺 好象今年的生肖票 也就是非它莫屬 有這么一種感覺 那麼我想評審委員會 之所以選中這個馬 一個我想就是它這個馬比較有特點 這種特點一個是它的造型比較有特點 非常的可愛很憨態 另外一個就是說它的色彩是黑白的 線條簡潔流暢 還有一個特點我想就是 它特點適合於我們雕刻版印刷
中國的生肖郵票發行的歷史並不長,但由於符合了中國人在新年來臨之際對喜慶、吉祥的追求,所以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每到郵票發行的時候,無論是集郵還是不集郵的人,都喜歡買一、兩套生肖郵票作為紀念。
在寶雞的馬年郵票的首發式上,由這套生肖郵票的設計者簽名的郵品受到了人們的歡迎。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有一位老人總是被人們團團圍住,他就是這套郵票所選取的泥塑馬形象的製作者,鳳翔縣的老藝人胡深。
胡深:我這個手藝是祖傳的 老先人就搞 我今年72歲了 我畫這個泥塑已經有60餘年 小上的時候就跟我父母學手藝
今年73歲的胡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一踏進他的家門,就會發現,他的家科就是一個泥塑作品的小加工廠。從和泥、擀泥餅到入模、出模,一道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地在進行。胡深的老伴、兩個兒子、兒媳婦和四個孫子,一家十口都會製作彩繪泥塑。
胡家的這一家人,在泥塑方面各有特長,捏摸、畫線、著色分工明確。每到農閑以後,全家人坐在炕頭一起做虎頭掛片、泥塑動物。他們的作品充滿鄉土氣息,形態逼真、粗獷誇張,風格多樣,深受各界人士喜愛。這次被選為生肖郵票圖案的馬就是有關專家從中央美術學院的陳列室里找到的。
胡深:為什麼把這個馬 要選成國家的郵票呢 這個馬它有好多的長處 比如我拿的這一個馬 精神飽滿 形象美觀大方 線條流暢 民族味道濃厚
胡深所生活的寶雞鳳翔縣,是中國泥塑的發翔地,從周朝開始流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由於這里地處黃土高原,人們一年四季有一半的時間和泥土為伴,為了給枯燥的冬天農閑中增加一些生活的情趣,人們就以泥塑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每到節日,人們就用親手製作的泥塑送給親朋好友,來表達主人的一片特有的豪爽和對朋友的祝福之心。
由於鳳翔的泥塑總是與民俗聯系在一起,所以這些泥塑作品充滿了鄉土氣息,大膽的造型、豐富的想像、簡潔的線條、艷麗誇張的色彩使鳳翔的泥塑傳達出一種質朴而熱烈的情趣。
在中國生肖也稱為屬相,或稱為相屬。按照漢語的解釋,「生」指「出生」,「肖」義為相似、類似。也就是說,某一年出生的人和這一年所代表的動物習性有著某種聯系。生肖,不僅中國有,在日本、柬埔寨、印度、法國、緬甸等國家都有生肖,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但都體現了人與自然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相互依賴的關系。
中國古代根據動物出沒時間和生活特徵,將十一種動物和龍作為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 猴、雞、狗、豬。這些動物或多或少與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有關。
「十二生肖」在中國社會流傳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但源於何時,現在已難以考證。但在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的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等文獻中就有關於生肖的零散表述和記載。
李燕:在漢代應該說是中華國學 很多的門類都是基礎 形成體系的那麼一個時代 在東漢王充的著作《論衡》 里問有一篇叫《物事篇》 裡面首次白紙黑字 記錄下十二地支和十二種動物掛鉤 其中就有馬
在人類歷史上,人與動物本來就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從古至今,人們對動物形象的描繪與刻畫,就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十二生肖中的動物也一直是藝術家們創作的對象,這之中又因為馬與人類的生存、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而成為藝術家們最喜歡的創作題材。
在據今約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內蒙古陰山岩畫上就已經出現了人與馬的畫面。
到了兩千多年前的秦代,馬的藝術形象已經十分豐富。在著名的秦始皇陵中,就出土了大量象徵秦王朝百萬雄師的兵馬俑。而更令人驚奇的是,在這座皇陵中還發現兩具銅車馬。銅車馬的造型比例勻稱,形態逼真,矯健肥碩的馬身佩光彩閃爍的金銀飾件,雙眼緊盯前方,馬齒緊嚼滴銜,鬃花迎風飛揚,削竹般的馬耳斜聳,彷彿正聆聽號令,只待長策一揮,便放開四蹄疾馳。它們與兵馬俑中的馬一起勾勒出秦駿馬盛世的壯麗景象。
到了唐代,由於國家強盛,疆域廣大,對外交往頻繁,馬在生活、生產與戰爭中的作用更加明顯,所以馬的形象也更加突出。這之中最著名的就是陝西禮泉縣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照陵的六匹駿馬浮雕,這六匹駿馬曾經伴隨唐太宗征戰南北,立有赫赫戰功,當時的藝術家以簡練明晰的造型,塑造了戰馬立行賓士的身姿、步態,展現了戰馬的勇武、剛烈,突出了它們頑強的性格,同時也展現了大唐文化的恢弘氣勢。
在中國,對於馬的喜愛並不僅僅局限與帝王,普通百姓也對馬十分鍾愛。在浙江省的諸暨市,有一座富商的私宅,人稱「千柱屋」,氣勢恢宏,建築講究。在「千柱屋」里,雕刻藝術品如雲,尤以正屋天井照牆上的「百馬圖」為上乘。全圖由21塊方磚合成,總長704厘米。百馬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神兼備,充分表達出主人對馬的喜好之情。
李燕:中國最古的典藉《易經》裡面 乾卦談的是天的精神 他把馬列入乾卦 就是說馬是一種天的精神 剛健的精神 就是自強不息的精神 另外我們民族的圖騰是龍 龍是天的化身 所以好多馬也叫龍馬 甚至地變一個詞龍馬精神 這就是給馬這種動物形象 賦予了一個最高的 剛健形象的這樣一種地位
在甘肅省出土的漢代銅雕《馬踏飛燕》就是中國的古人對「天馬」精神的最好詮釋。這匹正撒開四蹄飛奔的駿馬體態矯健,昂首甩尾,頭微微左側,三足騰空,只有左後足落在一隻展翼疾飛的龍雀背上,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馬踏飛燕》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像,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也是當時所崇尚的時代精神的體現。
從古至今,馬與人的關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於歷朝歷代都涌現出具有不同時代特色的馬的藝術形象,而在這些形象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唐三彩中的三彩馬。
唐三彩在一千多年以前,曾作為陪葬品而風靡一時。因為它們以黃、綠、白三種釉色為基本釉色,所以人們習慣稱它們為「唐三彩」。唐三彩有器物,也有塑像,各類製品包羅萬象,但做得最成功的還是各種馬的形象。
三彩馬大都以靜表現動,雖然站立卻有奔跑之勢,雖然不鳴卻讓人似乎聽到嘯嘯之氣,充分體現出了當時工藝水平的精湛與製作者的智慧和激情。
唐三彩馬中的馬與現實生活中的馬有很大的不同,它們實際上是一種被藝術化的馬的形象。
李燕:對馬的塑造體現了唐朝 一個時代精神 一個欣欣向上 朝氣蓬勃 勇往直前的一種精神 所以他把馬的體現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 他把它放在最高貴的地位上來塑造它 把它最優美 最能體現精神的部分誇大 用現實生活的馬來跟三彩的馬來看 它不大一樣 比如它的頭比較小 它的脖子特別粗 胸肌特別發達 臀部都非常圓潤 這些現實生活中 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的馬 它主要是體現了馬的一種精神 一種龍馬精神 用內在的勁來發外在的形 所以它對這個形象 主要是看它象一個馬就是了 但是更主要的是體現了馬的精神 體現了馬時代的精神
三彩馬的裝扮也是各式各樣,從它們的裝扮中,可以看出唐代各個社會階層人們的等級、地位和身份。
李燕:因為唐朝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 一個封建社會 所以在馬的使用上面 打扮上面 也是有很明顯的等級 就象我們現在在路上用的汽車一樣 比如說賓士 寶馬 卡迪拉克 那麼唐朝就是五花馬、三花馬 剪鬃上面帶花的馬、那一般都是王侯將相 還有帝王才能用的 還有宮廷才能用的
在唐三彩中還有很多人與馬相結合的作品,如狩獵俑、騎馬俑、馬夫俑等。在這些作品中,人物的姿態、神色與馬相互輝映,表現出人與馬的親密關系。
三彩馬中還有為數不少的胡人牽馬俑和騎馬俑,這反映出唐代社會的開放和對外交往的頻繁。
三彩馬是唐王朝經濟文化繁榮的象徵,是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的體現,它們生動的造型、飛揚的神采展現出一個時代的追求。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一直待續至今,而三彩馬也因為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成為人們樂於收藏的工藝品,現在,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當然,對於喜歡馬的人來,馬的藝術品收藏還不僅僅局限於唐三彩。
這是一個溫馨的三口之家,蔡猛和徐笑梅都是電視節目的主持人。由於工作的原因,他們總是有機會走南闖北,所以在這個家裡,有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紀念品,而在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們大量的有關馬的收藏品。
蔡猛:我覺得每個人有不同的喜愛 除了生長經歷以外 應該說你的血液里你的骨子裡 在你的遺傳里肯定有什麼東西 當然與我的經歷有關系 小的時候出生在呼和浩特 就是草原上的明珠的城市 從小看著馬 趕著一群一群的走向中原 當地穿著蒙古袍的人很多 還有飯館里頭手把肉 馬拉的車運糧食 這些東西我想對我對馬的愛都可能會有間接的啟發或者是誘導 1982年我大學畢業以後就有了工資 有了工資以後相對來講經濟獨立以後就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 看到什麼喜歡的東西可以買一買 東一件西一件 最後發現買的東西里頭號大部分是馬 後來我漸漸琢磨 實際上自己喜歡的其實是馬 從那個時候就有了一種收藏的意識
徐笑梅:最初的時候對這件事可以說我不太理解 並且我也不太喜歡 我喜歡家裡搞得溫馨一點 簡潔一點 我說你別買這些東西了這么亂然後要花很多錢 然後我覺得這種陰擋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一個是他蔡猛愛馬我感覺就是說他已經愛到了這種痴迷的程度 我從我的感覺 我應該變得聰明一點那還不如把這件事轉一個彎 然後做一個正確的引導 我想了想這也是一件挺好的事 我說你要注意品位 別什麼亂七八糟的都弄到家裡來 但是我覺得我還不是一個真正的收藏 因為收藏一般地講收藏它是一個怎麼說呢 就是這個東西具有很高的價值 其實我的想法是什麼呢 我就覺得做為我只是一種愛
在相互理解與溝通後,他們一起愛上了馬,愛上了對馬的工藝品的收藏。在這個家裡,每一件藝術品都是由它的主人精心選擇和擺放的,每一件藝術品後面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或者一段值得回憶的印象。
收藏中的趣聞 蔡猛:比如我當時到英國去解說4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回來的時候我記得好象在也是在一個日本人開的商店裡頭 因為錢不多了 我就想再買一點什麼東西 然後就有一個表 那個表上是一個馬的圖案非常漂亮 我一看見馬我就立刻興奮 那個服務員很直地說了這個表我們不賣 那為什麼不賣 他說這個表走時上機器有點問題 它就是走不準時唄 我說這不現在在走嗎 他說是現在在走它可能以後就不走了 但是我說我沒關系我說不走我也要 他說那你要自己負責任我們不給你承諾這種保證 後來我就把這個表買回來了 買回以後果然掛在上頭沒走幾天不走了 但是不走了我覺得也好看 我覺得在買的時候其實心理上已經有準備了 是喜歡這個表的造型喜歡它馬的圖案
對馬的喜愛,對馬的藝術品的收藏,使這個家庭充滿了和諧的氣氛,每一件收藏品都是一種歷史,也是一種文化,它們一方面被人所收藏,另一方面又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陶冶著人們的性情,使人們沉醉於它們所展現出的世界中。
蔡猛:心底下有那麼一個想法 有朝一日的話 有條件的話 我將逐漸的轉向馬的講解和解說 因為現在馬術有6塊奧運會金牌 而且它是唯一的一個人與動物的奧運會項目 2008年奧運會又在中國舉行 所以馬術肯定會在中國發展得非常快 那麼我喜歡馬 我又從80年代開始到現在20年的收藏 在收藏的過程中也了解了很多馬的知識 自己又親自去騎馬又養馬 我想我最終的一個目標就是用我對馬的這種愛 用我掌握馬的這些知識 用自己的這種熱情去成為一個真正的體育馬的一個解說 一個評論 讓很多人通過我的解說 通過這種評論喜歡這種動物 保護動物 愛護動物 而且能夠以馬 能帶來這種快樂的生活
馬不但出現在民間工藝、雕刻藝術以及私人收藏品中,也是中國歷代繪畫中極力表現的形象。從那些流傳至今的畫卷中,我們可能看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畫家對馬的精神的獨特見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漆器的國家,在先秦時期的漆器,特別是戰國漆器上就已經出現了裝飾圖案,在這些圖案中,就有馬的形象。這些漆畫構圖嚴謹,線描交稱健勁,冷暖色調對比強烈,帶有濃郁的裝飾趣味。
從秦朝開始,由於中國進入統一的封建社會,國勢強盛,統治者開始大興土木,從宮殿、壇廟到宅邸、墓室都繪有氣勢恢宏的壁畫,這些壁畫中也大量描繪馬或者車馬的形象,它們大多構圖充實完整,人物與馬等動物錯落有致,儉朴率真,引人入勝。在著名的敦煌壁畫中,馬的形象也十分突出,它們有的是當時商旅行進在「絲綢之路」上的真實寫照,有的則是當時人們豐富的想像力的結晶。
李燕:另外不能不提到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 它所創造的戰馬的形象、拉車馬的形象、乘馬的形象 那稱一代繪畫造型的高峰 為什麼把這樣一種浮雕算作繪畫 因為它有大量的拓片形式影響於我們的畫界、影響於我們的一些畫家 尤其是漢畫像磚上拓出來的那個奔跑的馬拉車的馬 有一塊漢磚 四四方方的一塊漢磚上四匹馬的形象 形馬很大的那種動態反差 所以你當看到這樣一張畫的時候 你的視線從四匹馬中間留來留去 轉來轉去 無形中在你的視網膜里形成了一種動態大反差 變成了一種良性錯覺就是這馬在動 四方的畫面並沒有拘束你這四匹馬 而且覺得這四匹馬可能一會兒功夫就跑出你的畫面 那實在是那是將近兩千年前的這么一幅畫馬的絕品
東晉時期,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以曹植的《洛神賦》為腳本,用圖畫的形式再現了一個很浪漫的故事,這就是在中國繪畫界有著崇高地位的《洛神賦圖》,畫中有許多乘馬而行的人物,雖然在這里馬還只是人物活動後個陪襯,但已經充滿含意雋永的神韻。
在繪畫中真正出現了成熟的馬的形象是在唐代。著名畫家張萱在《虢國夫人游春圖》中,描繪了楊貴妃的三姐虢國夫人及其家眷騎馬郊遊的情景,在一片花團錦簇中,馬的形象十分突出。
在唐代,也已經出現了一批專門因畫馬而知名的畫家。
李燕:這里有名有姓可查的、又比較有名的 唐代的韓干現在流傳在世的有一幅叫《照夜白》 這是馬的名稱 過去這是好馬 駿馬都有名稱 照夜白就是說他這匹馬毛啊雪白雪白的 在夜裡行走都能一片白光 就這個意思這個 馬是拴在馬柱子上的 可一看這馬就不甘心被人羈絆 仰著首 你只要把這繩套一脫開就能飛到天上去 那種感覺 宋代的一位白描大師李公麟 他畫的一些白描的馬 他用這樣一種最簡潔的繪畫手段來描寫 這些駿馬很有意思 每匹駿馬前面都有一個養馬人 這養馬人的形象一看就是凹眼睛高鼻子 那一定就是西北地區的兄弟民族 他們善於養馬 而且從馬的形象來看也是西北馬、大字馬、烏孫馬 就是那一類的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匹叫玉花蔥 白馬身上有一點灰的 小的圈圈 玉花蔥
到了元代,又出現了一位畫馬的大畫家——趙孟頫。趙孟頫實際上是一位詩文書畫全能的藝術家。《秋郊飲馬圖》和《浴馬圖》是趙孟頫人物鞍馬畫的代表作。在這些畫中,牧馬官驅駿馬十數匹賓士於野水長堤、綠波紅樹之間。畫面布局講究,意境深遠,尤其是馬的神態各異,或奔騰追逐,或徐步緩行,或低首就飲,或引頸長鳴,意態生動,是描繪馬的繪畫中的上品。
中國繪畫的題材對馬的偏愛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著名的畫家徐悲鴻畫的馬。徐悲鴻九歲開始學畫,後來又到歐洲留學八年。回國以後,他在大學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創作了大量油畫等多種體裁的作品。但最為人所稱道的還是他筆下的駿馬。
他筆下的馬四蹄騰空,鬃尾毛發聳立,向前疾奔。筆健墨酣,以中國畫大寫意線條與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結合,作品既有中國畫的骨法用筆,又有強烈的立體效果。全畫墨色淋漓,用筆粗放,氣勢磅礴,在中國畫中獨樹一幟。
李燕:徐悲鴻先生他生活於我們中國近代 風雲變幻的國難頻生的這樣一種時代 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民主思想的徐悲鴻先生 他畫的馬完全是他個人的思想和與時代相關的這種時代的思想 時代的精神的那麼一種化身 那是在四十年代內戰行將結束的時候他畫了一匹飛奔的戰馬 上面題的是什麼呢?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 這就說明了徐悲鴻先生通過這樣一匹馳騁摘掉了鞍子的戰馬 來表達他希望我們的國家趕快結束內戰 趕快統一建立一個光明的未來的新中國那麼一種心情
馬與人類一起已經生活了很多年,它們不但推動了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進步,而且還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為人類的藝術創作提供了無數的靈感,馬是人類最親密的夥伴。
⑷ 誰能給我介紹馬的樣子和發幾張圖片
馬,能負重行遠者也。頭頸長而有鬣,蹄極堅壯,僅有一趾。其齒有乳齒、永久齒,形態隨年齡而異,故相馬必先齒。種類甚多,古人以其毛色各別為專名。吾國產馬之地,以蒙古、新疆為最著。 內蒙多良馬,烏珠穆沁旗之佳者,每匹價值數百金,尋常者亦須六七十金。四子王旗之馬,佳者不及百金,劣者僅十餘金。東盟馬市甚盛,西盟無馬市,須向內地求估。 內蒙馬之游牝期,多在立秋後十餘日內,年一度,產馬年一次,或三年二次。馬孕時,牧人不加滋衛,產時不為調養,即病亦不加療治。 多倫達哩、岡崖等處,向為內蒙產馬最盛之地。且軍備所用之伊犁馬種,雖極高大,然實不及內蒙所產之體格較小者為良。 青海之馬,高大雄駿而首略小,有鬣長垂地者。凡內地馬,必釘鐵掌以護趾甲。甘肅多平野,馬僅釘前二蹄,而不必釘後蹄,以前蹄步重而後蹄輕,蓋馬種愈西,趾甲愈堅也。青海馬種,蹄甲更堅,行走草地,四蹄無傷,故無庸釘掌,而行速負重,他產鮮出其右,惟性頗猛劣,馭之宜得其法。 青海又有野馬,身小,善奔逸,能越溝,識泉脈,覓水者視蹄涔,掘之,泉見焉。行沙漠中遇風,羣伏,埋鼻沙中以護之。獵人誘之入柵,跳擲奔蹴,數日不食而倒。 其產於阿爾泰山者,蒙人名之曰塔奇。 某獸醫謂常人每觀馬齒,以斷其年齡,非至善之法也。蓋馬逾八歲,即不更生齒,而術窮矣。然齒既長足,下眼皮上側漸顯皺紋,其紋與年俱增。故八歲以上之馬,須先觀其齒,再察眼皮皺紋,則可斷定年齡,歷歷不爽矣。 青馬 青馬之種,自海中來,性最良。 馬寶 馬寶,為馬腹所生者,如牛黃,猴棗之類.真者難得.相傳主治一切惡瘡及癲癇,醫書謂之鮓(魚答),質堅,似石而光瑩,色雜紅黃藍白,大小不一,如卵如栗.大者一枚,或至三五七枚,或十數枚. 蒙古人持咒將鮓魚?答入水中,能祈雨立降。咸豐時,有見其大如西瓜者,皮白而黃,青花纏繞,重五十餘兩。偶墜地碎縫,搖之各各有聲。刮破處入葯,甚效。山陽常有之,然歲僅一二枚。 李宗望得馬寶 同治時,鴛湖李宗望宦遊蜀中,有往來西藏之賈人某畜一老馬,拳毛卷雪,七尺昂藏,日負重二百餘斤,自藏至蜀,計程萬余里,雖崔嵬屢涉,而未賦虺頹。後忽無故自斃,賈疑而剖之,竟於其腹中得一石,約重五十兩,螺紋旋結,有類雲母。李見而異之,購以重價。當始得時,盛諸水盆,發泡如湯沸,經年始已。入夜則映月生光。形微圓而色白如粉,刮之甚堅,即馬寶也。 禮烈親王蓄克勒 禮烈親王,太宗兄也。天聰時,薩爾滸山之戰,殲明兵四十萬,王功尤多。他如葉赫、烏拉諸部眾受降伐畔,亦復靡役不從。王所乘馬,名克勒,滿話稱棗騮馬皂青鬃尾者也。高七尺,長丈咫,腹下旋毛如鱗,識者謂之龍種。每聞鼓鼙聲,輒矯首歕鬣,摧陷當沖。嘗病蹏,自跑地出泉,洗創即愈,軍中呼曰聖水。舊有圖,藏禮親王府。 年羹堯蓄連錢 年羹堯好馳馬,而苦無駿足。有客牽瘦馬詣年求售,年哂之,客曰:「公何哂也?」因以錢置馬腹下,令年俯身就拾之,而馬不驚。年奇焉,酬以重金。客不受,曰:「此馬助公立殊勛,非阿堵物所能致也,望善視之。馬不死,公不敗。」語畢,飄然徑去。後年轉戰數省,皆賴此焉。征藏日,為藏人所暗殺,一慟幾絕。未幾,竟被逮。年得此馬,喜甚,名之曰連錢。 俞賢蓄老馬 田山姜少司寇雯撫黔時,有卒俞賢者,所乘馬,齒六十矣,自其父兄至賢,歷數十年,大小經數百戰,而驍騰如故。不食生芻,日需豆糜三升,酒五合耳。能通人語,高下疾徐,東西南北,語之,無不如意。夭壩之戰,馳險阨,犯瘴癘,芻糧久絕,獨此馬不困而益壯。 海蘭察盜馬 超勇公海蘭察從征西域、金川、台灣,有戰功。值內廷時,與蒙古巴林郡王巴圖相善,二人皆有駿驥。扈蹕木蘭,巴欲以己馬易海騎,不許,巴曰:「余當夜使人盜去,勿瞋也。」海笑應之曰:「大佳。」及夕,巴果使人往竊,見駿馬獨立齕草,因潛捕之。詎土窟中一健夫執馬韁伏其中,大呼曰:「寄語汝王,吾公行當竊王馬矣。」蓋海豫為之備也。使者歸告,王命嚴防之。夜半,忽聞帳外大呼盜馬者乘馬遁矣。俄萬帳齊呼捉賊,如山嶽崩勢,巴馬皆驚逸出棧。及追轉,而名駿已失。蓋海潛至巴帳後,使從者羣呼,及防者出視,而海乘馬行矣。翌夕相見,歡飲,巴深服其智,卒以馬贈之。
⑸ 五馬圖中馬的樣子
五馬圖
李公麟(1049——1106)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潛山)人。好古博學,喜藏鍾鼎古器及書畫。宋神宗熙寧年間中進士,官至朝奉郎。居京師十年,不游權貴之門,以訪名園蔭林為樂。其天賦極高,又博學勤業,書法飄逸具晉人風韻,擅畫人物、山水,尤精畫鞍馬。馬是古代人類最親近、最依賴的一種動物,無論平時的載物、交通,還是戰爭中的兩軍拼殺,都依賴鞍馬。所以在古代的壁畫中就有鞍馬賓士的形象。唐以後,就開始有獨立的鞍馬畫,漸漸自成一體系,著名的畫家有張萱、韓乾等。李公麟顯然受其影響,年輕時初學畫,便從畫馬入手。他極其重視觀察和寫生。傳說他每次去朝廷的馬廄觀看國馬,總是流連忘返至於忘我的境地,所謂「終日不去,幾與俱化」。有高僧指點他不可長此,「恐墮入馬趣」,他頓悟其旨,就改學道釋人物畫,居然又深得吳道子的筆法。
《五馬圖》為其傳世佳作,紙本墨筆,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無名款。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於何廄等,並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五匹馬體格健壯,雖毛色不一,姿態各異,但顯得馴養有素,極其溫順。五個奚官則因身份不同,或驕橫,或氣盛,或謹慎,或老成,舉手投足,無不恰如其分。李公麟雖由吳道子入門,但其線描功夫,稱得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今人感嘆古代的漢人及異族有那麼美妙的服飾,以致單是描繪衣服的褶紋就有「十八描」之稱。而李公麟以其「行雲流水」般的線條,飄逸而行止如意,雖只是白描勾畫,卻非常具有質感。你看馬的輪廓,似乎感覺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烘染後,又似乎能感覺到其皮毛、斑紋。人物的面部刻畫很簡單,但結構異常准確,狀貌極其生動,須眉之間,不但可視其年齡、身份、民族,甚至從表情可以窺其內心。衣褶自然是線描最優美之處,觀者打開畫卷,無不立即就被這些流暢圓潤而又凝練勁挺的線條所吸引,不能不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後人推其為宋畫中之第一。
而每當我讀後掩卷,心中就難免惆悵:繪畫史中如此美妙絕倫的白描人物、鞍馬畫,何以到李公麟戛然而止?元初趙孟頫\雖也稱「自小便愛畫馬」,但其寫形、寫神的能力與李公麟相去甚遠,而元代以後,隨著山水畫漸漸在諸畫科中確立其主導地位,在文人畫創作觀念的籠罩之下,人物畫無可奈何地急劇衰落。這中間的得與失,難道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反思之處?